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催化的重要科学基础

合集下载

2010年973项目

2010年973项目
煤等含碳固体原料大规模高效清洁气化的基础研 究
2010CB227100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200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300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1
序号
项目编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名称 东南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洪伟 刘新宇 任晓敏 许宁生 刘铁根 李波 孙家广 蒋昌俊 陈章渊 余少华 夏军 杨修群 吕达仁 周名江 石建省 赵美训 王超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 础研究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 2010CB327600 体系基础研究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 2010CB327700 基础研究
1315.00 1328.00 1312.00 1345.00 1331.00 1440.00 1373.00 1418.00 1409.00 1379.00 1167.00 1184.00 1290.00 1433.00 1268.00 1317.00 1195.00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 论
2010CB732100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CB732200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0CB732300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 基础研究
2010CB732400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钢铁研究总院 中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董瀚 邱冠周 孙军 益小苏 孙晓峰 朱敏 张文军 李世海 刘日平 李晓谦 戴琼海 吴一戎 冯夏庭 张顶立 孙润仓 卢冠忠 鞠熀先

金属有机

金属有机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现状与需求2OO9年重大记事一.实验室开放课题和自主课题按照国家科技部最新要求和规定,2009年实验室面向所外单位设立的开放基金项目有4项,资助总额90万。

实验室设立自由探索课题10项,资助总额151万;团队重点课题5项,资助总额670万。

二.新一届领导班子及学术委员会的换届2009年,实验室顺利完成了领导班子及学术委员会的换届及工作交接,唐勇研究员任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一届主任,施敏研究员和游书力研究员任副主任,麻生明院士任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侯雪龙研究员、谢作伟教授和金国新教授任副主任。

三. “基于组合方法与组装策略的新型手性催化剂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现代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手性的重要性,不对称催化是获得光学纯手性物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核心问题在于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丁奎岭研究员及其领导的团队围绕手性催化剂这一核心问题,(1)系统地将不对称活化和毒化、手性传递和放大等概念与组合化学方法结合进行手性催化剂库的设计与评价,发展了多个系列新型、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发现并阐明了催化体系中的不对称放大效应、添加物的活化作用及其机理等;(2)突破传统思路,基于分子组装原理,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自负载的概念,实现了包括羰基-烯、氧化和氢化等在内的多个非均相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为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化开辟了新思路;(3)发展了一系列结构可调的新型手性配体,实现了多个不对称反应的高活性和高对映选择性以及底物的普适性,为多种手性氨基酸等药物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该成果共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53篇,SCI-E5篇),其中影响因子>5的有18篇,包括J.A M.C HEM.S OC.5篇、A NGEW.C HEM.3篇、C HEM.E UR.J.8篇;被他引1183次,最高单篇他引111次,篇均他引19次;多篇论文被选为H OT P APER或被国际刊物专题评论、被H IGHLIGHTS栏目摘录;在4本国内专著中撰写4个章节;获得授权专利11项;所发展的概念、方法、配体或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应用于研究工作50多次;在包括IUPAC在内的重要系列国际和国际双边会议做大会和邀请报告36次;培养13名博士、3位博士后,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手性多功能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它们具有非常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对于光电器件、催化剂、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性质以及各领域中的应用。

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目前,合成手性多功能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性诱导合成、手性催化合成和手性选择性结晶等。

手性诱导合成是通过添加具有手性结构的化合物作为模板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使目标化合物特异性地形成手性结构。

手性催化合成是通过使用手性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手性催化剂,促使反应选择性地生成手性产物。

手性选择性结晶则是通过调控反应条件,控制晶体生长的方向和速率,使晶体特异性地形成手性结构。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材料体系和合成需求。

手性多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由于手性结构的存在,它们的光学活性、电子结构和化学活性等都表现出非对称性。

光学活性主要体现在手性多功能材料对偏振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散射,这为制备光学器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结构的非对称性使得手性多功能材料具有流体力学和电磁学中的手性光学性质,这对于设计新型液晶和超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手性多功能材料还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能够促使化学反应发生特异性的手性选择性。

在光电器件领域,手性多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器件的制备。

例如,手性多功能材料可以用来制备光相控阵列,用于光通信和显示技术。

此外,它们还可以应用于光记忆器件和光驱动的微型机械系统。

由于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光学活性,这些器件可以实现快速、高灵敏度的光学信号传输和处理。

在催化剂方面,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催化活性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手性催化剂是目前合成具有手性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工具。

手性催化剂能够促使反应产物形成所需的手性结构,提高合成产物的选择性。

这对于药物合成和农药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手性催化剂在不对称合成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手性物质的合成与应用

