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艺术特点

学堂乐歌的艺术特点
1. 学堂乐歌的旋律那叫一个朗朗上口呀!就像《送别》这首歌,那简单又动听的旋律,谁听了不是一下子就记住啦?听几遍你就能跟着哼唱啦。
2. 歌词浅显易懂可是学堂乐歌的一大特点哟!看看《两只老虎》,那歌词简直太直白啦,小孩子都能轻松明白,这不就很容易传唱嘛!
3. 学堂乐歌很多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呀!好比《勉学》,不正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嘛,这多有意义呀!
4. 好多学堂乐歌有着教育意义呢!像《读书郎》,是不是听了就让人觉得要好好读书呀,多有意思呀!
5. 学堂乐歌还很善于借鉴外来音乐呢!比如说有些歌曲的曲调就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旋律,然后加上咱自己的特色,这不就成就了独特的风格嘛。
6. 它还常常和当时的生活紧密结合呀!例如《卖报歌》,不就是反映了小孩子们卖报的情景嘛,多生动呀!
7. 而且学堂乐歌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呢!像《让我们荡起双桨》,那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谁听了心里不觉得美美的,满满的回忆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学堂乐歌真是有着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呀,它们不只是歌曲,更是时代的印记和人们情感的表达呀!。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止科举等旧有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创建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创建了出来。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作“学堂”,把学校开办的音乐课叫作“乐歌”课。
所以“学堂乐歌”,通常就是指发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相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将很少人重新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据很关键的地位。
这可以说道就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具体概念学堂乐歌所指的就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创建而蓬勃发展的歌唱文化,通常指学堂开办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代莱阶段。
做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代莱音乐形式,学堂乐歌的发生不仅有著深刻的社会的内因,除了着独特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运动,对于中国迈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著了促进作用”。
产生背景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立新式学堂,引入西方一流教育体制,积极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已经开始蓬勃发展。
年,清廷施行《壬寅学堂章程》,年,废止科举。
新式学堂纷纷创建,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做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学堂乐歌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学堂乐歌的歌词和旋律。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学堂乐歌的音乐资源和歌词。
2. 音乐播放器。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向学生介绍学堂乐歌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
Step 2:学习歌词1. 播放学堂乐歌的音乐,让学生首先聆听歌曲。
2. 分段播放歌曲,带领学生一起跟读歌词。
3. 教师可以将歌词投影或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朗读歌词。
Step 3:学习旋律1.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旋律哼唱。
2. 教师可以用手指引导学生跟随旋律的变化和节奏。
Step 4:合唱练习1. 安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生担任领唱。
2. 学生们在小组内练习合唱,可以跟着音乐一起唱,也可以单独练习。
3. 教师可以依次点名每个小组,让他们轮流上台合唱。
Step 5:创编动作1. 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动手创编一些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动作。
2.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编的动作。
Step 6:合唱表演1. 经过反复练习,每个小组准备好自己的合唱表演。
2. 安排合适的时间,让每个小组在全班面前表演他们的合唱。
Step 7:讨论和总结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堂乐歌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创编学堂乐歌的伴奏乐器演奏。
2. 学生可以尝试将学堂乐歌改编成自己的版本,增加自己的创造力。
3.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编写学堂乐歌的歌词,配合已有的旋律演唱。
4. 学生可以利用学堂乐歌的歌词和旋律进行声乐表达训练。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学堂乐歌是一种以歌曲形式来传达学习知识的教育歌曲,它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堂乐歌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简单易记的歌词,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加深记忆,提高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从学堂乐歌的历史渊源、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渊源学堂乐歌起源于19世纪,最初是由德国教育家佛洛贝尔(Friedrich Fröbel)提出的。
在佛洛贝尔的教育理念中,歌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记忆知识。
他提出了“教育的游戏化”概念,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歌唱、游戏等方式去接触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兴趣。
随着佛洛贝尔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应用,学堂乐歌开始在欧洲各国的学校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在20世纪,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学堂乐歌逐渐传入了美国和亚洲各国。
在中国,学堂乐歌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完善,学堂乐歌成为了中国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音乐教育专家和教师开始将学堂乐歌引入课堂,用歌曲的形式来教授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学堂乐歌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不仅仅可以用来传授基础知识,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节奏感。
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选择一些简单易唱的学堂乐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学堂乐歌的旋律简单易记,歌词朗朗上口,非常适合用来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歌曲。
除了音乐教育,学堂乐歌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语文教育中,一些经典的诗词和古文常常会被编成歌曲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唱歌来记忆诗文,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英语教育中,英文歌曲也常常被用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通过唱歌来练习发音和记忆单词,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学堂乐歌是一种源于欧美的教育音乐,旨在通过音乐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早出现在美国的苏富比学院(Suffield Academy)中,随后发展到英国等国家,并在20世纪初传入了中国。
在中国的发展中,学堂乐歌被引入了一些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不过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学堂乐歌在中国的普及较慢,至今仍未在所有学校推广。
学堂乐歌的影响有多方面,首先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让人在享受美的同时产生正面的心理影响。
在学堂乐歌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跟唱、合唱等方式体验音乐的美妙,增强了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其次,学堂乐歌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堂乐歌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协作合唱,认真练习和演唱,通过团队的协作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这种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的职场和社交交往都有很好的作用。
此外,学堂乐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乐感。
音乐中的语言既要注重发音准确,又需要理解歌词的内涵,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等,这也有辅助学生乐感方面的提高。
学堂乐歌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已经在一些基础教育学校中被广泛应用。
学堂乐歌虽然起源于欧美,但在中国普及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要想更好地发展学堂乐歌,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推动。
例如加强师资培训、学校设置音乐教育课程等,以更好地发挥学堂乐歌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总之,学堂乐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音乐,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团队合作和语言乐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应该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加以推广,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近现代音乐教育中,学堂乐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堂乐歌以其简单易学、富有启发性的特点,深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学堂乐歌的定义、特点及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堂乐歌的定义及特点学堂乐歌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唱歌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以简单易学、轻快活泼的曲调和深入浅出的歌词为特点,是一种适合学生学唱和集体表演的音乐形式。
