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六章疮汤(疔)讲稿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 第六章 疮疡概论 第一节 疖PPT讲解课件稿

中医外科学 第六章 疮疡概论  第一节 疖PPT讲解课件稿
2204
一、疖的概念和特点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使局 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 性脓肿、疖病。
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 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脓、易 溃、易敛。根据症候、病因、治疗不同, 又分有头疖、无头疖、瘘蛄疖、疖病。
2204
暑 疖
2204
多 发 性 疖 ( 发 际 疮 )
2204
多 发 性 疖 ( 发 际 疮 )
2204
2204
2204
2204
多 发 性 疖 ( 坐 板 疮 )
2204
多 发 性 疖 ( 坐 板 疮 )
2204
2204
2204
2204
四、鉴别诊断
1. 颜面疔疮: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肿势散 漫,出脓日期较晚而有脓栓,大多病人初起即有全 身症状。
2204
三、诊断
临床表现:多见于头、面、颈、背、腋 下、会阴、腹股沟等处。局部可见红、 肿和疼痛小节,根脚很浅,范围局限, 多小于3cm,(儿童另计),可伴有发 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204
(一)暑疖
发于夏秋之间,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 发于头面部。
1204
2204
2204
(四)疖病
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 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 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累月不愈。 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 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对消渴、 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较易患病,应 酌情检测血糖、免疫功能、微量元素, 综合处理。
4、体弱者,卫外不固,外邪侵袭,更易发本病。而 消渴、肾病、习惯性便秘者,阴虚内热,脾虚便溏者 易发本病,且缠绵难愈。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概述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 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 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 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燃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 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少阳司夭,客胜则丹診外发,及为丹燻疮疡……”《诸病源候 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域赤,如丹涂之状,故谓 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 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预防与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床边隔离。 2.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3.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而发病。因脚湿气 导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可减少复发。
第九节 无头疽
病例
郭某,男,41岁。10天前左侧大腿部出现疼痛,以髄部为重, 局部皮色不变,活动受限。近3日出现发热,疼甚不能行走,经 口服长效磺胺等多日症状不减。
概述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 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 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 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
《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 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 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辨病】

3-疮疡总疖面疔手足疔(zai)_20160119剖析.

3-疮疡总疖面疔手足疔(zai)_20160119剖析.
第六章 瘡瘍
一、概述
1
CMED3035-3050_2015-16 Sem 2
瘡瘍的概念
瘡瘍是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後引 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 兩大類,是中醫外科範圍中最普遍最常 見的疾病。
2
瘡: 病僅位於皮腠 瘍: 一切中醫外科疾病的總稱(外瘍)
瘡瘍
一切體表淺 顯的外科
疾病
腫瘍
一切體表腫塊 尚未破潰的 外科疾病
仁、丹皮、 于五神湯
利濕

黃柏、赤茯 苓、澤瀉、
解毒作用弱
濕 通草、滑石 皮科更常用

12
犀角地黃湯:涼血清熱解毒
犀角、生地、丹皮、芍藥 用於熱毒入營血,煩躁 合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柴胡清肝湯:清肝解鬱
生地、當歸、白芍、川芎、柴胡、黃芩、梔 子、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
用於肝火所致陽證,有肝經的症狀或發生 於肝膽經的循行部位。
潰瘍
一切體表瘡面 潰破的外科
疾病
3
瘡瘍
概念:廣義的瘡瘍指一切體表淺顯的外科疾病, 狹義的瘡瘍是指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後引起 的體表化膿性疾病。
特點:局部紅腫熱痛,化膿。病情輕者沒有全身 症狀,重者可有發熱、口渴、便秘,甚至噁心 嘔吐、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等。
癤、疔、癰、發、疽、流注、發頤、丹毒、 走黃與內陷、瘰癧、流痰、竇道
(一)內治法 總則爲消、托、補
8
1.瘡瘍陽證常用方藥
•五味消毒飲 •黃連解毒湯 •仙方活命飲 •普濟消毒飲 •銀翹散 •牛蒡解肌湯
•清暑湯 •五神湯 •萆薢滲濕湯 •犀角地黃湯 •柴胡清肝湯
9
藥名
瘡瘍陽證常用方藥比較
藥物組成
特點
功效

