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社会名词之一

合集下载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和结构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社会学中的十六个关键名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受社会和文化影响下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教育、培养和塑造。

2. 社群(Community)社群指的是一群共同居住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人,他们通过共享共同利益、资源和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紧密联系的组织。

社群可以基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形成。

3. 文化(Culture)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共享的知识、信仰、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模式的综合体。

文化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的模式化和稳定的关系和角色。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层级、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互动产生影响。

5.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要求。

这些规范通常是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期望,对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6. 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ality)社会不平等指的是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资源、权力和机会的分配不均。

这种不平等可以基于社会阶级、种族、性别、经济地位等因素产生。

7. 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s)社会运动是指一群人团结起来为了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运动通常是为了争取权利、改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变革而形成的。

8.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指的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网络,这些网络可以带来资源、信息和支持。

社会资本对个体的福利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

9. 歧视(Discrimination)歧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特征进行不公正的待遇。

【2018最新】常被中国人曲解的八大成语-范文word版 (3页)

【2018最新】常被中国人曲解的八大成语-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常被中国人曲解的八大成语1、七月流火七月流火(本指"天气转凉";后人竟望文生义,愣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为啥天太热?原来"太有柴"了。

)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

"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

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2、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佛教名词,常被生吞活剥地改装成"婆娑世界"--善哉,善哉!)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

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过度诠释的名词解释

过度诠释的名词解释

过度诠释的名词解释名词是语言中常见的词汇类型,用于指称人、物、地点、概念等等。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名词在使用过程中被过度诠释,从而丧失了本身的含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过度诠释的名词解释。

过度诠释是指对一个名词进行过多的解释或赋予过多的涵义,从而引起误解或混淆。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特定领域或专业术语中,因为人们常常试图通过增加解释来表达更精确的含义。

然而,这种过度诠释有时会导致概念的曲解,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名词的真正含义。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被广泛讨论,被描述为一种革命性的行为,能够改变世界。

然而,这种过度诠释的解释使得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

在实际上,创新并不一定需要是革命性的或者改变世界的。

它可以是一个微小的改进或者一个新的思路,但并不一定要具有颠覆性的力量。

因此,过度诠释使得人们在对创新的追求上变得过于苛刻,从而排除了许多有价值的创新。

另一个例子是“平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平凡”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普通无奇,缺乏特色。

然而,这种过度诠释的解释剥夺了“平凡”本身的正面含义。

事实上,平凡并不意味着缺乏价值或无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即使他们在外表或某些方面看起来平凡。

因此,过度诠释使得人们对平凡持有了偏见和贬低的态度,忽视了每个个体的独特之处。

除了这些例子,过度诠释还存在于其他许多名词中,如成功、爱情、美丽等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对这些名词的期望过高,希望通过增加解释来达到更高的标准或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这样做只会使这些名词变得模糊不清,使人们对其真正的含义产生困惑。

为了避免过度诠释的陷阱,我们应该努力回归名词本身的含义,并避免将其贬低或高估。

一个名词的含义应该以其最基本的概念为基础,不应被外部因素或期望所干扰。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之处,并意识到平凡并不意味着无趣或缺乏价值。

在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中,我们也应该警惕过度诠释的出现。

妄想的名词解释

妄想的名词解释

妄想的名词解释妄想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固执地相信虚构的、不合理的想法或信念,而无法接受或认同现实环境中的真相和事实。

这种现象通常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或药物滥用等因素有关。

妄想常常是个体对现实的一种扭曲、曲解或过分夸大的反应,使得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与推理产生了严重的错误。

一个人可能相信自己是被追踪、被控制、被害或受到威胁,而这些想法在其他人看来是没有根据或合理性的。

妄想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被害妄想、被追踪妄想、妄想性妄想、思维被控制妄想等。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正在被他人迫害或阴谋,而这种迫害往往是虚构的。

被追踪妄想是指患者相信自己被他人跟踪或监视,即使没有证据支持这种想法。

妄想性妄想是一种特殊的妄想,患者通常相信自己具有超能力或特殊使命,例如认为自己是上帝、宇宙使者或者特殊能力者。

思维被控制妄想是指患者相信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受到外界力量或他人的操控,这种想法完全超出了正常的思维和认知范畴。

