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肝癌手术后骨转移能做放疗吗?效果怎样吗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当患者有不良反应时,往往已是疾病晚期,给治疗和康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晚期常常会在肝内形成转移灶。
有时候,肝癌还会向其他部位转移,如骨头。
对于肝癌手术后骨转移的治疗,放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那么,癌手术后骨转移能做放疗吗?放疗是一种使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放疗可以通过外部照射或内部植入放射源的方式进行。
对于肝癌手术后骨转移的治疗,放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放疗可以通过精确照射肿瘤区域,最大限度地杀死癌细胞,同时最小化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肝癌手术后骨转移的放疗方案通常是多次疗程的治疗。
每个疗程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以便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放疗的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放疗的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疲劳、头发脱落等。
针对放疗的副作用,很多患者会寻求中医治疗,通过缓解毒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强身体对辐射的敏感性,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使治疗顺利完成,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命。
对于不能忍受放疗副作用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全面调理机体内环境,扶正补虚、理气活瘀,把提高元气与抗癌同时进行,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目前对癌症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有效地弥补西医的不足。
袁希福老中医在四十余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与总结中,提出针对癌症“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机的“三联平衡”抗癌理论,并将理论指导临床工作,配合中医药来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脑瘤等常见恶性肿瘤,以及放化疗后、术后康复调理,以调节患者正气亏虚的状态,改善饮食、睡眠、体力和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争取更多的生存周期。
总之,肝癌手术后骨转移可以采用放疗治疗。
患者应该接受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骨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

骨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骨转移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
本文将针对骨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骨转移是指原发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侵入骨骼,从而引起骨骼局部的恶性肿瘤转移。
骨转移通常发生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中,这些癌症在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会通过血流或淋巴液转移到骨骼中生长,导致疼痛、骨折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治疗骨转移的最佳方法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类型而异。
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和指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转移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癌细胞在骨骼中的生长和扩散,减轻疼痛和骨折的风险。
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靶向治疗和化疗。
靶向治疗主要针对特定的肿瘤标志物或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例如,对于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和依维莫司等可以有效控制骨转移的进展和症状。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过程,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和分裂。
化疗在治疗骨转移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化疗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谨慎选择适合患者的化疗方案。
其次,放射治疗也是治疗骨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射治疗通过运用高能射线照射骨骼病变部位,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减轻疼痛和控制骨转移的进展。
放射治疗可以针对单个骨转移病灶进行局部治疗,也可以针对多个骨病灶进行全身放疗。
在选择放射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病变部位和病程等因素。
此外,放射治疗还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最后,手术治疗在骨转移的治疗中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对于存在骨折和局部肿块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置入内固定物或进行骨肿瘤切除手术来恢复骨骼的稳定性和功能。
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单个骨转移灶且病情较好的患者,以改善患者的骨骼状态和生活质量。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摘要】恶性肿瘤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常伴随着剧烈的疼痛。
目前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主要药物为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希罗达、伊班。
本文通过对三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比较分析,旨在探讨它们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中的优劣势。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结论部分将总结三种药物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中的优缺点比较,并提出临床实践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这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药物、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双膦酸盐类药物、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临床效果、安全性、作用机制、比较分析、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研究方法、优缺点、临床实践、未来研究、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骨转移是一个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疼痛和生活质量下降。
在骨转移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70%至80%的患者会出现骨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为了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双膦酸盐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骨重塑过程中的破坏性骨再吸收,从而减轻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症状。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包括帕米文酸盐、阿美膦酸盐和伊班膦酸盐。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经常面临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双膦酸盐类药物的难题。
