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_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合集下载

女神之祖西王母的传说故事

女神之祖西王母的传说故事

女神之祖西王母的传说故事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汉族神话中所以女性神明的祖师。

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对历史影响深远。

我们在不少故事中都能听到王母娘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女神之祖西王母的传说故事。

据葛洪晚年的名著《枕中书》说,道教最高最先的神是元始天王(又名盘古)。

他在天地尚未开辟是时就已存在,天地开辟之后,他居于天中心的玉京山。

另有自然道气结成了另一尊神太元圣母(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神交留下的后代,一位是东王公扶桑大帝,另一位就是九光玄女,太真王母(西王母)。

以后上清派等皆重视西王母,后是道教出现了尊崇她的教派。

又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

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

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是早期的王母形象,和女娲炎帝黄帝等神早期一样,都带有兽相。

《史记·周本纪》:“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

”东晋学者郭注释:“西王母者,西方一国君也。

”《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围三千里,周围如削。

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

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

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

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

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

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

早期西王母形象的嬗变——以《山海经》和《汉武帝内传》为中心

早期西王母形象的嬗变——以《山海经》和《汉武帝内传》为中心

文化视野中华传奇2早期西王母形象的嬗变——以《山海经》和《汉武帝内传》为中心◎.杨嘉莹/四川大学.....西王母是影响较为深远的中国神话人物之一,有关于她的故事自古有之,传唱未衰。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其最为世界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

”除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之外,还有许多书籍史料对西王母的形象有过明确记载,如《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等。

但是西王母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化、转变才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西王母”。

《山海经》是目前出土的文献中最早出现“西王母”形象的一部,但是,《山海经》中对西王母的描述却是一个凶煞威猛、面目狰狞的半兽人形象,直到《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摇身一变成为雍容华贵的年轻女子,并与上元夫人授汉武帝不死术,这样的变化可谓十分显眼。

再具体来看,西王母形象的嬗变可以细分为外貌服饰、职能属性和身份地位这三个方面。

一、外貌服饰——从凶猛到华贵在《山海经》中有3次写到了西王母,这三处所记之西王母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十分凶猛、面目狰狞,还有驱使鸟类“为西王母取食”的特异功能,并且“穴居”,居住习性与动物更加接近。

但她同时又“状如人”,披散着头发,佩戴着发饰,这透露出她的性别特征。

可见,原始时代神话中最初的西王母形象就是一副“蓬发戴胜”而“豹尾虎齿而善啸”的半人半兽形象。

但是西王母的形象没有就此固定下来,人们对于西王母的想象和传说总是受到其他方面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西王母作为一个女性神仙,其形象必然与整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审美和道德要求息息相关,在流传的过程中,西王母形象中的人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到了《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少了许多原始凶猛的色彩,而多了一些雍容华贵的姿态,此时文献中开始具体描写对她的外貌气质和服饰风格,而这些描写并未出现在早期的各个文献中。

《汉武帝内传》中特别强调了西王母“可年册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而且更加细致详尽地针对其服饰着墨,比如:“着黄锦拾嘱,上夹下蜀,无絮长懦也”、“头上大华结,上花下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谲凤文之乌”等片段,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她的妆饰和随行仪仗皆酷似人间的帝后,与最初《山海经》中的野蛮形象去之甚远。

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从神话⼥神到道教⼥仙——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罗燚英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随着⼈们崇奉她的⽅式⽽经历了多次转变。

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神话⼥神形象是西王母信仰的根源,也是道教融摄西王母传说的基础。

⽽西王母在六朝和唐代的道教神学体系中的形象演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独有⼥仙谱系的基础。

本⽂在勾勒了西王母⼥神形象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之后,重点讨论了西的⼥仙王母道教形象的演变,借以窥探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西王母的⼥神形象演变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影响极⼤的⼥神。

