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变革中的激进与保守之我见

变革中的激进与保守之我见放眼世界,纵观古今,改革大大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
马克思指出: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无论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变革的力量。
在社会变革的狂澜中,激进派与保守派往往应运而生。
保守分子固守传统,往往顽固地阻碍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激进派希望一扫弊政,结果却大多搞得全国是鸡犬不宁。
清朝末年,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几乎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面对当时的新情况、新问题,旧的制度已经完全落后于社会的舞台,社会的变革势在必行。
“祖宗之法不可变。
”“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
”由于思想的局限和利益的牵制,旧的保守分子顽固地坚守祖先的一切,强烈谴责和反对“崇洋媚外”的一切行为。
而同时期的东洋小岛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经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战争爆发,强大的中国被不足挂齿的小国日本打得一败涂地,给国人以强烈的震撼。
变法者通过与保守分子做出不懈角逐和生死较量,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 病逝后,阻力有所减少,变法得以实施。
面对史无前例的内忧外患,光绪帝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
“从现在起,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
”光绪已经下定决心,广泛动员,大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从此,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频繁地召见变法维新人士,在四月二十八日(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
不断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
从颁布国是诏书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为止,光绪帝的变法活动共进行了103天,公颁布了二三百件变法上谕。
其中包括政治上大量裁撤冗官、改革律例,经济上取消满洲贵族生活待遇的特权、保护奖励工商业,军事上裁撤绿营、编练海陆军,文教上废除八股、提倡西学等重要措施。
论保守主义[整理]
![论保守主义[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0963e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2.png)
李强论保守主义作者:李强一、什么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是近代以来重要的政治思潮或意识形态,其首要特征是反对“全面的”与“激进的”变革,致力于维护现存的制度。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早出现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它是对大革命前几个世纪社会与政治变革思想批评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之前两个多世纪,社会政治思想弥漫着一种乐观主义倾向。
这种乐观倾向的基础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人的哲学认知。
新兴的乐观主义彻底抛弃了传统基督教关于人性的悲观观点,它坚信,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人们凭借自己的理性可以认识世界秩序,并在此基础上改变这些秩序。
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
卢梭论证了社会是人类痛苦的渊源。
他提出,只要改造社会,罪恶与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
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所有激进主义的基础。
法国大革命第一次展示了人类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以前认为是自然而且不可动摇的社会。
法国大革命是西方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激进主义从大革命受到鼓舞,它以为,既然人类的力量可以彻底摧毁一个旧的秩序,那么,人的力量同样可以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法国大革命也激起一些人对剧变的恐惧,为保守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为了反驳激进变革的理念,保守主义必须说明:第一,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传统上,所有保守主义学说都有两个基本内涵:1)不完美主义。
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
在这一点上,保守主义既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
激进主义与反动派都会批评现存社会的不完美。
反动派对已经失去的东西极为留恋,设想人类曾经有过有过完美的黄金时期。
而激进主义批评现实的不完美,设想人类最终可以实现一个完美的社会。
不完美主义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哲学基础上:A)基于神学或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关于人性不完美的学说,如柏克与梅斯特尔;B)基于历史主义的不完美主义,认为社会是历史演化的产物,任何时代的人仅仅具有相对的理性能力;C)怀疑主义,怀疑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浅析中国近代激进与保守主义的关系

浅析中国近代激进与保守主义的关系——基于杜亚泉相关思想的研究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大思潮,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杜亚泉作为保守主义的重要代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以杜亚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杜亚泉和独秀关于东西方文明的论战以与杜亚泉政治思想的转变过程的梳理,来分析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复杂关系。
(一)杜亚泉和独秀的论战杜亚泉和独秀的论战主要围绕对东西方文明的不同看法而进行,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特点的不同认识上,两人在评价与对待东西方文明以与构建未来中国的文化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论战由此展开。
关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方面。
1915年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指出,东西民族的根本思想各成一体,二者存在很大差异: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和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则与之相对的分别以安息、家庭、感情和虚文等为本位,1因此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不能相容的。
而杜亚泉则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中指出,东西社会的差异是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在杜亚泉看来,东西方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质:西洋社会是动的社会因而产生动的文明,社会作为静的社会产生了静的文明。
