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小说与西王母神话

合集下载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西圣王母,又称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女神之一,她是仙界的统治者,被尊奉为女儿李玄女的母亲。

在中国人民心中,西圣王母被视为无上的神灵,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并且掌管着仙界的命运。

传说中,西圣王母居住在西王母宫,宫殿庄严华美,屋宇高耸入云。

她身着华美的仙衣,头戴凤冠,手持仙杖,容貌美丽动人。

西圣王母常年在宫中修炼,借助元气之力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

西王母也是中国神话中负责管理仙丹的女神之一。

传说西圣王母每年在农历端午节那天,亲自前往仙山之巅采集灵草,炼制仙丹以赐予凡人。

凡人食用后,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祝福,获得永生的机会。

西圣王母的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鸾凤和酒。

传说西圣王母手中的美酒能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同时,她还饲养了一对鸾凤,这对神奇的鸟儿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人们常常将西圣王母和美酒、鸾凤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对吉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与其他神话故事中的神灵一样,西圣王母也有自己的爱情故事。

相传古代一个名叫舜帝的君主曾迷恋上了西圣王母的美貌和神秘力量。

为了能与西圣王母相伴,舜帝痴心不已,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寿命和皇位,最终成为了西圣王母的仆人,永远守护在她的身边。

西圣王母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长寿健康的向往。

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女神,代表着幸福、富足和长寿的象征。

人们通过祭拜西圣王母,希望能够获得她的庇佑和祝福,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圣王母的形象被广泛地融入到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她被描绘成娇美动人的女神,同时也是智慧和仁慈的化身。

西圣王母的形象不仅是中国神话故事的重要角色,也是中国文化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代表之一。

总结起来,西圣王母是中国神话中备受尊崇的女神之一。

她掌管着仙界的命运,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象征着幸福、富足和长寿。

她的神话故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观念,成为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传承西圣王母的故事,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智慧。

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从神话⼥神到道教⼥仙——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罗燚英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随着⼈们崇奉她的⽅式⽽经历了多次转变。

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神话⼥神形象是西王母信仰的根源,也是道教融摄西王母传说的基础。

⽽西王母在六朝和唐代的道教神学体系中的形象演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独有⼥仙谱系的基础。

本⽂在勾勒了西王母⼥神形象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之后,重点讨论了西的⼥仙王母道教形象的演变,借以窥探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西王母的⼥神形象演变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影响极⼤的⼥神。

西王母传说甚古,殷⼘辞中已有“西母”的记载。

葛兆光曾指出殷商⼘辞表现出神秘⼒量的秩序化以及祖灵崇拜与王权结合的秩序化,⼘辞中的神灵主要分为⾃然神和祖先神两种。

因此,⼘辞中出现的“西母”应是象征西⽅的⾃然神,同时也可能结合了祖母神的性质。

西周青铜器铭⽂也出现了“王母”之名。

“西母”、“王母”与后世的西王母,虽然在名称上有相通处,但由于可资确认的⾃殷代到战国时期的中间形态材料匮乏,是否有直接继承关系,尚难以确⾔。

不过,或可推定西王母传说上溯到中国农耕肇始时期的⽂化西王母传说上溯到中国农耕肇始时期的⽂化传统。

传统⽇本学者⼩南⼀郎认为西王母“⼤概是与农耕礼仪相结合⽽反复被再创造的⼥神的传说,结晶为名为‘西王母’的神。

”西⽅学者弗拉卡索在探讨了三个分离的西王母传统(即北⽅传统、南⽅传统和西南传统)后,得出与⼩南⼀郎相近的结论。

⽽⽇本学者森雅⼦通过追溯西王母神话的起源,并结合图像讨论,认为形成西王母信仰契机的,有来⾃地中海沿岸古⽼信仰地母神的影响。

神话学的研究亦发现类似西王母这样的⼥神遍见于世界各地的上古神话之中。

战国时期,西王母明确地以神话⼥神的形象出现在⽂献中。

《⼭海经》、《穆天⼦传》中的西王母逐步摆脱原始的⼈兽合体形象,趋向“典雅化”。

《⼭海经》还初步确⽴了西王母的司职(“司天之厉及五残”),体现其凶神神性。

西王母的简介

西王母的简介

西王母的简介总体简历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

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

全真教的祖师。

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在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

据说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

《山海经》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着头发,戴着胜这种头饰,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玉山中。

