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论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言全球变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全球变暖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种种影响,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后果。
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格局发生变化,各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向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种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
1.1 温度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地表温度提高,这对许多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许多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土地沉降、湖泊扩大以及农田和森林的湿地化。
这将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直接影响。
1.2 降水模式变化全球变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改变,某些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其他地区则变得更加干旱。
这对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干旱地区的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而降水增加的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导致土壤侵蚀和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1.3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如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洪水和热浪可能导致大规模动植物死亡,干旱和飓风则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 生物多样性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造成巨大的影响。
2.1 物种灭绝全球变暖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
气候变化对一些特定物种生存条件的影响较大,一些不能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的物种可能无法存活下来。
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可能导致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物种灭绝的风险。
2.2 移迁和迁徙气候变化迫使许多物种迁徙或移动到更适宜的地理区域。
这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重新分布,产生新的生态平衡,或者因为缺乏合适的栖息地而引发物种灭绝。
物种的移迁和迁徙也可能对原有地区的生态平衡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而湿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保护措施。
首先,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
全球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风暴频繁发生。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由于暴雨的增加,湿地的水位上升,导致湿地境内的水域面积扩大。
然而,这对于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来说并非好事。
某些物种可能会因为栖息地的改变而受到威胁,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
其次,干旱会导致湿地干涸,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减弱,同时也会导致湿地生物的死亡。
最后,风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威胁因素。
变暖的气候使得风暴更加猛烈,造成湿地河道的变动和水流的加快,这对于湿地的植物和动物都是一种威胁。
其次,气候变化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境,许多物种依赖于湿地中特殊的生态条件。
然而,气候变化使得湿地的生态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内的物种多样性。
一些特殊适应湿地环境的物种可能无法适应湿地环境的改变,从而面临灭绝的威胁。
此外,湿地中重要的生态过程,如营养循环和水质净化,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然而,针对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湿地管理来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是阻止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加强湿地的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的管理和监测水平,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另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可以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全球气候变化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泉州师范学院湿地研究所李裕红[摘要]结合泉州湾红树林特点与保护现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泉州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1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概况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两条主要河流晋江和洛阳江的出海口,所涉及的行政区划包括泉州市的惠安县、洛江区、丰泽区、晋江市和石狮市,总面积136.42km2,是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
该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水体受北支潮控制,属正规半日潮。
泉州湾口从北岸惠安下洋至南岸石狮祥芝角连线,湾口宽8.9km。
从秀涂至石湖连线,以外称外湾,以内称内湾。
其中大潮最低潮能干出的滩涂89.80km2(内湾70.6km2,外湾19.2km2)。
泉州湾河口湿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调节物质循环、净化水质、蓄水防涝、缓冲风暴潮对陆地的影响等巨大生态服务功能。
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统称为红树林。
泉州湾的红树林都分布在内湾。
泉州湾天然分布有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3种红树植物,近年试引种了少量的老鼠簕、木榄、红海揽。
泉州是桐花树和白骨壤在太平洋西岸自然分布的北界。
泉州湾红树植物分布在潮位4m 以上至高潮线7m,桐花树主要分布在洛阳屿头,植株高度大致1.5~2.5m,白骨壤主要分布在前头附近和屿头,植株高度多数在2m以下,秋茄主要分布在晋江河口外蟳埔和蚶江水闸外,植株高度大致3~4m,秋茄是北半球最抗寒的红树植物种类,自然分布到福建福鼎。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湿地红树林主要恢复区以桐花树和秋茄混交林为主,桐花树占70%。
因为气候等原因,泉州湾红树林群落高度普遍较矮。
在保护力度日渐加强的情况下,泉州湾红树林总面积达6000亩以上。
虽然现在世界各国已建有大约1200个红树林保护区,保护面积达红树林总面积的25%,但红树林所处的滨海潮间带位置决定了其对各种自然环境变异和海岸带人类开发活动影响尤其敏感,生态系统尤为脆弱。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适应策略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适应策略研究简介: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适应策略,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水位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改变了湿地的水位。
过高或过低的水位对湿地植被和动物种群造成严重的影响。
2. 湿地退化: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模式改变和干旱加剧导致湿地退化,湿地的水源供应减少,土壤贫瘠化,湿地生境丧失。
3. 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引发或加剧了暴雨、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破坏,损失面积广泛扩大。