对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这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用药指导和更好的治疗方案选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对比。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比,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2. 比较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中的优劣势;3. 对三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比较,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风险和安全性;4. 提出临床应用指导,为医生在实际治疗中提供指导;5. 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骨转移治疗方案

骨转移治疗方案
目录
1. 骨转移治疗方案
1.1 手术治疗
1.2 放射治疗
1.3 化疗
1.4 靶向治疗
1.1 手术治疗
骨转移是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骨骼的过程,手术治疗主要针对
骨转移引起的并发症如骨折等。
手术可以通过内固定、外固定或者骨
水泥填充等方法来加固受损的骨骼,缓解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1.2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治疗骨转移的常见方法之一,通过高能量的放射线照射到
病灶部位,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或者控制其生长,从而减轻疼痛、减小
肿瘤体积。
放射治疗常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骨转移病灶,能够有效控
制病情并提高生存率。
1.3 化疗
化疗是一种通过药物来杀死或控制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对于那些转移
性非骨骼肿瘤伴有骨转移的患者,化疗可以有效减缓病情进展、缓解
疼痛,并提高生存率。
化疗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是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4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更加个体化、精准。
靶向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骨转移的过程中,靶向治疗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效果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效果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远处转移方式之一,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
骨转移的病变会导致骨骼可疑性骨折、疼痛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骨转移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但疗效有限且容易出现耐药性。
放疗是骨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破坏肿瘤细胞和抑制骨转移病变的生长,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并延长生存期。
放疗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放疗和唑来膦酸联合治疗能够相互增强治疗效果。
放疗主要通过破坏肿瘤细胞和抑制其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而唑来膦酸则能够抑制骨吸收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骨转移病变的进展。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形成协同作用,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骨转移病变的发生。
第二,放疗和唑来膦酸联合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骨转移常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疗可以通过减轻肿瘤的压迫和骨病变的疼痛来缓解患者的症状,而唑来膦酸则能够通过抑制骨吸收细胞的活性来减轻骨病变引起的疼痛。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控制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疗和唑来膦酸联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恶性肿瘤的骨转移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症状和生命质量下降。
放疗和唑来膦酸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骨转移的进展,减轻疼痛症状,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放疗和唑来膦酸联合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放疗可能引起皮肤反应、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而唑来膦酸则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低钙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在联合治疗中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这些副作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放疗和唑来膦酸联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该治疗方法能够相互增强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应注意合理使用药物和密切监测副作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骨转移治疗方案

骨转移治疗方案骨转移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并发症,它发生在原发癌症的晚期阶段,癌细胞扩散至骨骼的过程。
骨转移可以导致严重的疼痛、骨折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合适的骨转移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治疗骨转移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控制癌细胞的增长和扩散,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通常会考虑到癌症的类型、转移程度、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和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骨转移治疗方案。
1.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骨转移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
它通过高能射线照射病变骨骼区域,破坏癌细胞,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
放射治疗通常需要多次进行,间隔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饮食平衡,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辅助治疗。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骨转移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等。
激素治疗主要适用于激素依赖型癌症,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靶向治疗药物则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分子靶点,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如靶向骨吸收药物。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骨转移中并不常见,通常只适用于特定情况下,如存在合并症或骨折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固定骨折部位、切除病变骨组织等方式来缓解症状,并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然而,手术治疗通常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4. 支持性治疗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案,骨转移还需要进行一些支持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支持性治疗包括镇痛治疗、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心理辅导等。
