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习题 冀教版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课后练习第二十七篇

D、香港、澳门的回归
【答案】:
【解析】:
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答案】: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是( )
近代中国不懈抗争,终于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请说出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事件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前进中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形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你知道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是那次会议?你认为今天的中国应如何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多年来,浩瀚的太平洋并未阻断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合作,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谱写了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的美好篇章。自1979年中美建交28年来,两国关系曾历经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大方向,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材料二为增进中美两国青年以及教育界的相互了解,我高兴地宣布,中方决定邀请100名耶鲁大学师生今年夏天访问中国……“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青年人是世界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有着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请完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哪些敌对行动?(2)请用史实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3)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就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谈谈你的感想。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初二历史 冀教版 下册 7到11课历史笔记

7到11课历史笔记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毛泽东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三个比喻: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简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一切残余势力和特权,巩固新中国的鼓励和特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周恩来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1)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推动国际关系的现代化进程。
(3)为新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4)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背景:(1)二战后,亚非新兴独立国家迫切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本国经济。
(2)美国卷入亚洲地区,使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与危机的背景下召开的。
特点:亚非国家第一次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议题:保卫和平、争取独立、发展经济。
周恩来发言:“求同存异”。
(是万隆会议的核心与灵魂)“求同”:(1)遭遇相同:都遭到过外国侵略。
(2)愿望相同:都希望获得独立、和平、发展。
“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1)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2)使亚非国家摆脱分歧、达成共识、加强团结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与亚非国家结下友谊。
(4)传递了亚非国家要求摆脱大国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日内瓦会议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的外交活动:(1)首先访问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印两国代表就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word学案

第七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另起炉灶”与“一边倒”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大体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学习重点:1、熟悉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家关系的大体原则;2、理解万隆会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了会议走向成功,成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教师点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与国关系的外交原则。
1953年,为了给即将展开的有计划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政府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临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展开了踊跃的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同印度处置双边关系的进程中产生的。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1955年,亚非国家领袖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一路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会上,周恩来总理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不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中的“异”是指亚非国家社会制度不同。
“同”指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蒙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保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保护和平的一路愿望。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平行训练1.读图,回答问题。
图—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图二建国大典(1)图一和图二别离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哪两个共和国的成立?这两个共和闰的领导人别离是谁?(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哪些可喜的进步?(3)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发生了哪些庞大转变?(4)按照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2.(2021·河南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后练习

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请你列举2001年以来我国外交事业上能充分体现“团结合作”精神的事例。
【答案】:
【解析】:
材料一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内容,说说这三个时期我国在农村分别实行什么变革?
""
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怎样的转变?实行联产承包制之后,土地所有制是否再次发生变化?
""
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不断探索,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
【答案】:
【解析】:
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在组织创立、指导思想、革命结果等方面的哪些活动和功绩“唤起了民众”?
材料三中“民族独立”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运动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引领中国最终走向“民富国强”的科学理论是什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90年代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
【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材料一: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的巨大变化。材料二: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中“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领导人是谁?他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贡献是什么?(3)意大利文学家但丁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请写出材料一、二两位领导人分别开创的独具特色的道路威胁中国安全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世界好,中国才能好。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20 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
“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指中国( )A.重返联合国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创办上海合作组织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下图是1972年3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Nixon's China Odyssey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B.签署中美《联合公报》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下列邮票反映出我国的外交(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出现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C.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D.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5.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在(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B.万隆会议上C.第25届联合国大会上D.亚欧首脑会议上6.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B.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7.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的美国特使是( )A.基辛格B.杜勒斯C.尼克松D.奥巴马8.尼克松总统在回忆首次访华在机场与周恩来总理见面的情景时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在这里“另一个时代开始”指( )A.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累计)A.中日两国建交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改善D.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0.以下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①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②习近平访问德国③李克强出席亚欧首脑会议④李克强出席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11.握手是一种礼节,但在有些场合的握手却能反映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2019-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7课.docx

2019-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冀教版复习巩固八十二第1题【单选题】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周年。
()A、60B、65C、70D、7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童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
今年是2015年r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距今60周年。
故答棄选A。
第2题【单选题】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C、适用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D、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明显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直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准确识记.第3题【单选题】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在今天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A、求同存异方针B、一国两制方针C、集体主义原则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解析】:【分析】周恩来在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以解决中印两国的领土问题f并在1953年中缅会谈后逐步完善,发展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点评]了解一下选项中其他的几个制度.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提出的,提倡各国按弃偏见,互利共存.一国两制是畑」'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为的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两种制度。
重体主义原则指的是凡是轄樂体商讨、癖.第4题【单选题】1955年,提出了“求同存异啲方针,促成了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刘少奇【答案】:B【解析】:【分析】1955年4月18・24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但是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为此,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瘁出”求同存异”的方针r改变会议航向r促进会议園满成功。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1