独秀和杜亚泉在东西方文明差异方面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两人对东西两种文明的不同态度。
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独秀赞扬了西方文明中勇健好斗、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力、专任法治等特性,认为其对推进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而对“尚安息,恶斗死,宁忍辱”的民族性和重家族宗法的习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认为“凡此种种恶风,皆以伪饰虚文任用感情之故”。
2杜亚泉则认为,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东西文明的性质不同但不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当两种文明接触之时,固不必排斥欧风,侈谈国粹,以与社会潮流相逆。
第其间所宜审慎者,则凡社会中,不可不以静为基础,必有多数之者,乃能发生少数之动者。
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问题思考

第28卷㊀第7期Vol.28㊀No.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20年7月Jul.2020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问题思考陈㊀云(中共全椒县委党校,全椒239500)摘㊀要:一直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问题思考都是我国近代史思想研究中的关键部分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从未间断对这一时期激进与保守问题的争论㊂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中的激进主义的看法和观点有了微妙的变化,对推动我国近代史激进与保守主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㊂本文对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问题展开了新的思考,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简要参考㊂关键词:近代史;激进;保守;新旧;中西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0)07-0107-03㊀㊀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学术课题㊂当前,学术界对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态度发生了由赞扬到非议的转变,对保守主义的态度也出现了由否定到重新思考的转变㊂这一重大变化能够使我国学术界在新的思考基础上获得全新的认识和研究成果,还能够改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些研究人员险隘偏颇的看法,使其能够以客观实际和发展的看法去挖掘中国近代史中激进与保守问题的价值㊂一㊁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概念在谈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明晰,中国近代史中的激进主义也好,保守主义也罢,均是从现代性思潮上出发,力求推动现代化思潮的发展㊂保守主义派别虽然力求维持现状,但需要注意的是,维持现状绝不意味着退回到之前的社会秩序,而是希望在变局中维持传统文化的根基;维持现状也不意味着保守主义拒绝社会变革,不想进步,而是希望将变革限制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㊂在某种程度上,保守主义也是赞同现代化转型的,只是理解和观点狭隘[1]㊂中国近代史中的 激进 一词产生于英国,随后被法国使用㊂激进主义最初是为了阐释英法两国之间要求建立共和制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出现后,激进主义又成为西方拥护马克思主义派别的代表词汇㊂二战后,激进主义的内涵又广泛随之扩大,甚至人群中一些违背大多数普遍意见的少数群体也被冠之为激进主义㊂激进主义是伴随着西方现代化批判言论而出现的,以后现代的角度反思资本主义中存在的不和谐元素㊂中国近代史中的激进主义就是说,一些属于激进主义派别的人要求从根本上对社会政治制度或政治制度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变革,中国近代史中的激进主义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具体体现在其派别在基于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同时还急于找寻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观点㊂保守主义思潮最早来源于埃德蒙㊃伯克的‘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一书㊂中国近代史中的保守主义就是指一些力求维持现行政治制度,反对激进主义观点的派别[2]㊂由此可见,西方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往往是指政治上的激进与保守,而中国近代史中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与之有明显的不同,其不仅仅包括政治,还包含着文化方面的激进与保守㊂在我国近代发展史中,政治上两种派别的观点分歧在于政治制度,其中,激进主义派别倡导革命,而保守主义派别力求维持现状㊂文化上两种派别的观点分歧在于思想文化,其中,激进主义派别倡导全面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化,而保守主义派别认为要维持传统文化㊂由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中西方不同之间的概念可以得出,我国学术界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激进与保守问题这一课题研究时,首先,要对激进主义和㊀㊀收稿日期:2020-01-03保守主义的概念进行区分,不能将其混淆,以至于无法清楚地回答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在研究该课题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次,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激进与保守问题时,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要与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时代环境相结合,要明晰保守主义㊁激进主义㊁自由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三种思潮产生于应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下,是次生型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路径和方式的不同选择下的思想成果[3]㊂二㊁中国近代史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关系首先,中国近代史中的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但同时又相互补充和依存㊂两种派别之间都拥有着独立特色的价值理念㊁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文化思想,在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㊂激进主义派别打破了陈旧僵化的政治体系,使近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文化和政治变革,开创了全新的社会发展局面㊂保守主义派别对激进主义派别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修正激进主义行为带来的弊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保留了传统文化㊂同时,激进主义又和保守主义存在于相同的历史阶段中,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处境,两者之间自然会出现相近相似的现象㊂从文化角度来看,无论是激进主义派别还是保守主义派别,均致力于解决 中学和西学 现代和传统 