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恋爱中的女人_中的二元对立_基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

合集下载

_恋爱中的女人现代主义手法三题

_恋爱中的女人现代主义手法三题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二期《恋爱中的女人》现代主义手法三题谢亚群 “在我所有的书中,我最喜爱《恋爱中的女人》。

”①“我的那部长篇小说确实写得相当成功,我认为,从尘世的外部来看,这部小说中是有一些相当新颖的东西的。

”②——D·H·劳伦斯 劳伦斯是一位多产作家,虽然文运多蹇,但他还是勤奋创作,写下了数十卷作品,光是长篇小说就有10部。

在自己创作的卷帙浩繁的作品中,作者能如此钟爱《恋爱中的女人》,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可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部小说实在不是一部有趣的小说。

全书长达五百多页,且结构松散,书中既无传统小说中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缺乏跌宕起伏的人物间的冲突。

理查德·奥尔丁顿在为该小说写的前言中如此评价:没有读过劳伦斯作品的人如果一开始就读《恋爱中的女人》,会发现它是无法卒读的。

劳伦斯的传记作者基思·萨格也这样认为,“劳伦斯让读者在该小说中面临那么艰难复杂的问题,以致使他们难以卒读。

”③劳伦斯自己最钟爱的小说为什么被人认为难以卒读呢?是劳氏“敝帚自珍”吗?显然不是。

因为今天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承认《恋爱中的女人》是劳氏写得最出色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伦斯在该小说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小说读起来令人感到含蓄隐晦,曲折难懂。

了解劳氏在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一些现代主义手法,对于解读《恋爱中的女人》这一作品是颇有帮助的。

一、故事情节的散淡化传统小说的叙事对于作品情节的起承转合非常重视,在谋篇布局上丝丝入扣、有条不紊。

叙事即是讲故事,故事在具体作品中是通过情节来展开的。

而现代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作品的结构松散,情节淡化,但加强了人物心理感受的描写。

从这一点看,《恋爱中的女人》叙事就用的是现代主义手法。

小说叙述的只是两对青年人之间的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厄秀拉和她的妹妹古德伦,两人同在一所学校里当教师。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恋爱中的女人》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恋爱中的女人》

6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2010年第6期总第102期No.6.2010Sum 102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恋爱中的女人》郭 宁(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铁岭112000)摘 要:D.H.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恋爱中的女人》是他成熟时期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劳伦斯在小说中不仅揭露了工业文明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同时也指出人类精神层次上的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

与此同时,劳伦斯提出了解决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生态批评;和谐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6-0067-01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郭 宁(5),女,辽宁铁岭人,从事生态批评方向的研究。

一、生态批评“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进而又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

中国学者鲁枢元把生态批评分成三个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他在《生态文艺学》中分析说:自然生态是指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社会生态是指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精神生态是指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为研究对象。

自然生态总是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的破坏势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状况。

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

二、《恋爱中的女人》体现的自然生态思想自然生态是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批评的核心内容。

在小说中,劳伦斯对美丽的自然界有着精彩描述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也有着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在劳伦斯笔下,人是自然的儿女,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回内心的宁静、愉悦,才能恢复旺盛的生命力。

在小说中有两个“自然人”的形象:厄秀拉与伯金。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远离人类文明,向往自然,生机勃勃而且充满原始的性活力,绝少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

