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合集下载

C语言实验五实验报告——数组

C语言实验五实验报告——数组

C语言实验五实验报告——数组一、实验目的:1.了解数组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2.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赋值及基本运算实现;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理论部分数组是一些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集合,在程序设计中它是一个变量列表,由若干相同数据类型的元素组成。

通常用一个名字和一个下标来表示,下标可理解为数组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编号。

数组的特点:数组是根据顺序排列的元素的集合;所有的元素必须是相同类型。

数组的定义方法:1. 定义数组,数组元素类型 + 数组名[元素的个数];2. 元素的个数必须是整型常量或变量,定义时必须明确、指定元素的个数;3. 声明一个数组时,除了要指定数组的类型外,还要指定数组的名称;4. 数组定义完后,需要对其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初始化。

可以在定义数组时赋初值,也可以通过赋值符号,对数组元素逐个进行赋值。

数组的初始化:1. 元素个数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1个元素后无逗号;2. 支持部分元素初始化;3. 定义和初始化可以一步完成。

二维数组数组可分为一维和多维数组。

一维数组可以看作是包含多个元素的向量,而二维数组可以看做是包含了多个一维数组的矩阵。

二维数组有行号和列号,因此,它同样需要两个下标。

数组元素类型数组名[行数][列数];数组元素类型数组名[ ][ ] = { {元素1, 元素2, ……}, {元素1, 元素2, ……}, ……{元素1, 元素2, ……}}2.实验代码**问题1:**定义一个一维数组a,包含有5个元素,分别为1,2,3,4,5;**问题2:**定义一个一维数组a,接收用户从键盘输入的5个数值,分别打印存储的各个元素。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分析:定义了一个5个元素的一维数组a,并初始化了各个元素的值,其元素分别为1,2,3,4,5.循环遍历一遍数组a,并打印数组元素。

程序执行正常。

3.针对问题3:定义一个二维数组a,由4行3列组成,每个元素初始化为0,打印存储的各个元素;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四、实验总结:该实验主要是通过对C语言数组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练习,加深了对数组的了解和掌握。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实验五天然水硬度测定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实验五天然水硬度测定
的正确使用; 2.容量瓶与移液管的规范操作; 3.滴定管的正确使用; 4.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速度要慢,多 摇动;注意终点颜色的观察。
五、数据记录 1.总硬度的测定
平行测定次数 记录项目
1
2
3
EDTA体积初始读数
/mL
EDTA体积终读数/mL
VEDTA /mL
总硬度/°
相对平均偏差/%
总硬度 cV 56.08 mg L1 cV 56.08
0.1
0.110
3.钙硬度的测定
准确移取澄清水样200mL,放入 500mL烧杯中,滴加4mL 10% NaOH 溶液摇匀后,加约黄豆大小的钙指示 剂,摇匀溶液呈浅红色,用已标定 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纯蓝色,即为 终点。平行测定3次,记录数据。计算 钙的硬。
水中的Ca2+、Mg2+ 离子可用
EDTA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二、实验原理
水的硬度的测定可分为水的总硬度 的测定和钙、镁硬度的测定两种。总硬 度的测定是滴定Ca、Mg总量,并以Ca 进行计算。后一种是分别测定Ca和Mg 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标定EDTA溶液用“钙指示剂”作为指示剂。
钙指示剂在溶液pH值为12~14的条件下显蓝色,
四、实验步骤
2.总硬度的测定
准确移取澄清的水样200mL,放入250mL 锥形瓶中,加入5mL pH=10 NH3-NH4Cl (氨性)缓冲液,1:2 三乙醇胺(埯蔽作 用)0.5mL,摇匀。再加入约黄豆大小的 铬黑T固体指示剂,再摇匀,此时溶液呈 酒红色,用已标定的0.02moL·L-1 EDTA标 准溶液滴定至纯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测 定3次,记录数据。计算水的总硬度。
硬度(°)=
cEDTA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
几种盐类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H2O)
温度(℃) 盐
0 35.7 73 27.6 13.3
10 35.8 80 31.0 20.9
20 36 88 34.0 31.6
30 36.3 96 37.0 45.8
50 36.8 114 42.6 83.5
80 38.4 148 51.1 169
100 39.8 180 56.7 246
NaCl NaNO3 KCl KNO3
三、学习内容 1.溶解 (1)水浴锅 (2)简易装置 图7-1 水浴装置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2.蒸发 3.结晶 4.过滤 图7-2 沙锅加热 图7-3 滤纸的折叠方滤
图7-4 过滤操作
图7-5 减压过滤的装置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3)热过滤
图7-6 热过滤装置 5.倾析法和离心分离法 (1)倾析法 (2)离心分离法
图7-7 倾析法
(1)手摇离心机 (2)电动离心机 图7-8 实验室用离心机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四、课堂实验要求 1.KNO3的制备 2.重结晶法提纯KNO3 3.产品纯度的检验
水 15ml ↓ 称盐 →溶解(沸腾)→浓缩析盐→ 热过滤 → 冷却结晶 →减压抽 静置 NaNO 3 8.5 g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温度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不同和复分解反应制 备盐类。 2.学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方法,练习用 重结晶法提纯物质。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用NaNO3和KCl通过复分解来制取KNO3,其反 应为: NaNO3+KCl=KNO3+NaCl
实验五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KCL 7.5 g

