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内容:(1)目的: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3)形式: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辛亥革命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以新词编成的。
(4)音乐特点:1、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
2、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
3、也有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
4、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
5、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
意义: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1)沈心工《体操——兵操》、《竹马》、《蝴蝶来》、《黄河》。
《黄河》是他自编曲调的歌曲,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体现出歌词中要求的那种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
(2)李叔同:贡献:日本留学时学习绘画、兼攻音乐;参与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活动;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任教,为我国近代早期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编写歌曲约70多首。
《春游》《送别》;是强调学校歌曲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
(3)曾志忞:贡献: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春游》《练兵》《扬子江》;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作。
沈心工:创作特点: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多以民主教育为主要内容。
他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进步文明的思想。
学堂乐歌

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 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 而编创的歌曲。
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
歌曲曲调,甚至有些曲调被不同 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 还有一些是用我国民歌,小调的 曲调来填的。 内容多反映人民要求“抵御外 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 想。
祖国歌作 于1905年。 是作者根 据民间音 调老八板 填词而成, 也是我国 学堂乐歌 中为数极 少的以民 族民间音 乐来填词 的歌曲国几代人的 成长,时唱时新。默唱乐谱。将歌词“五星 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填写在对 应的音符下。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
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 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 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 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 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 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 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 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 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 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 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 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 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 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 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歌曲号召儿
童们“来做兵队操”。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
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做于 1905年。 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其在东三 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同 时又企图将外蒙古纳入其版图, 激起了我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该曲既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 径而创作,是沈心工创作歌曲 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首。
论述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

论述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
1 学堂乐歌的内容
《学堂乐歌》是一首在中国南宋末年由丘处机改编的诗歌。
诞生于明朝后,它代表了中国小学师生在学堂庆祝新学期开学的传统和文化。
此曲描绘了孩子们新学期背书,把歌唱给老师,老师把红包赏给孩子们,孩子们快乐,身体健康,代代相传,家长支持他们学习的景象。
《学堂乐歌》肯定了传统教育中尊师重教的思想,并提倡学子要尊师爱贤,勤学苦练,问题聪明,学习要认真踏实:如新学期开,老师开卷考。
孩子们又经常复习,早早的起床习惯养成,把新知识学习融会贯通,虚心请教,拥有无尽的内力助学,去追求梦想与事业,精进自身,正面影响同学,舍己为人,贡献社会,回馈家乡。
2 学堂乐歌的精神
《学堂乐歌》不仅是一首古典音乐,更是树立传统教育精神的一首有意义的歌曲。
它表达了“学生文明敬师、尊师重教、勤学苦练图学问”的朴实无华的生活哲学,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问的尊崇及学海无涯的警示,强调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予学生积极引导,每个学生都要讲究求实,把意志和学问培养得更加强大,从而实现尊师重教、敬业奉献的目的。
3 学堂乐歌的文化价值
《学堂乐歌》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瑰宝可谓不可多得,自元大定朝改至今已有将近700年的历史。
这首歌表达了学堂中孩子和老
师间因爱敬而深切的精神,尊师长辈,之道仁义,以及秉承一种正确的观念以及品格。
它更是能使人们把历史的传统文化渊源下的智慧唤醒,生活和学习中的孝顺教育,以及传承历史的文明,做好人生的规划指导。
《学堂乐歌》不仅给人们带来深深的精神色彩,更会使人们重温书堂的美好记忆。
简述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

.简述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答: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明初。
在戊戌变法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
留学日本的人士组织了音乐社团进行音乐演出。
2. 举例说明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及其音乐特点?答:内容:为实现富国强兵,如沈心工的《黄河》,《中国男儿》等。
反封建宣传妇女解放,如《缠足苦》。
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如《体操--兵操》。
写景抒情,如《送别》。
特点: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曲调,如《中国男儿》:也有中国曲调,如《祖国歌》:还有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沈心工的《黄河》。
3. 概述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乐歌编写上的异同?答:相同点:沈心工和李叔同都是音乐教育家,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他们对乐歌的填写都有像但的水平,都留学日本均独创作多声部音乐。
不同点:以钢琴伴奏的沈心工的歌词浅显易懂,李叔通的歌词生动秀美。
第二章名词解释1. 梅兰芳: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对旦角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创立了“花衫”。
《天女散花》《抗金兵》等。
2. 周信芳:是京剧老生行当的艺术家。
发扬梅派精神,形成刚健铿锵的《宋教仁》《四进士》等。
3. 程砚秋:是京剧旦行当的艺术家。
创立了“程派”对唱腔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 郑觐文: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
他最初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后又应聘任上海私立仓圣明智大学古乐教师,授古典音乐。
大同乐会成立后,他担任乐务主任。
并探索、改进古乐器的制造方法。
郑觐文致力于挖掘整理编辑古典乐曲,沟通中西乐理,又致力于中国音乐史的写作,其大著《中国音乐史》。
5. 大同乐会:是我国当时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习研我国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
第三章---第六章名词解释1.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2年创建于北京,是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
2. 国乐改进社:创建于北京,是新型的音乐社团。
由刘天华发起。
3. 王光祈: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音乐学家。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学堂乐歌