妄想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患者对社交、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能力产生明显的损害。

他们常常会因为妄想而变得孤独、恐惧或失去自信心,因为他们的信念与现实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导致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妄想通常需要通过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评估来确认诊断。

治疗妄想的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常常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以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功能。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治疗和家庭治疗,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妄想,并提供他们有效的应对策略。

总之,妄想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坚信虚构的、不合理的想法或信念,并且无法接受或认同现实环境中的真相和事实。

妄想常常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或药物滥用等因素相关,并且可能会对个体的社交、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产生明显的损害。

治疗妄想通常需要综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异化语言的名词解释

异化语言的名词解释

异化语言的名词解释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构建共同意义的功能。

然而,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可能发生异化,即使最初是为了有效的沟通而创造的语言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原有的意义和功能。

异化语言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问题。

异化语言,顾名思义,是指语言在特定的文化、社会或政治背景下被扭曲、曲解或误导。

在异化语言中,原本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语言被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并带有某种特定的目的或倾向。

这些目的或倾向可以包括政治宣传、权力斗争、舆论操控等等。

异化语言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

政府、媒体、广告等各个领域都可能使用异化语言来操纵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例如,在政治领域,政府会采用类似“和平发展”、“国家安全”等至其虚无缥缈的词汇,来掩盖自身的野心和侵略行为。

这种异化语言的使用不仅可以误导国内民众,也可以欺骗国际社会。

媒体是异化语言的重要渠道。

媒体机构往往会扭曲事实,以增加创意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常见的例子是使用夸张的标题、片面的报道,以及断章取义的引述。

对于大众来说,这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会扭曲公众的观念,使其对社会问题产生错误的认知。

广告业也经常使用异化语言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广告商会使用虚假的承诺、夸大的宣传和片面的信息来控制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种语言形式可以鼓励人们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导致无谓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不负责任。

除了政府、媒体和广告,异化语言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许多人在言谈中使用夸大和虚假的表达,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声望。

这种异化语言不仅会误导他人,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异化语言的出现和流行,折射出社会的问题和缺陷。

这种语言现象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反映。

它暴露了权力斗争、舆论控制和道德沦丧等现象的存在。

使用异化语言的人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形象,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为了应对异化语言的挑战,个人和社会都有责任进行反思和行动。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

社会学名词解释 (超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常见的名词,并给出其详细解释。

1. 社会社会是指人类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组成,如家庭、社区、国家等。

2. 文化文化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一组共享的价值观、信念、风俗惯和知识,这些共同的特征被某个社会群体传承、研究和创造。

文化是社会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

3.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研究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俗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个体逐渐融入社会,并形成与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身份。

4.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组织形式。

它包括了社会层次、社会角色、社会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结构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它界定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5.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在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平等分配。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研究者关注如何解释和解决不平等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6.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这种转变可以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7.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规范。

社会控制可以通过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等方式进行,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控制对于维持社会的正常功能和协调个体行为至关重要。

8. 社会联结社会联结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

这种联结可以是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等。

概念扭曲的例子

概念扭曲的例子

概念扭曲的例子
概念扭曲的例子:
1.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原本是指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财产权的一种政
治思潮,但在中国大陆被扭曲成了指代所谓“西方势力”和“反华势力”。

2. 反贪反腐:原本是指反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活动,但在某些地方被扭
曲成了攻击政治对手或迫害异己的工具。

3.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原本是指一个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的社会,但
在中国大陆被扭曲成了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富裕”、人人都有房子和车
子的社会。

4. 公义与正义:本是法律体系和道德准则的基本要求,但在一些地方
被扭曲成为政治利益和群众舆情的工具。

5. 红色传统:原指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但在某些地区被扭曲成了毛
泽东思想和传统共产主义的神圣无误化。

6. 法治:法治本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但在某些地方
被扭曲成了一种权力运作的手段。

概念扭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扭曲,往往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后果。

因此,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要具备辨析能力,认清概念,了解真相,防止被概念扭曲所误导。