实验五 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

实验五    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

实验五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并实现一个三人表决器,通过逻辑门电路来判断三个输入信号的多数情况,从而输出相应的表决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深入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提高我们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三人表决器的功能是当有两个或三个输入为“1”时,输出为“1”;否则,输出为“0”。

我们可以使用逻辑门电路来实现这个功能。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与门和或门来构建这个电路。

将三个输入信号分别标记为 A、B、C。

我们先将 A、B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D;再将 B、C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E;然后将 A、C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F。

接着,将 D、E、F 进行或运算,得到结果 G。

最后,将 G 再进行一次非运算,就得到了最终的表决结果 Y。

其逻辑表达式为:Y =((A ∧ B)∨(B ∧ C)∨(A ∧ C))。

三、实验器材1、数字电路实验箱2、 74LS00 四 2 输入与非门芯片3、 74LS08 四 2 输入与门芯片4、 74LS32 四 2 输入或门芯片5、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在数字电路实验箱上连接电路。

将 74LS00、74LS08 和 74LS32 芯片插入相应的插槽中,并使用导线将各个芯片的引脚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三人表决器电路。

2、连接输入信号。

将三个开关分别连接到 A、B、C 输入端口,用于模拟三个表决人的表决情况。

3、观察输出结果。

打开实验箱电源,通过拨动三个开关的状态(“0”表示反对,“1”表示赞成),观察输出端口的指示灯状态,以确定表决结果。

4、记录实验数据。

分别记录不同输入组合情况下的输出结果,并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输入 A |输入 B |输入 C |输出 Y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输入为000、001、010、100 时,输出为 0;当输入为 011、101、110、111 时,输出为 1,这与我们预期的三人表决器的功能完全一致。

最新实验5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5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5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具体实验主题]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相关科学概念]的理解,并学会使用[相关实验设备或技术]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原理:[在此部分详细描述实验的理论基础,包括涉及的科学概念、公式、定律等。

例如,如果是物理实验,可以解释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计算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设备1]- [实验设备2]- [实验设备3]- [其他辅助材料]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确保所有实验设备和材料齐全,并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初步设置。

2. 操作阶段: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设备的组装、调试、样品的准备和实验的操作流程。

3. 数据收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数据和观察结果。

4. 结果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使用适当的图表或计算方法来展示结果。

5. 结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讨论其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或差异。

实验结果:[在此部分展示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曲线等形式来直观地呈现。

]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

- 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讨论实验结果对相关领域的潜在影响和应用前景。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理解相关科学概念和技术发展的意义。

]建议与反思:- 对实验方法或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 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包括成功的做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和资料来源。

]附录:- [包括实验过程中的额外数据、计算过程、图表等补充材料。

]。

实验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实验报告实验五实验报告引言:实验五是一项关于物理实验的研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物理现象或验证某一物理理论。

