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叙事学视角下的《祝福》

合集下载

《祝福》的叙事技巧

《祝福》的叙事技巧

《祝福》的叙事技巧《祝福》是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其叙事技巧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以下将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视角选择等方面分析《祝福》的叙事技巧。

首先,笔者要强调《祝福》情节的合理安排,使得整个故事线紧凑而又生动。

鲁迅通过以“衰老”的老人为开头,揭示了封建社会传统伦理的消亡和社会风俗的崩溃,通过描写主人公邱冠儿与外孙李娟的爱情,展现了现代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整个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每一个情节都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得整个故事紧凑而又富有张力。

其次,鲁迅通过精心塑造的人物使《祝福》更有叙事吸引力。

主人公邱冠儿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追求自由、向往幸福,同时又在现实中感到束缚和无奈。

而李娟则是一个具有传统女性形象的角色,她传达出对婚姻和家庭的渴望和忠诚。

鲁迅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刻画,使得他们成为人物形象,表达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反思和追求。

此外,《祝福》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小说中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相互转换,通过邱冠儿的“我”的视角,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挣扎。

而通过第三人称的叙事,读者又可以客观地看待整个故事,对邱冠儿和其他人物的行为进行评判,从而更好地明白小说隐含的寓意。

此外,《祝福》还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

鲁迅通过街头巷尾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封建社会风俗的破碎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例如,邱冠儿戴着新买的帽子面对街坊们的嘲笑和瞧不起,象征着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孤立。

这些象征主义的描写使得整个小说更具有压抑、沉重的氛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祝福》的叙事技巧多样而精妙。

通过情节的合理安排、人物的刻画、视角的选择和象征主义的运用,鲁迅成功地展现了封建社会传统伦理的崩溃和现代人的追求。

这种叙事方式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正因如此,《祝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与方法 《祝福》叙述视角

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与方法 《祝福》叙述视角

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与方法《祝福》叙述视角在教学中,小说作品经常被用来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和叙事技巧。

以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审视《祝福》这部作品,可以帮助教师挖掘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

《祝福》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大背景下个人的激情和内心挣扎为主线,通过主人公周楚楚的视角,展现了民主与封闭的对抗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在阐述《祝福》的叙述视角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第一人称叙述《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通过周楚楚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密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体验。

这种叙述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与主人公产生共鸣,并且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周楚楚的叙述手法,以及这种叙述方式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2. 多角度叙述除了周楚楚的视角,小说中还穿插了其他人物的叙述,如白萍、舍亲、村长等。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的叙述视角,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祝福》通过外在社会的变化和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展示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对比和冲突。

这种对比使得小说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并讨论不同人物对此的态度和选择。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选择问题。

4. 语言和句式运用钱钟书的文笔独特,将小说的叙述推向了高峰。

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和句式运用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并模仿小说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艺术欣赏力。

总之,以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审视《祝福》这部作品,可以帮助教师挖掘作品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

_祝福_叙事新解_杨波

_祝福_叙事新解_杨波

第26卷第1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V ol.26N o.12005年1月Jour nal of Kashga r Teacher s Co lleg e J a n .2005《祝福》叙事新解杨 波(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7)摘 要:论文从叙事学角度阐释《祝福》的叙事行为,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的时空压缩、叙事距离等方面探究了《祝福》叙事行为与叙事意图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

关键词:《祝福》;叙事意图;叙事行为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2X (2005)01-0074-04 《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名著,而经典的魅力又总是散发着重(zh òng )读或重(ch óng )读的诱惑。

长期以来,我们在解读《祝福》时更多地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确定“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学意义和历史价值;或者涉及叙事方法时更多地以“倒叙”这一简单的修辞概念涵盖其丰富的美学意义,尤其是叙事美学意义。

对艺术创造过分地通俗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师在叙事艺术上的贡献。

而当我们以叙事学内容对鲁迅的小说进行分析时总会产生一种恰如其分的感受,因为作为对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都做过专门研究的鲁迅来说,以灵活的叙事笔调来达到其叙事意图应该是不困难的。