的关系问题,在本质上都是民族主义者,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㊂两者的主张均出于振兴国家㊁选择文化出路的角度,并且两种派别之间皆不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只是选择的方法不同㊂文化激进主义派别全盘吸收西方文化,走西方国家的路,而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则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应该是本国的传统精神文明结合西方的物质文明㊂因为两种派别之间具有的相似相近的关系,所以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转化的关系[4]㊂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也不是孰强孰弱的关系,在理论上都有其存在的依据和逻辑,在社会实践上都有可凭借的利益集团,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上并没有分歧,只不过是在处理国家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上,保守主义的理性思考更有价值,在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上,激进主义的创新和牺牲精神更有利于拓宽国家的发展道路㊂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虽然也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对峙,但在思想解放的现代,我们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客观公正的辩证分析,以反思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也为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5]㊂三㊁对中国近代史中保守和激进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保守主义所表达出的不仅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社会心理㊂在历史悠久㊁文化雄厚的中国,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十分雄厚的民众基础㊂同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还承载着集团的利益要求,具有十分鲜明的非公众性特点㊂在中国近代史中,保守主义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意义远远大于意识形态,因此,现代社会的我们既要认同保守主义对社会民众产生影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要引导人们挣脱不良价值取向的束缚,以客观科学的角度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6];同样,激进主义也可以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社会心理㊂从其具有的社会心理层面来看,激进主义思想非常符合中国近代在贫困和死亡境遇下谋生的人民群众的心理㊂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激进主义主张冲出传统思想的束缚,打破旧的社会秩序㊂激进主义指明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㊂对于中国近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理应尊重,但对于中国近代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曲折,不应将其全部归因于激进主义,理应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寻找原因㊂虽然激进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经验教训是我国学术界当前应该研究的任务和内容,但其研究目的主要还是在于拓宽我国的发展[7]㊂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文化转向,批判激进主义好像成为了时下学术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㊂最早对激进主义的批判来源于海外学者,如,余英时认为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保守主义对激进主义的制约作用微乎其微㊂诸如此类的对激进主义的批判思想,很快就得到了我国国内学者的赞同㊂在新世纪的立场和角度上,新时期的我们有必要基于学者们的想法,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继承 五四 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超越㊂因此,这种对中国近代发展中激进主义批判的行为,首先就没有很好地了解历史实际,主观成分居多,再者也有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夸大了激进主义思潮的作用和影响[8]㊂801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年从总结中国近代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中国近代史中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形成原因,也是现阶段我们应该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㊂从近代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㊂历史和现实原因㊁内在和外部原因㊁阶级和民族原因㊁思想文化和政治因素原因㊁社会和个体原因等均是最终形成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能够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㊂诚然,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与保守相对应的词汇往往是传统,通常人们都会将传统因素作为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㊂但激进主义的产生同样也受传统因素的影响㊂据学者研究显示,中国近代史的激进主义思潮和古代儒家思想颇具渊源,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内容奠定了激进主义思想的基石㊂虽然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均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二者之间受其影响的作用是不同的㊂以处于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个体为例,无论是接受传统教育还是西方教育的人,在激进和保守问题上的观点都可能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大相径庭㊂因此,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研究,需要从历史条件和多个因素入手,如果仅仅只注意到单一的影响因素,很难做出客观的探析[9]㊂四㊁中国近代史中激进与保守的历史作用一直以来,人们广泛关注中国近代史中激进与保守的历史作用,我国学术界更是长期有着否定历史进程中改良运动的态度㊂在近几年来,虽然其看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其只是对历史改良运动的性质的重新解析㊂当前,我国学术界掀起的抑激进扬保守的学术倾向,推动着我国学术界不得不从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历史改良运动,重新认识保守主义的合理性,全面还原历史本来具有的真实的面貌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认识的进步,能够从以往被人们忽视的角度去重新解析历史㊂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也许近代中国正是需要激进主义思想来打破自闭状态,进而唤醒起整个中国社会的开拓意识㊂时代总是在曲折和往复中不断发展,中国近代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灾难性事件,但时代发展的总趋势还是正在朝着现代化的东方大国发展㊂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