4. 物种迁徙:气候变化影响了湿地中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规律,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湿地生态系统适应策略1. 保护和恢复湿地: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对受到损害的湿地进行栖息地修复和植被恢复,以提高湿地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节湿地水位,确保湿地充足的水源供应,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平衡。
3. 多样化生态系统:通过建设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4. 跨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跨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挑战,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制定应对策略。
结论:气候变化已经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适应策略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保护和恢复湿地、合理管理水资源、建设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以及加强国际合作都是重要的适应策略。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行动和合作,才能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上最宝贵的生态资源之一。
湿地系统的生态作用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研究

储藏 在不 同类 型湿 地 内的碳约 占地球 陆 地碳 总量 的 1 ] 5/ 1。据 研 究 , 占地球 陆 地 面积 6 的湿 地 , 9L 5 仅 却 拥有 陆地 生物 圈碳 素 的 3 ( 7 0亿 t , 过 农 5 约 7 )超
业生 态 系统 ( 5 1 0亿 t 、 带 森林 ( 5 )温 1 9亿 t 和热 带 )
摘 要 : 出 了湿 地 生 态 系统在 全球 变 暖 中发 挥 着特 殊 的作 用 , 时全 球 变暖 也 可 能 对 湿 地 生 态 系统 造 成 指 同
巨大影 响 。分 析 了湿 地 生 态 系统 与 全 球 变暖 之 间的 相 关 关 系 , 出 了合 理 保 护 湿地 的措 施 , 对 气候 变 提 并
21 年 2 02 月
Ju ao Ge ic a e nl y or lf r n cne n Tc o g n e Se d h o
绦 色科 技
第 2期
湿地 系统 的生态作用 与全球变 暖的关 系研究
刘立刚
( 南林业 大 学 , 南 昆明 6 O2 ) 西 云 5 2 4
暖做 了初 步探 讨 。 关 键 词 : 温 变 暖 ; 地 保 护 ; 态 建设 气 湿 生 ’
中 图分 类号 : 1 1 1 X 7 .
文献标识码 :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章 编 号 : 6 4 9 4 ( 0 2 0 —0 10 1 7—9 4 2 1 )20 0—2
1 引 言
21 0 1年 1 1月 2 日至 1 8 2月 9日, 合 国气 候 联 大会 在 南非德 班 召开 , 议 的最 终 目的仍 聚 焦在 温 会 室 气体 的减排 问题 上 。《 京都 议定 书 》 二承诺 期 的 第 存续 问题 , 大会 期 待 解 决 的首 个 关 键 问题 。大 多 是 数科 学 家认 为 , 大气 中二 氧化 碳 ( O。 、 C ) 甲烷 ( CH ) 等 温室气 体积 累会 加强 温室效 应而 使地 球表 面温度 逐年 上 升 , 引起 全 球 气 候 变化 。而这 些 气 体 排放 增 加 的 主要 原 因是人 类 燃 烧 富含 碳 的石 化燃 料 , 煤 如 炭、 石油 和天 然气 等 。湿 地 生 态 系统 作 为 世界 上 最 具 生产力 的生 态 系统之 一 , 温室气 体 的重要来 源 。 是 () 1 湿地 生态 系统 是 C 源 ” 汇” O 的“ 与“ 。全 球
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

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代工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变化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其中也包括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集合体,包含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生态圈。
然而,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中,降雨量的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因素。
随着降雨量的减少,水源的供应不足使得地下水量逐渐下降,致使土地退化、植物死亡以及面源污染等现象的增加。
同时,降雨量过多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及洪涝灾害等问题。
与此同时,全球变暖也导致了全球海平面上升,这直接影响到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
许多生物栖息于海滩及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中,而海平面上升则会直接影响它们的栖息地。
此外,全球变暖还导致气温升高、海洋酸化等问题的出现,这都会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
二、物种消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量物种灭绝不仅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还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直接影响。
例如,生态系统中常见的食物链关系一旦被打破,就会迅速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进而引起更广泛的影响。
此外,许多物种不仅为食物、药品、纤维等提供了物质财富,还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调节器,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也极高。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物种,它们或许看起来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直接关乎到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我们自己。
三、水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污染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之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水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大,例如基本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体内长时间积累污染物等。
而这些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两篇)2024

湿地调研报告范文(二)引言概述:湿地是具有特定水文地质条件并且水生态系统密集分布的区域,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保护对策,我们进行了湿地调研。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湿地调研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进一步探讨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需要采取的可持续管理措施。
正文内容:一、湿地调研目的1.1考察湿地保护现状:了解目前湿地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湿地保护区的设立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情况。
1.2探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湿地内的生态系统及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湿地动植物群落的组成、生态过程和功能。
1.3评估湿地生态服务:了解湿地对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碳储存等生态服务的提供情况,并评估其经济价值。
1.4制定湿地保护对策: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湿地保护对策,推动湿地可持续管理和合理利用。
二、湿地调研方法2.1文献资料收集:搜集相关文献、政策法规和研究报告,了解湿地保护历史、现状和问题。
2.2现地考察:选择一些典型湿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样本、观察生物群落结构,并与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
2.3数据分析:将采集的样本数据和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湿地类型的差异和特点。
2.4模型模拟:利用湿地生态模型,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和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2.5问卷调查: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程度和意愿,并收集公众的保护建议。
