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代礼仪的探究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政治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更是以其独特的礼乐制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周朝文化。
一、周朝礼乐制度的背景解析1.1 礼乐制度的起源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其礼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创立了周朝,他们重视礼乐,将其视为巩固王权、统一民心的重要手段。
1.2 礼乐制度的特点周朝的礼乐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礼乐在周朝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如政治、教育、婚嫁等。
其次,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义务性,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行为,并受到相应的奖惩。
再次,礼乐制度在周朝的统治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加强了各个封建等级之间的联系。
二、周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2.1 礼制制度周朝的礼制制度包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和仪式,如祭祀、宴饮、婚嫁等。
其中,祭祀是最重要的礼制活动之一。
周朝的天子和诸侯都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此外,周朝的宴饮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制活动,用来巩固各国和宗族之间的关系。
2.2 乐器制度周朝的乐器制度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在周朝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用于各种场合和仪式。
周朝的乐器种类繁多,如钟、鼓、箫等。
其中,周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是钟,它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庄重场合,代表了王权的崇高与庄严。
三、周朝礼乐制度的意义分析3.1 维系社会秩序周朝的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的秩序。
周朝统治者通过规定各个封建等级的礼仪规范,使人们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3.2 表达尊重与感激之情礼乐制度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周朝的祭祀活动和宴饮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神灵和他人的表示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手段。
3.3 传承文化传统周朝的礼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传统。
中国周代礼仪范文

中国周代礼仪范文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礼仪制度也非常严谨。
周代的礼仪主要集中在宫廷礼仪、宗庙祭祀仪式、朝会和宴会礼仪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些方面的礼仪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宫廷礼仪是周代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代的宫廷礼仪分为内朝和外朝两部分。
内朝是指帝王和后妃、皇子等亲密的家庭成员在宫中的生活和礼仪。
外朝是指帝王举行朝会、宴会等重要活动时,与外臣和外国使节互动的礼仪。
周代内朝礼仪十分严格,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和地位。
在宫中,帝王是最尊贵的存在,其室内的陈设和仪式都是非常隆重和庄严的。
宫中的后妃们也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定,不能随意出入帝王的寝宫,每次见面都要行礼。
同时,周代的内朝礼仪还包括了对皇子和其他宫廷成员等的规定,对于他们的行为和仪容也有严格要求。
周代的外朝礼仪主要体现在朝会和宴会等场合。
朝会是皇帝接见臣子和官员的场所,而宴会则是举行国家庆典或娱乐的场所。
在朝会和宴会中,参与者都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和仪式行事。
朝会的规模和排场较大,参与者都要身着盛装,各自的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宴会中,也有细致的礼仪规定,如进餐的顺序、用具的使用等等,都需要严格遵守。
宗庙祭祀仪式是中国周代礼仪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周代,宗庙祭祀仪式是帝王和官员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和敬畏之情的一种方式。
周代的宗庙祭祀仪式十分庄重严肃,有着详细而复杂的程序。
在这些仪式中,帝王和官员们要穿特定的礼服,参拜祖先牌位,并向神灵祭奠食品和酒水。
同时,还要进行祭文朗诵、乐舞表演等活动。
除了宫廷礼仪和宗庙祭祀仪式,周代还有很多其他的礼仪规定和仪式。
例如,周代人对于婚姻和葬礼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
婚姻中,双方家庭要进行详细的婚姻介绍,然后进行礼金财物的交换,最后进行正式的婚礼仪式。
葬礼上,亲属和官员要参加丧礼,进行丧葬仪式和祭奠活动。
总的来说,中国周代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尊卑秩序。