被曲解的“剩女”——都市类晚报下的“剩女”形象建构

被曲解的“剩女”——都市类晚报下的“剩女”形象建构

家庭 、 . 、 姻 的 焦 点 话题 。 本 文 运 用 大众 传 播 学 框 架分 析 理 论 , 一别 婚 i t 选 取 了 中 国 三份 不 同都 市 类报 纸 中剩 女 报 道 为 样 本 , 其进 行 定 量 定 性 对
的分析 , 分析 中国三份都市类晚报对“ 剩女” 这一群体的形象建构 。 关键词 :剩女 都 市类晚报 形 象 建构
20 0 9年 1月 1日至 2 " 0 0年 1月 1日一 年 内 “ 女 ” 道 的 r 剩 报
分析 , 终确 定都市类晚报建构下 的剩女形 象。由于 此次研 最
究涉及媒体对待 “ 女” 剩 的评 价 态 度 , 以 单 纯 出 现 “ 女 ” 所 剩 字
建 构 “ 女 ” 象 中 的责 任 。 剩 形
众媒介在 “ 女” 剩 问题 上 的 关 注 点 以 及 所 持 有 的评 价 倾 向 ; 其
次, 针对 大众媒介 的普 遍认识 和看法 , 通过 分析具 有典型 性 的新 闻报道得 出媒体塑造 的“ 剩女 ” 形象 的特点 , 以证 明媒 介
对 “ 女 ” 认 识 评 价 是 否全 面 而 公 允 ; 终 力 图 得 出媒 体 在 剩 的 最
近 几 年 , 于 电影 、 由 电视 、 纸 等 多 种 媒 介 的 关 注 与 传 报
上海 地 区 创 刊 时 间 长 , 纸 发 行 量 和 报 业经 济 效 益连 续 多 年 报
播 , 剩 女 ” 个 词 开 始 频 繁 出现 在 媒 体 和 公 众 视 野 , 为 社 “ 这 成 会 热 点话 题 。 作 为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必 然 出 现 的 一 个 群 体 , 媒 介 新 闻 报 道 与 剩 女 形 象 建 构 之 间 的关 系 , 众 传 媒 塑 造 的剩 大 女 是 何 种 形 象 ,是 否 全 面 而 客 观 等 等 是 我 们 所 要 研 究 的 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曲解的社会名词之一——封建社会
近年来,国学热、读经热、尊孔拜祖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兴盛起来。

然而,近来上海的孟母堂被当地教育部门以某种理由勒令停办,官方的这一正式表态,对于热衷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贴上“封建”标签,遭受到了百余年的批判与否定,即动辄贬为愚昧落后,迷信,不科学而大加鞭挞,且以文革时期为最,致使今天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教育普遍缺失,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沦丧,更致使今天的中国“洋的未学到,中的丢弃了”,其文化思想混乱,道德伦理失序,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丢掉了自己民族灵魂的大国。

封建社会是什么?在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如果说中国没有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封建文化。

这对于当今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值得惊诧的,这毕竟与我们所受的多年教育不一。

然而这一论断在中国的思想界却长期存在的,如国学大师钱穆等人均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式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这一词语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指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

封土建国这一词语的简称就是封建。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是被分割成许多诸侯国家,由世袭的封建贵族统治者。

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与封建制有联系的一词是郡县制。

在郡县制度下,国家是被或举荐,或科举上来的文官统治的大一统国家。

文武百官与皇帝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且官位也不能世袭。

这就是说中国自秦始皇实施郡县制以后的传统社会已不是封建制社会。

虽然这中间也有汉高祖分封同姓刘为诸侯,但到后来也都被废掉了,后来的其他朝代也有分封,但其诸侯王并不能干预地方政治事务,因而其国已不是实质上的诸侯国。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一词来源于西方的Feudalism,是专指欧洲的中世纪(即公元476——公元1640年)。

