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合集下载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

改良与革命改良与革命,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两种方式。

革命与改良虽不是一回事,但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两者往往可以相辅相成。

改良是渐进方式,革命是突变方式。

革命前如果没有改良,恐怕革命难以发生;革命后没有改良,革命的成果也不易巩固。

那么,革命与改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改良与革命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形式,都是适应不同需要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互相矛盾又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从其发展来看,先是进行局部的改良,比如说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

其中洋务运动主要是技术上的改革,而戊戌变法等是制度上的变革。

它们都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能全盘的否定。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国,振兴国家。

但是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光是进行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此时革命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之中,最著名的是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虽然革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景象,但是真正的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原始的积累,当具备一定的条件,革命才能走向成功。

由于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因此在那时,很难出现成熟的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所以说,革命是促进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

当革命成熟时,压制革命是不可取的;当革命条件还欠缺时,其他的改良、变法同样也有必要。

那种认为革命是万能或者改良万岁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辩证的看待改良与革命,让它们与当时时代社会背景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综合考虑与应用,才能焕发让它焕发出特有的生机。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从最初大洋务运动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技术上的改革,是中国技术上走向了现代化;但是随即而来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维新运动,但是这场改良却因内部原因导致了最终失败;直到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封建统治者为保全其利益,开始了清末新政,但是这场新政却在有形无形中激化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为了与孔夫子争夺唯一的神 圣地位; 其次,儒家思想是当时中国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 所以,当他不自觉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学 牵引。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函数 y=x2-2x+1 和 的零点分别是什么?
y
y3
y=x 2+2x+3
y
o
1
x
(1)
o -1
x
(2)
-1 o
3x
(3)
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
Hale Waihona Puke △=b2-4ac△>0
△=0
ax2+bx+c=0 两个不等根 (a>0)
两个相等根
f(x)=ax2+bx+c (a>0) 图象
y x1 o x2 x
y o x1=x2 x
结果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改良与改革之辩
早在1905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 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 一场大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数学运用
例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y x 2 3 x ; (2) y 2 x 2; ( 3) 函 数 的 图 象 如 下 :
.y
0 1 4 56 7
x
小结: 求函数零点 的方法
( 1 ) 图 像 法 : 即 函 数 图 像 与 x 轴 交 点 的 横 坐 标 ;
( 2 ) 代 数 法 : 令 y 0 ,解 出 x .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 认识革命与改良
目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改良与革命之辩 我们的看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 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 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 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 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 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中国近代史各种【运动】

中国近代史各种【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历史科学课程,其中涉及到运动有那几处,跨越两个世纪近百年的一个王朝有个民国,涉及到地主改良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党、追求进步的学生、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等中国多阶级的社会活动。

在近代史中,这些运动都属于社会运动,是指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主要包括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

按时间顺序大致有如下几个运动:第一个运动是洋务运动。

(属于地主阶级自身领导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对洋务事业思想完整表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中学支配西学。

),此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业绩:(一)兴办近代企业。

1、军用企业。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最大兵工厂);金陵机器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堂)(最大造船厂);天津机器局(崇厚);湖北枪炮厂(张之洞汉阳)2、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淮军、湘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主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继承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倡自强、求富(口号);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不是要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的失败。

标志: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的特点:1、封建性。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时间背景内容意义)洋务运动;1860----1895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

②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

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

⑤一方面为了克服内忧外患,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中,新掌权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大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⑥总理衙门成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③70年代中期起积极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洋务人才。

评价(含意义):①洋务派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而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但洋务运动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百日维新;1896—1898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提倡开办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等④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广设学堂,提倡西学。

评价: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给了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机会,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

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其实近代社会同时有“两种历史需要”,即改良与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从一方面来说,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民主思想得不到发展,使中国民主基础十分薄弱,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清政府具备足够的权威合法性,中国社会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制度的变革,可能走渐进的改良道路;
从另一方面来说,清政府在无力反抗外力入侵,无力成功领导变革的情况下,权威合法性每况愈下,国内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一触即发,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被统治阶级也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了,而由于西方入侵中国,所带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却在中国产生了示范效应,在革命派的带领下国人迫切希望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

于是,从近代至今,在这个改良与革命的问题上,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就是一部革命史,改良就是懦弱,不革命就不足以推翻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道路。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革命破坏了生产力,使社会产生了严重失范,辛亥革命把社会搞糟了,他们宣称告别革命,如果不推翻清王朝,中国沿着清末新政的道路走下去,必将发展得更加顺利,更加繁荣富强。

其实,这两派的观点都存在着合理性与片面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两种历史需要”呢? 坚持革命观点的人容易忽视中国缺乏建立先进的政治、经
济、文化制度的条件,而盲目追求政治的高度民主化和所有制结构的一大二公(是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坚持改良观点的人容易忽视近代中国各届政府缺乏权威合法性,亡国灭种迫在眉睫,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客观事实,一味僵化地反对革命。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这“两种历史需要”是交织地客观地同时存在着的,是不可能缺一的,正确的观点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改良与革命缺一不可,当革命条件成熟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地顺应革命潮流,推动革命,参加革命,推翻不具备权威合法性的、不能成功领导中国进行改革的政府当局。

当革命结束,开始建立新政权时,我们又应该认识到,在中国缺乏建立民主程度较高的政治制度的条件下,又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民主程度较低的政权,采取渐进改良的方式,遵循客观规律,在中国进行各种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