本次实验的主题是XXXX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下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XXXX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希望探究XXXXX的规律,并验证相应的物理理论。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还可以对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二、实验装置和步骤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装置主要包括XXXXX(列举实验装置的名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步骤一:XXXXX(具体操作内容)2. 步骤二:XXXXX(具体操作内容)3. 步骤三:XXXXX(具体操作内容)4. 步骤四:XXXXX(具体操作内容)5. 步骤五:XXXXX(具体操作内容)三、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处理。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总结:1. 结果一:XXXXX(具体实验结果)2. 结果二:XXXXX(具体实验结果)3. 结果三:XXXXX(具体实验结果)四、结果分析和讨论基于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 分析一: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2. 分析二: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3. 分析三: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XXXXX(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以下是对实验误差和改进的讨论:1. 误差评估:XXXXX(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2. 改进方法:XXXXX(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对实验误差的评估和改进方法的提出,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实验目的,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5-环节动物门实验

5-环节动物门实验
蛭纲:无疣足,一般没有刚毛,体节数目一定, 身体前后端具吸盘,如蚂蟥。
作业与思考
绘蚯蚓横切图。 剥离出蚯蚓的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5
环节动物实验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学教研室
Email:brandzhang@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蚯蚓的形态和构造,掌握环节动 物门的主要特征。
进一步熟悉、掌握解剖蚯蚓的基本技能和 方法。
材料与用具
蚯蚓、蚯蚓横切片、沙蚕疣足装片、 各环节动物浸制标本。
蜡盘、解剖器械、显微镜、解剖镜。
脑(咽上神经 节)、围咽神经 节、腹神经索。
5.排泄系统
取体壁上的绒毛状物置于载玻片上, 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 察体壁小肾管;小心地用剪刀剪下一部 分体节隔膜,用上述方法观察可看到漏 斗状的肾口。
6. 蚯蚓的横切片观察
体壁:可看到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及壁
体腔膜,有些切片还可以看到刚毛。
2. 循环系统:闭管式 背血管:消化管背面、红色。 腹血管:将消化管拨向一侧,可见略细于背血管
的腹血管。 心脏:围绕在砂囊前后的第Ⅶ、Ⅸ、Ⅻ、ⅩⅢ
节,连接背、腹血管。
3. 生殖系统:♀♂同体
♂:精巢囊、贮 精囊、输精管、 前列腺。
♀:卵巢、输卵 管、卵漏斗、受 精囊。
4 . 神经系统
脏壁(肠壁):脏体腔膜、肌肉层、肠上皮。体腔:壁体腔膜和脏体腔Fra bibliotek之间包围着的空腔就
是真体腔。在真体腔中,有背血管、腹血管、神 经索、神经下血管和肠系膜。
7.疣足的观察
示范标本
多毛纲:能自由游动,头部发达,咽能翻出, 咽端具颚,全部体节具疣足。如沙蚕、背鳞沙 蚕、日本沙蚕。管居,头部退化,咽无颚,不 能伸出,后部疣足常退化。如毛翼虫(磷沙 蚕)、龙介虫。

实验训练5:存储过程与函数的构建与使用

实验训练5:存储过程与函数的构建与使用

实验训练5:存储过程与函数的构建与使用一、存储过程与函数的概念存储过程和函数都是数据库中的可执行代码,可以被多次调用和重复使用。

存储过程是一组预定义的SQL语句集合,可以在数据库中定义和存储。

而函数是一个独立的代码块,它接收输入参数并返回一个值。

二、存储过程的构建与使用1. 创建存储过程在MySQL中,创建存储过程需要使用CREATE PROCEDURE语句。

例如:CREATE PROCEDURE myproc()BEGINSELECT * FROM mytable;END;这个例子创建了一个名为myproc的存储过程,它会查询mytable表中的所有数据。

2. 调用存储过程使用CALL语句可以调用已经创建好的存储过程。

例如:CALL myproc();这个语句会执行myproc存储过程中定义的SQL语句。

3. 存储过程参数我们可以给存储过程添加参数来使其更加灵活。

例如:CREATE PROCEDURE myproc(IN p1 INT, IN p2 VARCHAR(50)) BEGINSELECT * FROM mytable WHERE column1 = p1 AND column2 = p2;END;这个例子创建了一个带有两个输入参数p1和p2的存储过程,它会查询mytable表中column1等于p1并且column2等于p2的数据。

4. 存储过程变量除了参数之外,存储过程还可以使用变量来存储中间结果。

例如:CREATE PROCEDURE myproc(IN p1 INT)BEGINDECLARE v1 INT;SET v1 = p1 * 2;SELECT * FROM mytable WHERE column1 = v1;END;这个例子创建了一个带有一个输入参数p1和一个变量v1的存储过程,它会将p1乘以2并将结果存储在v1变量中,然后查询mytable表中column1等于v1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学号:200801322 姓名:周少良成绩: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于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基本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操作。

