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传染病学 - 日本血吸虫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点(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点(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点(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 由于严重的肝纤维化,晚期血吸虫病可表现为( )A .巨脾 B .全血细胞减少 C .大量腹水 D .上消化道出血 E .侏儒症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问答题 男,52岁,江西余干人,农民,反复腹泻20余年,消瘦、腹胀3个月入院。

20年前发现慢性血吸虫病,当时用锑剂治疗1疗程,5年前又用过1疗程吡喹酮。

以后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近20年来患者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泻时大便3~5次/天,稀,有黏液。

近3个月来出现腹胀,腹部呈进行性胀大,伴尿量减少,体重减轻5kg 。

查体:慢性病容,可见肝掌。

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

肝在剑突下3cm ,脾在肋下3cm ,腹水征阳性。

血象:Hb100g/L ,白细胞3.5109/L ,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血小板50109/L ,肝功能ALT50U ,ALB30g/L ,GLO38g/L ,TBIL22mmol/L ,HBsAg(+)。

本例正确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本题答案:诊断:本例最合适的诊断 是:①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脾功能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本题解析:诊断:本例最合适的诊断是:①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脾功能亢进;②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

诊断依据:①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有长期反复的血吸虫疫水接触史,20年前已确诊有血吸虫病,曾驱虫治疗过;临床表现:复发性慢性腹泻,左叶肝肿大、脾大,血小板减少,腹水;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受损,但损害程度与病情(腹水)不相符,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日本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省、市、自治区的381个县。

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系统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近几年,不少地区疫情有所回升。

目前尚处于流行状态的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四川、云南环境复杂的大山区。

每当汛期,常有急性血吸虫病的小规模暴发流行。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雄虫较短,雌虫较细长,在生活时,雌雄虫体呈合抱状态,雌虫常处在雄虫的“抱雌沟”内。

雄虫乳白色,大小为10~22mm *0.5~0.55mm,雌虫灰褐色,大小为12~28mm*0.1~0.3mm。

虫卵圆形,大小为70~100*50~60μm,淡黄色,卵壳薄,无盖,在其侧方有一小刺。

虫卵随人和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出长椭圆形毛蚴,毛蚴侵入钉螺,在其体内经母胞蚴、于胞蚴、尾蚴三个阶段的发育和繁殖,尾蚴从螺体逸出至水中。

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

童虫最终移行在肠系膜静脉定居并发育成熟。

成熟的雌雄虫合抱产卵于肠壁血管末梢。

成熟的虫卵进入肠腔后随粪排出体外,完成其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惟一中间宿主。

牛、猪、羊、狗、猫、鼠等大多数动物均可成为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

二、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日本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症状主要是由于尾蚴的移行造成机械性损害以及代谢产物或死后的崩解产物引起炎症反应。

传染病学 14 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 14 日本血吸虫病
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常见,稀便偶尔带血,重
者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常见肝脾肿大,早期以肝大尤其是肝左叶为著,
以后脾逐渐增大
临床表现(慢性期)
晚期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已少见)
巨脾型、腹水型:因门静脉高压所致
侏儒型:因儿童期反复重度感染使肝生长介素减
少,影响生长发育而致
血吸虫病的肝组织病变
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牛、猪和鼠类)
传播途径三环节
– 粪便入水
– 钉螺孳生
– 接触疫水
流行病学
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青壮年多见)
感染季节在夏秋季
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血吸虫生命周期
血吸虫寄生过程
我国血吸虫分布省市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以虫卵肉芽肿为病变特点的免疫性疾病
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
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为迟发型变态反应
TNF和IL-1等细胞因子参与了发热反应、肉芽肿
形成及肝纤维化发展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急性期
慢性期