是推动中华民族变革发展的重要思想,我们不能去要求其中的一种思想理论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负责,也不能将时代中的消极成果都归因于某一思想体系㊂无论是激进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是历史曲折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思想,对历史的研究既不应该基于假设,也不应该过多依赖主观思想,要实事求是,力求客观[10]㊂五㊁结语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问题,为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问题本身,还体现在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引导学术界甚至整个中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思考和探究㊂此外,学术界还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均有助于提升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水平㊂参考文献:[1]㊀刘颖涟.反思㊁宽容㊁超越 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国际学术研讨会 述评[A].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2010.[2]㊀危兆盖,李文海,耿云志,等.关于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的对话[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3]㊀危兆盖,郑大华,何晓明,等.关于 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的对话[A].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C],2010. [4]㊀巴斯蒂.出国留学对中国近代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清末中国留法学生[A].近代中国与世界 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卷[C],2000.[5]㊀俞祖华.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J].河北学刊,2013(1):60.[6]㊀柴文华.激进中的保守和保守中的激进 以胡适㊁梁漱溟为例[J].中国哲学史,2010(2):124-128.[7]㊀俞祖华,赵慧峰.戊戌思潮: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共同源头[J].学术月刊,2009(11):131-137.[8]㊀张野.胡适文化思想中的 保守倾向 [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9-22.[9]㊀俞祖华,赵慧峰.现代性构建与现代三大文化思潮[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9-85. [10]张连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统制经济思潮与自由主义者的反应[J].历史教学,2006(2):27-31.(责任编辑:谢蓓)901第7期陈㊀云: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问题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研究取向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即是由80年代以“文化热”为特征的激进主义转向以“国学热”为特征的保守主义。
这一研究取向在历史研究领域直接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梳理与评价,并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激进而扬保守的思想倾向。
系统梳理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这一现象,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争议,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而且对于正确处理今天文化建设中的保守与激进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一、批判激进主义何谓激进主义?就学术界的主流意识而言,激进主义的内涵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激进主义”即是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或是在一种焦虑、急躁心态支配下的激进改革和暴力革命。
正因其不言自明,所以学者在有关激进主义的讨论中,尤其是对激进主义的批判中很少解释其含义。
(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在中国近代史上,“五四”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此前的种种历史线索都收拢于此,而此后的种种历史事件又都由此而展开。
职是之故,“五四”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诸多文化反省往往以此为发端。
在80年代“文化热”的话语中,民主与科学是现代化的灵魂,“五四”因高扬民主与科学而倍受崇敬,学者们要求回到“五四”、重提“新启蒙”。
而在90年代一些褒保守、贬激进的学者的视野中,“五四”因其激烈的反传统而成了激进主义的代表,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乃至政治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歧误的根源。
陈来认为,“文化激进主义在五四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高峰”,主要表现为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而“五四”时期这种“要求彻底打倒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就其出发点和根本观念来说主要有三点”:第一,强烈的政治指向;第二,以富强为标准的功利主义;第三,以科学、民主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信念。
他还将“五四”激进主义置于20世纪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评判,认为从“五四”到“文革”、“文化热”的过程,文化激进主义始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保守与激进作文素材

关于保守与激进作文素材保守与激进:在变革中寻找平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保守与激进是两种常见的态度。
保守主义者倾向于维持现状,尊重传统和既有的价值观;激进主义者则倡导变革,追求更快的进步和创新。
这两种态度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保守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尊重传统和既有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他们认为,传统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被珍惜和传承。
保守主义者通常强调稳定和秩序,他们担心变革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他们主张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进行改革,以最小化风险和成本。
激进主义则强调变革和进步的重要性。