而事实上,在我们对鲁迅的作品研究中,确立其叙事行为与叙事意图之间的关系反而显得相对薄弱。

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几个要素入手,通过对《祝福》的叙事学阅读,尝试找到这篇小说的叙事行为与叙事意图之间的关系。

一、对《祝福》的叙事内容作线型的结构分析在叙事学中以叙事句的方式寻找叙事内容的结构已经成为惯用的方式。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作为一篇短篇小说的《祝福》的外在叙事结构。

1.在一个旧历的年底我回到了故乡鲁镇;2.第二天午饭后我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下午碰到了祥林嫂(这时距离我上次看到祥林嫂已经五年了);3.第三天还是去看朋友,傍晚听到了祥林嫂的死讯;4.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经历;5.第二年的新正,卫老婆子向大家讲述了祥林嫂的经历;6.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两次祝福经历;7.鲁镇的人们的又一次新年祝福。

现代叙事学视角下的《祝福》

现代叙事学视角下的《祝福》

现代叙事学视角下的《祝福》作者:陆春芳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者的视角角度的特点来揭示小说《祝福》主题的深刻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祝福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者《祝福》以祥林嫂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本文试从《祝福》的叙事时间、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者的视角对其进行浅显的分析。

1.《祝福》的叙事时间完整的“小说故事”,就是指被一定的时间延续着、里面的人物之间具有各种因果关系的、被叙述人有意进行强调或弱化处理过的事件。

“时间延续”使“故事”有了一定的容量,“因果关系”使这些容量蕴含了迷人的张力,而“强调或弱化处理”则是让这些容量和张力以一种极具技巧性的形式展开。

“时间”成了小说故事的第一构成要素。

无数的小说叙述着无数的故事,所有小说故事都在“时间”里演绎。

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告诉我们,小说语境中的时间绝大部分都是人物的主观时间,它基本属于心理学范畴,反映的是小说人物对客观时间的主观感受。

因此,小说中的时间是一种“伪时间”。

《祝福》对心理时间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

文章写了“我”回鲁镇三天的事,但是在这三天中却展现了祥林嫂的一生。

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受故事的局限,奉行的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总体上按照物理时间来安排结构和情节,心理化的程度比较小。

而鲁迅小说突破了故事的束缚,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为中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相应符合了心理的需要,这一点在时距上有较强的反映。

热奈特将时距分为四种:省略(故事时间无限长于叙事时间)、概要(故事时间长于叙事时间)、场景(故事时间等于叙事时间)及停顿(故事时间短于叙事时间)。

概要在传统小说中并不少见,但鲁迅却将概要和心理表现融合起来。

《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就是运用概要迅速地把事件叙述了出来。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叙事学;解读文本
2017 年语文高考全国 I 卷考了赵长天的小说《天 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 ,这样处 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参 考 答 案 :① 小 说 人 物“ 他 ”所 知 有 限 ,这 样 写 很 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 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每 点 2 分)
语文教学 教 学 研 究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
——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罗宏丽 1 邹春盛 2 (1. 厦门市海沧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6;2. 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
摘 要 文章以《祝福》为例,重点讨论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文本。首先是倒叙运用,强调情绪和氛围;其次是叙述者的选择,阐述 “可信的”和“不可信”叙述者;再次是叙述视角的变化,引进主视角和副视角的概念;最后是区分静态描写和叙述性描写。
请关注四个关键词 :人物、主旨、氛围和情绪 ,叙 事学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常常与之有关。同时 ,还要 特别注意“叙述者”这个词。
二、叙述者的选择 一篇优秀的小说 ,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 的 ,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他常常 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 ,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 个中年知识分子 , 《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 计 ,《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那么 ,作者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 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 ,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 应该是柳妈 ,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 , 作者都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卫老婆子和柳妈 固然熟悉祥林嫂 ,也对她有一定同情 ,但是由她们来 叙述故事 ,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 改嫁等八卦的故事 ,而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 界 ;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 ,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 和劳力 ,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 ,不会带有任何同情