异位损害
临床表现(急性期)
潜伏期平均为40日
发热为必备表现,以间歇热多见
持续2周~数月,多为1个月
实验室检查
CT:肝包膜、肝内钙化
重度肝纤维化:龟背样图像 粪便涂片检查虫卵,常用沉孵法 直肠黏膜活检检出率较高 免疫学诊断方法: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荧光抗体 试验及ELISA 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
血吸虫间接荧光检查
B超有助于病因诊断,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 门静脉壁回声带增宽; - 轻度:呈线状; - 中度:呈管状; - 重度:呈网状分隔块。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2016年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shistosomiasis japonica):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引发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中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腹泻或脓血便,肝肿大与压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肝硬化、腹水、巨脾。

【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和保虫宿主(牛、猪、羊、犬、猫、鼠类等)。

(2)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三个条件——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孳生,人体接触疫水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分四型(1)急性血吸虫病:7~9月常见,青年男性及儿童居多① 发热:患者均有发热。

热度高低及期限与感染程度呈正比。

② 过敏反应: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③ 消化系统症状:发热期间,多伴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度腹痛、腹泻、呕吐等。

粪检易找到虫卵。

④ 肝脾大:伴压痛⑤ 其他:咳嗽、气喘、胸痛(2)慢性吸血虫病:病程半年以上① 无症状型:轻型感染者多无症状,仅粪便检查中发现虫卵,体检见肝大。

② 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

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黏液便,重者内分泌紊乱。

早期肝大,后期可发展成肝硬化,脾肿大。

(3)晚期吸血虫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① 巨脾型:晚期吸血虫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表现,多伴脾亢。

② 腹水型:见于严重肝硬化③ 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

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

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有压痛。

④ 侏儒型:极少见。

(4)异位血吸虫病:② 肺型血吸虫病:肺动脉炎、肺源性心脏病② 脑型血吸虫病: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瘫痪、抽搐、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等。

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存在。

【诊断】(1)发病前2周到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4)环卵、血凝、酶标、乳胶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试验环率大于等于3%、血凝浓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试验大于等于1:10)具备第一项和第二项者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加第三项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第四项为临床诊断。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培训资料指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1)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2)基本病理变化:虫卵所引起的虫卵肉芽肿;3)病变主要部位:肝脏、结肠;4)急性期: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肿大与压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5)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6)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腹水。

【病原学】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门静脉系统血管内,雌雄合抱,移至肠壁小静脉末端产卵,部分虫卵穿破肠壁,随大便排出体外,其余虫卵或留在肠壁组织或随门静脉血流入肝内。

虫卵在水中于适宜的温度下经数小时至24小时孵化出毛蚴,侵入钉螺体内则继续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最长可存活3日;当人或牲畜与疫水接触,尾蚴由皮肤侵入发育成童虫,童虫在门静脉系统血管内发育成成虫。

【流行病学】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病有5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

1)传染源主要是排出血吸虫虫卵的患者和患病的哺乳类动物如牛,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

2)传播途径通过皮肤与疫水接触而感染。

若饮用含有尾蚴的生水也可经口腔粘膜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夏秋季因接触疫水机会多而多发。

【发病机制和病理】(一).发病机制: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对宿主均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1)卵内毛蚴释放SEA→T细胞致敏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于虫卵周围→虫卵肉芽肿(虫卵结节)→嗜酸性脓肿2)卵内毛蚴释放SEA→浆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环绕虫卵周围,形成放射状嗜酸性棒状体→何博礼现象(Hoeppli)3)可溶性虫卵因子、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干线型纤维化(pipestem fibrosis)何博礼现象(Hoeppli)虫卵周围又是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之。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考试题(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考试题(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日本血吸虫病考考试题(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女性,56岁,腹胀、双下肢浮肿、乏力、食欲不振,影像所见如下图,最佳的诊断是(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A.酒精性肝硬化并肝血管瘤B.血吸虫肝硬化并肝癌C.肝炎后肝硬化并肝癌D.局限性脂肪肝E.原发性肝癌本题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判断题日本血吸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是3~4年。

本题答案:错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单项选择题关于急性血吸虫病重症患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均有发热B.均有嗜酸粒细胞增多C.腹部症状重D.毒血症症状重E.不出现贫血本题答案:E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单项选择题男,20岁,1个月前放暑假,与同学数人到鄱阳湖旅游,他一人曾下水游泳1次,前日突起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7~40℃,以夜间为甚,伴有腹泻,3~5次/天。