宫廷礼仪、宗庙祭祀仪式、朝会和宴会礼仪等方面的礼仪规定和仪式,都对周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礼乐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礼乐制度融合了古代的礼制和音乐,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体系,对于社会秩序的维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朝的礼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约束方式,对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制规定了各种仪礼的形式,包括国家的婚丧嫁娶、朝贺吊祭等各类宴会仪式,以及朝廷的例行行事和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等。
这些礼制要求国王和贵族必须遵守,不仅是对于社会等级和权威的体现,更是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手段。
礼制还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穿戴的衣物、佩戴的饰品等,以此来明确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种礼制的存在使得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周朝的乐制也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在周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它被广泛用于宴会、祭祀、军事活动等各个领域。
周朝的乐器有钟、鼓、磐等,其乐音优美,节奏鲜明,能够使人们心情舒畅,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之气。
在礼乐制度中,乐与礼彼此依存,乐在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周朝的乐曲分为雅乐和俗乐两类,雅乐是供朝廷和宴会等正式场合使用的,而俗乐则是用于庆祝丰收、娱乐游戏等民间活动。
乐器演奏时需要严格按照乐谱进行,强调合奏的和谐与整齐,从而达到一种美妙的音乐效果。
礼乐制度在周朝的统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周朝将礼乐制度视为一种文化工具,通过推广礼乐制度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
周朝的统治者以礼乐制度来约束国家的各级官员和贵族,规定了官员的行为规范和礼仪等级等,既可以显示统治者的威信,又可以避免官员贪腐、奢侈等不良行为。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也积极推广礼乐制度,选拔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以提升朝廷和政府的文化素质。
此外,周朝的礼乐制度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礼仪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度通过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和共同认同,成为后世文化的源头。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

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仪式礼乐制度是周朝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统治者权力展示的手段,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途径。
在周朝的统治下,仪式礼乐制度呈现出多种形式,包括宴会、祭祀、封爵、朝见等。
这些形式既显示了周王朝的威严,也展示了统治者的身份地位。
本文将从宴会、祭祀、封爵、朝见四个方面探讨周朝仪式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
一、宴会在周朝,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不仅能彰显富贵贵族的身份,还是展示统治者威严的机会。
宴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欢宴、祝酒、赋诗等。
欢宴是以丰盛的菜肴和饮料,为来宾提供丰富的饮食享受。
祝酒是周王朝重要的礼仪之一,在祝酒时,统治者会以美酒敬神、敬宾,以表达对神灵和来宾的敬重之情。
赋诗则是宴会上贵族们展示才艺的机会,通过吟诵诗歌,表达对统治者的敬意。
二、祭祀祭祀在周朝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它既是对神灵的崇拜,也是展示统治者威严的手段。
周朝的祭祀分为宗庙祭祀和社稷祭祀。
宗庙祭祀是对先祖的尊重和纪念,通过祭祀来祈求祖先保佑和国家兴旺。
社稷祭祀是对地方神灵的敬奉,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礼仪和敬意。
在祭祀活动中,统治者会亲自主持祭祀仪式,展示自己的威严和统治权威,同时也加强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联系。
三、封爵封爵是周朝的一种重要制度,通过封爵能够将功臣、亲信等杰出人物封为诸侯或相关职位,用以展示统治者的威严和授予特权。
封爵不仅能够激励功臣,也能够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在封爵仪式中,统治者会亲自赐予封号和爵位,并颁发书籍和璧物作为封赐。
封爵制度在周朝通过奖励和荣誉,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四、朝见朝见是周朝统治者与百姓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周朝的朝见制度具有明确规定和仪式化的特点,有早朝、午朝和晚朝等不同的形式。
在朝见仪式中,百姓需要向统治者行礼,并向其报告国家的邦域、土地、人民状况等。
统治者则通过朝见仪式展示自己的威严和权威,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民情,为国家的统治提供参考。
总结周朝的仪式礼乐制度在宴会、祭祀、封爵和朝见等方面表现出多种形式。
周代礼仪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周代礼仪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周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时期,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朝代,它的礼仪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