手性物质的合成与应用

手性物质的合成与应用手性物质是指分子不对称,具有左右手性的分子,它们在化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手性物质的合成与应用已成为当今化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一、什么是手性物质手性物质是指分子不对称,具有左右手性的分子。

其中,左右手性的分子镜像互补,但是却不是重合的,就像右手与左手一样。

手性物质的典型代表有脯氨酸、乙酰氨基酸等。

手性物质在天然界和人工合成中广泛存在,比如DNA、蛋白质等就是具有手性的生物分子。

二、手性物质的合成手性物质的合成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学科,因为合成手性分子需要选择性合成左右手取向的化合物。

常用的手性合成方法有催化不对称合成、手性缔合物合成、手性诱导合成等。

催化不对称合成是指用铂、钯、银、钨等贵金属的化合物或酸碱催化剂,引入手性辅助基对化学反应进行调控,最终完成手性物质的合成。

手性缔合物合成是指通过在手性环境中引入化学反应,实现对手性物质的合成。

手性诱导合成则是利用手性化合物来引导化学反应,实现对手性物质的合成。

三、手性物质的应用手性物质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工业、医药和制造等方面的价值。

其中,医药领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领域,手性药物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表现出了与非手性药物不同的特性。

手性物质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也日渐成熟。

比如,手性液晶是在手性化合物的作用下实现液晶分子的偏析,在材料制造和显示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四、手性物质的发展前景手性物质的发展前景可以从存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予以预测。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性物质将被合成出来,可是我们依然无法确定它们带来的效果。

因此,手性物质的发展前景仍待于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的检验。

总之,手性物质的合成与应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手性物质的认识和应用也将不断提高。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手性物质将会有着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应用。

手性催化剂在合成中的应用

手性催化剂在合成中的应用

手性催化剂在合成中的应用在有机化学领域中,手性分子的合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由于手性分子具有不对称性质,因此它们在医药、农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手性催化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手性分子的合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手性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手性催化剂是指具有手性结构的催化剂,它可以在化学反应中诱导出手性产物。

在有机合成中,手性催化剂广泛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这些反应可以高效地合成出手性化合物。

手性催化剂分为两类:对映选择性催化剂和手性环境催化剂。

对映选择性催化剂是一类可以选择性地催化一个手性产物形成的催化剂,比如酶和金属配位化合物。

它们可以通过催化剂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产物的对映选择性。

对映选择性催化剂的研究对于合成手性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通过对映选择性催化剂的应用,人们可以合成出具有特定对映异构体的手性药物和农药,并通过调节对映异构体的比例来控制它们的药效。

手性环境催化剂是一种通过调节反应条件中的手性环境来诱导手性产物形成的催化剂。

手性环境可以通过选用手性配体、溶剂和温度等因素来控制。

手性环境催化剂的研究不仅对合成手性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理解手性识别和手性传递等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调节手性环境,人们可以合成出具有高对映选择性的手性化合物,并进一步研究它们在不同化学反应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

手性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涉及到多种反应类型,如不对称氢化反应、不对称氧化反应和不对称加成反应等。

这些反应相对于传统的对称合成方法具有更高的立体选择性和反应活性。

手性催化剂可以诱导非对称反应的进行,使得只有一种手性产物形成,从而大大提高了合成化学的效率。

在不对称合成中,不对称氢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

手性催化剂可以在氢化反应中选择性地催化一个手性产物形成。

这种反应在制药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手性MOF与不对称催化

手性MOF与不对称催化

3、如何获得对映体纯的化合物?
为了获得对映体纯的化合物,我们通 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 拆分法
即:
消旋 化合

拆分

1、化学法 化学拆分是利用手性试剂与外消旋
体反应,生成两个非对应异构体,再利 用其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其拆分。缺点是 操作过程复杂且需要消耗大量手性试剂。
2、酶法 因为酶的活性中心是一个不对称的
氮膦配体在不对称烯丙基化、氨化、Michael加成、硼氢化、 氢转移、Heck反应、偶联反应、氢化反应、1,3-偶极环加成 反应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 氮配体
以双恶唑啉为代表的一系列配体,应用在许多不对称反应中,如Diels-Alder, Friedel-Crafts, Hetero-Diels-Alder, Michael加成,分子内烯炔环化等……
手性与人类健康: “反应停”悲剧
O
N
O
NH
OO
(R)-thalidomide
O
O
N
N H OO
(S)-thalidomide
它的( R) 构型异构体是强力镇定剂,而( S) 构型异构体却是强烈的致畸剂。
当时这个药物是以消旋体形式,即等量的 ( R) 构型化合物和( S) 构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出 售的。对映异构体的不同生理性质,是由于它 们分子的立体结构在生物体内引起不同的分 子识别造成的。
二、手性MOF在不对称催化中的 应用
(一)、MOF不对称催化的发展历程 (二)、 MOF不对称催化的一般要求
(三)、MOF不对称催化剂的分类 (四)、手性MOF不对称催化剂的优点
(一)、MOF不对称催化的发展历程
由上图可见MOF
在不对称催化中应用