体查:体温39.5℃,左下腹压痛,肝在肋下1.5cm,剑突下3cm ,质中,触痛,脾肋下未扪及,ALT178U/L,血象:WBC15109/L,嗜酸粒细胞0.30。

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日本血吸虫病B.蛲虫病C.钩虫病D.蛔虫病E.姜片虫病本题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判断题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童虫引起的。

本题答案:错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单项选择题如图所示,关于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肝肿大以肝右叶为著B.有症状者以腹痛、腹泻常见C.常有肝脾肿大D.胃与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甚为少见E.以无明显症状者最多本题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判断题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
侏儒型
临床表现
异位血吸虫病


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 虫卵肉芽肿 常见于肺和脑
临床表现
异位血吸虫病-肺型血吸虫病 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由于虫卵沉积引起肺 间质性病变 呼吸道症状大多轻微,表现为轻度咳嗽与胸部隐 痛,痰少,咯血罕见 肺部体征不明显,有时可闻及干湿罗音 重型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见弥漫云雾状、点片状、 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野为多 肺部病变经特效药物治疗后3-6个月内逐渐吸收消 失,并不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1/3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轻度 肿大等 血中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具有重要诊断参考 价值
3.腹部症状
1/2有腹痛、腹泻,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 腹泻一般3-5次/日,初为稀水便,约10%发展为粘 液、脓血便;热退后腹泻次数减少 重型患者腹部有腹膜刺激征,有腹水形成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 4.肝脾大 90%以上患者有肝大,以肝左叶明显 50%以上患者轻度脾大 5.其他 呼吸系统症状 感染后2W内出现 咳嗽、气喘、胸痛,重者可有胸闷、 气促 重症患者可有神志淡漠、心肌受损、重度贫血、 恶病质等





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预后较好
肝硬化预后差


一.病原治疗—吡喹酮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 原理 对各个阶段血吸虫均有杀虫效果,尤其是成 虫 毒副作用 轻而短暂,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循环系统 神经肌肉反应 消化道反应
实验室检查
二.粪便检查 粪便内检出虫卵、孵出毛蚴为确诊依据 急性期检出率高 常用方法 直接涂片
尼龙绢筛集卵法 毛蚴孵化法等 改良加藤氏法

医学角度对日本血吸虫的看法

医学角度对日本血吸虫的看法

医学角度对日本血吸虫的看法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由于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脏门静脉系统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广、危害大的传染病,易感者通过皮肤接触尾蚴污染的水源而受到感染,最初发现这种血吸虫虫体的是日本学者,故将其命名为日本血吸虫。

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物质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其虫体雌雄异体,主要寄生于人或者其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

一、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生理介绍在日本血吸虫卵肉牙肿中可检测虫高浓度可溶性虫卵抗原。

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装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为Hoeppli现象。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嗜异抗体的阳性率甚高,故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而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则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

即病人门静脉血管内仍有成虫寄生,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但这种满意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

实验证明,血吸虫表面覆盖有宿主抗原,由于其抗原伪装,可逃避机体免疫的攻击而长期寄生。

血吸虫病引起肝纤维化是在肉牙肿基础上产生的。

可溶性虫卵因子、细胞与T淋巴细胞均产生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

血吸虫纤维化胶原类型主要是Ⅰ、Ⅲ型。

晚期血吸虫病肝内胶原以Ⅰ型为主。

病理过程虫卵肉牙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但自尾蚴钻入皮肤至成虫产卵,每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

1、第一阶段尾蚴钻入皮肤部位,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和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组织局部周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发生红色丘疹、称“尾蚴性皮炎”,持续1—3d消退。

2、第二阶段幼虫随血流入右心而达肺,部分经肺毛细血管可穿破血管引起组织点状初学记白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发生“出血性肺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有症状型:肉芽肿性结肠炎和肝病。
3、胃与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甚为少见(手术、胃 镜、活检发现)
40
临床表现
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治疗,损害 较重,病程多在5~15年以上,发展成肝硬化, 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儿童 常有生长发育障碍。分4型: 巨脾型:脾进行性肿大,伴有脾功能亢进征。 腹水型: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 结肠肉芽肿型: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粘膜苍白,增厚
7
概述