西王母传说甚古,殷⼘辞中已有“西母”的记载。

葛兆光曾指出殷商⼘辞表现出神秘⼒量的秩序化以及祖灵崇拜与王权结合的秩序化,⼘辞中的神灵主要分为⾃然神和祖先神两种。

因此,⼘辞中出现的“西母”应是象征西⽅的⾃然神,同时也可能结合了祖母神的性质。

西周青铜器铭⽂也出现了“王母”之名。

“西母”、“王母”与后世的西王母,虽然在名称上有相通处,但由于可资确认的⾃殷代到战国时期的中间形态材料匮乏,是否有直接继承关系,尚难以确⾔。

不过,或可推定西王母传说上溯到中国农耕肇始时期的⽂化西王母传说上溯到中国农耕肇始时期的⽂化传统。

传统⽇本学者⼩南⼀郎认为西王母“⼤概是与农耕礼仪相结合⽽反复被再创造的⼥神的传说,结晶为名为‘西王母’的神。

”西⽅学者弗拉卡索在探讨了三个分离的西王母传统(即北⽅传统、南⽅传统和西南传统)后,得出与⼩南⼀郎相近的结论。

⽽⽇本学者森雅⼦通过追溯西王母神话的起源,并结合图像讨论,认为形成西王母信仰契机的,有来⾃地中海沿岸古⽼信仰地母神的影响。

神话学的研究亦发现类似西王母这样的⼥神遍见于世界各地的上古神话之中。

战国时期,西王母明确地以神话⼥神的形象出现在⽂献中。

《⼭海经》、《穆天⼦传》中的西王母逐步摆脱原始的⼈兽合体形象,趋向“典雅化”。

《⼭海经》还初步确⽴了西王母的司职(“司天之厉及五残”),体现其凶神神性。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导读: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

西王母神话及信仰是昆仑神话的重要内容,正如苏雪林先生所说:……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

西王母神话及信仰是昆仑神话的重要内容,正如苏雪林先生所说:西王母与昆仑山原有不可拆分之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也。

西王母又称王母、金母、瑶池老母、瑶池金母、西池金母、仙母、阿母、龟山金母、龟台金母、金母元君、王母娘娘等。

从先秦到明清,由《山海经》到《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再到元明清杂剧、小说、宝卷,西王母形象经历了从掌瘟疫、刑杀之神到握有长生不死药的吉神、天界女仙之首,再到化育万物的创世女神的多次转变。

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形象和信仰使西王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位千面女神。

*早期形象扑朔迷离西王母最早的形象出现在《山海经》中,是一位上古时期主管瘟疫、刑杀之神。

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地名说、国名说、人名说、神名说等。

成书时间稍晚的《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变成了帝胄出身且多情的贵妇人,还能和穆天子相互赋诗歌咏,在谈吐中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来。

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话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源自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逐渐完善而丰满起来。

随着西王母的形象变化,其信仰也被道教汲取,西王母成为道教中女仙之首、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

唐宋之后,西王母开始成为杂剧、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戏曲中的西王母形象,延续人形化吉神的概念,成为母仪天下的天界女神形象。

*明清两代成为至上神明清两代,宝卷与念卷成为民间宗教借以表达其宗教思想、参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李亚娜西王母是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具有悠久历史的神话人物,西王母在不同时代以及历史背景下其形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它由半人半兽到人王,再到被道教所仙化,最后又成为女仙的代表,西王母也由最开始的凶神形象开展为后来或象征夷夏和治,或表达长生的愿望,或昭示上天降福瑞的吉神。

一、?穆天子传?中西王母的形象?穆天子传?是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

它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之事,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

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

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囗组三百纯。

西王母为天子再拜受之。

囗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瑶。

西王母还归其囗,世民作忧以吟曰:‘比徂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于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天子大命,而不可称。

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接见西王母的时候是拿着“白圭玄璧〞,可以充分说明周穆王时期西王母并非属于臣子关系,应该是平等间的君主友好的会面。

天子主动在瑶池宴请西王母,而不是西王母先尽地主之谊;表现了大国之君赐宴小国之君的上国气派,颇像是为周穆王表功之作,西王母对此也以歌声回唱。

与鸟兽为伍,说明西王母完全符合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居无定所。

这样看来?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完全是一位女性酋长,她与周穆王的会见能看作是两国国君之间普通的往来。

