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经济中心南移教材分析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从唐朝中晚期开始,由于战乱和政策等原因,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动。
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南方成为了我国的经济中心。
本课主要通过分析历史背景、政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同时,学生可能对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南宋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找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四. 教学重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南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经济发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小组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课件,包括历史事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南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教学视频,呈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例如,让学生根据课件和教学视频的内容,回答一些关于经济重心南移和南宋时期经济发展的问题。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南移的过程。
北方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
本节课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认识这一现象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历史资料:收集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史实和资料。
2.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以便于直观展示历史资料和教学内容。
3.课堂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古代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南北方的地理差异,引发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如北方的战乱、自然灾害等。
展示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如丰富的水资源、温暖的气候等。
3.操练(15分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教版历史六下《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六下《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下《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
本课通过介绍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南方地区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展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南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了解南方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理解南方的繁荣发展对我国历史的贡献,增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南方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南方地区在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实,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南方地区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南方地区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激发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设计要点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设计要点解析一、选题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各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重心不断南移,并出现了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强省的崛起。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趋势,分析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1.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一年级,可以作为政治、地理等课程的拓展教材。
2.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我国重心南移的背景和意义、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南方经济区域的特点和潜力、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
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趋势,认识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2.掌握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南方各个省市的特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理解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南方经济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四、教学策略1.知识导入:通过图片、视频、地图等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2.走进实地:组织探访南方经济区域的重点地区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魅力和巨大潜力。
3.观察比较:通过对比南方经济区域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南方经济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4.讲解解读:通过课堂讲解,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经济等相关知识,深入分析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的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指导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5.研讨讨论:组织学生自主组队研究南方某一省份的产业发展特点和经济增长点,让学生在研讨中锻炼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6.总结归纳: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并探究南方经济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教学方法1.图像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呈现南方经济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结合地理学科,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 结合文化学科,让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 结合其他历史时期,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串联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2.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件、图片、地图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初中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开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3.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归纳,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比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开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开展重要阶段的认识;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济开展的表现和南移的原因。
难点:分析南方经济开展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政局不稳的社会动乱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开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开展,这又是为什么呢?二、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本,看看这一课是从几方面表达了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展?〔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教材的构造,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学生看书后小组交流归纳: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的。
三、自主学习媒体出示?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展表?,学生阅读课本对照表格在书上勾画。
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系列图片,补充相关资料以加深对上述内容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场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四、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联系上册有关内容,阅读课本P49,你能否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2.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顶峰出现在什么时候?主要方向?有何影响?3.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材料一:〔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时期南方情况所作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五、课后作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位置和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古代经济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经济重心会从北方迁移到南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课堂讲解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气候、地理、政治、军事等因素,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南宋时期的临安为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5. 课堂讨论讨论: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形成系统的历史认识。
7. 课后作业五、课后作业1. 复习教材,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经济重心南移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2. 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多,价廉,自中 产以下皆食。
政府的态度
(临安府附近)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 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 事,每事绘一图,并配以五言诗一首八句,向农户 宣传农耕和丝织业的基本知识。 ——《宋史》
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中心是在北方。东汉
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情况,到唐朝中期以 后开始了十分明显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教学建议
• 本节课的内容在能力框架中被确定为历史理解范畴,又 属于第二等级水平,要求能够认识历史事物的原因和结 果。但知识本身并不难,又有前面“江南经济开发”一 课的学习,更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 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在1石左右(合今每亩 51.5 公斤 ) ,宋代的一般亩产量为 2 石,某些发达地 区如两浙路的亩产达 5 、 6 石或 6 、 7 石,已经接近明 清时期这一地区的亩产量。
南方手工业发展 ?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和乡镇经济的繁荣, 都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北宋中叶以 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租佃制生产关系契 约化的普及,佃户在秋收后可以自由迁移。同时政 府允许民间自由雇佣人从事各种劳动的诏令,促进 了雇佣劳动的发展。佃户自由迁徙和劳动力自由出 卖,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及黍、粟、大麦、荞麦,以备水旱,官给种与之,
仍免其税。 ——《宋史》
政府的态度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因“江(南)、
淮(南)、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 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 旱稻也。 ——《宋史》
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
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
其先印出花纹的底纹或金色的轮廓,再进行彩绘描色,
图案有各色花卉和鸾凤、飞鹤等飞禽走兽,以及亭台 楼阁和人物。
南方制瓷业发展 ?