手性化学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手性化学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手性化学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手性化学是研究物质光学活性的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有机化学分支。

在手性化学中,有着非对称的化合物,即左旋异构体和右旋异构体,它们之间的化学性质截然不同。

手性化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其中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不可忽视。

手性化学的基础手性是指一种分子存在两种非重合的互为镜像的构型,两种构型可以互相转化,但是不能通过旋转或平移使它们重合。

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影响分子间的相互反应,从而影响到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举个例子,肝素和海马唑啉在化学结构上非常相似,但分别为左旋异构体和右旋异构体。

然而,肝素是抗凝血剂,而海马唑啉是一种抗癫痫药。

手性化学应用在药物合成中药物合成是目前手性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由于左右异构体化合物的性质不同,使得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药物合成中,制备单一手性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以保持药物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如果合成出来的是一个手性的混合物,这就意味着LSI可能具有两种异构体的作用或者使用剩余的异构体导致药品副作用和毒性。

因此,手性化学在药物合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控制手性的方式在于利用对旋化学品和非对称参考化合物进行合成。

在对旋化学品中,最常见的是丙氨酸对旋,它具有两种立体异构体,即D-丙氨酸和L-丙氨酸。

因此,使用丙氨酸作为非对称参考化合物,可以制备单一手性化合物。

通过设计反应条件,控制催化剂、溶剂和温度,可以选择性地促进或禁止其中一种手性异构体的形成。

因此,利用对这些条件的完美控制,可以使各个反应路径的供体和受体反应发生在一定的弯曲的交点上,从而选择性地合成单一手性化合物,从而在合成过程中保持手性纯度。

手性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案例1.对己二酸对己二酸是一种常见的光学活性化合物,它有两个对映异构体,L-(+)-对己二酸和D-(-)-对己二酸。

这两种异构体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例如,L-(+)-对己二酸是一种很好的血液中药,可以加速红细胞的沉降,D-(-)-对己二酸则可用于对氨基糖的抑制治疗。

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
结晶法拆分又分为直接结晶法拆分和非对映异构体拆分,分别适用于外消旋混 合物和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前者是在一种外消旋混合物的过饱和溶液中直接加 入某一对映体的晶种,使该对映体优先析出;后者是外消旋化合物与另一手性化 合物(拆分剂,通常是手性酸或手性碱)作用生成两种非对映异构体盐的混合物, 然后利用两种盐的性质差异用结晶法分离之。
种镇痛剂,而左旋丙氧吩则是一种止咳剂,两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生理活性。又如 噻吗心安的S-对映体是β-阻断剂,而其R-对映体则用于治疗青光眼。
两种对映体中一种有药理活性,另一种不但没有活性,反而有毒副作用。 一个
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生在欧洲的“反应停”事件,即孕妇因服用酞胺 哌啶酮(俗称反应停)而导致短肢畸胎的惨剧。后来研究发现,酞胺哌啶酮的两种 对映体中,只有(R)-对映体具有镇吐作用,而(S)-对映体是一种强力致畸剂。
手性药物
严格地说,手性药物是指分子结构中存在手性因素的药物。 通常所说的手性药物是指由具有药理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组成的药物,其中只
含有效对映体或者以有效对映体为主。
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其与体内的大分子之间严格的手性识别和匹配而实现
的,故不同对映体的药理活性有所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化合物的一对对映体 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代谢速率及毒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常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动力学拆分法是利用两个对映体在手性试剂或手性催化剂作用下反应速度不 同而使其分离的方法。依手性催化剂的不同,动力学拆分又可分为生物催化动 力学拆分和化学催化动力学拆分。前者主要以酶或微生物细胞为催化剂,后者 主要以手性酸、手性碱或手性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
色谱分离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又分为手性固定相法和手性流动相 添加剂法。其中手性固定相法应用较多,已发展成为吨级手性药物拆分的工艺 方法。间接法又称为手性试剂衍生化法,是指外消旋体与一种手性试剂反应, 形成一对非对映异构体,再用普通的正相或反相柱分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手性催化的重要科学基础首席科学家:丁奎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上海市科委一、研究内容本项目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我国手性药物、农药、精细化学品以及材料等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合成化学中的手性催化这一具有重大挑战性基础科学问题和前沿研究方向入手,突出源头创新,围绕手性催化的效率和选择性等核心问题,设计和发展新型手性催化体系,提出发展手性催化剂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利用化学、物理和理论计算等方法揭示反应历程,探索催化过程中手性传递、诱导与放大的科学规律,从化学角度为认识自然界手性均一性成因提供科学依据,为光学活性手性物质的制备提供先进方法学,为我国手性医药、农药和手性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根据项目的上述总体设想,围绕手性催化过程中手性诱导、传递和放大的规律性探索,拟重点解决以下重要科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手性催化的立体选择性问题:通过探索催化剂对底物分子作用的模式,认识配体和催化剂的电子和立体效应的影响规律;(2)手性催化的效率问题:通过深入认识催化剂的活化、毒化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3)催化剂结构的创新性问题:通过探索和总结配体的骨架、配位原子、中心金属以及底物等的立体、电子效应对手性诱导影响的规律;(4)受限环境中手性诱导的规律性问题:通过探索环境的尺寸、形状效应以及催化剂的孔道限阈作用、催化剂—底物之间的氢键、电荷转移、π-π堆积等弱相互作用对手性诱导影响的规律;(5)手性诱导过程中多因素控制的复杂性问题:通过综合上述科学规律的认识,探索综合运用多中心活化、多手征因素控制和微环境效应,提出新概念、发展新方法,指导手性催化剂的设计。