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外科学-疮疡
•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 生素治疗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 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
•4.防治痱子发生, 如已发生, 可扑痱子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 能循经直开。
•(3)收口期 生肌散, 白玉膏外敷治疗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 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 伸筋草等煎汤, 祛风通络散 熏洗患肢。 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 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 则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疮疡ᆞ 疔ᆞ 手 足部疔疮
•概念: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 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易损筋伤骨, 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炎、 急 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掌中间 隙感染、 鱼际间隙感染、 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蛇头疔、 蛇眼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05第六章疮疡(有头疽、流注)讲稿

05第六章疮疡(有头疽、流注)讲稿

第六章疮疡第五节有头疽病例宋某,男,62岁。

患者自诉项后红肿结块10天。

初起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抓破之后,肿痛加重,色红灼热,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状,范围约12cmx12cm,兼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尿赤。

概述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域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有头疽在古代文献中常以疽和发共同命名,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多种病名。

如生在头顶部的称百会疽;生于鬓角者,称鬓疽;生于项部者,名脑疽,又名对口疮、对口发;有头疽发于脊背部正中者,称为背疽,又名发背;生于背部两侧的称搭手,又分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等;生于少腹部者,名少腹疽;生于四肢部者,名太阴疽、石榴疽、臀疽、腿疽等。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亦有多种病名。

如过饮药酒兼厚味积毒蕴发者,称酒毒发;湿痰郁结而成者,称痰注发。

还有以形状命名者,如莲子发、蜂窝发等;以穴位命名者,如百会疽、膻中疽、中腕疽等。

然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故并作有头疽论述。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病因病机】1.外感风温、湿热,邪毒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

2.情志内伤,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郁结,气郁化火;或劳伤虚损,恣欲伤肾,劳伤精气,肾水亏损,相火炽盛;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

以上均能导致脏腑蕴毒而发。

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

素体虚弱时更易发生,如消渴病患者常易并发本病。

若阴虚之体,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若气血虚弱之体,正虚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

此二者均可使病情加剧,甚至发生疽毒内陷。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外科学讲稿

中医外科学讲稿

中医外科学讲稿第六章疮疡概论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一.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临床辨证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特体系。

(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脓、溃。

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轻: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口渴,溲赤便结。

重: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从全身症状辨别阴阳证并不困难,但宜与局部症状结合分析。

二.临床分期与转变临床分期1、初期(肿疡期)局部肿胀,或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2、中期(脓疡期)局部脓肿,多伴发热、局部疼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临床转变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

正胜邪退,热雍于表,疮疡消散,“以消为贵”;抗病力较差,热毒深壅,热胜肉腐,脓肿形成;治疗及时或抗病力尚强,脓肿溃破,腐脱新生;治疗失当或抗病力低下,毒邪深入,则“走黄”、“内陷”。

三.治疗(一)内治法内治法是外科治疗的基础,以消法、托法与补法为总则。

1.消法:用消散祛邪药物,使肿疡消散、吸收。

仙方活命饮:白芷、浙贝、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托法:用补益气血、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

透托法:用于脓成未溃之疮疡。

透脓散: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补托法:用于体虚邪恋,脓毒补益不易外泄。

托里消毒散: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

3.补法补虚扶正,生肌长皮。

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支持疗法。

(二)外治法须根据初、中、后期分别辨证论治。

1、初期(肿疡期)宜箍围消肿。

阳证选金黄散等;阴证选回阳玉龙散等;半阴半阳证选冲和散等。

2、中期(脓疡期)宜切开排脓,或药物排脓。

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

本科教案

本科教案

本科教案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学科名称:中医外科学题目:第六章疮疡概论、疖、疔教学目的:1、概述疮疡的分类、病因、病机。

疮疡发生后的发展和转归。

2、举例说明疮疡发病时的特殊形态。

3、小结疮疡的内治原则和外治原则、阳证、半阴半阳证、阴证的外有药选择。

4、讲述疖的定义、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教学重点:如何将常见疮疡的特殊形态与其疾病相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辅以提问等形式。

教具:多媒体、幻灯。

上课班种:中医专业98级上课时间:2001年9月17日任课老师:郑泽棠教学进程:一、概述疮疡的分类、病因、病机。

(5分钟)二、疮疡发生后的发展和转归。

(5分钟)三、举例说明疮疡发病时的特殊形态。

(5分钟)四、小结疮疡的内治原则和外治原则、阳证、半阴半阳证、阴证的外有药选择。

(5分钟)五、讲述疖的定义、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20分钟)六、小结:(5分钟)第一节疖一、明确疾病定义及发病特征及分类:(5分钟)二、病因病理:(5分钟)(一)病因病理:利用示意图幻灯讲述疖的内因和外因。