汝窑在今河南,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胎质细腻, 釉质呈青色,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晶莹发亮, 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哥窑为无光釉,釉色浅淡, 有粉青、奶白、米黄等,釉色很 厚,釉面有各种裂纹。另一处哥 窑釉色以粉青、梅子青著名,前 者有青玉质感,后者釉色碧青, 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沈约《宋书》
导入二
• 你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北方 秦岭 淮河
南方
怎样判断经济重心南移了,标准是什么?
南方 < = > 北方
衡量经济重心的主要指标 • 人口的数量 • 重要经济行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国家赋税收入
南方人口 超过北方 ?
阅读教材P48页表格,得出结论
地域
时间
742年(唐) 1080年(北 宋)
第9课 经济重心南移
工大附中 刘晓丽 2017.3.17
第9课 经济重心南移
• 南方人口的增加 • 南方农业的发展 • 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两宋经济
学业能力发展标准
课程内容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 心的南移 能力领域 历史理解 能力水平
1
2
3
√
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社会经济继 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 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 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
京东西路
20万匹
2万多匹
47万两
(表格内容整理自《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第七章北宋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88-289页)
南方丝织业发展 超过北方 ?
• 遂宁(四川遂宁)出罗,谓之越罗,亦似会稽尼罗而
过之。——《老学庵笔记》 • 福建出土的南宋黄晟墓中,有480件衣服、鞋袜和被 衾,以及134件成幅丝织品。大量是印花和彩绘的,
景德镇窑青 白釉注壶
南方制瓷业发展 超过北方 ?
南宋时,对 外贸易税额是政 府的一项重要收 入,景德镇的清 白瓷和龙泉的青 瓷大量出口,同 时在浙江和福建 还出现了专门烧 制外销瓷的窑厂。
造船业发展 超过北方 ?
福建泉州的海船
南方赋税收入 超过北方 ?
国家财用所出,尽在东南。——包拯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范祖禹 自昔承平,诸路之赋尝不能自给,素所仰者, 东南数十郡。——《双溪集》
• 明道元年(1032年)末,“今民间不敢雇用 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从之。” ——《长编》
南方丝织业发展 超过北方 ?
北宋神宗或稍后时期两税(夏、秋)主要丝织品征收数量
地区 两浙路 江南东路 京东东路
绢 67万匹 38万匹 28万匹
紬(绸) 10万多匹 6万多匹 3万多匹
丝棉 200万两 120万两
唐朝垦田数大致在今亩5亿至6.6亿亩之间,宋 代垦田最高数字,大致在7.2亿亩, 这一数额不仅 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也未超过此 数额。
政府的态度
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
民宜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 郡给之。 ——《宋史》
淳化四年,诏给岭南诸县令,劝民种四种豆,
分成东西南北四方。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
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 靠轴线越近,则经济越发展。这是历史运动的结果。
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 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加之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 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使得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长江以南地区成为经济最活跃和最 发达地区。 • 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过程。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
政府的态度
久为积水所占,昨已疏治,修复良田填约四千二 百余顷,昨来夏秋民间耕种,所收菽麦约三、二百万 余硕(石),此乃
于常岁之外所获之
物。
——《宋会要辑稿》
圩田
南方粮食产量 超过北方 ?
苏(州)湖(州)熟,天下足。——《吴郡志》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仗东南财富,而吴中又为东 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渭南文集》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南方 < = > 北方
衡量经济重心的主要指标 • 人口的数量 • 重要经济行业(农业、手工业)的产量 • 国家赋税收入
一家之言,敬请指教,谢谢!
• 上课之前,让学生分组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
课堂之上,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学生讲解、讨论 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导入一
•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回忆江南开发的情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 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北方
3042万 956万
南方
2036万 2368万
比例
3 :2 2: 5
补充材料:我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迁徙
时期 原因 数量 西晋 永嘉之乱 100万 唐朝 安史之乱 100万 宋朝 靖康之变 500万
政府的态度
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 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 之。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