二、起源
后来,在各级学堂章程的制造与修改过 程中,音乐课的普遍开设才逐步提上日程。
起源
直到1912年中华民 国建立后,正式颁文规定 中、小学必须开设音乐课, 这才结束了以往音乐课一
直处于“随意科”地位的
历史。中国普通音乐教育 也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此后,人们就把这
一时期学校开设的音乐课 以及课堂教唱的歌曲,统 称为“乐歌”。
学堂乐歌
教育二系1210班 周婷婷
一、学堂乐歌简介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
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 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
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
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 教育家为代表。而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
1. 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 2. 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 3. “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 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 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 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 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 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过去一般认为这种以选曲填词方式所产生的学堂 乐歌在我国的流传主要仅限于从本世纪初至“五四” 运动这20年,后来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 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学堂乐歌以及它的 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但实际上从”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一、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学堂乐歌,诞生于晚清,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方式培养国民的品德素质,以达到社会改良之目的。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新纪元,它不仅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起源于19世纪末,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为了适应教育需要,学堂乐歌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有《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等,这些作品多采用外国曲调,填入中文歌词,以简陋的方式创作而成。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尝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乐歌。
如萧友梅、黎锦晖等人,他们致力于推广中国新音乐,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学堂乐歌。
同时,也有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学堂乐歌相结合,如《中华好》等作品。
3. 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学堂乐歌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如《送别》、《春游》等作品,它们在歌词、曲调、伴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如《卖布谣》、《妇女苦》等作品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三、典型作品分析1. 《送别》《送别》是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由李叔同作词作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歌曲采用了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但填入了中文歌词,使得整首歌曲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学堂乐歌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艺术魅力。
2. 《春游》《春游》是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由李叔同创作。
这首歌曲以明快的旋律和愉悦的歌词,表现了春天郊游的美好景象。
歌曲在音乐结构、旋律运用、伴奏编配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充分体现了学堂乐歌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精神。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学堂乐歌是一种具有浓厚的教育色彩的歌曲形式,旨在通过歌曲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教育理念。
下面是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主要内容:
1.学科知识:学堂乐歌经常涉及各种学科的知识,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
通过歌曲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2.道德教育:学堂乐歌常常通过歌词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3.教育理念:学堂乐歌也会借助歌曲的形式向学生灌输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如励志、奋斗、创新等。
二、形式特点:
1.简洁明了:学堂乐歌通常采用简单明了的歌曲结构和旋律,使歌曲易于理解和记忆。
2.口语化:学堂乐歌以口语化的歌词表达,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习惯,增加了亲切感和可接受性。
3.变化多样:学堂乐歌形式多样,既有快乐活泼的歌曲,也有抒发情感的慢歌,适合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
4.互动性强:学堂乐歌通常配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口号,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
与度。
5.可视化呈现:学堂乐歌往往结合图文、动画或音视频等多媒
体手段,通过视觉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具体来看,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可以总结如下:
一、学科知识类:
1.数学乐歌:如数数歌、加减乐歌、乘除歌等,通过动听的歌
曲将数学知识娓娓道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运算和数学概念。
2.语文乐歌:如拼音歌、诗词歌等,通过歌曲展示汉字、拼音、诗词等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感。
3.科学乐歌:如天体歌、动植物歌等,通过歌曲介绍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4.历史乐歌:如历史长河歌、古代文化歌等,通过歌曲传递历
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二、道德教育类:
1.爱心乐歌:如友谊之歌、关爱歌等,通过歌曲弘扬友爱、互
助的精神,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2.励志乐歌:如自信之歌、奋斗歌等,通过歌曲激励学生勇敢
面对困难,追求梦想,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品德乐歌:如诚信之歌、勤俭节约歌等,通过歌曲传递正确
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三、教育理念类:
1.创新乐歌:如创造之歌、创新歌等,通过歌曲宣扬创新意识
和创造力,在学生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安全乐歌:如交通安全歌、网络安全歌等,通过歌曲普及安
全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养成安全意识。
学堂乐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寓教于乐的特点,不仅在学校教育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孩子们喜爱的教育媒介。
通过学堂
乐歌的方式,学生能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轻松掌握学科知识,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