但也有神话版本说,《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历史学有说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西王母国的一个部落首领或图腾的称号。

历史上可能不止一位西王母而是好几代西王母。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先祖神祇的她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

在后来的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一位帝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还传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著名的月中仙女姮娥就是因为吃了她的神药而飞到月亮上的。

道教把王母娘娘的地位抬得很高,为道教统领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祖师,与东王公分别对男女神仙进行管理。

人物设定西王母“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山在西方,又叫西昆仑,故称西王母。

又称金母或金母元君,全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或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总称: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

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后因历史演变,民间宗教对她作了新解释,故广受信仰。

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之路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迷一样的神—传说中的西王母

迷一样的神—传说中的西王母

迷一样的神—传说中的西王母现在的普罗大众,如果平时不怎么关注中国古代神话的话,对于“西王母”,最了解的估计就是南派三叔的小说《盗墓笔记》中提到过了。

但是西王母在我们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的。

鹿溟山绘西王母是谁“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虽佩戴玉胜首饰,却长着老虎牙齿、豹子尾巴,这样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便是西王母在战国奇书《山海经》中的初次亮相。

一位日本学者甚至认为,西王母的这个形象跟古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类似。

肆壹叁绘斯芬克司只是天后赫拉的手下,西王母的地位在后世人的解释中可并非是谁的手下。

一般认为,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的“王母”“西母”是“西王母”最早的文字记录。

明代理学家文翔凤曾言,王母即“大母”,是“天地人大父母”,可见西王母的神位那是相当高。

那么,这位天下人的“大父母”为什么是“西”王母呢?《山海经》这部书描述了中国最早的神、怪世界,而“百神之所在”,便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仑山。

与宙斯、波塞冬和雅典娜们所住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昆仑山里也住着众神,其中有主管昆仑山及天上九部的天神陆吾,他“身大类虎而九首,(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当然也有“其状如人”的这位西王母,西王母的南边,还有三青鸟专门为其取食。

您若是打开中国地形图来考证,确实会看到横亘于西部的昆仑山,不过此山脉并非《山海经》中的上古神界,《山海经》里的昆仑山,位于“西北方向日落的地方”。

一位德国哲学家在他的《神话思维》一书中说:“方位意识和对光的感受性,是人类智慧的两种最根本的和根深蒂固的表现形式。

可以想象,光明与黑暗、昼与夜的交替如此神秘,这恐怕就是先民们思维活动最初的推动力。

所以有学者推论,昆仑山里的王母与西落的太阳相关联,所以是“西王母”,其最初的神格就是一位“太阳神”一天地人大父母,确实担得起。

这说法还有个佐证,就是西王母身边的那只三青鸟。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林中鸟儿便开始鸣叫觅食,傍晚日落时,鸟儿便西归,这二者之间的关联、联想,不由得让先民们把鸟儿与太阳连接到一起。

试论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试论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试论西王母神话的演变摘要:西王母形象在《山海经》内部经过两次演化,从一个野蛮人到怪神,又初步女性化和王者化。

到了《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形象发生一次大演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气度雍容的女王。

战国初年的《归藏》一书里出现了西王母仙话的雏形,流传演变到《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成了仙人,是掌管不死之药和仙桃的美神。

之后西王母形象在《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不断流传,形象更加丰富,被世人广泛信仰和尊崇。

关键词:西王母;原始神话;人王化;仙话化在我国的神话史上有众多的神人,其中的西王母是一位首屈一指的尊神,她的形象极具特殊意义,其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王母神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王母由原始社会的怪人或怪神,演变为奴隶社会的女王,再变成封建社会的仙人。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看,西王母神话从可考证的最早有记载的《山海经》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

一、原始神话阶段“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有关西王母的神话,是西王母神话可考的渊源,具有较高的神话价值。

”①在这一阶段中,西王母身上神的特征还不是很明显,基本上是一个兽、人、神的混合体,作为人、神的性质还很模糊,是人类处于混沌、蒙昧时期的原始文化的产物。

她最初大约是古时西部地区处于狩猎阶段的氏族或部族的一位神祗,《山海经》有以下三处记载了西王母:《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厉及五残。

”郭璞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②。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有人戴胜,虎齿,狗尾穴处。

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化。

”这是记载西王母的最早文献,早期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个“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兽,只是“其状如人”,且“戴胜”、“蓬发”、“穴居”;后又说“有人戴胜,虎齿,狗尾穴处”,这是一个狞猛的野蛮人,以穴为居,大约是一个部族酋长。