可见当时的西王母是周天子领导下的一个部族的首领,并无神性。

二、?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西王母的文献,书中关于西王母形象的记载有三处。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又?大荒西经?云“穴处〞,应该是图腾神的生活习惯,安置在洞穴中。

试论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试论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试论西王母神话的演变摘要:西王母形象在《山海经》内部经过两次演化,从一个野蛮人到怪神,又初步女性化和王者化。

到了《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形象发生一次大演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气度雍容的女王。

战国初年的《归藏》一书里出现了西王母仙话的雏形,流传演变到《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成了仙人,是掌管不死之药和仙桃的美神。

之后西王母形象在《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不断流传,形象更加丰富,被世人广泛信仰和尊崇。

关键词:西王母;原始神话;人王化;仙话化在我国的神话史上有众多的神人,其中的西王母是一位首屈一指的尊神,她的形象极具特殊意义,其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王母神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王母由原始社会的怪人或怪神,演变为奴隶社会的女王,再变成封建社会的仙人。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看,西王母神话从可考证的最早有记载的《山海经》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

一、原始神话阶段“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有关西王母的神话,是西王母神话可考的渊源,具有较高的神话价值。

”①在这一阶段中,西王母身上神的特征还不是很明显,基本上是一个兽、人、神的混合体,作为人、神的性质还很模糊,是人类处于混沌、蒙昧时期的原始文化的产物。

她最初大约是古时西部地区处于狩猎阶段的氏族或部族的一位神祗,《山海经》有以下三处记载了西王母:《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厉及五残。

”郭璞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②。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有人戴胜,虎齿,狗尾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化。

”这是记载西王母的最早文献,早期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个“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兽,只是“其状如人”,且“戴胜”、“蓬发”、“穴居”;后又说“有人戴胜,虎齿,狗尾穴处”,这是一个狞猛的野蛮人,以穴为居,大约是一个部族酋长。

论西王母的女神形象演变

论西王母的女神形象演变

论西王母的女神形象演变丁璐【摘要】西王母的形象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位狞厉的凶神,体现出远古神话的原始风貌。

《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一位才华横溢、气度雍容的女王。

汉代仙话中,西王母成了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神。

明朝的《西游记》里,西王母是众仙的领袖。

西王母由原始神话中的凶神,变成了仙话中的吉神,又变成了神魔小说中的美神。

【关键词】西王母;神话;形象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早在殷商卜辞中就已出现“西母”的记载。

陈梦家引《祭义》中“祭日为东,祭月于西”为徵说此“西母”指月之神(2)。

葛兆光指出殷商卜辞表现出的神秘力量的秩序化以及祖灵崇拜与王权结合的秩序化,卜辞中的神灵主要分为自然神与祖先神两种。

(1)因此,殷商卜辞中出现的“西母”应是象征西方的自然神,同时也可能结合了祖母神的性质。

西周青铜器铭文也出现了“王母”之名。

“西母”、“王母”与后世的“西王母”,虽然它们在名称上很相似,但由于可资确认的自殷代到战国时期的中间形态材料匮乏,亦难证实青铜器“王母”之名所指即“西王母”。

(3)到了战国时期,西王母明确地以神话女神的形象出现在文献中。

《山海经》、《穆天子传》、《归藏》等书皆有载录。

一、《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山海经》中所记的西王母共三处: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次三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

(《海内北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山之火,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大荒西经》)“其状如人”说他像人,是将其提升到了神的地位,“司天之厉及五残”又明确了其神职,是主管上天灾厉及五刑残杀的。