周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其早期的礼仪制度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对于周代礼仪制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传统,更能够感悟到礼仪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周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周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在西周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西周初期,礼仪体系基本成型,以天子为中心的周天子礼制逐渐确立。
这套礼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礼节仪式作为制度的核心,以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周天子礼制不仅规范了天子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规定了各级子爵的礼仪规范,这样一来,周天子礼制成为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的传统文化。
在东周时期,礼仪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在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礼仪继续发展,介绍了一些新的仪式和礼仪形式,如射礼、饮酒礼、丧礼等。
此外,儒家学派崛起,儒家的学说影响了东周礼仪的发展。
儒家的经典《礼记》对礼仪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逐渐成为东周礼仪规范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随着中原地区城邦的崛起,这些城邦开展的政治争斗和军事征战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促进了礼仪制度的演变。
由此,一些迎送外交礼仪应运而生。
这项外交礼仪规范是当时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加深了外交关系,还有助于扩大周朝的影响力。
2.周代礼仪制度的演变虽然周代礼仪制度发展良好,但在周末东周晚期,礼仪制度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战争、灾难,还是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对礼仪制度的保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例如,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宗庙有时会被摧毁,预示着中原地区的社会变革。
这样的经历导致了子爵与天子之间的不平等对待,也让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变得更加深重。
在周代后期,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秦始皇的统治。
秦始皇借助规范礼仪来彰显权威,因此他对礼仪极为重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规定了大量的礼仪规范。
但孔子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可以排除礼仪,避免权力对社会产生压制的影响,是新的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礼仪制度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永久性的历史地位。
周朝礼仪深入了解古代周朝时期的官方礼仪

周朝礼仪深入了解古代周朝时期的官方礼仪周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其礼仪制度更是严格而庄重。
了解周朝时期的官方礼仪,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以及周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周朝礼仪,并对其进行全面的介绍与分析。
一、周朝礼仪的出现和发展周朝礼仪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建立时期。
周武王在推翻商朝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确立自己的权威,采取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他秉承着儒家的思想,将礼仪视为管理社会秩序、维持天人和谐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礼仪逐渐完善和发展。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周朝严格要求官员必须遵守礼仪,否则将受到惩罚甚至被罢免。
因此,周朝的官方礼仪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权威和影响力,成为社会各界的榜样。
二、周朝礼仪的基本内容1. 宴会礼仪在周朝,宴会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是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也是展示国家威仪和魅力的场合。
因此,周朝的宴会礼仪非常繁琐,需要官员严格遵守。
在宴会上,官员们按照礼仪逐级坐下,主客分明。
宴会开始前,先由仪仗队引导宾客入座。
主人必须对客人致意,并询问客人的近况。
随后,服务员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上菜,并且主人必须以客人优先的原则招待客人。
宴会结束后,主人要向客人致谢,并送客人离开。
2. 朝贺礼仪朝贺是古代皇帝或重要官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
周朝的朝贺礼仪非常庄重,充满仪式感。
在朝贺过程中,官员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入皇宫,并以三跪九叩的方式向君主行礼。
君主则亲自接见来朝的官员,并进行一系列的接见仪式。
这些仪式包括对官员表示问候、讲话以及赐予封号等。
3. 祭祀礼仪周朝非常重视祭祀活动,认为通过祭祀可以感召神明,保护国家的安宁和吉祥。
在祭祀活动中,官员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不能有丝毫差错。
首先,祭祀者必须净手、换装,并向神明行礼,接着开始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包括献上祭品、奠酒、焚香等。