困难:江湖洲滩地区钉螺面积大,水位难 以控制,尚无根治良策,人口流动增加, 重复感染严重,病情随时可能回升,因而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仍需持久而深入 地开展。
8
病原学
9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 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日本血吸虫 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动物贮存宿主,家畜 如牛、猪、羊、狗、猫等以及各种野生 动物如鼠等,共40多种,均可成为它的 终宿主。
30
发病机制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即 病人门静脉血管内仍有成虫寄生,对再感染 有一定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无损于体内的 成虫。血吸虫表面覆盖有宿主抗原,由于其 抗原伪装,可逃避机体免疫的攻击而长期寄 生。
31
病理改变
结肠:
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横结肠右侧 结肠与兰尾次之。
急性期病变:粘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 慢性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可引起肠
日本血吸虫病
南京市第二医院 成骢
1
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
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寄生 虫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
芽肿
2
概述
临床表现
急性期:
发热,肝大和嗜酸粒细胞显 著增多。 慢性期: 腹泻和肝脾肿大为主。 晚 期: 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吡奎酮治疗本病有极为良好的效果
左叶显著。半数病
人轻度脾大,黄疸少见。
呼吸道症状:咳嗽、胸痛,感染后两周内
出现。
X
线改变病后月余才出现,浸润性阴影。
39
临床表现
慢性血吸虫病定义:
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 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 血吸虫病。 1、无症状型: 肝大,B超网络样改变、粪检见虫 卵。
根据流行病史: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病人的必
要条件
临床表现:
急性、慢性、晚期
实验室检查:粪检活卵或孵出毛蚴、血循环
抗原检测阳性
54
鉴别诊断
55
鉴别诊断
急性期:与急性华支睾吸虫、伤寒、疟疾、阿米 巴肝脓肿、TB、败血症、钩端螺旋体、沙门氏菌 属感染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慢性期: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肠TB等疾病相 鉴别。
肠粘膜活检:距肛门8~l0cm背侧粘膜处 取材阳性率最高
50
实验室检测
免疫学检查 :
皮内试验
环卵沉淀试验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51
实验室检测
影象学检查:
B型超声波、CT扫描
肝脾肿大,回声增粗,网状结构, 可分为鳞状、蛛网状和网状回声。肝 脏左叶肿大明显。
52
诊断
53
诊断
58
预防
59
预防
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病畜
切断可传播途径:消灭钉螺是预防本病的
关键。 粪便无害处理。保护水源,改善用水。
保护易感人群:严禁接触疫水
60
61
生,潮湿环境中,有钉螺的地区才能造成血吸虫 流行。一次感染后能终生逸出尾蚴,生活习性顽 强。
人体接触疫水
人通过生产,放牛,或赤脚在草 地上行走可感染,皮肤是主要侵入途径,也可在 饮用水时候经口腔黏膜侵入
21
22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 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夏秋季节感染机 会最多。尾蚴在钉螺体内的发育及尾蚴逸 出后的活动力此时最强。
19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保虫宿主为传染源。保虫 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马、 狗、猫及鼠类等可成为传染源。
水网地区是以病人为主,湖沼地区除病人 外,感染的牛与猪也是重要传染源。而山 丘地区野生动物,如鼠类也是本病的传染 源。
20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必备三个条件
带虫卵的粪便侵入水;
钉螺的存在(中间宿主)。钉螺喜滋生于杂草丛
48
实验室检测
血象:
急性:嗜酸细胞显著增多,嗜酸粒细胞20-40%, 高者达90%。 慢性:嗜酸粒细胞轻度增多。 晚期:贫血、脾功能亢进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肝功能:
急性期:ALT轻度增高。 晚期: A/G倒置。 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者肝功大多正常。
49
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诊断
粪便检查:虫卵或孵出毛蚴,即可确诊;

