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合集下载

仫佬族民俗 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

仫佬族民俗 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民俗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
导语:仫佬族婚俗文化,你知多少?婚俗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仫佬族的婚俗历经几千年,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
仫佬族婚俗文化,你知多少?
婚俗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仫佬族的婚俗历经几千年,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其独特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民族本身。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习俗,有着如此的魅力呢?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仫佬族文化之特别的婚俗习惯。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

“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

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

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

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生活常识分享。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的人们生活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湖南等地。

他们信奉道教和儒教,并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习俗。

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就
是“三月三”花婆节。

花婆节是仫佬族最早的节日之一,据考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根据传说,花婆是一
位美丽的仫佬族姑娘,他非常善良、善良和勇敢。

花婆曾经救过一群村民,从此他的名字
被传颂开来。

每年的三月三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传奇人物而举行这个节日。

在节日当天,仫佬族人们都会精心准备,打扮自己,祭祀祖先,向花婆献上祭品,并
且唱着祷告的歌曲。

同时,他们也会在村庄里提前准备好花婆节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这些
活动通常包括唱歌跳舞、跳花棍、挑花架、打苍蝇球和踩高跷等。

一些仫佬村庄甚至会举办一些传统的竞技比赛来庆祝这个节日。

这些比赛可能会包括
传统的赛跑、赛船、武术和射箭等。

通过花婆节,仫佬人们展示了他们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民族个性。

这个节日不仅是
仫佬族的节日,也成了一个文化盛宴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民俗节日。

这个节日不仅对于
仫佬人来说是用来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示自身民族文化遗产的平台。

总之,花婆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仫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承,
鼓舞了一整个民族的精神,这个节日不仅从历史上来看,也在现代社会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广西罗城1930年)

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广西罗城1930年)

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广西罗城1930年)广西,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

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广西分属桂林郡、象郡。

唐朝时期,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广西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

仫佬族族称,有自称与他称之别。

多数仫佬族人自称“伶”(音Ling),少部分地区自称“谨”(音Jin)或“本地人”。

汉族称之为“仫佬”,壮族用壮语称他们为“布谨”。

仫佬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元代以前,史书往往将仫佬与“伶”或“僚”并称,仫佬族的先民被归属于当时泛称的少数民族僚族之中。

僚族的称呼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汉书·西南夷传》称夜郎境内的主体民族为“夷僚”。

封建社会的仫佬族地区,土地已相当集中。

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内。

只是在一些圩镇和大的村子里,才存在与别的民族和别的姓氏杂居的情况。

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三间并列的平房,茅屋较少。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

仫佬族地区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是自己通过“走坡”恋爱结婚的。

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结婚后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帮助生产劳动,服侍长辈,农忙和节日才回夫家住几天,等到怀孕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

走坡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是谈情说爱的方式。

按照传统习惯,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时,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

拒绝别人的邀请,被认为是不礼貌。

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歌词由唱者即兴创作,没有一定歌本,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比拟,包括情歌、劳动歌、苦歌、仪式歌、风俗歌等。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枝柳、岔罗铁路和S204省道过境。

1956年3月,罗城县改属宜山地区,1956年7月改属柳州专区,1965年5月改属河池专区,1971年改属河池地区。

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城县,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原罗城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仫佬族人都会举行盛大的花婆节庆祝活动。

这一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前往祖传的祭祀场所,祭祀花婆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花婆节不仅是仫佬族人保留下来的一项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他们对自然崇拜、对祖先敬仰的一种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从节日的起源、庆祝活动和民俗习俗等方面,介绍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的丰富内容。

一、花婆节的起源花婆节起源于仫佬族的祭祀活动,据传花婆神灵是一位温柔美丽的女神,她拥有丰收、生育和幸福的神力。

在古代,仫佬族人遇到自然灾害和生活困难时,就会向花婆神灵祈求保佑,希望神灵能够赐予丰收和幸福。

由此,花婆节成为了仫佬族人祭祀花婆神灵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婆节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宗教祭祀活动,而是演变成了一项融合了宗教、民俗、文艺和娱乐元素的大型庆祝活动,成为了仫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花婆节的庆祝活动花婆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花婆祭祀、花婆舞、龙船赛、花灯会等项目,这些庆祝活动在当地都备受欢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1. 花婆祭祀:每逢花婆节的这一天,仫佬族人都会前往指定的祭祀场所,携带各种祭祀品,包括猪、鸡、鱼、米酒、糯米等,然后在祭坛前焚香叩拜,向花婆神灵献上虔诚的祭祀。

