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大草原说课
三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说课稿【推荐下载】

三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说课稿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描写的是居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大草原。
这是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
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抓住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画面生动,情感真切,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基于课标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训练目标是:1.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8个生字教学重点:理解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教学理念本文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更要了解、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的,从而逐步语言、运用语言。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思路根据以上的训练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总体思路为:先从描写锡林郭勒草原广阔、美丽的重点段入手,通过3个重点句式的品析、揣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悟语言的习惯,体会作者的写法,进而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提升。
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我为学生搭设了语言与思维的桥梁,出示文章关键的几个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得以提高。
三年级上《锡林郭勒草原》说课稿

三年级上《锡林郭勒草原》说课稿三年级上《锡林郭勒草原》说课稿课件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描写的是居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大草原。
这是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
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抓住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画面生动,情感真切,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基于课标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训练目标是:1.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掌握本课要求会认的8个生字教学重点:理解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教学理念本文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更要了解、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的,从而逐步语言、运用语言。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思路根据以上的训练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总体思路为:先从描写锡林郭勒草原广阔、美丽的重点段入手,通过3个重点句式的品析、揣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悟语言的习惯,体会作者的写法,进而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提升。
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我为学生搭设了语言与思维的桥梁,出示文章关键的几个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得以提高。
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说课稿

2014年秋季学期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说课稿小江中心小学谢燕芹一、教材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图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文章通过众多比喻修辞的运用,通过对草原野草,湖水,野花这三个典型景物的描写,将草原的美丽层次鲜明的呈现给学生,而通过对动物动作的生动描写,学生则能够立即感受到草原的欢腾。
鲜明生动的描写,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能积累更多诗意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心灵和感官的感受。
我拟设计该课教学课时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识字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为深入学习课文,获得语文的积累和情趣的陶冶。
二、下面是该课的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和神奇。
3、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
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的学法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草原的美丽,欢腾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第一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与环境1.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面积1.2 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气候特点1.3 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环境第二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物多样性2.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2.2 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及其生活习性2.3 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第三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历史与文化3.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历史背景3.2 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文化和传统习俗3.3 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第四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旅游资源4.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旅游景点和特色4.2 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4.3 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第五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2 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保护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5.3 分析锡林郭勒大草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第六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牧民生活6.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牧民生活方式6.2 讲解牧民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服饰及饮食习惯6.3 分析现代化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牧民生活的影响第七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活动7.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7.2 讲解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历史起源和举办过程7.3 分析民俗活动对锡林郭勒大草原文化传承的作用第八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8.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资源利用情况8.2 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农业发展模式及优势作物8.3 分析农业发展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九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9.1 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9.2 讲解生态旅游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9.3 分析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十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未来展望10.1 探讨锡林郭勒大草原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0.2 讲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措施10.3 展望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与环境补充说明:地理位置涉及草原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气候特点包括温度、降水等,生态环境包括植被、动物等。
部编版草原说课稿一等奖3篇

部编版草原说课稿篇10一、说教材《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
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
1——2自然段为一个部分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3——4自然段为第二个部分主要写了草原的欢腾。
二、说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二)、技能目标: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三)、情感目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教学理念: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四、教法和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欣赏图片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
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导入时,我通过边让学生看图片边听歌曲,把学生带入到大草原的意境中去,激起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的词语。
2、师生交流,明确课文分为两部分,一、二自然段写草原的广阔、美丽,三、四自然段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课文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及生活方式。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锡林郭勒大草原》。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
3. 深入学习(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大草原的魅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色和民族文化。
(2)提醒学生要热爱大自然,尊重民族文化。
6. 作业布置(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热爱大自然的作文。
(2)让学生搜集有关民族文化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感知和体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氛围。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彩教案第一章:草原的生态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特点。
掌握草原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草原生态平衡的维持和保护。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景色。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特点。
设计生态平衡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草原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草原上的动植物2.1 教学目标:认识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主要动植物种类。
了解草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2 教学内容: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主要植物种类和特点。
草原上的主要动物种类和习性。
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平衡。
2.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草原上的动植物。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和生态平衡。
第三章:草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文化和传统。
认识草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增强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传统。
设计蒙古族传统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草原文化。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草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第四章: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4.1 教学目标: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资源状况和利用方式。
认识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草原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
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草原资源保护的实际案例和措施。
4.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和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现状。
设计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草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

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主要内容,了解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主要内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辽阔的草原、清澈的河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民俗风情: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传统的那达慕大会、蒙古包的结构和功能。
2.2 生字词的学习: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主要内容,描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3.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蒙古包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描述。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步骤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学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步骤: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朗读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5.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5.3 口语表达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读中自学,体验欢腾。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 完成描写草原欢腾景象的气泡图。 2、看图,说说“谁在干什么?” 3、借助肢体语言,通过表演读体会草原 的欢腾景象。
野草
湖水
广阔 美丽
锡林郭勒 大草原
欢腾的世 界
野花
二、读中自学,体验欢腾。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 完成描写草原欢腾景象的气泡图。 2、看图,说说“谁在干什么?” 3、借助肢体语言,通过表演读体会草原 的欢腾景象。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 •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而丰富 的想象,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 美丽的景象。
二、说教法
(一)朗读法 (二)情境教学法
三、说学法
(一)品读法 (二)想象法 (三)自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初步感受美 (二)初读,整体感知美 (三)精读,潜心领悟美 (四)总结,简要回顾美 (五)作业,升华自然美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鲜红的 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 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 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 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 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 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 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 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 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 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四)总结,简要回顾美(约5分钟)
1、回顾板书,总结全文。
2、分析结构,引出“动静结合”。 3、列举词句,点明修辞手法。
(五)作业,升华自然美(约3分钟)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 ,用动静结合的 写作手法或各种修辞手法写一处你 最喜爱的景点。
五、说板书设计 自由地
飞翔 欢快地 歌唱 野草 雄 鹰 百 灵 鸟 牛羊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 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 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文,理解“满眼绿色”和“铺向”“嵌着”等词 语。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段表达的 特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背诵第二自然段,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4)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体 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生机, 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与热爱,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
湖水
广阔美丽
锡林郭勒 大草原
欢腾的世 界
野花
牧民
黄 羊 跑起 来 像一 阵风
小马 驹
安 闲 地 嚼 着 青 草
神气地 挥舞着 鞭子, 放声歌唱
蹦蹦跳跳地 撒欢儿
(三)精读,潜心领悟美(约25分钟)
一、读中品情,感受美丽。 二、读中自学,体验欢腾。
一、读中品情,感受美丽。
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草原的广阔。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 宝镜一样。
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 映出了( ),映出了( ),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 的宝镜一样。
(一)激趣,初步感受美(约3分钟)
创设一个到大草原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欣赏 配乐图片,借助课件直观感受,带领学生去 领略草原风光,让学生初步感知锡林郭勒大 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美(约3分钟)
1、朗读全文,概括草原给你的印象。 广阔而美丽 欢腾的世界 2、讨论交流,顺势理清课文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