11
显微镜下放大4014
病原学
尾蚴 幼虫 成虫 宿主体内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钉螺体内 子胞蚴 母胞蚴 虫卵
水 中
水 中
尾蚴
毛蚴
15
生活史:
16
17
流行病学
18
流行病学
地理分布:
中国、菲律宾、印尼、日本。
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
以长江两岸及其邻近的湖沼地带为主。 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山丘三种类型。 水网地区主要是苏、浙两省。
27
发病机制
第二阶段
幼虫随血流人右心而达肺,部分经肺毛细 血管可穿破血管引起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胞 浸润,严重时可发生“出血性肺炎”。
28
发病机制
第三阶段
虫卵引起本病主要病理损害:形成典型的虫 卵肉芽肿。
29
发病机制
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由含
有毛蚴的虫卵,通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 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各种 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大单核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等,形成虫卵肉芽肿。 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 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为Hoeppli现 象。
23
24
发病机制
与病理解剖
25
发病机制
自尾蚴钻人皮肤至成虫产卵,每个发 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
26
发病机制
第一阶段 尾蚴钻人局部皮肤,其头腺分泌的溶组 织酶和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组织局 部周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白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发生红色丘 疹,称“尾蚴性皮炎”,持续1~3d消退。
3
概述
至少2150年前血吸虫病就在我国流行。 1979年:湖北 江陵 西汉男尸 西汉女尸
1971年:湖南 马王堆
4
5
概述
2011年全国发病4483例,死亡2例; 2010年全国发病4317例,死亡0例.

6
概述
南京 :血防任务比较艰巨,血防任务任重
道远。15个县区,除玄武区、秦淮区外,其 他均有,以栖霞、六合、江宁等地为重,每 年有数百人及牲畜感染血吸虫。
息肉和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淋巴结肿大 与网膜缠结成团,可发生肠梗阻。虫卵沉积于阑尾, 易诱发阑尾炎。
32
病理改变
肝脏:
早期肝肿大,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虫卵 结节);

晚期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与门静脉区纤维 组织增生→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上消 化道出血。

33
病理改变


早期轻度充血、水肿、质软。 晚期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脾瘀血、组 织增生、纤维化、血栓形成,呈进行性增 大,可出现巨脾,继发脾功能亢进。
晚期:与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结核性 腹膜炎、 结肠癌和其他病因引起的侏儒症相鉴别。
56
治疗
57
治疗
病原治疗:
吡喹酮,疗效高,毒性小,疗程短,适应范围 广,使用方便等优点。吡喹酮对血吸虫各个发 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
对症治疗:

急性毒血症状:可酌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昏迷:抗肝昏迷治疗。 腹水:利尿 巨脾:手术切除,分流。 出血:三腔管,内镜止血
充血水肿,溃疡或息肉,肠腔狭窄,极易癌变

侏儒型:少见。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智力
正常。
41
42
43
临床表现
异位损害:
肺型血吸虫病:虫卵沉积引起肺间质病变。
出现于感染后2个月。
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急性与慢
性两型。 急性者类似脑膜脑炎;慢性者癫痫发作。
其他:肾、睾丸、卵巢、子宫、心包、腮
37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
潜伏期:30-60天,平均40天。
发热:间歇型、
弛张型、少寒颤,中毒症状
轻。 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 淋巴结轻度肿大。血中白细胞数增多,其中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可达60%-70%。
38
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腹痛(50%)、腹泻(10%)。
肝肿大:90%肝肿大,
34
病理改变
异位损害:
指虫卵或(和)成虫迷走,寄生在门静 脉系统之外的器官病变,以肺和脑较为多见。 肺部病变为间质性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炎 性浸润。尸检曾发现肺动脉内有雌雄合抱成 虫寄生。脑部病变以顶叶及颞叶, 多发生在 感染后6个月~1年内。
35
临床表现
36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异位损害
腺、皮肤为多见,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
44
并发症
45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为晚期病人重要并发症
肝昏迷:晚期病人并发肝昏迷多为腹水型
感染 肠道并发症: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