激进主义者通常对现状不满,认为现有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存在缺陷,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他们倡导创新和突破传统,追求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激进主义者往往更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他们主张打破既有的权力结构,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保守与激进的区别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上,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例如,在经济领域,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保守,而在社会问题上,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激进。
保守与激进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完全的保守主义可能导致社会的停滞和僵化,而完全的激进主义可能带来混乱和不稳定。
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尊重传统和稳定,又要鼓励创新和变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其中保守与激进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科技领域,一些公司采取了渐进式的创新策略,在保持现有业务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引入新的技术和产品。
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抓住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运动也在寻求平衡,他们既倡导变革,又注重与既有的权力结构进行对话和合作。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在保守与激进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但同时也应该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应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保守与激进是人类社会中两种常见的态度,它们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90年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分析,认为:中国现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以及自由主义,伴随着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转型,并呈现为互相对峙甚至互相循环的尖锐形态。
到了本世纪末,这一问题不仅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密切相关,而且与启蒙理想、新儒学、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文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防止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创建真实有效的社会公共空间,成为本文对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审理的基本向度。
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而难以沟通,相反,三者之间往往出现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
那种以“冷战思维”来张扬激进主义或新激进主义(如新左派),抑制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做法早已过时。
在世纪之交,我们有可能从更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角度,来看文化的双向选择和文化的误读与重释,进而审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价值差异与思想互补问题。
要弄清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是怎样交织缠绕,它们同自由主义的复杂关系,[①]并怎样此起彼伏进行着权力较量的,需要我们走向历史语境之中,对其权力关系、历史发展和价值趋向加以多角度考察。
一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知识启蒙近现代中国,西学东渐,中西会通逐渐成为近百年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性。
现代中国学术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变革,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密不可分。
[②]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中国现代化与现代学术命运都休戚相关。
可以说,现代化历程就是知识启蒙的艰难历程和学术思想变革的痛苦历程,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启蒙知识分子逐渐成熟并具备全球眼光的过程。
回首世纪风云,可以看到,中国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几乎每十年就出现一大变上。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笔谈(六篇)

龙源期刊网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笔谈(六篇)
作者:刘桂生陈其泰李育民郑大华马克锋李志毓
来源:《中州学刊》2004年第03期
编者按:“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
这一课题既重要又极其复杂,牵涉到中国近代思想史乃至整个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因此,加强并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厘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于2003年11月
22 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了文章或提纲,并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摘编其中部分文章予以发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一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伯克所倡导的保护传统(主要是“从《大宪章》到《权利宣言》”所肯定的“得自我们祖辈的”自由遗产和有利于维系公民社会的宗教伦理等),并非中世纪那些黑暗的东西,而是西方文化中与资本主义精神相一致的东西,是近代化了的东西。
用“保守”与“激进”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近代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的东西与近代的东西杂混蜕变,本来就不好清理;思想文化范畴的理念与政治范畴的理念并用于救国斗争,越发显得头绪多多;而评家在使用上述两个词的时候往往只取其字面意思来说事,则更是歧异纷纷。
譬如,就字面意思而言,“求新”与“守旧”和“渐进”与“急进”,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下,是可以交叉于同一对象的。
思想上的求新者,政治上却主渐进,像梁启超;文化上的守旧者,政治上却主急进,像章太炎,这一点也不奇怪。
相比之下,“激进”一词,除了“急进”,还有“根本的”之意作注脚,说事时不至于弄得太拧;“保守”一词,送给不同的人和事,就相差得远了。
倭仁以理学反西学的所谓“保守”,与胡适以自由主义反“俄式革命”的所谓“保守”之间,其距何止万里!鉴于此,评家在用“激进”与“保守”,进而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这对概念说中国事的时候,自己先应该把它们的字面意思与词源涵义都搞清楚,再把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研究明白,才不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上世纪后期,我国学术界有过几次对保守主义(同时也捎带着激进主义)的讨论,一次缘于思考所谓新儒家的观点;一次则是从介绍自由主义而引发。
新儒家学派主张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价值,不应该加以否定,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就是激进主义。