2. 花婆舞:花婆舞是花婆节上一项重要的民间舞蹈表演活动,通常由少年男女组成的花婆队表演。

他们身穿传统的服饰,手持彩纸花朵,跳动着优美动人的舞步,表达对花婆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花婆舞舞姿轻盈,音乐优美,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3. 龙船赛:在花婆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龙船赛的活动,组织各村的龙船队参加比赛。

参赛的龙船由村民合力划行,鼓手击鼓助威,现场观众欢呼雀跃,掌声不断,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4. 花灯会:花婆节期间,人们还会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组织花灯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快乐的民俗
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婚丧嫁娶、祭祖都要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春社节日,仫佬山寨便歌声不断,颇有绕梁三日的感觉。

在歌谣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十劝歌"了,它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寓道德教育于文娱活动之中,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表现了仫佬族人民勤劳、尊老爱幼的补实良好民风。

每逢节日,仫佬族人民还进行颇具民族风情的舞草龙、抢花炮、象步虎掌等等。

"抢花炮"是仫佬族传统的民间文体活动。

仫佬山乡凤凰山附近有个"龙岩坡",坡上有个'成王庙"。

为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龙王庙"庙会,仫佬族人民都要聚集到一起举行盛大的"花炮节"。

届时,乡亲们成千上万,纷纷涌向龙岩坡,参加"抢花炮"或观光。

"抢花炮"场面生动,队员们互相协作,热闹非凡。

抢得花炮者被视为村中英雄,人人崇敬。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他们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三月三”花婆节。

“三月三”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他们的传统盛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仫佬族各地的村庄都会举行盛大的花婆节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仫佬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着上自己的盛装,齐聚在村庄心脏地带,感受节日的气氛,放松身心。

为了迎接这个节日,仫佬族的村庄早早地就开始布置场地和制作各种色彩鲜艳的花车、花棚、花灯和花球等。

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花灯和花球是仫佬族花婆节最大的特色之一。

而花车和花棚则是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但常常隐含着丰富的寓意。

它们能够通过繁琐的制作和精心设计来展示仫佬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民智慧。

节日当天,花灯、花球、花车和花棚会在村庄内外游行,以拉动游客和村民的兴奋。

除了花车、花灯和花棚之外,各种传统的舞蹈、歌曲和音乐表演都是花婆节的重头戏。

在这一天,舞蹈和歌曲都是围绕着爱情和民间传说展开的。

特别是那些涉及婚姻的表演,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在这个节日里,对于想要结婚的年轻男女来说,更有机会通过舞蹈和歌曲的表演,传递自己的心意,找到心仪的对象。

当然,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赛马、表演处女秀等等。

据说,在花婆节赛马上获得胜利的马匹会被视为吉祥的事情,因此很多村庄都会特意举行这样的活动。

而表演处女秀的人则是村庄里最美的女孩子,她们会穿上特别的服装,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技艺。

总之,“三月三”花婆节对于仫佬族来说,是一次展示自己文化和传统的机会,也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感受节日气氛的时候。

这个节日不仅见证了仫佬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

仫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价值研究

仫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价值研究

仫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价值研究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和云南地区。

仫佬族民歌作为其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教育传承价值。

本文将探讨仫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价值,并提出相关建议。

仫佬族民歌可通过传承和演唱,将仫佬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

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人际关系等,通过演唱和解读,可以帮助后代了解和继承自己的文化根源。

民歌也传递了仫佬族的价值观念,如尊重自然、关怀他人和勤劳节俭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后代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仫佬族民歌可以促进族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和沟通。

在仫佬族的传统乡土文化中,民歌常常与集会、庆典等社交活动相结合,通过合唱、对唱等形式进行表演。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族人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促进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现代社会,随着仫佬族族群的分散和迁徙,民歌可以成为重要的社交媒介,使族人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仫佬族民歌具有审美和情感教育的价值。