荒原中两种自我的张力——对《恋爱中的女人》中悲剧性人格的探析

荒原中两种自我的张力——对《恋爱中的女人》中悲剧性人格的探析

荒原中两种自我的张力——对《恋爱中的女人》中悲剧性人
格的探析
贾晓哲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8)3
【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西方文学界公认的劳伦斯创作高峰期的最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运用了象征和心理分析手法巧妙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人际关系的异化和两性关系的失衡.本文通过存在主义的视角和心理分析手法,对书中杰拉德和古德伦悲剧性人格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探析,以期能够更深入的领会劳伦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
【总页数】5页(P89-92,144)
【作者】贾晓哲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外语系,上海,201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J], 沈雁
2.荒原中两种自我的张力——对《恋爱中的女人》中悲剧性人格的探析 [J], 贾晓哲
3.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权威人格 [J], 刘晓露
4.自我实现——《恋爱中的女人》需求层次解读 [J], 李敏
5.荒原启示录——论《恋爱中的女人》 [J], 漆以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_恋爱中的女人_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_恋爱中的女人_
米利特也认为/ 这是一个有关伯金单恋吉拉德 的故事 0 [ 4] ( P358)。令各路评论家失望的是 / 恋爱中的 男人0实在没有/ 恋爱中的女人 0精彩。麦森哲指出 评论界总是面临这样的一个难题, 即劳伦斯是否将 伯金充分地塑造成一个人物亦或仅仅将他作为 个 人意念的传声筒。[ 2] ( P93) 而吉拉德这一工业巨子充其
量也只是个机器的附庸, 缺少人性, 死亡是其必 然 归宿。只是评论家对吉拉德的态度有些暧昧。 / 作 为资产阶级剥削者的形象 0 [7] , 吉拉德理应遭抨击。 可他终因古娟因情而死又博得同情和怜悯, 那个负 心的女子就成了万恶不赦的罪人。这样的女人 最 后在/ 颓废派艺术家身上找到了 -知音 . , 于是便和 他厮混 0[ 8] 。这些充满贬义的评论之辞极大地削弱 了我们阅读原著时的热情和兴趣。每次古娟的 出 场不都使原本平淡、琐碎的故事变得 波涛起伏、惊 心动魄吗? 在5虹 6中激进勇敢的厄秀拉现在变 得 服贴 而无知, 郝麦妮 的智慧和 思辨力也 有过人 之
处。是我们误读了 5恋爱中的女人 6? 还是劳伦斯 误导了我们?
三、现代女性之困境
虽然劳伦斯以自己的德国籍妻子弗里达 ( Fr ieda) 为原型塑造了厄秀拉这一代表了劳伦斯理想中 的现代女性形象, 而姐妹俩同 时出场时, 作家 总是 把更多的笔墨留下来描写 古娟的外貌和着装。作 为艺术家的古娟总是用最鲜艳、色彩对比度最强的 服饰搭配装饰自己。她色彩斑斓的外表一再 冲击 着我们的视觉。在洁白的冰雪之地, 她 / 猩红色运 动衫和帽子, 品蓝色裙子和长筒袜 0 [ 9] 的形象像刀 刻一般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她艳丽的时装及 容貌 和矿区肮脏的环境形成强 烈的反差。在矿区 贫民 的指指点点下, 她依然保持我行我素的态度。出身 卑寒, 但她却敢于涉足上层社 会, 以智慧和艺 术才 能博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和 肯定。她赢得了吉 拉德 的爱情, 却改写了灰姑娘的故 事结局, 因为她 虽然 年轻, 却看透了这个 / 伪币流通的世界0的本质 ( p. 512)。她不屑于名利场的浮华和虚荣, 不需要像萨 克雷笔下的蓓基 # 夏泼那样通过不择手 段的方式 嫁给有钱有势的丈夫而爬 到社会的上层。她 不以 婚姻 为手段和 最终目 的, 选 择了艺术 家的流浪 生 活。古娟张扬的自我、独立的个性、丰富的社 会阅 历和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是传统女性望尘莫及的。 她身上反映出的现代女性的种种优点是 劳伦斯无 法回避的现实。

《恋爱中的女人》:关于人类存在完整性的哲学思考

《恋爱中的女人》:关于人类存在完整性的哲学思考

《恋爱中的女人》:关于人类存在完整性的哲学思考
邓箐
【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8)002
【摘要】<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是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笔者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对<恋爱中的女人>的两位男主人公杰拉尔德和伯金寻找理想自我(文化自我或自然自我)的历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杰拉尔德和伯金追求理想自我的历程及其最后不同的命运反映了劳伦斯的世界观,即现代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精神荒原.劳伦斯的观点从哲学中人的完整存在的角度来看是片面的,因为文化自我和自然自我是人的两种基本属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邓箐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706
【相关文献】
1.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J], 张子娇
2.关于《恋爱中的女人》"死亡"主题的思考 [J], 刘珠凤
3.《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作品中哲学思想与尼采之契合 [J], 黄新
4.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之女主角古德伦 [J], 朱茜
5.论海德格尔的人类观──兼论存在哲学与哲学人类学的关系 [J], 梦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恋爱中的女人》的对话结构