浅析《祝福》的叙事技巧

浅析《祝福》的叙事技巧

浅析《祝福》的叙事技巧摘要:鲁迅先生的《祝福》是叙述艺术的精品,运用了叙述视点的转换,以直接引语为主的叙述话语、倒叙、叙述距离和“我”作为叙述者的特殊意义五个方面的叙事技巧,使《祝福》产生了巨大的魅力,给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祝福;叙述者;叙述视点鲁迅先生的名篇不必细数,每每说到封建、人性劣根,女性的命运等,《祝福》便成了大家信手拈来不得不提的例证。

《祝福》何以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人们对它的印象如此之深,它在叙事方面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叙述技巧进行简要分析。

一、叙述视点的转换“视点乃是小说家为了展开叙述或为了读者更好地审视小说的形象体系所选择的角度及由此形成的视域。

”[1]105在《祝福》一文中,作者的视点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从这些不断变化的视点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者的选择和强调,还可以体味到作者的态度。

在《祝福》中,“我”是个关键的叙述者,因为“我”是祥林嫂死亡悲剧的间接促成者,“我”是一个识字的出门的归来者。

从“我”的视点出发,在“我”的叙述中读者直接地看到了祥林嫂末路的凄惨,又从她对魂灵的态度中读者感受到了她的可悲可叹。

由于这种限知视角的局限性,事已至此,读者不禁要问,祥林嫂为什么会这样,她怎么就死了呢?接下来,一个全知的叙述者出现了,他告诉读者祥林嫂是个勤劳的苦命的寡妇。

在全知叙述者的引领下,读者又见证了祥林嫂被婆婆家的人劫走。

四婶因为雇佣女工的不如意,仍时时记挂祥林嫂。

终于,在卫老婆子拜年之际,借卫老婆子之口,读者知道了被劫之后的祥林嫂的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卫老婆子是个限知的叙述者,作者只是借助她的叙述让读者知道了卫老婆子所知道的事,而之后柳妈对于祥林嫂“自己肯了”的调侃也显得合情合理。

在全知叙述视角的掌控下,祥林嫂第二次来到了鲁镇,通过读者对这一时期祥林嫂遭遇的直接见证,读者更加明确地看到了封建思想对于人们的戕害以及祥林嫂周围那些人对他人苦难漠视的劣根。

最后,“我”在祝福的美好氛围中消散了对于祥林嫂之死的疑虑。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祝福_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祝福_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祝福_以叙事学方式解读《祝福》鲁迅在其中篇小说《祝福》中,运用了他常用的“归乡” 模式。

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我”远离故乡,是一个基本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通过“我”反回故乡的一段经历,见闻和回忆将多年来故乡闭塞、衰败、和封建,展示“我”对故乡的格格不入。

一、主题分析《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因为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依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们心头的枷锁。

他创作《祝福》,就是为展现该时期中国农村人民的窘困生活状态。

二、事件分析小说是以事件命名的。

文中几次提到这个祈福庆祝的年终大典“祝福”,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

“祝福”本是旧社会中最富有封建色彩的迷信活动,以描写四次描写“祝福”的场景和祝福时人物的心理、地位变化足以表现出当时社会对人们身心的毒害。

第一次描写“祝福”是通过“我”的眼睛。

“我”久别还乡,虽然不是在自家进行“祝福”,确也感受了“祝福”的场面。

第二次“祝福”是要凸显祥林嫂的。

“祝福”前后家务繁重,但是祥林嫂任劳任怨并且非常的满足。

试想如果祥林嫂的生活就这样的继续下去,那可以说是很“安逸”了,说明“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巧的是祥林嫂被家人抢走。