三、湿地调研结果3.1湿地保护现状: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湿地面积减少、生境破坏及污染等问题。
3.2湿地生态系统:各个湿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湿地能够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对当地的水资源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3.3湿地经济价值:湿地提供的水资源、食物供应和生态旅游等生态服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目前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3.4湿地保护对策: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对策,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增加湿地保护区面积、推动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以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适应措施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适应措施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对各种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具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一、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湿地面积减少: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导致湿地面积的减少。
例如,北极地区和高山地区的湿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给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带来了巨大压力。
2. 水资源减少:全球变暖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湿地中的水资源逐渐减少。
长期干旱和水源枯竭对湿地中的湖泊、沼泽和河流等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湿地生物群落和湿地内的生态过程受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
3. 物种迁移和灭绝: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带的移动,湿地中的物种迁移能力较弱,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
物种的变化和灭绝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食物链和生态链的稳定性。
4.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温度敏感物种受到不良影响。
温度升高会导致藻类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污染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适应措施1.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工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和破坏性活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湿地监测和管理,合理规划湿地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
2.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抗干扰能力。
适当的湿地植被恢复与湿地修复,有助于改善水质、提供栖息地和增加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3.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气候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和预测全球变暖的动态,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了解气候变化趋势,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变暖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 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另一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又有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造成巨大的影响, 并有可能引起温室气体的源汇转化, 从而对气候系统形成反馈。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近期全球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湿地; 生态系统由于大气中CO 2 及其它温室气体(CH4、N 2O 等) 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及社会公众所关切的问题。
在过去的100 年时间里, 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 刚刚过去的1998 年是有记录的100 多年来最热的一年。
根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的数据, 1998 年地球表面大气层平均温度达到14157℃的新记录, 比1997年上升了0117℃。
如果大气中CO 2 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一倍, 全球气温将会明显变暖, 这一点已经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界的认同。
虽然不同的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模型对全球各地升温的幅度和范围还存在着不尽一致看法。
至于何时大气中CO 2 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一倍, 则取决于人们对这些气体减缓排放的措施实施。
全球变暖不仅使全球大气环流、气候带、洋流、风、降水、气温等气象气候因子出现明显的变化, 而且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作物产量、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过程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生态系统, 其组成、结构、分布和功能等都与气候因子休戚相关。
因而, 全球变暖必将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1湿地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 的海域”。
我国学者常用的湿地定义为: 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 m 以内, 积水4 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 并与其上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
常见的自然湿地有: 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人工湿地包括稻田、虾田、蟹田等。
湿地类型多, 面积大、分布广。
据统计, 全世界共有湿地81558×108 ha, 占陆地总面积的614%。
湿地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生态系统是CO2 的“源”与“汇”据估计, 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内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 因而, 湿地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据F ranzen 估计, 世界上泥炭干物质总量为240×109~280×109 t, 如果按碳含量50%~55% 计算, 储藏在泥炭中碳的总量将是120×1015~260×1015g。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表经常性积水, 土壤通气性差, 地温低且变幅小, 造成好气性细菌数量的降低, 而嫌气性细菌较发育。
植物残体分解缓慢, 形成有机物质的不断积累。
泥炭是沼泽湿地的产物, 是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积累速率较强类型之一, 是CO 2 的“汇”。
湿地经过排水后, 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 地温升高, 通气性得到改善, 提高了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 而在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 2 气体, 向大气中排放, 此时, 湿地生态系统又表现为CO 2 的“源”。
1.2生态系统是甲烷(CH4) 的重要“源”甲烷, CH4, 俗名沼气, 产生于厌氧微生物活动。
在厌氧条件下, 甲烷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 产生甲烷, 同时, 在好气土壤或土层中, 甲烷又被氧化菌所氧化。