论《恋爱中的女人》的对话结构

整 体 。”” 】 , J 、 说 《 恋 爱中的 女人》 的伯 金就像 劳伦 斯 的代 言 人,他坚持认 为个体独立 比起包含两性 之爱的任何关系都 要
来得重要 ,而达到一个平衡 爱恋关系 的关键则是像星星一样 保持个体 自由 ( 即 “ 星 际平 衡 ”原则 )。这种关系没有可 怕 的融合和 纠缠 ,没有那 强烈 占有欲 的母权 意志 ,它让 男女都 拥有 了各 自纯 粹的 自由。这是一种奇 妙的结合 ,两性双方 既 不是相互对抗 又不是混 为一体 ; “ 这 是 一 种 平 衡 ,两 个 人 纯 粹 的 平 衡 ,就 像 星 和 星 之 间 保 持 平 衡 一 样 。 ”【 5 】 然 而 厄 秀 拉 则相信对 爱的绝对 臣服 ,因为 “ 爱远 远高于个人 ”, “ 爱就 是一切 ”。 由于 两人对立 的立 场,他们 的关系一度充满激烈 的矛盾 和冲突 。两人 的情感 斗争在 “ 米诺 ”一章得 以体现 ,其 中 , 双方对这 只叫作 “ 米 诺 ”的 公 猫 召 唤 另 一 只 野 猫 有 着 不 同 的 理解 。在伯 金看来 ,这 代表 了保持 “ 星际平衡 ”的能力,而 厄 秀 拉 则 认 为 它 暴 露 了 男 性 的优 越 感 。但 是 因为 两 人 对 现 实 问题看法 一致 ,他们都 憎恨机械化和 精神匮乏 的现实社会 , 渴 望 回 归 自然 ,相 同 的 世 界 观 让 伯 金 和 厄 秀 拉 能 逐 渐 达 成 妥 协,并最终实现平衡爱情和个性的和谐组合。 如 果 说伯 金 和 厄 秀 拉 的 对 话 达 成 的 是 爱 情 和 个 体 自由 的 和谐组合 ,那莱尔克. 戈珍对话 可以理解成某种程度 上和谐的 情爱和 自由组 合 。穷 困潦倒 的莱尔克在 艺术追求 的过程 中获
《 恋爱中的女人》的对话结构 ’

荒原中两种自我的张力_对_恋爱中的女人_中悲剧性人格的探析

荒原中两种自我的张力_对_恋爱中的女人_中悲剧性人格的探析

第23卷 第1期2009年1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J OURNA L OF CH AN GSH A UNI VERSITYVol.23 No.1J an.2009荒原中两种自我的张力Ξ———对《恋爱中的女人》中悲剧性人格的探析贾晓哲(上海海关学院外语系,上海201204)摘 要: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运用了象征和心理分析手法巧妙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当时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两性关系的失衡。

而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和运用心理分析等批评手法对书中杰拉德和古德伦悲剧性人格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剖析,可以更深入地展示出劳伦斯在这部小说中对处于现代工业文明中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劳伦斯;自我;另一种自我;非我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9)01-0088-03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他人生短短的45年里,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70多部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游记和文学评论。

其中《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最为举世瞩目,而《恋爱中的女人》更是被西方文学界公认为是劳伦斯创作高峰期的最重要作品,劳伦斯本人也认为是“他的最高成就”[1]。

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了他一贯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即通过运用象征和心理分析手法巧妙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人际关系的异化和两性关系的失衡。

因此整部小说的基调异常灰暗与悲观,对被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腐蚀下的精神荒原———人类社会充满憎恶和绝望。