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项目提出的科学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重视课题组人员和科学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紧紧围绕手性催化的选择性和效率问题,以发展新型手性配体、新型催化剂和催化新反应为切入点,加强均相手性催化与多相手性催化研究的交叉与合作,同时在研究内容中将特别重视催化过程中手性传递、诱导与放大的科学规律探索和总结,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实验与理论结合,并尝试以新的思路和策略,注重新概念、新方法的提升以及在研究工作中对催化剂设计的指导作用,以期实现在原理、概念和方法层次上的创新,同时运用项目发展的新型手性催化剂、催化新反应、新概念和新方法等进行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和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将从发展新型手性催化剂、手性催化新反应→手性催化中手性诱导、传递和放大的科学规律认识→手性催化中的新概念、新方法的提出→新型催化剂、催化新反应、新方法、新概念的应用等四个层次展开,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是手性催化研究中永恒的主题,手性催化合成领域的每一次突破性进展总是与新型手性配体及其催化剂的发现密切相关,尽管已经开发了成百上千的优秀配体和催化剂,但没有任何一种配体或催化剂是通用的,并且其中一些优秀的、有应用前景的催化剂都已经被专利保护,它们的工业应用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所以化学家需要不断地探索设计和发现性能更优异的新型配体和催化剂。

实现“手性配体—金属—底物”之间立体、电子效应的完美匹配是实现一个催化反应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的关键。

作为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将围绕开拓新型手性配体和新型手性催化剂(包括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体系这一主题,开展具有全新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包括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催化活性与选择性评价、配体和催化剂的刚性、电性和立体效应、活化官能团等对催化反应影响的规律性探索研究,发展新型、高效手性催化剂,实现催化剂电子、立体效应对反应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调控,以解决运用现有配体和催化剂所不能实现的一些催化反应或者所不能达到高选择性和高效率问题,争取发展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新一代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包括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体系。

在上述新型手性催化剂设计、合成的基础上,发展与新型手性催化剂相匹配的手性催化反应新体系是本项目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

首先,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特别是手性Lewis酸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的效率,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与手性催化氢化和氧化反应的巨大成功相比,对于催化不对称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的研究还有很多挑战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方面由于涉及反应类型和机理的多样性,同时催化反应的低效率同样也是瓶颈问题;对于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催化效率较低、反应类型有限等问题也是制约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

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仍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重点围绕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的不对称碳-碳和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基于手性活化、分子识别与组装原理,采用组合方法,发展手性双功能金属络合物以及多组分配体金属络合物催化剂体系,实现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性,实现包括不对称腈化、Henry、烯丙基加成与取代、杂-Diels-Alder、Michael加成和环氧开环等反应在内的若干重要催化反应的高效率和选择性;运用多官能团活化、Lewis酸—碱活化、氢键活化等策略,结合有机金属催化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发展手性催化新反应体系;结合C-H 键活化,研究手性铱、钯络合物催化的不对称丙基取代及串联反应,以含有碳、氮、磷等原子的化合物作为新型亲核试剂,发展手性过渡金属催化的环氧和氮杂环丙烷开环、烯丙基取代、共轭加成等新反应,丰富和发展光学活性含碳、氮、膦等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制备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的不对称反应新类型,根据活化模式和反应机理设计新型的串联反应、环加成反应以及不对称多组分反应等。