内有湿火、外感风邪,或夏秋感受暑毒;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染毒而成。

三、诊断(3分钟)共症: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个红色肿块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二)无头疖:患处红色肿块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其它:1、可转为疔疮。

2、可成蝼蛄疖。

3、可转为发。

(三)蝼蛄疖:多发生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单发型,多发型)。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数目较多,反复发作,此愈彼起。

[鉴别诊断] (2分钟)(一)痈;(二)颜面疔疮;(三)有头疽;(四)脂瘤染毒;(五)囊肿型粉刺;(六)沥青皮炎;[辨证论治] (5分钟)(一)内治1.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中医外科学—疔疮精品PPT教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疔疮精品PPT教学课件

❖ 生在甲身之内的,又名沿爪疔;
❖ 生在甲后的,叫蛇背疔.
❖ 生在手指螺纹的,叫螺疔;
❖ 生在手指指节间的,叫蛀节疔;
❖ 若一指通肿,色紫,指微屈而难伸.形如泥鳅者,称泥鳅疔;
❖ 指头有黄疱明亮的,挑破去其恶水即愈,叫水白疔。
❖ 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的,或状如蛇肚,叫鱼肚疔或蛇腹疔;
❖ 生于五指(趾)丫处的,叫手足丫疔;
第一课件网
疔亦名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 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疮形小, 根脚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来势急剧,变 化迅速,毒邪易于走散。
2020/12/8
1
疔疮是疮中之王。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这是“疔”字的最早记载。
疔”作为一个病名,始于汉代华佗《中藏经》。
❖ 指关节结核(蜣螂蛀)多生于手指中节,初起不 红不热不痛,逐渐肿胀,病起缓慢,溃腐亦 慢。出脓夹杂干酪样坏死组织,x线片可明确 诊断。
2020/12/8
20
❖ 以清热解毒为主.
1.辨证论治
内治 外治
(1)热毒凝结证 (2)热盛肉腐证 (3)湿热下注证
2.其他疗法——参照“颜面部疔疮”。
2020/12/8
2020/12/8
27
❖ 临床表现手足部多有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好发于手臂及小 腿内侧。
2020/12/8
5
❖ 主要因火热蕴结为患。
如饮食不节
第一课件网
毒从内发 毒从外受
气血凝滞、火毒结 聚,热胜肉腐而成 疔。
感受四时不正之气, 或虫咬皮损
2020/12/8
6
❖ 西医认为,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 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疮汤第二节疔病例程某,男,32岁。

右手臂部破伤感染5天。

于1周前劳动中不慎手部受伤,未及时处理,后引发局部感染,诊查局部红肿,并有红肿处出现一条红丝向手臂部位延伸,有轻微触痛,并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

患者伴发热,口渴,体温38.3迫。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如数。

【概述】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其临床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早在《素问•生气通夭论》中就有“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的记载。

《外科正宗•疔疮论》曰:“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

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日五日而不死,一月半月而终死。

”故民间有“走马看疔疮”之说,以喻治疗疔疮须速不可误。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疳、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

疔的范围很广,名称繁多,证因各异。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叙述。

一、颜面部疔疮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额部者,称额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疔;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等等。

名称虽繁,但其病因、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颜面部疳、痈。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火热之毒为患。

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燻之品,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

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

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证。

【辨病】1.诊断(1)临床表现多发于额前、额、颊、鼻、口唇等部。

①初期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但根深坚硬,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②中期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

伴有发热口渴、便干洩赤等全身症状。

③后期第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一般10〜14天可痊愈。

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伴有壮热烦躁、神昏谐语、舌质红绛、苔黄糙、脉象洪数等,此乃疔毒走散,发为“走黄”之象。

(2)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必要时应做脓液或血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2.鉴别诊断(1)疳虽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2)有头疽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初起皮肤即有一粟米样疮头,逐渐形成多头或蜂窝状;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cm,病程较长。

【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切开排脓、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切忌早期切开引流。

1.辨证论治(1)热毒蕴结证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伴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黄连、黄苓、黄柏、栀子等。

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壮热口渴者,加竹叶、石膏、知母。

(2)火毒炽盛证证候: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域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洩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黄连、黄苓、黄柏、栀子等。

痛甚,加乳香、没药;不易出脓者,加皂角刺;便秘者,加生大黄。

2.外治疗法(1)初起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捶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水调外敷。