1916年11月,当劳伦斯完成了这本书最后的修订时,他本人也不禁感慨道:“这本书令我恐惧,它让人想到世界末日。

”[2]他甚至一度要把这本书命名为《末日》,如果我们把《恋爱中的女人》作为一部充满启示意蕴的悲剧小说来解读,那么杰拉德,这位“机器的上帝”,无疑是这部悲剧的主角。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恋爱中的女人》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恋爱中的女人》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恋爱中的女人》摘要: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批判了以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突出对立为基础的父权制世界观他揭露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谴责了两性关系中征服与被征服的上下等级模式,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支配。

同时劳伦斯也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与沟通,并主张建立两性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者关注的也是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人类对自然的剥削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人与自然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方面,劳伦斯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国内外评论界对该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中的心理分析描写、象征手法运用、女忡形象分析以及情爱性爱观等方面。

劳伦斯与女权主义的纠葛也是一个热点。

一些女性主义者对劳伦斯倍加赞赏,认为他近乎完美地理解女性的感受,而另一些女性主义者则猛烈地抨击劳伦斯作品中的男性霸权意识“。

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小说中,劳伦斯揭露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破坏,批判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对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的奴役和支配。

同时劳伦斯也谴责了两性关系中的上下等级模式,提倡建立男女平等的和谐关系。

在人与自然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方面,劳伦斯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惊人的契合。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

不同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和倚重,但生态女性主义者查伦·斯普瑞特耐克指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

二元思维方式即是以观念上的人与自然的突出对立为标志的各种象征性的阴阳对立,价值等级观念即是“阳尊阴卑”观念,统治逻辑即是父权主义态度和对自然、女人、有色人种的征服式掠夺式的发展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011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32011.6收稿日期:2011-03-21作者简介:何菁,安徽当涂人,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二元对立———基于结构主义批评视角何菁(安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是劳伦斯另一部著作《虹》的续篇。

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伯金和厄休拉、杰拉德和戈珍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示出工业文明压迫下异化的人类灵魂已经无法正常去爱的社会现况。

小说中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对立一直贯穿始终,并帮助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文章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框架下,从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这两组对立深入地探讨这部小说。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结构主义批评;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3-0029-02一、引言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初最有创造性和争议最大的英国作家之一。

在他四十四年短暂的生命中,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

劳伦斯坚信未来的社会革命是一场“男女个人之间的革命,而不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的革命”[1],他一直在其作品中执著地探究两性关系以及怎样通过两性关系拯救机器文明压迫下人类堕落的灵魂。

由此他被长期斥责为淫秽作家。

在他生前,多部小说也由于书中对性赤裸裸的描写遭到英国当局的查禁。

劳伦斯逝世后,人们才逐渐开始探究被利维斯誉为“天才之作”的《恋爱中的女人》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根据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小说中存在着两组相互对立的元素组:男人与女人、工业文明与人性。

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由此表达出作品的内涵。

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可以充分体现在男主人公伯金和他的情人赫麦妮之间的冲突;机械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则较明显地反映在另一位男主人公杰拉德的身上。

二、男人与女人的对立伯金与她的前女友赫麦妮产生过激烈的意识碰撞。

伯金在骨子里仍尊崇于传统的男女地位思想。

赫麦妮这个人物是个矛盾的角色:她一方面有着新女性的思想,认为女人是独立的并且和男人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她仍希望自己可以臣服于一个男人。

所以赫麦妮与伯金的相遇注定会是一场针锋对麦芒势均力敌的男女之战。

劳伦斯乐于将他熟知的人作为小说人物的原型,《恋爱中的女人》也不例外。

赫麦妮的原型是劳伦斯的好朋友奥托琳·莫雷尔夫人。

这位夫人是一个男爵的女儿,赫麦妮的背景设置与其一致。

莫雷尔夫人曾经给予过劳伦斯无私的帮助,然而劳伦斯却在书中将她描写成一位长着马脸、占有欲极强让人生厌的女人。

究其原因,莫雷尔正是劳伦斯所讨厌的“大母亲”女人的类型。

劳伦斯认为这种女人掌控欲强,不仅想做小家庭的主人,还想插手管理社会上的事务。

他认为如果女人同时是家庭和社会上的主人的话,男人就可怜了。

这也是劳伦斯一直反对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他的想法过分夸大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基于这种想法,劳伦斯的代言人伯金与具有大母亲形象的赫麦妮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