袁珂“更倾向于认为西王母原本是男性的野蛮人”,“像这样犷悍的形象,即使在原始社会,以之属于男子当比属于妇女为愈吧”。

两汉至明清小说中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

两汉至明清小说中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
关键 词 : 西王 母 小说 形 象 演 变
在 中 国古代 ,小 说作 为 一 种 文 学体裁始终不为文坛主流所接受。 东汉 儒学大 家班 固据刘歆 的 《 七 略》 撰 椒 书 ・ 艺 文 志》,把 小 说 家 列 于 诸 子 略 十 家 的 最 后 ,班 固 据 《 七 略》 说 : “ 小 说 家 者 流 ,盖 出 于 稗官 。街 谈 巷 语 、道 听途 说 者 之
一Leabharlann 部 史 传 小说 《 汉武 帝 内传》 中有
大量 的描写 ,辞藻 华 丽 ,毫 不 吝啬 笔 墨 。下 降会 武帝 的王母 于殿 上东
向而坐 , “ 著 黄 金 褡 褐 ,文 明鲜
西 王母 这 一形 象 最早 见于 《 山 海 经》 。而 《 山海 经》 各 篇 章成 书 时 间 并 非 一 时 ,作 者 亦 并 非 一 人 , 按成 书的 先后 顺 序从 《 西 山经》 到 《 大 荒 西 经》 再 到 《 海 内 北 经》 大 致 可 以看 到 西 王 母 在 形 象 上 的 变 化 ,即 由半 人半 兽 到 人 的变 化 。后 来 从 I j 海 经》 到 《 穆 天 子 传》, 先秦 时期 的西 王母 由原 始 的半 人 半 兽 到 人王 ,逐渐 蜕 变 为一 位 尊 贵优
所造也” 。 正是 古 人 这 种 对 小说 的
的 是 与 周 穆 王 宴 饮 唱 和 的 神 女 风 姿 ,这 为 两汉 以来 西 王母 逐 渐 神仙 化 和道 教 化奠 定 了一 定 的基 础 。
西 王 母 在 小 说 中 的 第 一 次 亮
女— —玉 女 ,这 是 王 母故 事 中人物 的又一 次 变化 ;无 论 是先 秦 的嫦 娥
之 药 的长 生 女 神 ,在 《 武帝 故 事》 中武帝 向西王 母 寻求 长生 之 法 ,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2期 JOU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8№22007 S UN Yat2SE N UN I V ERSI TY(S OC I A L SC I E NCES) 2007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3———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罗燚英(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275)【内容提要】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已随着人们崇奉她的方式而经历了多次转变,特别是六朝时期,在道教神学体系中,西王母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的重要转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女仙谱系的基础。

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西王母道教形象演变,对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王母;神话女神;道教女仙;形象演变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随着人们崇奉她的方式而经历了多次转变。

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神话女神形象是西王母信仰的根源,也是道教融摄西王母传说的基础。

而西王母在六朝和唐代的道教神学体系中的形象演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独有的女仙谱系的基础。

本文在勾勒了西王母女神形象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之后,重点讨论了西王母道教形象的演变,借以窥探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过程。

一、先秦两汉时期西王母的女神形象演变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影响极大的女神。

西王母传说甚古,殷卜辞中已有“西母”的记载。

葛兆光曾指出殷商卜辞表现出神秘力量的秩序化以及祖灵崇拜与王权结合的秩序化,卜辞中的神灵主要分为自然神和祖先神两种。

[1](P21-25)因此,卜辞中出现的“西母”应是象征西方的自然神,同时也可能结合了祖母神的性质。

西周青铜器铭文也出现了“王母”之名。

“西母”、“王母”与后世的西王母,虽然在名称上有相通处,但由于可资确认的自殷代到战国时期的中间形态材料匮乏,是否有直接继承关系,尚难以3收稿日期:2007-05-07作者简介:罗燚英,女,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学系200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敦煌学和隋唐史。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二期确言①。

不过,或可推定西王母传说上溯到中国农耕肇始时期的文化传统。

日本学者小南一郎认为西王母“大概是与农耕礼仪相结合而反复被再创造的女神的传说,结晶为名为‘西王母’的神。

”[2](P6)西方学者弗拉卡索在探讨了三个分离的西王母传统(即北方传统、南方传统和西南传统)后,得出与小南一郎相近的结论。

而日本学者森雅子通过追溯西王母神话的起源,并结合图像讨论,认为形成西王母信仰契机的,有来自地中海沿岸古老信仰地母神的影响。

神话学的研究亦发现类似西王母这样的女神遍见于世界各地的上古神话之中②。

战国时期,西王母明确地以神话女神的形象出现在文献中。

《山海经》、《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逐步摆脱原始的人兽合体形象,趋向“典雅化”。

