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一面公开课教案7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⒈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⒉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⒋找出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鲁迅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重点目标2、4三、学法指导⒈通过速读复述了解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顺叙写法。
⒉通过细读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的部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⒊深读结尾处的议论,体会其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指出记叙要素及顺序;比较几处外貌描写的异同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说出这“一面”所体现的主题。
预习导学:㈠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在下面整理归纳鲁迅的资料;上网或查阅书籍,在下面简介作者。
鲁迅:阿累:㈡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赫然()嵌着()颓唐()憎恶()()恣情()抖擞()摩挲()窘相()虐待()⒉比较下列各组字形和读音,然后组词:踱()窖()挲()恣()镀()窑()娑()咨()⒊给加点字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⑴不能自已()A、止,罢了B、已经,表过去C、后来,不多时D、太,过⑵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A、奇异,不平常B、怪物C、很,非常D、怨,责备⑶受着这样的优遇()A、相逢,会面B、机会C、对待,款待D、优待⑷平素()A、本色,白色B、本来的C、带有根本性质的D、向来㈢找出文中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四)预习中有哪些问题学习研讨:(一)整体感知。
⒈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理清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完成:①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一部分:(1—38)一面之缘?②③第二部分:(39—43)⒊文章回忆了作者阿累与鲁迅在内山书店一次会面的经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⒋本文所写的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你能说出课文所用的写作手法吗?(二)?精读赏析。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一面”的经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外貌描写的写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信赖、崇敬、热爱、爱戴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一面”的经过。
2、学习本文顺叙的写法和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外貌描写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信赖、崇敬、热爱、爱戴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说你和某人难忘的一面、为什么难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谁和谁的“一面”?这个“一面”的含义是什么?它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面》吧!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用一句话试着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这是谁和谁怎样的“一面”)2、请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六要素。
三、自主探究1、文章标题是“一面”,这是作者和鲁迅先生匆匆的一面,那这“一面”的由来、经过和结果怎样?为什么以“一面”作为文章的题目,而不以“我和鲁迅先生”或是“鲁迅先生对我的关怀”为题?这样命题有什么好的地方?2、你从课文标题“一面”中发现了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说说你的看法?3、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呢?速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四、合作探究1、课文中一共有几次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2、为什么要几次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呢?这几次外貌描写是一样的吗还是存在不同的地方,它表现在哪里?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3、思考问题:人物描写方法有几种?文章中除了对鲁迅先生进行外貌描写还有其他描写吗?请找出来。
文章中重点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为什么要重点采用这种描写方法?4、“我”与鲁迅先生匆匆的“一面”时,“我”的心理活动怎样,请找出来,看看有几次并分析它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一面公开课教案7

《一面》《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
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烘云托月凸现中心人物的方法;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思路;2.通过揣摩文章的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思念和尊敬鲁迅的思想感情;3.通过人物速写,掌握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与广大劳苦大众呼吸相通,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他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革命意志。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2.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以及叙议结合,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师:看到这些名言,你头脑中出现的人物是谁?大家试着在心里勾画一下。
我们今天要就跟随着阿累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二、资料链接(一)简介作者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
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
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K12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单元千古涛声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
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学习生字词: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明确:见课本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一面》教案苏教版(同名3216)

一面教学目的.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记叙文的根本知识;记叙的顺序和方式。
2.外貌描写的方法和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
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答复、教师再辅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开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都有哪些方式?按时间和事物开展的过程来表达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开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开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
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开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1-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 ,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预习课文。
l〕简介课文。
要求。
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
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本文写的人物是谁?②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③本文的作者是谁?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教师明确:①本文写的主宴人物是鲁迅。
〔2〕快速阅读。
〔3〕检查阅读。
②本文第一局部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结构层次我去内山书店原因第一局部:事情的经过我想买书有困难;我与鲁迅一面之缘第二局部:作者的感想注意:这一板书的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一面》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一面》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一面》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一面》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2、一面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2、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即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学、互动交流课时分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一些字词,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献身革命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献身革命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吗?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可以用词语,也可以用几句话概括)。
售票员阿累和鲁迅也是一面之交,但这一面却让阿累终生难忘,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
去解开这个谜。
1、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阿累,你们了解吗?把你知道的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一面教案1 苏教版