在新型手性配体、新型手性催化剂以及手性催化新反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催化反应体系机理的研究,探索和认识手性催化中手性诱导、传递和放大的科学规律是本项目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本项目将运用物理化学手段和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如NMR、MS、X-单晶衍射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以及动力学方法,深入研究催化反应过程,揭示手性催化过程中手性传递、诱导和放大的本质;结合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反应的中间体和过渡态结构,提出金属络合物催化体系络合模式和活化机制,特别是手性活化、配体加速、活化中心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手性放大等过程的机制,揭示催化剂活化底物以及被毒化失活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总结影响反应活性和控制立体选择性的一些共性规律,提供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反应选择性控制和底物活化的新手段。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手性催化的效率问题,我们还必须考虑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化,以利于回收和再利用。

多相手性催化具有产品分离简单、催化剂易于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容易实现连续化工业过程等优点,但存在的挑战性问题是负载后的催化剂往往活性和选择性明显下降。

本项目将围绕手性催化剂负载化中存在的这些挑战性问题,突出源头创新,开展微、纳米尺度下的多相手性催化研究:设计、合成含不同手性中心的孔道限阈纳米手性催化剂,通过孔口封装、共价键联等多种方式将手性催化剂(包括酶催化剂)组装到纳米孔道中,开发新型固体手性催化材料,开展手性纳米反应器中的手性催化合成;进行纳米孔道中多种类型手性催化研究,通过精确调控催化剂纳米粒子或孔道尺寸、固载方式、微环境等因素制备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多相手性催化剂;以分子聚集体和多孔固体所提供的孔腔或界面为微反应器,通过修饰、组装等方法引入手性诱导体,研究这些微反应器中分子在激发态下的手性诱导行为;通过研究纳米孔手性催化过程中的手性组装、立体放大、协同催化、配体加速和构型反转等现象,理解纳米尺度效应和孔道限阈作用;运用原位谱学表征手段和理论计算方法,研究纳米孔道中多相手性催化的反应机理和手性诱导本质,特别是纳米尺度效应和孔道限阈效应对手性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

虽然手性催化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对于手性催化剂的研究,多数情况下还是随机性和经验性的,缺乏系统的理性指导以及规律性可循。

因此,作为手性催化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在深入认识催化过程中手性传递、诱导和放大的规律基础上,进一步从原理、概念和方法层次上进行创新,以指导手性催化剂的设计,为从根本上解决手性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项目将突破传统思路,运用分子识别与组装以及模拟酶催化的原理,综合考虑催化过程中的多中心活化、多手征因素控制以及微环境效应,进行手性催化剂设计;在对催化反应机理深入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手性催化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如“超分子催化”、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基于“协同”和“孤立”效应的手性催化剂设计新策略;在过渡金属与有机小分子催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催化剂体系的组合应用,探索在手性催化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以期解决单一催化剂体系不能实现的高效手性催化反应;突破传统手性催化剂的设计理念,从非手性分子出发,通过弱相互作用形成二维的手性超分子薄膜,探索进行手性诱导的可能性,在不借助任何外界手性因素的条件下,实现从非手性分子到手性分子的合成,为从化学角度揭示自然界手性起源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作为本项目最后一个层次的研究内容,将上述发展的新型手性催化剂、手性催化新反应、手性催化新方法、新概念,应用于重要生物活性分子、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中,为手性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和思路:基于本项目发展的原创性手性配体、催化剂以及不对称催化新方法,探索其在重要手性化学品包括手性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重要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等合成中的应用;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反应为关键合成步骤,围绕第二代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DPC083和DPC091、非肽类小分子MDM2抑制剂和心血管药物的母核结构,建立多样性分子库,为新药系统筛选提供样品;运用新概念创新的手性微、纳催化新体系,为非均相手性催化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二、预期目标1. 总体目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发展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手性配体和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提出发展手性催化剂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揭示手性催化过程中手性传递、诱导与放大的科学规律,为手性催化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手性催化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从化学角度为认识自然界手性均一性成因提供科学基础和实验依据;进一步提升我国手性催化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在手性催化中的新型催化剂设计、手性催化新反应以及手性催化研究的新概念、新方法等重要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手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性医药、农药和手性功能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