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仫佬族

回目录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 愿”、“祖先愿”、“贺香火”等, 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 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 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 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 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如今,仫佬族 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 抢糍粑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 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 三人为一“冬”(组), 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 进了民族的团结。 共三“冬”人轮番用长筷
仫佬族的名称,始于何时?
最早见于明代李宗昉著《黔 记》一书所记“狇佬苗”。 苗族是历史悠久、知名度很 高的南方民族,古人往往称 南方民族为“苗”,李宗昉 也把仫佬先民当作苗族的一 支而记载为“狇佬苗”明清 以来,相继以“穆佬”、 “木老”、“木佬”、“姆 佬”、“木老苗”“伶”、 “伶僚”等名称记载于文献 之中。1956年国务院批准定 名为仫佬族。罗城县是由罗 城、天河二县于1952年8月1 日合并而成。天河县始置于 唐太宗贞观四年(1630年), 县治在今四把旧县屯;明神 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迁今 大河镇。罗城县始置于宋太 祖开宝五年(1972年),分融 水、武阳二县地置罗城县, 县治在今东门镇。1983年8 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罗 城仫佬族自治县。
子去抢闹的活动。他们放 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 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 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 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 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 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 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 声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 抢完为止,抢得粽粑最多 的一“冬”为胜者。三角 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 物,仫佬族人相信,谁抢 得多,得到的福气也越多。
回目录
仫佬族的建筑
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 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 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 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 平坝。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 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 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 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 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 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 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 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 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 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仫佬族服饰特征解析

白鸭绒
58%
面料,占3% ;最后是三防科技面料和四面弹覆膜面料,
均占 2% 。
由图 8 可 以 看 出,锦 纶 和 聚 酯 纤 维 作 为 羽 绒 服 传
统面料仍然在各大女士羽绒服品牌面料中占据主要地
图 9 品牌热销女士羽绒服填充材料
位,在此基础上 各 大 品 牌 也 在 不 断 引 用 高 科 技 功 能 面
[
6]
及 混 合 绒、粉 碎 绒、毛 丝 等,以 白 鸭 绒、灰 鸭
绒、白鹅绒和灰鹅绒居多,填充料的品质和种类决定 了
由图1
1并结合样本羽绒服款式可以看出,品牌热销
女士羽绒服充绒量在1
0
0~1
5
0g的轻薄型羽绒服最受女
性消费者青睐,销售量占 4
3%;其次是充绒量在 1
0
0g 以
下轻薄型羽绒和充绒量在1
e
r
i
a
l
swe
r
eana
l
z
ed.Thede
s
i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e
r
esumma
r
i
z
ed,s
oa
st
op
r
ov
i
de
gnf
y
y
gncha
c
e
r
t
a
i
nr
e
f
e
r
enc
ef
o
rde
ve
l
opmen
t,s
a
l
e
sdepa
r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综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1、壮族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仫佬族