镇痛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缓解疼痛。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营养支持可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体质。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积极面对疾病。
在选择骨转移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中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目前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主要药物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包括希罗达、美洛贝特和尼保利。
本文将对这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希罗达希罗达(zoledronic acid)是一种氮杂双膦酸盐类药物,已被证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态生成的作用。
希罗达常用剂量为4mg,静脉滴注,每4周一次。
希罗达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骨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希罗达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
希罗达还可减少骨折、骨相关事件和减少骨转移进展的风险。
在安全性方面,希罗达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肌痛、头痛、恶心、呕吐等,较为轻微,并且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监测肾功能。
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害、颌骨坏死等,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率较低。
二、美洛贝特三、尼保利希罗达、美洛贝特和尼保利都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有效药物,其中希罗达和美洛贝特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也可控,是临床首选。
尼保利的疗效略逊于前两者,但安全性较好,是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之一。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肾功能的变化。
希望本文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摘要】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疼痛缓解作用。
本文对三种药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药物介绍,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安全性对比分析,副作用分析和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药物在疼痛缓解方面效果相似,但在安全性方面存在差异,副作用不同。
结论部分总结了三种药物治疗效果对比,安全性比较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双膦酸盐类药物,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临床效果,安全性,对比分析,副作用,研究方法,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致命的疾病之一,其中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骨转移不仅会导致患者骨骼疼痛,还会增加骨折和其他骨质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主要药物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几种不同类型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供选择,包括帕米膦酸、伊班特和左化疗等。
这三种药物虽然都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但它们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有必要对这三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系统性的对比分析,以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患者骨转移疼痛时的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三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包括艾德罗膦酸、帕米膦酸和伊班膦酸。
通过对这三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三种药物在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方面的临床效果,包括疼痛缓解程度、持续时间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三种药物的安全性,包括对肾脏功能、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器官的影响;分析三种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及严重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陈小兵4378人已访问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
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
(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
(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
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一) 药物治疗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
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
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
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
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
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
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心、呕吐和多尿、脱水以及便秘等。
神志模糊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以发展到行动迟缓和昏迷。
二膦酸盐治疗是抗高钙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使70%~100%恶性高钙血症患者的血浆钙离子浓度恢复正常,并且有很好的耐受性。
肿瘤诱发的高钙血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有效治疗原发的恶性肿瘤,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抗癌治疗手段,控制高钙血症成为唯一的选择。
(二)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骨的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是将亲骨性强,能发射β射线且半衰期适宜的放射线物质注入体内,使骨转移部位出现高度选择性的放射性核素浓聚,利用该核素不断发射的β射线对转移灶进行照射,达到止痛和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临床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89Sr 、SmEDTMP、Re-HEDP、P等等。
SmEDTMP不仅对骨转移癌患者姑息治疗镇痛效果明显,而且对部分患者有消退肿瘤的作用。
89Sr在骨转移癌的摄取量是正常骨的2~25倍,其癌/骨髓放射比大于10。
89Sr的物理半衰期长,一旦掺人转移灶后,则与正常骨中的89Sr 一样,不再代谢更新,至少可滞留在转移灶内100d,因而极大部分的辐射效应在此期间达到,所以疗效较好。
临床应用证实,186Re-HEDP对转移性骨癌骨痛的止痛率为70%~90%,与89Sr相比,治疗骨转移癌的镇痛缓解率更为迅速,且维持时间更长,平均反应期为5.7个月。
32P具有磷酸盐、二磷酸盐、胶体等特性,可浓聚于骨髓、骨小梁及骨质,能缓解骨转移引起的骨痛。
由于32P对造血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所以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
188Re 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肿瘤骨转移骨痛的放射性核素,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三) 放射治疗放疗对于缓解单个部位的疼痛是首选。