冀教版历史2010-5-27国际关系111【图说历史】图一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图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图三胡锦涛与布什总统会谈(1)图一“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图二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和尼克松的握手有什么历史意义?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3)从图三可看出今天的中美关系是正常、密切的。
但关于中美关系,有同学认为美国常给中国制造麻烦,我们不应该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有同学认为中美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斗争,但有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应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
简要谈谈认识。
中美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两国间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到方面的不同和差异,必然存在矛盾和分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有着更广阔的合作前景,两国应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无论是对中美,还是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思想升华】:通过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识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农问题22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从上述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你得到什么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在今天的农村,农民“种田不纳粮”说明了什么?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试从背景,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对比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具体分析你将得到什么样的启示?(1)八大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出现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
(2)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经济建设仍有一定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新外交的起步导学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的含义,知道新始终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各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一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认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
4、结合同周边国家领土接壤状况,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文,在教材中标注以下内容:1、新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了解其具体含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重点记忆)4、了解正非会议召开的背景,了解其希望和危机的具体内容。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什么作用?6、万隆精神的内容是什么?7、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的会议是什么?(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作用?(重点)2、完成P51问题探究。
(三)拓展提高列举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事例。
四、自学检测完成“同步训练”中本课习题并通过对照答案、与同学交流、找老师帮助等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五、补充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过程1947年和1949年,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长期压迫的印度、人民通过斗争相继取得独立和解放。
新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与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但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53年9、10月间,中、印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两国政府代表于12月就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在谈判。
12月31日,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总理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地会好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一、选择题
1、参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的苏共中央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B点拨:1924~1953年的苏共中央领导人是斯大林,故正确答案应为B项。
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 70年代 D.20世纪 80年代
A点拨:做此题,要弄清楚首次提出的时间和倡导的时间,理清其发展脉络。
1953年 12月,中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3、在l954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 D.“一国两制”
B点拨:针对万隆会议开始就出现分歧的现状,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掀开分歧,加强团结与合作,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4、一时间中印友好掀起热潮,周总理所到之处响起“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和“潘查希拉金德巴”(五项原则万岁)的欢呼声。
后来印度首都新德里一条美丽的大街还被命名为“五项原则街”。
除了中国和印度,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还有()
A、美国 B.瑞士 C、缅甸 D.越南
C点拨: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5、周恩来所说的“求同存异”中的“同”指的是()
A、都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B、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都是新兴国家 D.都是黄种人建立的国家
A点拨: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就是亚非国家的相同点。
6、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在()
A. 1953年 12月 B.1954年 6月 C.1955年4月 D.1956年 8月
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万隆会议召开时间的了解,所提供的几个选项很容易混淆,应该注
意通盘考虑。
本节有3个时间名词:1953年12月(首次提出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三国共同提倡五项原则),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中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记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选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材料阅读题
7、阅读下列材料:
这个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举办的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五大洲12个国家的
100多位政要和专家学者。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
请完成:
为什么这个研讨会能吸引这么多政要和专家学者参加?你怎样理解舒尔茨和霍克所说的话?
答:①经过50年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今天,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横行,国际上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例层出不穷。
要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点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这个研讨会能吸引这么多政要和专家学者参加”的事实中认识到这五项原则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舒尔茨和霍克的话表明了五项原则仍具有现实意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亚非会议,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
它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来贬低会议的意义,硬说亚非会议“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散布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的悲观论调,企图煽动一些国家在会内制造难题,使会议达不成协议。
会议前夕,1955年4月 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向国会要求通过“援助”的新计划,妄想以“经济援助”为饵,诱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
材料二:会议就有关亚非国家的利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此次会议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对亚非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发展和团结的加强起
了重要作用。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亚非会议?
(2)会议主要就哪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你能归纳会议中形成的万隆精神吗?你认为万隆精神对今天的国际关系有没有作用?
(3)有人说亚非会议给新中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外交舞台,而这个舞台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能查阅资料,找出一二个反映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期间的外交机智的事例吗?
答:(1)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削弱亚非国家的影响,从而分别控制亚非各国。
(2)①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②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
③有。
它是推动亚非团结与合作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们更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大力推动与区域外的其他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共同发展。
(3)最深的印象是:奋不顾身、忘我工作、临危不乱、多谋善断。
事例略。
点拨:解答第(1)问,可结合当时的背景,从帝国主义国家的本性来思考;第(2)问的难点体现在“你认为万隆精神对今天的国际关系有没有作用”这一问上,应结合当前的时事,从政治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要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结合周总理的生平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