2. 掌握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间的相互转换、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栅格
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分区统计
(Zonal Statistic)、缓冲区分析(Buffer) 、采样数据的空间内插(Interpolate)、栅格
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邻域统计(Neighborhood)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3. 为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求解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空间数据及其表达
空间数据(也称地理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
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
数字等。

它是GIS 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后的内容,一般通过扫描仪、键盘、光盘
或其它通讯系统输入GIS。

在某一尺度下,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表示各类地理空间要素。

有两种基本方法来表示空间数据:一是栅格表达; 一是矢量表达。

两种数据格式间可以进行转换。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空间信
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空间隐含信息的提取和
传输能力)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
主要指标。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

空间分析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

空间分析可以基于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进行,具体是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空间分析步骤
根据要进行的空间分析类型的不同,空间分析的步骤会有所不同。

通常,所有的空间分
析都涉及以下的基本步骤,具体在某个分析中,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空间分析的基本步骤:
a) 确定问题并建立分析的目标和要满足的条件
b) 针对空间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c) 准备空间操作中要用到的数
d) 定制一个分析计划然后执行分析操作。

e) 显示并评价分析结果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首先在ArcMap
中执行菜单命令<工具>-<扩展>,在扩展模块管理窗口中,将“空间分析”前的检查框打勾。

然后,在ArcMap 工具栏的空白区域点右键,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找到“空间分析”项,点击该项,在ArcMap中显示“空间分析”工具栏。

1. 了解栅格数据
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加载栅格数据:Slope1,在TOC 中右键点击图层Slope1,查看属性
打开“空间分析”工具栏,点击图标,查看栅格数据的统计直方图:
新建ArcMap地图文档:加载离散栅格数据:Landuse,在TOC中右键点击Landuse ,“打开属性表”
2. 用任意多边形剪切栅格数据(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
在ArcCatalog下新建一个要素类(要素类型为:多边形),命名为:ClipPoly.shp
在ArcMap中,加载栅格数据:Landuse、和ClipPoly.shp
打开属性表,修改多边形的字段“ID”的值为1,保存修改,停止编辑。

打开空间分析工具栏,GIS软件应用-ArcGIS,执行命令:<空间分析>-<转换>--<要素到栅格>,指定栅格大小:查询要剪切的栅格图层Landuse 的栅格大小,这里指定为25
指定输出栅格的名称为路径
执行命令: <空间分析>-<栅格计算器>
构造表达式:[Landuse]*[polyClip4-polyclip4] ,执行栅格图层:Landuse 和用以剪切的栅格polyClip4 之间的相乘运算
3. 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
在 ArcMap 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栅格数据Slope1,打开“空间分析”工具栏,执行菜 单命令“重分类
4. 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
找出坡度在25度以下的区域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执行“空间分析”工具栏上的命令:<空间分析>-<栅格计算器
>
5. 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

加载Landuse92 栅格图层,打开ArcToolbox,在ArcToolbox 中,
执行<Spatial Analyst Tools>-<Zonal>下的“面积制表”工具
6. 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
在ArcMap中新建地图文档,加载栅格图层r5yield (粮食产区分类图)、栅格Organic(土壤
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在r5yield 中,根据产量不同分为5个粮食产区
7. 缓冲区分析(Buffer)
添加缓冲区向导到菜单中
在ArcMap中,执行命令:<工具>-<定制>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的“命令”选项页。

在左边栏中,目录列表框中,选择“工具”
在右边栏中,命令列表框中,选择“缓冲区向导”
拖放“缓冲区向导”图标到菜单<工具>中,或者拖放到一个已存在的工具栏上。

关闭“定制”对话框
创建街道的线状缓冲区
新建地图文档,加载街道图层AIOStreets和城市地籍图层:AIOZonecov (地图单位为:米)
执行菜单命令:<选择>-<通过属性选择>
构造表达式:[STR_NAME]=’CYPRESS’,从图层AIOStrees中,选择街道名称为CYPRESS
的街道
执行“工具”菜单中的“缓冲区向导”命令,或点击“缓冲区向导”图标,打开缓冲区向导对话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