局部放疗是治疗骨转移非常有效的方法,目的是止痛、防止病理性骨折、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及功能状态、延长病人生命。
放疗方法可以采用15Gy/5次照射,或者40.5Gy/15次照射,有效率约为85%。
有50%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5%的患者部分缓解。
疼痛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为12~15周,如果25Gy/5次照射则有28%的完全缓解率。
1998年美国放射学会骨转移放射治疗专家组推荐下述剂量分割:20GY/5次,30GY/10次,或35GY/14次。
最佳剂量分割的选择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骨转移出现前的无病间隔期及转移灶的数量无关,对生存短的患者(小于3月),选择快速治疗方案。
英国Bone Pain Trial Working Party研究结果显示8GY一次照射与多次分割照射(20GY/5次,30GY/10次),无论在生存率、疼痛缓解率和止疼药的应用等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
但8GY 一次照射更方便患者,费用也低。
在临床实践中,我国多数医院常选用20Gy在1周内分5次照射或者30Gy在两周内分10次照射,很快出现疼痛缓解,超过一半的患者1~2周就会感觉有效。
再次治疗的效果可能没有首次治疗的效果好,但是仍然可以获得明显的疼痛缓解。
当外照射被认为是比较危险的时候,放射性同位素的治疗是缓解症状的较好选择。
(四)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骨转移瘤的综合治疗中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骨转移瘤引起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时有一定的疗效。
手术前应了解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些因素如原发肿瘤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原发肿瘤是否得到根治,以及对放疗、化疗敏感的程度;转移瘤所在的部位、数量的多少以及其他脏器有无转移;影像学上的改变,如X线片上显示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则预示肿瘤预后差,如肿瘤边缘清晰,有硬化带,则说明肿瘤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较好。
只有通过临床了解到以上情况时,才能对转移瘤患者作出全面的判断,才能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案。
(五) 介入治疗在转移的骨肿瘤中注入骨水泥,起到支撑作用,并具有控制疼痛及遏制肿瘤的作用,特别是对椎体骨,可防止肿瘤骨破坏后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
国内作者邓钢和王振堂报告总有效率达90%以上。
基本概述肺癌骨转移多为溶骨性破坏,小细胞未分化癌及少数腺癌可表现为成骨性破坏。
病人中,86%为溶骨性破坏,6.9%为成骨性破坏,6.9%为混合性破坏。
原发性肺癌并发高钙血症的发生率为26%。
癌患者的高钙血症主要并非由于骨转移所致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大引起骨骼中钙进入细胞外液所致,可能是由肿瘤所分泌的PTHrP等所致,与骨转移无关。
因而在伴有骨转移的肺癌患者中,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并不高。
病因通常发生在各种癌症当中。
较公认的转移方式为:①原发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进入脉管系统(血液和淋巴) ; ②肿瘤细胞脱落释放于血循环内;③肿瘤细胞在骨髓内的血管壁停留;④肿瘤细胞再透过内皮细胞逸出血管, 继而增殖于血管外; ⑤转移癌病灶内血运建立, 形成骨转移病灶。
[1]相关症状早期症状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有病变的骨骼。
骨转移症状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数量有关,如肺癌肋骨转移引起的胸痛,多表现为胸壁部位局限的、有明确压痛点的疼痛。
脊髓转移引起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引起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骨转移并非威胁肺癌病员生命的直接原因,但如肿瘤转移到机体承重骨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则可造成瘫痪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肺癌出现骨转移患者应及时治疗。
晚期症状肺癌骨转移晚期以放疗治疗的效果最好,防止病理性骨折。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虽然放疗取得了很好的止痛效果,但常导致骨髓抑制,引起血液的毒性反应而成为病人顺利治疗的阻碍,疼痛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止痛的总有效率达80%以上。
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最多发部位之一。
骨转移也是肺癌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率比较低,骨痛、病理性骨折、局部压迫和高钙血症也使治疗变得复杂。
约有2.3%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的肺癌症状,约30%~40%的进展期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许多并发症也与骨转移有关,如严重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行为能力降低等。
研究显示,50%肺癌骨转移患者发生了骨骼相关事件。
症状体现在临床上,肺癌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就是骨,特别是对于小细胞肺癌和分化差的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率在30%左右,多发生脊椎骨、肋骨和骨盆骨,四肢较为少见。
早期肺癌骨转移的症状不明显,疼痛是晚期肺癌骨转移的症状中最突出的。
从产生骨转移到出现临床疼痛,往往需要1年以上时间。
肺癌骨转移的症状的特点是位置固定、疼痛逐渐加重,夜间较明显;胸椎转移会产生束带样疼痛;腰椎转移常发生沿下肢外侧向足外侧的放射性疼痛,随咳嗽、排便等活动加重。
类似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的坐骨神经痛,应警惕。
肺癌骨转移由于肺癌骨转移多以溶骨为主,所以有时会出现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为同位素骨扫描,可以迅速显示全身骨转移情况,敏感性高,但其特异性较低;MRI和CT能显示骨转移局部情况,故特异性及局部定位较骨扫描为佳,特别是局部MRI较CT更有优越性。
X线片敏感性较低,溶骨性病灶大于1厘米时才能显示。
但由于其对扁骨仍有其优势,且价格低廉,故对这些部位的X线片仍为常用的检查手段。
骨是肺癌转移的好发部位,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与部位和原发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小细胞肺癌和鳞癌。
骨转移的病灶以多发为主。
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腰椎、骨盆;腺癌以胸部及骨盆转移为主。
肺癌骨转移以腺癌为主,又常侵犯肋骨及胸椎。
其原因可能与腺癌多发生于肺的周边,易造成直接侵犯而累及肋骨及胸椎。
另外,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也易在含红骨髓的躯干骨生长和繁殖,而较少在含黄骨髓的四肢长骨生长,这是肺癌骨转移的症状的主要症状体现。
相关诊断1、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检查: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率较高,能在X线平片及CT发现骨转移之前数月检出转移灶,对于多发性肺癌骨转移诊断假阳性极少,对于单发性有一定假阳性。
2、X线检查:可作为肺癌骨转移诊断的基本检查手段,有助于检测溶骨性骨转移部位骨髓质和骨皮质破坏的程度,也可用于证实其他影像学的发现,但对于没有骨破坏的转移灶灵敏度低。
3、CT检查:CT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比X线灵敏。
能发现早期骨质破坏,一般无假阳性,但难以发现跳跃性椎体转移灶。
4、MRI检查:MRI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高度敏感,肺癌疑有骨转移者应常规行骨显像检查,对多发性且明显放射性浓聚者判断为骨转移,而对于单发浓聚者采用X线平片或CT 进一步证实,而多发性浓聚不太明显者采用MRI检查。
治疗方法肺癌骨转移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化学治疗全身化学治疗在治疗肺部原发病灶的同时亦能起到控制骨转移的发展、缓解疼痛的作用,因此不仅可以止痛,而且可以杀灭癌细胞,控制其生长。
尤其是以大剂量顺铂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方案效果较为显著。
有些病例在复查x线片时发现骨转移灶消失,新的骨皮质形成。
由于肺癌病例在出现骨转移时,体内其他脏器可能亦存在潜在的微转移灶,因此全身联合化学治疗在治疗骨转移灶的同时对其他可能存在的潜在转移灶亦有治疗作用。
还有唑来膦酸,主要就是针对骨转移治疗的。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分为60钴照射、深部x线机及直线加速器等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