学堂乐歌不仅包括传统的民歌、儿歌,还包括一些现代流行音乐,以及专门为学校音乐教育创作的教学歌曲。
它的特点是旋律简单易记,歌词朗朗上口,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集体合作和情感表达。
1.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学堂乐歌是学校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唱学堂乐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
学堂乐歌中的简单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学唱学堂乐歌,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
在学堂乐歌的陪伴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为他们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堂乐歌的学唱和表演是一种集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唱学堂乐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合作、表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学堂乐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通过学唱学堂乐歌,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感知和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
3. 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学堂乐歌作为音乐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音乐学习资源。
学堂乐歌中的歌曲种类多样,包括了丰富的民歌、儿歌和流行歌曲,还有专门为学校音乐教育创作的教学歌曲,这些歌曲既有传统的经典之作,又有时尚的新歌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学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堂 乐 歌
具体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 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 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 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 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 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 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 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 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轫之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 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 本人的办学方法。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 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了一个“ 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 ,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所以,早期中 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 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 重要性,所以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 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代表人物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 教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 有留学背景,而且在出国学习时,音乐 也不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音乐 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 后来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 播之中,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 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汉等等。
代表作《送别》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曲者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自约翰· P· 奥德威,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 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便依其旋律填写了一首名 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热衷音乐,他对《旅愁》有较深的 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此时他已开始接触佛教, 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 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 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 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 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 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 生的天问风景。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 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宁静淡雅,给 人启迪。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 从《送别》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 考,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认知,加上学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打开。面对清政府的颟 顸无能、国民的浑噩麻木,一批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他们“可 把握”的文化和文学领域寻找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黄遵宪曾大声呼 吁:“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藉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在 这中华民族临于危机之际,不仅是报纸等宣传工具唤起国人的奋起,乐歌也是这觉 醒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武器。 李雁行、李英悼在他们所编的《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中也说:“诚以音乐为 感人教育之一,其于国民道德性情感人最深,而移人最速”。这些都说明,乐歌对 于学生来说,其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不仅对青少 年学生,就是于整个社会也有较大的作用。“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 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音乐科,发展学校的音乐文化教育,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中形 成了共识。学堂乐歌的立足点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以挽狂澜于既 倒,并突破传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式。这种文化是走向民众的文化,是 走向现代的文化。不管学堂乐歌的意义与成熟程度如何,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思想, 反映了当时人们共同的文化态度与觉醒意识。
创作手法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 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同其他 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 可“拿来”。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 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 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 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对此点专门作了 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是根据美国艺人歌曲《罗萨· 李》的 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 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 《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 在。此外,象李叔同编写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 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既存在客观的原因,也存在思 想认识上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最初就是参照日本早 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他们开始就是主要采取外国的现成 歌调进行填词的;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热情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 多数是留学国外的、或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中多 数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不甚熟悉;同时,从本世 纪初清廷转而支持“废科举、办学堂”的改良主张,为了满足迅速发 展起来的新学堂急需学校的教师,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的教师来我国 担任教学,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幼儿园的保育人员 ,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则更不熟悉。 主观原因是:当时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进 欧美和日本的体制和经验,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与封建体制密切相连 的传统旧文化(包括传统的“旧乐”),因而当时确实不少有改革要 求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用西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 尽管当时这种思想认识是符合大多数积极拥护改革要求的进步主张, 但今天看来应说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事实上象以我国的传统音 调进行填词的《祖国歌》和《勉女权》都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堂乐 歌,它们也并不因此给人任何萎靡不振的影响。当然,在辛亥革命之 后,这种现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