仫佬族的历史
仫佬族的建筑
仫佬族的饮食
仫佬族的节日 仫佬族的服饰
看完了就 点这儿。
仫佬族的文化艺术 仫佬族的宗教信仰
仫佬族的简介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 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 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 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 河池等县境内,以及贵州部分地区。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 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仫佬族 使用的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 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
止姿态都相近相似。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
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
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
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
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
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
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
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
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
他们三人为一冬冬组共三冬冬人轮番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
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华56个服饰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景观和独特民族特色的国家,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
下面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1. 汉族:汉族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华丽和庄重的特点。
2. 壮族:壮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和纹饰繁复为特点。
3. 满族:满族服饰注重金丝刺绣和辽国风格。
4. 回族:回族服饰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设计简约而得体。
5. 苗族:苗族服饰以手工绣花为特色,色彩艳丽。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以线为主要材料,细致而精美。
7. 彝族:彝族服饰以色彩缤纷和银饰为特点。
8. 土家族:土家族服饰注重色彩明亮和纹饰繁复。
9.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多以骑马服为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英勇和豪迈。
10. 藏族:藏族服饰注重藏袍和挂带的细致刺绣。
11.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以黛色为主,设计简洁而大方。
12. 朝鲜族:朝鲜族服饰以白色和色彩鲜艳的刺绣为特色。
13. 侗族:侗族服饰注重色彩纯正和刺绣精美。
14. 瑶族:瑶族服饰以银饰和纱质为主要元素。
15. 白族: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注重刺绣和花边的装饰。
16.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和羊毛为特点。
17. 哈尼族:哈尼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手工编织的腰带为特色。
1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服饰以皮草和装饰丰富为特点。
19. 傣族:傣族服饰以饰有银饰和纽扣的鲜艳服装为主。
20. 黎族:黎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手工织物为特色。
21. 僳僳族:僳僳族服饰以横斜纹织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
22. 佤族:佤族服饰注重绣花和插珠的装饰。
23. 畲族:畲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注重刺绣和编织。
24.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以羊毛为主要材料,注重保暖和舒适。
25. 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麻质为主要材料,注重简约而实用。
26. 水族:水族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注重印染和刺绣。
27. 东乡族:东乡族服饰以十字绣和镂空刺绣为特色。
28. 纳西族:纳西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注重织物和刺绣。
仫佬族服饰纹样研究

仫佬族服饰纹样研究【摘要】: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里人数比较少,生活地区的分布较小的少数民族之一。
仫佬族传统的艺术文化非常丰富,仫佬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服饰及图案艺术则具有代表性。
其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服饰的纹样也可以看出仫佬族人民的人文风俗,因此,本文通过对广西罗城仫佬族的服饰与图案元素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取仫佬族服饰图案中的纹样、色彩等传统元素,分析介绍仫佬族服饰纹样特点。
【关键词】仫佬族;服饰;纹样。
一、引言本论文着重分析广西罗城仫佬族的服饰与图案元素,从仫佬族服饰的不同类型来介绍其纹样,让更多人了解仫佬族及其服饰,通过分享仫佬族服饰纹样来发扬仫佬族坚韧不拔、淳朴善良与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仫佬族历史发展仫佬族主要聚居在桂西北地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广西的世居民族,现有人口20余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
仫佬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旧石器晚期的柳江人。
仫佬族因长期与壮族、侗族聚居交往,语言同属于壮侗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
仫佬族是古代僚人的一支。
秦汉时期,在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族群中包含了仫佬族。
唐宋时期,壮侗语系的各个民族开始逐渐形成单一的族体。
这一时期,侗、水和僮的民族单一体已经形成,仫佬族包括于僚中。
根据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南方洞溪诸蛮有五:曰苗、曰徭、曰僚、曰僮、曰仡佬”,大约到了宋代,仫佬族逐渐从僚、伶中分化出来,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
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仫佬族。
三、仫佬族服饰类型与纹样特点(一)仫佬族的头巾帽仫佬族男子头饰是一条“土布”头巾。
将“土布”折叠,从左到右一层层包缠在头上,在左后耳处从头巾里扎进去,再拉出来,露出最后一段作为装饰。
土布秀着几何纹样的亮色布条点缀,让整体看起来富有装饰性(图一)。
仫佬族女子帽子款式较为简洁,无帽顶,上窄下宽,帽子下边缘呈弧线,这主要与人的头型结构有关。
帽子上下边缘用面料包边缝制,中间刺绣纹样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服饰仫佬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导语:仫佬族服饰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
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
服饰特征
仫佬族尚深青色。
《广西通志》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据史籍记载,明清两代以前,仫佬族妇女多穿滚粗边的宽袍阔袖满襟衫,下着绣花桶裙,项有银圈,耳戴银环,手带银镯、戒指,颇具民族特色。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封建统治者曾强迫仫佬族人改装,以后才逐渐有了变化。
发展阶段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缝制一件长衫,做客时穿着。
其他时间都穿无领短衫,长度可掩盖臀部,身宽袖大,前襟缝扣,开于右胸侧面,俗称“木桶盖”,也称“琵琶襟”。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