显然,这种文化观点,与近代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观点不完全是一回事。
后者的核心思想———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不大容易找得到的,因为这是属于近代性质的东西。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继承,但它也需要现代化;至于专制主义、皇权主义、家长制那些东西,是绝不可能“万岁,万万岁”的。
后来,一些介绍自由主义的学者讲清楚了保守主义的词源涵义;但对激进主义的用法,人们还是不大讲究学理:说孙中山等革命派是激进主义,言之尚属有据;说“俄式革命”也是激进主义,就又是只取其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性质。
须知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解决”,是要彻底撕碎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博爱的“遮羞布”,通过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这与自由主义是完全对立的另一套政治学说体系。
在近代中国,与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较为接近的思想界代表人物,应是梁启超。
作为启蒙先驱,梁是自由民权这些西方思想的薪火传播者;戊戌维新失败后,他也曾一度鼓吹革命。
1903年底考察美国归来,他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转而主张“开明专制”(后来又成为立宪派领袖),并终身反对革命。
对此,时人和后人都用梁的老师康有为的一句话批评他:“流质易变。
”这其实不太公允。
对自由民权的追求,梁启超是始终如一的;其反对革命的观点,后来也没有变过,又如何说他“易变”呢?还在梁启超鼓吹革命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释革》(1902年12月14日,《新民丛报》),篇首即说:“‘革’也者,含有英语之Reform与Revolution之二义。
Reform者,因其所固有而损益之以迁于善,如英国国会1832年之Revolution是也。
日本人译之曰改革、曰革新。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如法国1789年之Revolution是也。
日本人译之曰革命。
”梁告诉读者,“革命”一词,始见于中国,《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书》曰:“革殷受命”,皆为王朝易姓而言,是不足以当Revo之意的。
他指出,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而Revo又不一定非要易姓。
如19世纪是欧洲的Revo时代,除法国外,王统依然;更征诸日本,天皇今仍安富尊容,但社会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后来梁启超实地考察了美国社会及其民主政治的运作,并将中国社会与民众的现实情状作了比较。
其时,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J.K.Bluntschli)等人的国家学说在日本颇为流行,对梁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他终于选定以渐进的方式改造中国之路。
梁与革命派辩论的文章,最著名的是《开明专制论》(1906年1月25日至3月25日,《新民丛报》),梁在文章中说得很明白,他能容忍的仅为“开明专制”而非“野蛮专制”。
法王路易十四曰:“朕即国家也。
”此代表野蛮专制之精神者也;普王腓力特列曰:“国王者,国家公仆之首长也。
”则代表开明专制之精神者也。
而后者能够为了国家利益顺应世界潮流,逐步实现社会的革新。
梁启超对中国社会历史做过较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1904年2月14日,《新民丛报》)一文中,他指出:西方近代的革命“大率在中等社会”,其以切身经济利益为枢纽决定革命和革命后的政治目标,结果是得自由民权。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则“有上等下等社会革命,而无中等社会革命”,这种革命“长者数十年,短者亦十余年”,往往群雄并起,全国糜烂,且伴有外族势力入侵,结果却仍得专制。
因此,他主张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来育成中等社会,从而奠定“泰西文明革命”的基础。
三梁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却形成不了主流思想。
因为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下,以救国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其自始就带有急促的特点。
面对亡国、瓜分的严重威胁,人们恨不得在一天早上就扭转民族的厄运,使国家由弱变强,因而以为只有最彻底最全面最快速的变革才是最好的,用康有为“上书”时的话即“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但实行“全变”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接着庚子动乱,辛丑条约,使民族灾难进一步加剧。
尽管后来清政府的维新政策不亚于戊戌年代,甚至宣布预备立宪,可是它已经失去了民心。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激进民主派把救国的希望寄于革命,则吸引了大批爱国青年。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皇帝。
继之军阀们勾结列强又起祸害,内乱外患愈甚。
恰在此时,邻国俄罗斯“十月革命”成功,且愿意帮助中国革命,激进民主派中的许多人终于踏上了“以俄为师”之路。
尽管马列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中国年轻的革命者相信: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真正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必然到来。
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潮流,其轨迹大致如此。
当年梁启超认为改造中国首在“新民”——欲建设民主自由的现代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尚处于愚昧、奴性的民众转变成懂得自身权利与国民义务的新人;而“治愚”首在“疗贫”——欲使民众摆脱愚昧、奴性,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梁的学生张东荪更直言说先应“使中国人从来未过过人的生活的都得着人的生活”,所以需要切实地发展经济和教育事业。
为此,即使国家经历一个阶段的“开明专制”也属必要。
可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搅乱了人们的心态,危机感使得那些热血志士投身“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相信“革命能够改变一切”——只有革命政府制定的最彻底的纲领,才能够“根本解决”中国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可以看出,在西方,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源泉是自由主义;而在中国,它们二者的共同点更多的表现为求发展求富强。
今天,时代已经变迁了,但我们国家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回顾百年,翻检思想,有人觉得我们现在的不少感悟,竟是梁启超早已说过的东西;更有人发出了“告别革命”的议论。
笔者以为,此议的着眼点似在今日而非昔日。
如果要对历史进行“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指点,则不可以脱离当时时代与社会的实际环境,也不能只研究历史的后果,不认或否认种种复杂的前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评价接近客观与公允;如果要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则笔者敢言:邓公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已经成为国人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对我们民族之宝贵,如何评价亦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