再次回到鲁镇时祥林嫂的身心发生一些变化,人们对她的态度也不同了。

祥林嫂回来后经历的“祝福”和她之前参与“祝福”是不同的。

四老爷家对祥林嫂的嫌弃、厌恶明显体现在文中第三次“祝福”。

经受打击的祥林嫂也试图改变自己的境地,但最终还是彻底失败了。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文章,这篇小说讲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引发作者自己对于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命运的思考,也引发作者对像自己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小说中展现了鲁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或是思想观念,通过“我”客观的叙述出来。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讽刺批判意识,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去鉴赏和分析,但是鲁迅创作的叙事方法一直独树一帜,十分值得研究,下面就叙事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解读。

标签:叙事方法归乡多角度叙事一、第一人称叙事方法鲁镇曾是“我”的故乡,应该由“我”亲自讲述这里的景色、发生的故事?一切本来都是记忆中的样子,但是当作者看到故乡诸多自己不理解、无法接受的变化,内心如此抵触而且想要离开。

故乡竖起一道道高墙,“我”身处其中并不适应,同時这也阻隔了自己与故乡本应该亲密的关系。

与四叔交谈不下去,本家和朋友也就是例行拜访,在这个镇子中作者是无处倾诉的,不能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孤独的叙事者。

“第一人称叙事是有意识的美学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抒胸臆表白心曲的自传标记。

”全文中“我”以讲述者的身份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说出的话从小说中讲出来,好像观棋而不语的真君子。

即便是在作品中讲话,鲁迅也毫不含糊,他认为“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在这里“我”却不发表任何主观议论、评价,只是讲述祥林嫂的一生,并不是作者不想言语,而是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尊重,能言却不言,这体现了鲁迅对逝者,对这个时代所抛弃的人的悲悯,是一位文人的情怀。

同时,鲁迅自知呐喊也是无用,只是平铺直叙,用质朴的文字、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视角,至于祥林嫂的人生,或者是整个鲁镇里的人和事,都留给别人去评判。