赫麦妮在书中出场时的描写就给了读者不好的印象,“这人高高的个子,行动缓慢,长着一头金发,长长的脸,脸色苍白,一看就知道是个难以驾驭的人。

”她甚至“有点可怕,让人生厌”。

劳伦斯一开始就对她进行贬损,将她定位为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

赫麦妮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致力于改革,很有思想,在人群中算是个异类。

尽管如此,劳伦斯还是安排这个有着“可怕空洞的灵魂”的女人心系伯金,因为她“得受男性世界的左右”。

赫麦妮对事情有着自己的思想,并且敢于将这些想法表达出来。

然而她的观点总是遭到伯金的驳斥。

在一次公开场合上,赫麦妮和伯金就因为诸如民族问题这类的政治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论战。

在后来一次关于知识的争论中,伯金指责她是个只有知识、只注重精神不在乎肉体享受的女人。

赫麦妮早已反感伯金的思想,对他的说辞予以了反击,并嘲弄伯金,认为他什么都不懂。

这种在别人面前让伯金颜面尽失的做法也发生了不只一次,这让伯金感到很不愉快,想要离开她。

当厄休拉和戈珍来访赫麦妮的家时,她“非要在甬道上进行这番欢迎仪式不可,仆人们都在等着”。

此时劳伦斯已经安排赫麦妮不仅让诸如伯金这类的男性感到不可忍受,还遭受着同类的排斥。

厄休拉觉得“赫麦妮在屋里耽搁太久了,给人压力太大。

她站得离你太近,让你感到很窘迫,如负重载。

她似乎妨碍你干点什么事”。

赫麦妮的强势让大男子·92·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主义的伯金感到手足无措,因此“他在她面前竟束手无策”,伯金只能像个生气的小男孩那样和赫麦妮闹点小矛盾,他的优柔寡断使他无法决绝地离开赫麦妮。

这一点对赫麦妮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她同他就要分道扬镳,她潜意识中对他抱有强烈的仇恨”。

伯金此时也一点点通过不合作折磨着赫麦妮,“他走了,像一具没有灵魂、与别人无关的尸体。

他仍然心底残酷,一个心眼儿要报复他。

”赫麦妮对伯金的掌控欲充分体现在她对伯金家装修的安排上。

她以女主人的身份自居对伯金家的摆设指手画脚。

赫麦妮想完全拥有他的这点让伯金怒不可遏,也导致他们最后的决裂。

然而后来当已与伯金在一起的厄休拉说“他(伯金)要我把他当,当上帝看,可我似乎觉得他不想给予什么”时,赫麦妮又想“如果他这样要求她改多好,他逼着她思考,逼着她钻进其中然后又反过来憎恨她的思想和知识”。

由此可以见出赫麦妮的矛盾性格。

赫麦妮是20世纪初维多利亚时期新兴的知识型女性,她有着新世纪女权主义者提倡的许多女性应具有的优点。

但正是劳伦斯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使其在创作这个人物时给了这个人物不公平的诋毁和贬损。

又由于劳伦斯对女性又依恋又恐惧的态度,这赫麦妮这个女性也成了所有矛盾的综合体。

赫麦妮所代表的女性思想与伯金的男权思想之间的对立也成了本书的一大主线。

三、机械文明与人性的对立书中主要人物杰拉德是当时社会中部分人物的代表。

劳伦斯在其作品中一直探讨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

在他看来,灵魂被机器奴役的人只是些行尸走肉。

这些人心灵空虚、毫无感情,他们是大工业时代的牺牲品。

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对这一类人进行过细致的描写,特别是煤矿主,例如《虹》中厄休拉的叔叔小汤姆。

而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对这类人的鞭笞又集中落在杰拉德身上。

杰拉德的出场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他的神态却是那么奇异、警觉,脸上情不自禁闪烁着光芒,似乎他同周围的这些人有着根本的不同”。