《山海经》还初步确立了西王母的司职(“司天之厉及五残”),体现其凶神神性。

同时西王母与神话中的宇宙神山昆仑山初步结合,以及西王母的重要标志———“戴胜”的出现,皆象征了西王母在宇宙的创造和维持宇宙秩序中的重要机能,此后“昆仑山”、“戴胜”成为汉代西王母图像的标识。

而在先秦时期的不死药神话中,西王母以月神的形象出现,代表了“阴”的要素,“掌管不死药”从此成为西王母始终不变的职司。

荣格曾指出母神是一切女神的终极原型,从母神的神格性质来看,“可爱的母亲”和“可怕的母亲”分别折射着生与死、善与恶、慈爱与凶狠的两极效应。

[3](P52)在中国的女神神话中,西王母既主刑杀,又掌不死药,充分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结合。

两汉时期,先秦西王母神话既得以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西汉时期有关西王母的记载大体承袭先秦神话。

《史记・赵世家》所记西王母事取自《穆天子传》,司马相如《大人赋》称西王母“戴胜而穴处”,《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直至西汉末的哀帝建平四年,一场大规模的崇拜西王母的群众运动③促使西王母的信仰和形象出现变化。

学界对这场运动多有讨论,本文关注的是民众在社会危机中求援的神灵是西王母,而不是当时官方祭祀的神灵(如五帝、太一、后土等),可见西王母已具有将信徒从各种危险和困境中解救出来的能力,而她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已隐隐具有“救赎世人”的宗教性质。

法国汉学家鲁惟一(M ichael Loe we)也指出这场群众运动包含某些宗教因素,如象征物(诏筹、博具)、祭仪、崇拜的偶像、有组织的活动等。

[4](P100)是以本文认为,西王母信仰的性质实际已由神话走向宗教崇拜。

东汉崔篆的《易林》对西王母有颇多记载,基本反映了两汉时期西王母的主要特点,22①②③青铜器上的“王母”之名亦难证实所指即西王母,唐兰认为:“金文罕见王母,此或生存祖母之称,待考。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又王父、王母在古代可指祖父、祖母。

全文之“王母”确有可能指代祖母。

不过在祖先崇拜的古代,王母也很可能指代祖母神。

然材科所限,无法确指,姑存以备考。

具体所论参见:R iccardo Fracass o,Holy Mother of Ancient China:A Ne w App r oach t o the H is2 W ang-Mu Pr oble m,T’oung Pao,LXX I V(1988);(日)森雅子:《西王母の原像———中国神话における地母神の研究》,《史学》,第56卷第3号,三田史学会,1988年;具体所论参考叶舒宪的《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这场运动的整个过程具体参见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华书局, 1962年,第1476页。

 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即护佑、赐福、长寿和凶相,其中护佑、赐福两类反复出现,说明西汉末出现的“西王母即救世主、庇护神”的观念已相当普遍。

现已出土的汉代(尤以东汉为主)画像砖等实物上有大量的西王母图像,不仅充分反映了汉代西王母信仰的普遍性,也为文献记载的西王母提供了实物依据。

而西王母图像志中反复出现的不死药主题,暗示了西王母的月神意象在汉代有相当大的影响。

神话对“死亡”的理解是重归大地母亲的子宫,虽有死亡之可怖的一面,却也寄托了新生的希望,死亡使生命的延续成为可能。

西王母图像在汉代墓葬之中的大量出现,正是西王母结合“生”与“死”两面的体现。

总的说来,先秦两汉时期,西王母传说中先后出现了“主刑杀”、“掌不死药”、“护佑赐福”、“西方昆仑”等主题,西王母作为掌管生死的女神形象已臻完善,成为这一时期信仰世界中生死观念的具体体现。

道教主生,西王母神话中有关“长生不死”的主题成为道教融摄西王母神话的基础。

六朝时期,进入道教神仙体系的西王母在道教有意识的改造下,逐步由神话女神演变成为道教女仙。

二、六朝时期西王母道教形象的形成东汉末年的早期道教教团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各自的教义出发,皆试图建立自己的神仙体系。