所以,“我”又是一个客观的、透明的、智慧的旁观者。

二、“归乡”叙事模式鲁迅在开头就交代了此时正值新年,自己回到故乡鲁镇。

这一次回来并不是自己乐于回到此处,而是因为新年,又和四叔家有些亲戚往来才回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教 学 实践 ,从现 代叙 事 学 的 角度 出发 ,通过 分析 小说 的叙事 时 间、叙事 结构和叙 事 者 的视 角角度的特点 来揭 示小说 《 祝 福 》主题的深刻性 。
【 关键 词 】
语文教 学 祝福 叙 事时 间 叙事结构 叙事者
《 祝福 》以祥 林嫂 艺术形 象揭 露 了封建 礼教 吃人 的本 质 ,反映 了辛 亥革命 以后 旧中 国黑暗 的社会 现实 。本文 试 从 《 祝福 》的叙 事 时间 、叙 事 结构 以及叙事 者 的视 角对 其 进行浅 显的分析 。 1 . 《 祝 福 》的叙 事时 间 完整的 “ 小说 故事 ” ,就 是指被 一定 的时 间延 续着 、 里面 的人 物之 间具有 各种 因果关 系的 、被叙 述人有 意进行 强 调 或 弱 化处 理 过 的事 件 。 “ 时 间延 续 ” 使 “ 故 事 ” 有 了一 定 的 容量 , “ 因 果关 系 ”使 这些 容 量 蕴含 了迷 人 的 张 力 ,而 “ 强调 或 弱化处理 ”则 是让这 些容 量和张 力 以一 种极 具技 巧性 的形式 展开 。 “ 时 间 ”成 了小 说故事 的第 一 构 成要 素。无数 的小 说叙 述着无 数 的故 事 ,所有小 说故 事 都在 “ 时间 ”里演 绎。柏格 森 的 “ 心理 时 间”学说 告诉 我 们 ,小说 语境 中的时 间绝大 部分都 是人 物的 主观时 间 ,它 基本 属于 心理学 范畴 ,反映 的是 小说人 物对 客观时 间的主 观感受 。因此 ,小说中的时 间是一 种 “ 伪时间”。 《 祝福 》对心 理时 间的把 握可谓 炉 火纯青 。文 章写 了 “ 我 ” 回鲁 镇三 天 的事 ,但是 在这 三天 中却展 现 了祥 林嫂 的一生 。传统小说的叙事 时间受故 事的局限 , 奉行 的是 “ 有 话则 长 、无 话则 短” 的原则 ,总体 上按 照物理 时 间来 安排 结 构和情 节 ,心理 化 的程度 比较 小。而 鲁迅 小说突破 了故 事 的束缚 ,以表现 人物 的心 理 、情 绪为 中心 ,在 时 间的安 排 上 也相应 符合 了心理 的需 要 ,这 一点在 时距 上有 较强 的 反映 。热奈 特将 时距分 为 四种 :省 略 ( 故 事时 间无 限长于 叙 事 时 间 )、概 要 ( 故 事时 间长 于叙事 时 间 )、场 景 ( 故 事时间等于叙事 时间 ) 及 停顿 ( 故事时 间短 于叙 事时间 ) 。 概 要在 传 统小说 中并不 少见 ,但鲁 迅却将 概要 和心理 表现 融合起 来 。 《 祝福 》中 : “ 一见 面是 寒暄 ……我 便一个 人 剩在书房里 ” , 就是 运用概要迅速地把事件叙述 了出来。 频 率是指 素材 中的事件 与故事 中的事件 的数量关 系 , 即故事 世界 里某事 发生 的次 数与叙事 中讲 述此事 的次 数之 间的关 系 。由于一 次讲 述产 生不 了频 率 ,因此频 率实 际上 只 和重 复发 生关 系 。传 统小 说尊重 时间 ,故事 线内 的事 常 按 其 发生 的次数进 行叙 述 ,即发生 一次讲 述一 次 ,发生若 干 次讲 述若 干次 。 《 祝福 》里 的祥林 嫂一 次次地 讲述 阿毛 的故事 ,但叙 述所 关心 的不是 故事本 身 ,而是 以这种形 式 来 反映 祥林 嫂的落 寞心 情 ,也通过叙 述听 众 的不 同反应 来 深 化祥 林嫂 的苦难 。这 就不再 是单 纯地讲 述故事 ,而在 形 式 之 中注入 了意义 的成 分 ,将 祥林嫂 的悲 剧意蕴 深化 了 。 鲁 迅 小 说 打破 了传 统 小 说按 线 性 时 间时 态 连 贯叙 述 的 模 式 ,而 以人 物心理 支配 时间或 以时 间的异 化形式 突 出人 物 心 理 ,赋予 时间形 式深 刻内 涵 ,以有限 的篇幅表 达无 限的 意蕴 。 2 . 《 祝 福 》的叙 事结构 在 叙事 完整性 的要 求下 ,叙事是 系统 化的 ,情节 与情 节之 间是 有序 的组合 ,整个 叙事 呈现 为一种 圆满 。在 “ 反 完整 ” 的要求 下 ,这 样 的 “ 圆满 ”被有 力粉 碎 ,呈现在 读 者面 前 的 ,不是 整一 ,而是 碎片 。鲁迅 小说摆 脱 了传统 小 说按起 承转 合叙 述故事 的模 式 ,而是将 生活 的松散 片段连