最后,祭祀者要再次向神明行礼并表达祝愿。
西周的周礼中国古代的仪式与礼仪

西周的周礼中国古代的仪式与礼仪西周的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仪式与礼仪制度。
它是西周王朝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周礼的概述、主要内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王朝的建立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为后来的周礼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需要一种规范的仪式与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周礼的概述周礼是西周王朝制定的重要礼制,它包含了各种场合的礼仪和仪式。
周礼是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官员任免、各级宴会、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规范。
周礼主要由三坛九庙组成,分别是天坛、地坛、人坛,以及太庙、社稷庙、列祖庙等。
三、周礼的主要内容1. 官员任免:周礼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对官员的选拔、升降以及任命都有详细规定,体现了一种清晰的官员体系。
2. 宴会礼仪:周礼中规定了各种宴会的礼仪程序,包括宴请客人、设席、拜访礼仪等,这些礼仪规范了社会交往的方式和规则。
3. 祭祀活动:周礼对祭祀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供品的种类、祭祀的程序、祭祀对象等,祭祀活动是古代社会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婚丧嫁娶:周礼中也包含了婚姻和丧葬等方面的礼仪规定,如婚姻的程序、嫁娶的礼仪等,这些规范了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环节。
四、周礼的影响周礼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周礼规定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贡献。
其次,周礼体现了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它强调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维护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周礼还影响了后来的封建制度和礼仪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西周的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仪式与礼仪制度,它体现了西周王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贵族礼仪与社交规范

周朝的贵族礼仪与社交规范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贵族们秉持着独特的礼仪与社交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也体现了周朝统治者对于礼仪与仪式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周朝贵族的礼仪和社交规范,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一、贵族的尊卑之分在周朝社会中,贵族的尊卑之分被严格地划分,人们的社交关系常常以此为依据。
贵族之间的交往必须注意尊重和适应对方的身份地位。
高贵的贵族常常以身份地位来决定自己的待遇,他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示人,堂而皇之地享受各种特权和待遇。
二、封建礼仪的重视周朝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贵族们必须遵守一系列的礼仪规范,以示尊崇和忠诚。
比如,每逢重要场合,贵族必须佩带适当的礼服和饰品,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另外,贵族之间的交往中也严格遵循着一套规范,包括问候礼仪、上下辞谢等。
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周朝社会对于礼仪的严格要求。
三、庙堂之上的社交活动在周朝,庙堂之上的社交活动尤为重要。
君王会定期举办盛大的宴会和仪式,邀请贵族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
这些社交活动不仅是展示国家威仪和统治力的场合,也是展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舞台。
贵族们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与君王的交往来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礼仪之外的政治斗争尽管贵族间的社交活动注重礼仪和形式,但在背后的政治斗争却是相当激烈的。
贵族们争夺权力和地位,常常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明争暗斗。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一些贵族可能通过表面的友好与合作来寻求自身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暗地里密谋与结盟,试图排除其他竞争对手。
这种微妙的斗争和博弈是周朝社交规范背后的真实反映。
五、周朝的传承与影响周朝的贵族礼仪与社交规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重视尊卑之分、重视礼仪的风气贯穿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延续至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许多受周朝礼仪影响的痕迹,如尊敬长辈、重视礼节等。
总结起来,周朝的贵族礼仪与社交规范在当时的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题目中国周代礼仪的探究二.作者组长:组内成员:三.课题的由来通过本组成员的观察与体会,大家一致认为在这个礼制遭受重创的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在这个充斥着西方文化冲击与现代化情节的信息社会中,有必要重新拾起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并不要求身体力行,但一定要详细了解。