民歌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感情表达,通过音乐的方式,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共情,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民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载体,可以培养人们欣赏、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这对于仫佬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仫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价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方面,加强仫佬族民歌的保护和收集工作,建立健全的文献档案和数字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学习和研究。

加强对仫佬族民歌的教育和传播,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引入民歌教学,开设有关的音乐课程和活动。

还可以组织仫佬族民歌比赛和音乐节等活动,鼓励民众参与和传承。

仫佬族民歌具有丰富的教育传承价值,可以通过传承和演唱传递仫佬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族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和沟通,培养审美和情感教育。

为了弘扬和传承仫佬族民歌,需要加强保护与收集工作,增加教育与传播的力度。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 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 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 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蓝靛染制的土 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
仫佬族节日
依饭节,春节,中秋节
仫佬族居住地
• 仫佬族人口数量约为20.7人(2000年)。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主要从事农 业,种植水稻,玉米等。 • 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先通用汉文 • 依饭节,春节,中秋节是仫佬族隆重的节 日。
达斡尔族
•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等地,人口数量 约为13.2 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先通用汉文。摔跤,扳棍,颈力赛及打曲 棍球是达斡尔族较为普遍的体育运动,节 日有春节,二月二,端午节,黑灰日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目录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 愿”、“祖先愿”、“贺香火”等, 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 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 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 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 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如今,仫佬族 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 抢糍粑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 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 三人为一“冬”(组), 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 进了民族的团结。 共三“冬”人轮番用长筷
仫佬族的名称,始于何时?
最早见于明代李宗昉著《黔 记》一书所记“狇佬苗”。 苗族是历史悠久、知名度很 高的南方民族,古人往往称 南方民族为“苗”,李宗昉 也把仫佬先民当作苗族的一 支而记载为“狇佬苗”明清 以来,相继以“穆佬”、 “木老”、“木佬”、“姆 佬”、“木老苗”“伶”、 “伶僚”等名称记载于文献 之中。1956年国务院批准定 名为仫佬族。罗城县是由罗 城、天河二县于1952年8月1 日合并而成。天河县始置于 唐太宗贞观四年(1630年), 县治在今四把旧县屯;明神 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迁今 大河镇。罗城县始置于宋太 祖开宝五年(1972年),分融 水、武阳二县地置罗城县, 县治在今东门镇。1983年8 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罗 城仫佬族自治县。
子去抢闹的活动。他们放 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 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 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 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 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 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 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 声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 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 的一“冬”为胜者。三角 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 物,仫佬族人相信,谁抢 得多,得到的福气也越多。
回目录
仫佬族的建筑

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 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 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 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 平坝。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 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 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 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 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 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 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 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 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 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回首页
仫佬族的服饰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 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 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 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 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 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 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 织、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 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 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 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 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 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 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仫佬族的历史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 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 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 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 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 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 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 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 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 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回目录
仫佬族女子服饰

女子穿有滚边 的大襟短衣,宽身 阔袖,配绣花筒裙 或长裤,束青布围 裙,裙带上织有几 何纹,喜欢佩戴各 种金银饰品。未婚 女子梳辫,女子婚 后梳髻,老年妇女 则用青布巾包头。
仫佬族妇女使用钱包,上面 绣有古老的花纹图案
回目录
仫佬族男子服饰

男子的传统服装 是穿无领的琵琶 襟衣。现代的青 年男子穿对襟外 衣和长裤。其衣 料都是自织的青 色土布。
回目录
回目录
仫佬族的饮食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 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 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 午餐和晚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 主要辅助粮之一。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 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 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 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 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 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 酸辣小菜佐饭.仫佬族典型食品 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 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仫 佬 族 的 节 日
回目录
仫佬的民歌也多姿 多彩,仫佬人日常讲 话用民族语言--属于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 水语支的“仫佬语”; 但唱歌却用汉语小方 言“七拐语”。
仫佬族的简介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 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他们自称“伶”、 “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 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 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 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 江、河池等县境内,以及贵州部分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