口 教学 漫议 口
现 代 叙 事 学视 角 下白 勺《 祝福 》
江苏 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陆春芳
【 摘 要】
缀成 篇 ,使 小说 由传 统的完 整纵 向结 构转化 为片 段的横 向 结构 。 《 祝 福 》叙述 了祥林 嫂的一生 遭遇 ,但 作者却 人为 地 把它截成 片段 ,曲折的故 事被消解 在 “ 我 ”的 回忆 、联 想及世 人漫不 经心 的闲谈中 :第一段是 祥林嫂逃 出婆 家 , 在鲁 四老爷 家帮工 ,又 被婆婆抓 回,强迫中止故 事 ;第二 段起 始交代 四婶要雇 佣女工 ,于是卫老 婆子 向四婶讲 述 r 祥林 嫂的遭遇 。看似 随意地 把断裂 的故 事重新接 续 ,但听 说祥林 嫂 “ 交 了好运 ” , “ 四婶 也就不 再提起 祥林嫂 ” , 故事又 被迫 中断 ;第三 段祥林嫂 出现在 鲁镇 ,情 况大不 如 前 ,甚 至变成 了麻木 的乞丐 ……这样 的结构安排 转移 了传 统小说 专注故事 趣味性 的审美 观 ,将 注意力从讲 故事转 移 到对 人 的精 神 状 态 的刻 画 ,从 而深 刻 了 文章 的主 题 。黑 格 尔说 : “ 意 蕴 是 比直 接显 现 的形 象 更 为深 远 的一 种 东 西 。”鲁迅小 说更关注 的是人 自身的存在 ,不是 情节 的奇 巧 ,而是意 旨的深邃 。 3 . 《 祝福 》的视 角角度 不管运 用何种 艺术手段来 展开小 说叙 事 ,这 些艺术手 段总是 要在一 定的视觉 范围 内进 行 。因此故事叙 述必须 要 挑选一 个观察 点——事情 发展 的方向和 角度 。这 个方 向和 角度就 是现代叙 事学所 说的 “ 视 角” 。 《 祝福 》改变 了传 统小说 由全知视 角一统 天下的权 威叙事模 式 ,以新 的全知 视角或限知、多视角叙述 ,消除了叙述者 “ 看”的无上的 权威地 位 。 《 祝 福 》中在 回忆祥 林嫂 的生平之前 前后 ,运 用的都 是第一人 称 ;当祥林嫂 第一次进鲁 宅时 ,有对她 的 肖像描 写 ,首先 是第三人称 ,其 次是从 四婶作为雇 主的角 度 进行 观察 :说 明祥林嫂很 符合 女佣 的标 准 ,这是 她进鲁 宅的条件 ,同时 也揭示 了她的个 性特征 。与前面 的第三人 称 相照应 。在 回忆祥林 嫂的生平 时 ,运 用的仍然是 限制性 视 角 ,是从 “ 鲁 镇人”视 角出发 ,祥林嫂在 鲁镇 的活动直 接 叙述 ,但是祥 林嫂离开鲁 镇的 活动就必 须 由卫婆 子来转 述 ,因 此 ,这段转 述 ,就变 成 了卫 婆子 的叙 述视 角。这样 就 能兼顾 了叙事 的完整性 和生动 性。卫婆 子的转述 充分表 现 了完全 功利主义 的是非标 准 。她 佩服祥 林嫂的婆 婆精 明 强 干 ,称 赞祥林嫂 交了好运 ,对祥林 嫂被野 蛮地捆绑 出卖 却 无一 句贬 词 ,表 现了 民间道德 的沦落 。同时 ,祥林 嫂的 这 一次 强迫 改嫁 ,实际 上造 成 了两 种结果 :一是生 活上 的 改 善 ,二 是在 占社 会主流 的礼教 意识 中,她失去 了贞 节 , 成 了不干不 净的女人 ,是一 种潜在 的恶化 。因为这种 礼教 的压 力在 祥 林嫂 自觉 认 同之 后 ,起 到 了折磨 其 精 神 的作 用 。所 以说 这是一 种潜在 的恶化 。作家丁 玲说过 : “ 祥林 嫂 是非死不 可的 ,同情她 的人 ,冷酷 的人 , 自私 的人 ,是 样 的把她 往死里赶 ,是一样 使她精 神上增加 痛苦 ”。祥 林嫂的悲剧 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 。 正是 因为小说 已不 再为故事 时间 、传 统的因果律 所束 缚 ,它才可 以 以人 物感觉 的形态而存 在 ,进 而可 以透 视和 剖析 潜藏在 表面关联 下的深 意。通过叙 事时 间 、叙事 结构 以及叙 事者 的视角 的变化 , 《 祝福 》主题 的深 刻性被 完美 地展现 了出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