欧洲的中世纪的社会特征犹如一个三黄鸡蛋,教权、王权、商权(独立的商业城市)三足鼎立。

其社会精神形态是古希腊(Z-SCSH)、古罗马(C-ZSSH)、古犹太(S-ZCSH)三种精神的混合体(1)。

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传统社会(ZS/SCSH)缺失教权,即无真正意义的宗教;印度传统社会(ZC/SCSH)缺失王权,其王权国家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伊斯兰传统社会(ZC/ZSSH)缺失商权,即无欧洲式的商业资产阶级;其他地区民族,如拉美,北美,非洲等土著人种其教权,王权,自由的商业始终处于朦胧的原始状态,从没有清晰地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欧洲的封建社会(Feudalism)一词是欧洲的专有名词,而用到其他文明确有张冠李戴之嫌。

自从欧洲的封建社会(Feudalism)随着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给中国人的思想带来了无尽的混乱。

封建社会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
了强烈的对比。

然而欧式的封建社会竟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代名词。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社会自秦[应是西周]至清两千余年[应是三千余年]的历史时期,中国在行政上是统一的王权国家,其间虽有分裂但总是趋于统一,而分裂的诸国也是统一的王权国家,如三国时期魏蜀吴归晋。

这一点与欧洲的封建社会是完全不同的。

欧洲自古至今从未形成统一、稳定的王权国家。

在宗教方面,中国的传统社会在结构上教权是缺失的,也没有形成与王权相抗衡的教会。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正如西方人观察得那样,中国什么宗教都有,中国人什么宗教都可以信,其实什么都不信。

中国也没有出现与穆斯林社会式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在商业方面,中国传统社会自汉朝以来,即行使盐铁专卖等国家垄断资本制度,在民间私有资本也非常活跃,如历史上有名的晋商,徽商,浙商等商帮。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国家垄断资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衡,如商人不可入仕,仕人不可经商,这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府为商人所把持,也避免了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国家。

然而,在中国多数人的常识中,封建社会一词是极为重要的。

这是因为封建社会一词在马列学说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马列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直线式的,即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阶段构成。

而封建社会在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是不可或缺的。

因而在1949年以后,随着共产党新政权的确立与巩固,马列学说成了中国大陆的唯一.
封建社会在中国究竟有多长?长期以来马列学说就有三种观点,其一,翦伯赞认为封建社会应当从西周开始直至清末[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1911年]。

若如此算来,中国的封建社会竟然超过3000年,是欧洲的3倍左右,这很难为国人所接受;其二,有的学者认为封建社会应当从隋唐开始直至清末[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若如此推算,则中国的封建社会只有1330年左右,这与欧洲的封建社会的时间跨度差不多,但是这极其不符合中国的史实的,这严重的割断了中国绵绵漫长而无间断的历史,因而仍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其三,郭沫若认为封建社会应当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末[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

这很显然是一个折中观点,照此观点推算中国的封建社会则有2100多年.因而此观点一出炉遂为一些人欣然接受,后来竟成为中国的官方和多数民众的观点.
然而,现在人们不论是从考古还是从理论皆认为人类社会的起源是多源头的,社会的发展是多线条的,从而蔽弃了单线条论或欧洲中心论.中国的胡圣年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理论上可归纳为七个线条,即古希腊,如罗马,古犹太,古中华,古印度,古阿拉伯(伊斯兰),以及非洲、美洲、澳洲等土著民族。

在社会的发展阶段上有五个,即原始社会,第一过渡社会,传统社会,第二过渡社会,三民主义社会。

其中原始社会及新三民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各有一个,即不同文明社会具有同质性。

而第一过渡社会、传统社会及第二过渡社会的社会形态各有七个。

胡氏认为,人类社会共有二十三个社会形态。

由此可知,人类社会远远不只马列学说中的五种社会形态。

综上所说,中国的传统社会绝不是欧洲式的封建社会,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即仁、义、礼、智、信为信条的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理论,对加强人民凝聚力、缓和社会矛盾、善化人民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
化不仅造就了中国,而且造就了整个东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

事实上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能够成功。

因而当今的中国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应当向日本、韩国等中华传统文化圈的国家学习,接受现代化(欧化),即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模式!
谨以此文呈献给还被封建一词或困惑、或争论不休的人们:
不应当被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标签所迷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