(2)脓成宜提脓祛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撒于疮顶部,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

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3)溃后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疮口掺九一丹,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3.其他疗法(1)中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

犀黄丸,每次3g,每日2次。

(2)西医治疗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

【预防与调护】1.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

2.忌内服发散药。

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

3.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二、手足部疔疮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手部发病多于足部,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

本病因发病部位及形态、预后的不同而有多种命名,生在指头顶端的,称蛇头疔;生于指甲缘的,形如蛇眼,称蛇眼疔;脓积于甲下,痛胀难忍,称代指;生于甲后的,称蛇背疔;生于手指螺纹的,称螺疔;生于手指指节间的,称蛀节疔;若一指通肿、色紫,指微屈而难伸,形如泥瞅,称泥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蛇肚的,称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心的,形如盘中托珠之状,称托盘疔;生于足掌中心的,称足底疔;生于涌泉穴者,称涌泉疔等等。

临床比较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病。

【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如针尖、竹、木、鱼骨等刺伤或修甲时刺破皮肤,或昆虫咬伤等。

托盘疔还可由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火毒炽盛为患;足底疔多由湿热下注引起。

最终可致火毒之邪阻塞经络,气血凝滞,热胜肉腐,甚则损筋伤骨。

【辨病】1.诊断(1)临床表现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

①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可在指甲背面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

待出脓后即肿退痛除,迅速愈合;严重者脓出不畅,甲下溃空或有箇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脱落。

②蛇头疔初起指端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肿势逐渐扩大。

中期肿势更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

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

10天左右成脓,此时多伴阵发性啄痛,常影响食欲和睡眠。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后期一般脓出肿退痛止,趋向痊愈。

若未及时处理,任其自溃,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愈,余肿不消,或箇肉突出者,多是损筋伤骨的征象。

③蛇肚疔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

诸症逐渐加重,7〜10天成脓。

因指腹皮肤厚韧,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自溃。

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退痛止,2周左右痊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常影响手指的屈伸。

④托盘疔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

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内已化脓,但不易向外透出,可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影响屈伸功能,或并发疔疮走黄。

若溃后脓出,肿退痛减,全身症状亦随之消失,再过7〜10天愈合。

⑤足底疔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

3〜5日后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

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等。

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

辨别手指部有脓无脓,除依据一般化脓日期及触诊外,可采用透光法。

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深入疮孔,如触及粗糙的骨质,是为损骨。

辨别有无伤筋,可观察手指屈伸功能。

(2)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必要时做脓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X线摄片可确定有无骨质破坏。

2.鉴别诊断(1)手发背病变部位在手背部,表现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出脓稠黄,或漫肿坚硬,不红不热,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

需与托盘疔鉴别。

(2)足发背病变部位在足背部,表现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影响活动。

一般5〜7天迅速增大化脓。

溃破后脓出稀薄,夹有血水,皮肤湿烂。

需与足底疔鉴别。

【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临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及病变发展不同阶段特征,施治应有所侧重。

发于下肢者应清热利湿。

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须加强关节功能锻炼。

1.辨证论治(1)火毒凝结证证候:局部红肿热痛,麻痒相兼;伴畏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黄连、黄苓、黄柏、栀子等。

(2)热胜肉腐证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则肿痛不退,蘭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黄连、黄苓、栀子、赤芍、皂角刺、白芷等。

(3)湿热下注证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革韓渗湿汤加减。

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牛膝、革薛、土茯苓、慧茵仁等。

2.外治疗法(1)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蛇眼疔也可用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

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做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甲下溃空者须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3)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若箇肉高突,修剪箇肉后,用平箇丹或枯矶粉外敷;若已损骨,久不收口者,可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

有死骨存在可用七三丹提脓祛腐,待死骨松动时用血管钳或镶子钳出死骨。

筋脉受损导致手指屈伸障碍者,待伤口愈合后,用桂枝、桑枝、红花、丝瓜络、伸筋草等煎汤熏洗,并加强患指屈伸功能锻炼。

3.其他疗法参见“颜面部疔疮”。

【预防与调护】1.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手足皮肤损伤。

2.手部疔疮忌持重物或剧烈活动,以三角巾悬吊固定。

生于手掌部者宜手掌向下,使脓液容易流出。

足部疔疮宜抬高患肢,尽量少行走。

3.愈后影响手指屈伸功能者,宜加强功能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