这样才能在各民族的文化潮流中不会随波逐流,人们也就不会被各式各样的现代细想或意识心态所干扰。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研究本民族的礼仪文化,融进民族血液的思维传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立即洗去,转而全盘接受一种新的道德思维习惯。
四.课题的目、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组嵯峨雄浑、高峰迭起的巨大山脉。
它自古就有“声明文物之邦”(声:指语言、音乐;明:指光彩,色彩,包括服装、绘画;文:指文字、文体、文法、文学、文献;物:指经人类加工过的物质)的盛誉,仅以其中文献一项而论,就浩如烟海,令人叹止。
但是,由于历史沧桑的冲击,岁月风雨的洗礼,这片文献浩海去却留下许许多多的秘史悬案,有如雾罩云漫,扑朔迷离。
这之中又尤以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最显赫,最具影响力的《四书》、《五经》最为突出。
后来的学者对《四书》、《五经》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出了三部关于礼仪的书,分别是《周礼》、《仪礼》、礼记》。
“三礼”之中的《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记有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等具体仪式。
因为它所记均属于“士”之一阶层的礼仪,而没有天子、卿、大夫、诸侯之制,所以又称《士礼》。
而《礼记》是对《礼仪》的解释、说明与补充,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
严格地讲,《仪礼》与《周礼》才是“经”,称“礼经”;而《礼记》仅是“记”|,并非“经”。
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我们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周礼》、《礼记》、《仪礼》的研究,进一步学习、探索中国周代的礼仪制度,来体会情景、情理对于反思历史文化的重要。
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礼就是制度或云典章制度,就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这之中,自然包含了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式与仪态。
在教化引导功能上,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
礼是构造人羞耻之心的工具,有羞耻之心,人就学会了自我检讨,反躬自问,改变行为。
第二,我们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周代礼仪制度的学习、探究,来感受礼仪的教化功能,探索中华民族礼仪传统对塑造行为、深化思想的作用。
五.人员分工本组的探究任务是全面调查周代的各种礼仪,在图书馆查找各种文献及刊物,搜集一切有关的网络资源和图片,制作出完整而详细的演示文稿来辅助更多的人来学习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我们组的林治贵制作演示文稿、搜集图片;董利军、王琳查找各种图书及网络上的资料;撷兵兵负责活动记录;王艺晖整合资料并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报告。
六.研究的方法、步骤本组的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总结周代礼仪的研究目的。
我们组的研究进度是:第3—4周,确定课题;第5—6周,全组成员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第7周,撰写结题报告;第8周,结题。
七.研究的过程(一)文献搜集:查找有关周代礼仪的文献和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
(二)摘录信息:从检索出的书籍和网络资料中摘取并记录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同时制作演示文稿。
(三)文献分析:对所摘录的有关周代礼仪制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来了解其中所反映的外在内容及其本质、规律,以及作者和其有关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说明调查研究课题的目的。
八.研究的结果一、吉礼1、事鬼敬神的方式研究表明:最早的礼是由祭祀鬼神活动衍化而来的。
那时,人类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文明社会初期阶段。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鬼神(包括天、地、祖先诸鬼神系列)的力量是无所不能的,但也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有种种需要和要求。
所以在世的人就应该为它们准备好各种祭品,让它们的愿望得到满足,一但他们得到满足,即使是恶鬼,也能庇佑人们六畜平安,五谷丰登,万事顺利。
如不这样,它们就会不满,就会降祸于人。
即使是自己祖先的善鬼,也会根据后人对它们的态度,或赐福于子孙,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必须向他们致以虔诚的敬意。
这样,最早的祭礼也就产生了。
这样的祭天祀鬼敬祖宗的祭礼经过夏、商、周三代长达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一套颇为周密精致的祭祀仪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宗教理论观念,即伸到观念和相应禁忌。
2、阴阳之道,无所不在《礼记》的作者们在《老子》的启发下,运用“阴阳”之说这朴素的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来说礼、论礼,来对国民进行关于礼制与等级制度的普及教育的。
《礼记·乐记》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这大意讲,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二气相摩擦,天地之气相激荡,雷霆鸣鼓,风雨以助,四时交替,日月照耀,这才使得世间万物兴盛起来。
凡礼都要遵循这样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要体现天地差别,效法四季交替,这样才是合乎阴阳之道,顺应人情之理,这才能叫礼。