由于甲烷是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 所以产生甲烷的土壤环境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沼泽、较浅的水体及水稻田。
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50Tg (1 Tg= 1 000 000 t) 甲烷, 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
在湿地和稻田中, 甲烷产生和再氧化受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和淹水深度的影响, 并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
植物生长一方面是有机物质的来源; 另一方面, 植物通气组织是土壤中甲烷进入大气, 以及大气中氧气进入土壤的主要通道。
根据王明星等人估计, 1988 年我国稻田CH4 排放量约为17±2×1012g, 约占全国CH4 总排放量35±10×1012g 的一半。
各种天然湿地的排放量约为212×1012g, 约占总排放量的6% 左右。
甲烷生产与湿地类型、水分状况、温度、土壤理化特征等因素有关。
1.3湿地开发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湿地曾经是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是许多生物种群的优良生境, 存在着丰富的物种, 堪称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 以我国湿地为例, 湿地哺乳动物有65 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13%; 湿地鸟类300 种, 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 爬行类50 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13%; 两栖类45 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16%; 鱼类1 040 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37%和世界淡水鱼总数的8% 以上。
中国湿地还有高等植物1 548 种, 其中被子植物1 322 种、裸子植物10 种、蕨类植物39 种、苔藓植物167 种。
湿地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于一体。
但是在人类活动长期影响下, 特别是近年来湿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影响下, 湿地被不断围垦、污染和淤积, 面积日益缩小, 物种逐渐减少。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布等的变化必然会对区域, 甚至更大范围的气候和气候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2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可能影响虽然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有限, 但可以肯定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影响,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2.1对湿地面积和分布的可能影响虽然目前科学家还无法精确估算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 全球湿地面积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但确信气候变化一定会造成全球湿地面积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
B rock 和V anV ierssen, 曾经研究欧州南部半干旱地区, 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气温升高3~4℃, 适应于水生植物生长的湿地面积在五年之内将减少70%~80% , 这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对全球变暖是极为敏感的。
Po ian i 和John son曾经研制了一个水文和植被的响应模型, 来分析美国大平原地区半永久性湿地范围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他们利用G ISS (Goddard In st itu te fo r Space Studies) GCM 模型的输出结果(即气温升高3~6℃, 降雨从减少17% 到增加29% ) , 进行11 年模拟, 其结果表明, 在目前的气候状态下, 湿地面积将增加3%; 但在温室气体气候情景下, 湿地面积将减少12% , 开放水域的面积也由模拟初期的51% , 降至第四年的0%。
张翼等曾经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在六种气候情景下(降水增加ö减少10% , 温度增高1℃、2℃和3℃) , 东北地区草本沼泽的面积都在减少。
气候变化对北方泥炭地影响的另一种可能是高温将使永久冻土融化。
如果温度增加2℃左右, 北半球冻土的南部边界将北移。
这不仅改变区域的水文和地貌特征, 而且与碳循环的过程和速率有关, 特别是在极地、亚极地区域,因为冻土是维持此地区生态系统中水位的重要因子。
在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 湿地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类活动威胁。
我国湿地面积大约有710×107hm 2, 占国土面积的216% , 其中包括111×107hm 2 沼泽, 112×107hm 2 湖泊(自然及人工) , 211×106hm 2 滩涂和盐沼地, 以及312×107hm 2 的稻田。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湿地面积已大大缩小。
Sco t t 等人收集的资料显示, 中国71% 的湿地都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39%的湿地将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农业开垦和城市开发是中国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湿地, 自古以来就是开垦种植水稻的对象; 三江平原的湿地目前正是开垦的对象。
据估计, 中国天然的湖泊已从50 年代的2 800 个下降到80 年代的2 350 个, 其面积减少了11%。
水土流失引起河床和湖泊的泥沙淤塞, 也造成湿地面积的减小, 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北方, 而且在南方地区也非常严重, 如洞庭湖每年约有112×107m 3 的泥沙沉积湖泊, 致使这个原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由本世纪初的4 350 km2萎缩到现在的2 500 km 2 左右。
水污染也是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快速的工业发展意味着污染的不断加剧, 对湿地质量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
对湿地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 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许多湿地的生物量因此大幅度下降。
2.2水文情势和浅水湖、内陆湖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使得降水、气温、云量等气候参数发生明显变化, 而且会对全球水文循环过程和区域水文情势产生深刻的影响。
最近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 区域水资源状况与降雨、气温等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 也就是说相对较小的降雨和气温变化将导致水资源状况的较大变化, 例如, 若降水量减少10% , 气温增加2℃, 河川径流量一般要减少15%~35% 左右。
施雅风等人的研究表明, 自50 年代以来, 我国西北地区的内陆湖绝大部分均向萎缩的方向发展, 有的甚至干涸。
除人类活动影响外, 暖干化的气候是重要的原因。
如果未来气候变暖, 而河川径流变化不大的情景下, 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将会加快萎缩, 并逐渐转化为盐湖。
湿地生态系统水文情势的改变, 也将会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化、水文等功能产生影响, 继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但是,由于湿地类型复杂, 各种类型湿地水分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各地区ö区域水资源情势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亦明显不同等原因, 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而且在同一区域, 不同湿地类型的响应也不尽相同。
许多研究都表明, 水文参数是控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子, 因此湿地水文情势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
2.3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它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冷血和热血的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