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

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
• 在文化内涵上,女娲补天神话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的恐惧与无奈,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 敬和信仰;而西王母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古代西北地区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 价值。
与《山海经》中其他神祇的比较
•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描述地理、神话、物产等方面的奇书,其中记录了大量的神祇形象和故事。与 西王母故事相比,《山海经》中的其他神祇在形象、能力和故事情节上存在差异。
西王母形象的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西王母形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化、伦理化方 面。儒家强调孝道、礼仪等,这些思想在后来的西王母故事 中得到了体现,如《穆天子传》中记载的西王母向周穆王传 授治国理政的道理。
儒家文化对西王母形象的影响还表现在政治化方面。在后来 的故事中,西王母被描绘为具有政治智慧和治国能力的形象 ,如《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被邀请参加汉武帝的宴会, 并预言汉朝将有中兴之象。
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 化内涵
2023-11-06
目 录
• 西王母故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 • 西王母形象的文化内涵 • 西王母故事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 西王母故事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 • 西王母故事与其他神话传说的比较研究
01
西王母故事的起源与早期 发展
起源:山海经中的记载
弘扬地方文化特色
通过将西王母故事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 各地充分挖掘和传承这一文化特色,使游客 深入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 结合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提高地区的知名
度和影响力。
06
西王母故事与其他神话传 说的比较研究
与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比较
•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神话,流传于中国各地,讲述了盘古劈开混沌,开辟出天地的故事。西王 母故事则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中演变出来的,与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相比,两者在起源、发展 和传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王母神话演变过程新论

西王母神话演变过程新论

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在笔者的家乡甘肃省泾川县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还有盛大的庙会,从北宋天宝戊辰年(968)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有1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神话在在民间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它对于后世的神话传说和作家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西游记》即为一例。

学者们也非常重视对西王母神话的研究,分别从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章炳麟《馗书·序种姓》、刘师培《穆天子传补释》、顾实《穆天子西征讲疏》,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小川琢治《昆仑与西王母》等,这些讨论基本都是从地理角度出发的。

岑仲勉《<穆天子传>西征地理概测》和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从中西交通角度来研究,此外还有鲁迅、茅盾、闻一多、吴晗、吕思勉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这些学者大都没有就西王母神话做专题性的研究,只是著作中关联于此,而做的附带性的论述,但由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论述扎实严谨,理清了一些基础问题,给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他们的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建国后的研究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理论化,角度非常独特、新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没能很好解决,如西王母究竟是国名、部落名、部落酋长名还是女神名?是女性还是男性?西王母神话来自西方还是中国本土?这些疑问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中,西王母神话的演变一直是关注点之一。

茅盾在《神话研究》中论述神话的演变时就以“西王母神话”为例,将西王母神话的发展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王母由《山海经》中半人半兽的凶神向《淮南子》中手持“不死药”的吉神的转变;第二阶段,西王母手中执掌之物由“不死药”化生为“桃”;第三阶段,到了魏晋年间,西王母已经“完全铺张成为群仙的领袖”,西王母神话的修改增饰至此己告完成。

[①]此一分法,影响深远,后来学者们对西王母神话演变的看法基本和茅盾一致。

关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

关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

关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重要角色,她被视为仙境的主宰和长寿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西王母常常与仙境、长寿和美酒等相关联。

这篇文章将探讨与西王母相关的神话故事,并深入了解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西王母的神话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海经》和《神仙传》等文献。

根据这些文献,西王母是宇宙中西方之地的统治者,她生活在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仙境中,被称为西王宫。

在西王宫中,有着瑶池和琼楼玉宇,林木葱茏,鸟语花香,如诗如画。

西王母本身年轻貌美,容颜绝代,在天空中穿着绚丽多彩的仙衣。

她头戴金冠,身佩玉佩,手持如意宝珠。

她的容貌和仙境一样美丽,使得任何人一见倾心。

除了美丽,西王母也被尊称为“长寿之神”。

她拥有一种神奇的仙果,被称为“仙桃”,吃了它能够延年益寿,让人不老不死。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西王母是长寿的象征,她的存在代表着无尽的年轻和寿命。