太平道尊奉“中黄太一”,五斗米道尊崇老子,但西王母尚未正式进入道教尊神之列,仍保持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特性。

《太平经》称“使人寿若西王母”,[5](P62)说明太平道也把西王母与“长寿”相联系,然《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早期五斗米道经典)皆未见其他记载,可见早期道教并没有对王母特别尊奉。

直至六朝时期,西王母才开始其道教化演变的过程。

将西王母吸纳为道教尊神,并赋予其明确司职、地位及神格者,以六朝上清派着力最著。

上清派将西王母降见汉武帝的传说改造成为一个道经传授的道教神话,使西王母由神话女神转变成为道教重要仙真。

西王母的“道教经典传授者”形象在《汉武帝内传》最终形成,“授经”自此成为其重要司职之一①。

虽然西王母的“授经”故事在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中已有记载,但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所授的《五岳真形图》乃太上天皇所出,具有相当神圣的性质。

正如道教学者鲍菊隐(Judith M.Bo2 ltz)所言:“无论是迷宫还是符文,幻象还是意象,真形根本说来还是超自然之气的象征。

”[6](P46)在道教的神学体系中,山岳真形图往往就是神圣经书的前身。

西王母成为《五岳真形图》的传授者,说明西王母不再局限于传授长生之道,她已进入具有道教宇宙论意义的神圣经书的传授谱系之中。

西王母能成为道教神圣经书的传授者,乃是基于西王母的神性。

先秦两汉时期的不死药神话中,西王母被视为掌管生死的阴性力量(月神)。

道教依据其气化宇宙论将此神性进一步发展,认为西王母乃“洞阴”、“太阴”或“始阴”,即西王母是阴性力量的①学界对《汉武帝内传》的研究已颇为深入,施舟人、李丰楙、小南一郎、魏光霞等人的研究皆认为西王母的道教化过程在上清派的《汉武帝内传》中完成。

32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二期终极体现,其根源是宇宙之原的“道”。

早期道经《老子中经》①将西王母视为太阴之气,并与青阳之气的东王公相对,俱列于“道”之后。

《元始上真众仙记》②中东王公和西王母分别象征始阳之气和始阴之气,是天地之尊神,并经阴阳化育万物。

梁代陶弘景统合各道派神系,构建七阶位的系统神谱———《真灵位业图》,第二阶以太上大道君为首,男女仙真并置,展现了“道”化“阴阳”的图式,西王母统领女真位,成为这一图式中“阴”之尊位。

此后西王母在六朝道教宇宙论中的地位基本确立,成为道教终极信仰“道”之下的“始阴之尊”。

通过这种源于“道”的神性,西王母实现了“主阴”的神话女神(月神)到“始阴之尊”的道教女仙的转变。

西王母的道经传授者形象在六朝道教中得到普遍接受。

上清派将其与道经三奇《大洞真经》、《雌一宝经》、《大有妙经》的出世和传世相联系,同时还将其置于《八素真经》、《三九素语玉精真诀》、《紫度炎光神元变经》等重要的古上清经的传授谱系之中。

灵宝派亦将西王母纳入其重要经典的传授谱系之中。

集中体现了灵宝派教义核心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称九天玉真长安神飞符和三天真生神符,乃“太上大道君受于元始天尊,以传西王母”。

灵宝派尊崇的天书“大梵隐语”在人间的传播也借重于西王母。

《度人经》亦有西王母请灵宝经的记载。

其他道派的经书中也同样出现关于西王母持有和传授经诀的记载。

如六朝三皇派重要经典《洞神八帝妙精经》称三皇文乃“王母之玩贵”。

六朝道教各派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或接受西王母为道经的传授者,其原因大概有二:一者,道教认为其重要经典(如上清派的《大洞真经》、灵宝派的灵宝五符和真文天书经等)乃由元气演化而来,而西王母乃“始阴之尊”,因此她与这些经典具有同源性;二者,道教以西王母为基点逐步建立不同道经的传授谱系,在一定程度上使看似无关联的道经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联系,为道经系统的体系化及其传授谱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