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
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
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 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 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 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 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 (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 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 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 体描绘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
胡 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
作者写鲁迅
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 的面孔、寸发、胡
的表现。
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
变成了一些理Biblioteka 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
值得重视: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
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
2
板书设计:
1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 二、课文学习 (一) 问题导入:如果在正文前边没有“预习提示”,你读 了文章后能知道一面的含义吗? 与一面有关的成语谁能说? 如果没有预习提示,能知道是谁和谁的一面吗?若能,有什 么依据? (二)人物描写学习 1、描写的分类 2、分析外貌描写——人物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 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 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一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生动地进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地窖()书脊()赫()然殷()勤鞠()躬莽撞()清晰()踌躇()摩挲()颓()唐抚摩()熏()黑憎()恶揩()油陡()然虐()待恣()情懊()悔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____(2)鲁迅,原名,是中国无产阶级家、家和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集《》,散文诗集《》和大量的杂文集。
3.全文以空行的方式,自动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表达方式各是什么?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
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先生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的思想也渗透其中了。
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先生,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二、交流反馈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试着扼要地复述课文。
这篇文章记了一件事:“我”在内山书店遇到鲁迅先生,先生赠书给“我”。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人物:一个普通公交车售票员。
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面》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
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烘云托月凸现中心人物的方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2.通过揣摩文章的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思念和尊敬鲁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人物速写,掌握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与广大劳苦大众呼吸相通,关心培养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他与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革命意志。
【教学重点】
1.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
2.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以及叙议结合,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师:看到这些名言,你头脑中出现的人物是谁?大家试着在心里勾画一下。
我们今天要就跟随着阿累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二、资料链接
(一)简介作者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
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
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二)知背景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踱【duó】窖【jiào】嵌【qiàn】窘【jiǒng】捻【niǎn】挲【suō】擞【sǒu】
恣【zì】商【shāng】歇【x iē】拜【bài】瘦【shòu】脊【jǐ】鞠【jū】
版【bǎn】隆【lóng】蹦【bèng】虐【nüè】趟【tàng】赫【hè】殷【yīn】
咔叽【kǎ jī】懊【ào】哧【chī】踌躇【chóu chú】摩【mó】颓【tuí】
熏【xūn】揩【kāi】陡【dǒu】
2.框架阅读课文。
把握叙述事件的六要素,来朗读本课,读清框架后,试着讲述本课情节。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我,鲁迅,内山完造
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简单概括: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明确: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3.品读课文,把握描写方法。
仔细阅读课文,总结文章一共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几次描写。
明确:一共三次。
出示表格,由学生填写。
带白,瘦得教人担心,精神很好;头发
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
问题:仔细阅读分析,作者在描写时,观察角度的不同。
明确: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问题:作者在重点掌握鲁迅的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反复突出他的“瘦”?明确:很
瘦,但精神很好,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问题:请为鲁迅的一句诗来描述出他的自画像?
明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问题: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生答,师总结。
除了对鲁迅的外貌描写,本文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能不能模仿老师的例子进行简单的赏析?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
“——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
(老师在此重点指导。
)
问题:通过对鲁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谦虚、奉献、慈爱、爱憎分明、精神矍铄、坚强刚毅、关心支持追求进步青年的老人。
四、质疑讨论
请大家默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假如你就是阿累,你能找出哪些是他当时内心的感受的句子吗?并做以简单的分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感悟,并能提出问题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有的同学读完课文以后有这样的疑问:
1、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讨论回答,师生总结。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
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2.例如:“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说明作者见到鲁迅心里非常高兴,但没有把他的名字说出来,这符合常理吗?
明确:“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站在身旁,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激动兴奋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敬爱和爱护之情。
教师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五、总结与收获
(一)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题材典型,以小见大。
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其平常的,但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之处见鲁迅的伟大人格。
②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③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
例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这句话中的词语充满了尊敬、爱戴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和某人的“一面”之缘。
课后练习(可以选择):
通过学习本文,你对鲁迅先生有了些什么新的认识,写一段话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故事、名言……或后人对鲁迅的评价与纪念吗?请写一则。
六、课后作业
请运用本堂课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选取对你有生活影响的一个人,试着描写出一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