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与西王母和仙桃有关。

传说在古代,一个名叫李白的诗人闻名于世。

他非常渴望长生不老的仙草,为了寻找它,他决定前往西王母的仙境。

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到达了西王宫。

在宫中,李白见到了西王母,他被她的美丽和威严深深吸引。

他请求西王母赐予他仙草,并承诺用诗歌来回报。

西王母考验了他的才华,当他成功通过考验时,西王母赐予他一颗仙桃,告诉他这是长生不老的礼物。

迫不及待地,李白吃下了仙桃。

瞬间,他感到一股生命力注入他的身体,他的皮肤变得细腻,目光透出年轻和活力。

从此以后,李白变成了长生不老的诗仙,他的诗歌传遍了世界,被后人敬仰和传颂。

这个神话故事传承下来,让人们对于西王母和仙桃都充满了向往。

仙桃象征着无尽的年轻和生命力,而西王母则代表着宇宙中仙女的地位和力量。

除了与仙桃有关的故事,西王母在古代文化中还有着其他丰富的象征意义。

她常被描绘为玉兔和仙鹤的伴侣,这些动物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玉兔被认为是月亮中的仙兽,有着美丽的皮毛和聪明的眼睛,人们相信它能够赐予人们智慧和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王母神话传说
《史记·赵世家》:
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海内北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焦氏易林·讼之泰》:
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死,与天相保。

《玄中记》:
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鸿毛不能载也。

《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

暑湿。

耕田,田稻。

有大鸟,卵如瓮。

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国善眩。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太平御览》引《括地志》:
昆仑山之弱水中,非乘龙不得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穆天子传》卷二:
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卷三: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玄圭白璧,以见西王母。

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于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中心翱翔。

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李商隐《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竹书纪年》:
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

其年来见,宾于昭宫。

《荀子·大略》:
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尧教化及雕题、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渠叟。

王充《论衡·无形》: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

此虚图也。

世有虚语,亦有虚图。

……禹、益见西王母,不言有毛羽。

《论衡·恢国》:
孝平元始元年,越常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

夫以成王之贤,辅以周公,越常献一,平帝得三。

后至四年,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种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

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

西王母国在绝域之外,而汉属之,德孰大?壤孰广?
《史记·赵世家》索引记谯周语:
余常闻之,代俗以东西阴阳所出入,宗其神,谓之王父母。

《汉书·哀帝纪》:
(建平)四年春,大旱。

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

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司马相如《大人赋》:
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

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王嘉《拾遗记·后汉》:
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

帝使求诸方国。

时燉煌献异瓜种,恒山献巨桃核。

瓜名“穹隆”,长三尺,而形屈曲,味美如饴。

父老云:“昔道士从蓬莱山得此瓜,云是崆峒灵瓜,四劫一实,西王母遗于此地,世代遐绝,其实颇在。

”又说:“巨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熟,亦云仙人所食。

”帝使植于霜林园。

园皆植寒果,积冰之节,百果方盛,俗谓之“相陵”,与霜林之声讹也。

后曰:“王母之桃,王公之瓜,可得而食,吾万岁矣,安可植乎?”后崩,内侍者见镜奁中有瓜、桃之核,视之涕零,疑非其类耳。

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已变成“视之可年二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完全人化的美女。

《庄子》成玄英疏:“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


从《博物志》、《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可看出,西王母形象又融入神仙道教的品格,变成了神仙长生术和道教教义的传授者。

武帝欲求长生,迷恋神仙之道,西王母成了“仙人”。

《文选·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淮南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
姮娥,羿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初学记》引《淮南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张衡《灵宪》: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李冗《独异志》:
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奔入月中。

赵晔《吴越春秋》:
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中,东方朔提到东王公、西王母相会的情形:“昔西王母乘灵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


《神异经》:汉东方朔撰
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

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

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口醫嘘;矫出而脱误不接者,天为之笑。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

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

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碌赤煌煌。

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

王母欲东,登之自通。

阴阳相须,唯会益工。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西王母》:唐
在昔道气凝结,湛然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为木公。

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间,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东王公焉。

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堠氏,生而飞翔。

以主元,毓神玄奥,与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

《太平广记》(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引《仙传拾遗》:汉初,遇四五小儿路上群戏,一儿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时人莫知之,子房知之,往拜之曰:“此东王公之玉童也。

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

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

木公为男仙之主,金母为女仙之宗。

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金母,后谒木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矣。

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

”子房佐汉,封留侯,为大司徒。

解形于世,葬于龙首原。

赤眉之乱,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若流星焉。

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子房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

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

王母娘的蟠桃——老果果
王母娘戴花——老妖艳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