他表面上看上去温文尔雅,“恰像一只脾气温和、微笑着的幼狼”,但是戈珍一眼就“冷静地看出他的静态中存在着危险,他那扑食的习性是无法改变的”。

作者反复强调杰拉德与北极的联系不仅暗示了他最后死于似北极的冰雪之中,也提醒读者这个人的冷酷。

杰拉德在他小时候曾杀害了他的弟弟,虽然书中一再强调这只是个事故,但可以看出杰拉德与生俱来的残酷本性。

长大后,他对机器的崇拜使他这一本性彻底暴露出来。

在他和伯金的一场争论中,他们各是一个极端,他注重物质,而伯金则注重精神。

杰拉德认为使矿工们收入提高而不顾他们的死活是对的,因为人类活着就要做机械的工作。

他说“我想我活着是为了工作,为了生产些什么,因为我是个有目的的人。

除此之外,我活着是因为我是个活人。

”杰拉德向来都很残忍地对待弱者。

当他骑得母马因为害怕机车轰鸣声而惊恐万分时,他则将亮闪闪的马刺扎进马身来控制它而不是让母马远离噪音。

在他的折磨下,矿区的矿工“苍白、常常是憔悴的脸上表情茫然、倦怠”。

杰拉德的父亲因为是基督教徒,伪善地想同所有的矿工平等。

当杰拉德接手后,他就把这样的“问题斥之为愚蠢的问题,对他来说重要的是社会生产这架机器。

”他想要“用完美的工具”让地下无生命的物质从属于他的意志。

在机器的统治下他已经渐渐异化成没有感情的非人类了。

“他对任何细节都检查,其做法可怕而没有人味儿。

他不给人以任何隐私,没有他不推翻的旧情。

”他不顾众怒的辞退所有为矿区奉献一辈子的老矿工;也取消了那些因为矿难失去顶梁柱的家庭的煤矿供给。

“一切都按照最精确、精细的科学方法运行,受过教育,有专长的人掌握了一切,矿工们被沦为单纯的机器和工具。

”异化的杰拉德正逐渐使他的员工也变得和他一样,最终他也成功了。

矿工的“生活中没了快乐,随着人愈来愈机器化,希望破灭了。

”对杰拉德来说,矿工们只是工具,一点都不重要;而对矿工们来说,杰拉德只是个控制机,除此之外也没什么重要。

此时的杰拉德已经完全被机器文明所奴役了,他身上的人性早已消逝。

“他会活下去,可是生活将不会有什么意义,神圣的理智会离他而去”,可是“他连反抗恐惧的力气都没有,他似乎觉得他的感情中心枯竭了。

”他拼命地想从女人身上汲取生活的气息,可他已然是块捂不热的冰,一个精神空虚的活死人。

当他身上死亡气息让戈珍窒息致使戈珍抛弃他后,他死在了如他的精神世界一样空白的阿尔卑斯山中。

杰拉德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机器文明对人性的压抑所造成的可怕后果。

四、结语劳伦斯年轻的时候一直以世界的救世主自居。

在写《虹》时,劳伦斯认为这个世界还是可救的,因此尽管厄休拉历经了许多磨难,他还是安排了书的最后出现象征希望的彩虹。

然而《恋爱中的女人》的创作正值一战时期,又恰逢劳伦斯人生低谷期。

种种外在和内在因素使他渐渐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他也不可避免地将这种消极情绪带到创作中。

因此这部书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杰拉德在机器的奴役下已经是个精神死亡空有躯壳的活死人,他的肉体死亡是他命运注定的轨迹。

杰拉德的死亡使一直想与他结下“血谊兄弟”伯金感到莫大的伤悲。

书的结尾处伯金与厄休拉的对话也显示出由于杰拉德死亡阴影的笼罩,他和厄休拉的斗争将继续,男人与女人的对立也将继续,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

总之,书中的四位主人公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人物。

参考文献:[1]布伦达·马多克斯.劳伦斯:有妇之夫[M].邹海仑,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戴·赫·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M].黑马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李幼燕.当代电影美学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4]米利特·凯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5]伍厚恺.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责任编校:马小军,田旭·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