而对礼持批评态度的人,是由于他们根本不知道礼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何在。
《礼记·丧服四制》还说: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
3.五常之行,相生相克五行原本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
古代思想家试图借此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礼记·礼运》中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月为纪。
月以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
这是说,人是天地的心脏、五行的端绪,是食五种滋味、辨别五种声律、在五种色彩中产生出来的。
因此圣人制定原则,就必须以天地为根本,以阴阳为开头,以自然变化的规律为原则,以太阳、星星的运行来纪时。
按一年十二个月来纪事,以鬼神为依靠,以五行为根本……以五行为根本,遵循五行运行的规律,做事情也便会达到人们所期望的。
便会事事成功。
《礼记》还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只要以五行为根本,遵循五行规律,便会事事成功的道理。
二、嘉礼1、婚礼据《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旧时婚制“六礼”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
前五项为婚前礼,属于议婚、订婚的过渡性礼仪。
(1)纳采。
即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议婚后,男方则备礼去女方家求婚。
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
如公卿纳采用羊羔,大夫纳采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
故纳采也叫“委禽”。
(2)问名。
即求婚后托请媒人携礼前往女家,问女方族姓名号及生年月日时辰。
(3)纳吉。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式,即男方家问名后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在祖庙进行占卜,如得吉兆,便再准备雁礼去通知女方家;女家则设宴酬答。
经此仪式表明婚约已成。
(4)纳徴。
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即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较重的聘礼的仪式,这时婚姻进入正式筹备阶段。
(5)请期。
即送完聘礼后,选择好迎娶的具体日期,征得女方同意。
(6)亲迎。
也称“迎亲”,属于正式婚礼,因此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
这是新郎亲往女方家将新娘迎来过程中举行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7)结婚仪式①传袋,即男方家以袋铺地,当新娘经过后,这袋又被迅速传到前面铺上。
②同牢,即新郎新娘共食一块牲的肉,蕴含有夫妻互相亲爱之意。
③合卺,及新郎新娘各用一只瓜瓢喝酒。
瓜瓢用葫芦制成,两只瓜瓢刚好合成一整只葫芦。
因此,合卺含有男女和合的意思,后来演变为“交杯酒”。
④拜堂,及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再双方对拜。
⑤婚宴,即男家安排大宴宾客,祝贺新婚之喜。
(8)婚礼的时间①农闲时节,化育之时。
头年九月至翌年二月,正值秋收至春节前后。
②干爽时节,马儿快跑。
古人讲究“同姓不婚”,尤以周代为甚。
那是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一般居处较远,又因恐怕亲迎途中突生变故,所以迎聚必用马车。
③仲春时节,阴阳交接。
具体而言,古人多以仲春——二月为婚嫁时期。
迎娶新娘的时辰,古今南北亦无定制。
上古之时,婚聚多在黄昏或夜晚。
所谓“婚”,便是“昏时成礼”的意思。
2、冠礼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三、宾礼1、跪拜礼古人的跪拜礼节早就被《周礼》所记载并规定下来。
仅从这点来看,它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
《周礼•春官•大祝》是这样说的:“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
《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
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
(1)礼中之重——稽首东汉郑玄《周礼注》说:“稽首,拜头至地也。
”林尹《周礼今注今释》进一步说,稽首就是“屈膝脆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时间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要求跪拜于此时,头触地的时间要长久。
春秋以降,“稽首”除了用于臣拜君之礼外,也用在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宗庙拜祖、拜庙,学生拜师,臣下迎领圣旨的拜诏,到城隍庙求家人病愈的拜愿,对死去亲人的拜墓、拜坟等古人视为最隆重的大礼中。
(2)不卑不亢之礼——顿首“顿首”,郑玄注为“拜头叩地也”。
林尹注释说:“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邃叩于地而触其额。
”就是头触地后很快抬,即今所谓响头。
贾公彦《周礼正义》还说:“顿首,平敌自相拜之拜”,就是说,顿首在周代属平辈之间的礼节。
以后下对上的敬礼也用顿首。
其使用场合包括官僚之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候、拜望、拜别、拜谒等。
(3)男子常拜礼——空首至于“空首”,郑玄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林尹注释说:“男子之常拜,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头至手也。
”它与“稽首”、“顿首”的最大不同就是头不挨地。
(4)女子正礼——肃拜与女子拜女子的正礼是“肃拜”。
所谓肃拜,郑玄《礼记注》说:“拜低头也。
妇人以肃拜为正。
”妇人遇到喜事、好事,即使是遇到有国君赏赐,须答谢时,也都仅行低头这种肃拜礼。
(5)男子丧礼——振动、吉拜及凶拜所谓“振动”,按郑玄注:“以两手相击也”,是“战粟变动之拜”。
凌廷堪《礼记释例》说是凶丧拜而后踊。
踊指跳起脚来哭的动作。
所谓“吉拜”,郑玄注说:“拜而后稽”。
就是说是先空首后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