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发 生的?从根本上说,是被外国侵略 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例: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 村。左图是孙中山诞生地和住宅 的照片。
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 医书院学习医学。先后结识陈 少白、杨鹤龄、尤列等,经常 聚谈反清革命。(左起为杨鹤 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 后立者为关景良)
(4)预备仿行宪政:新政无法挽救清廷的 统治危机。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1905年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后实行预备仿 行宪政。
“出 五洋 大考 臣察 ”宪 及政 随的 员
“五大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 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 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也在增长,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辛亥革命导火线-----“皇族内阁”1号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
所谓“铁路干线”,主要指的是粤汉、川汉 铁路。这两条铁路已经归于商办,即由民间投 资建设并经营。但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危 机,朝廷决定向外国银行借款,借款需要抵押 物,而当时的中国,唯一能够让列强们感到有 吸引力的抵押物,恐怕只有铁路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2、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6月成都保路 同志会成立 保路风潮发展为全省 抗粮抗捐斗争 成都血案 荣县及各州县独立
(二)武昌起义与各省独立
1、武昌起义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 组成同一的起义 领导机构,蒋翊 武任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任 参谋长。
1911年10月9日起义消息泄露,刘 复基、彭楚藩等革命党人被杀。
----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学说的确立
(1)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8月20 日在日本东京 成立
•同盟会的组织体系:
总理
评议部 司法部 支部 分会
执行部
•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三民主义学说
民族主义 内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优点: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政府;将满族贵族和满族人民区分 开来。
原因二:当时的中国不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国 内环境,封建统治阶级顽固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资产阶级思想未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原因三: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成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和 惠州起义
兴中会成立宣言
檀香山兴中会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的建立
章炳麟:《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3年黄兴成立华兴会; 1904年刘静庵成立科学补习所, 年底组建日知会; 1904年蔡元培组建光复会;
蔡锷
护国运动
3、护法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中华民 国海陆军大元帅的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
(1)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 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 清政府的倒行逆施, (2)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日益将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推向自己 的对立面。 的对立面。 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人官僚集团之间, (3)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人官僚集团之间,中央与 地方之间,矛盾愈演愈烈,离心离德。 地方之间,矛盾愈演愈烈,离心离德。
蒙敝孙、黄和制造“宋案” 蒙敝孙、黄和制造“宋案” 1913.7.12—9月初, 1913.7.12 9月初,二次革命
1912年 1912年8月,宋教仁成 立国民党。 立国民党。 1913年 1913年3月,袁世凯收 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功绩:20世纪中国的第一 伟大的历史功绩:20世纪中国的第一 次历史巨变(课本60—61页) 次历史巨变(课本 页 (二)深刻的经验教训
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武汉与江浙方面关于中央政府地点及权位之争 虚临时政府之职以待袁君反正来归” “虚临时政府之职以待袁君反正来归” 孙中山海外归来,1912年元旦就职大总统 孙中山海外归来,1912年元旦就职大总统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1912.1—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 1912.4.1) )
四、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
(三)经济方面: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实业 经济方面:保护私有财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 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 院行使其统治权。 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规定各族人民一律平等, 第二章《人民》规定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 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 会行之” 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 会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五章《国务员》 第六章《法院》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五章《国务员》;第六章《法院》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诞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也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沉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

19世纪末,由于列强的不断侵略和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姓饱受列强侵略和不公平条约的剥削,民族危亡感加深。

同时,清王朝的腐败和愚昧导致了民众反抗的日益高涨。

这样的背景下,辛亥革命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各地起义的蔓延: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起义浪潮,许多省份相继宣布独立。

这种蔓延的革命火种为新中国的孕育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和多次尝试。

1949年,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共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从而宣告共和国的诞生。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194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在国际事务中,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崛起为亚洲和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责任与挑战。

四、结语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与发展的艰难来之不易,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

三.1911年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
答:1911年5月,清政府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卖给帝国主义,引起了川,粤,湘,鄂四省民众
的强烈反对,保路运动由此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向情愿的群众开枪,打死了30多人,广大民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员的参与下,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不具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历史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答:1.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了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各国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 按价征税 涨价归公 按价收买
历史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六.国民党一大堆三民主义的新解释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
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勒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勒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5、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辩论:(1)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宁
强烈信念
“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1922年8月二次护法) • 发表宣言“凡忠于民国者,由引为友; 不忠于民国者,则引为敌。义之所在, 并力以赴。危难非所顾,威力非所畏” 。 (1922年8月二次护法) “最后之胜利,终归与最后之努力者” ——孙中山《致本党同志书》

4)与时俱进,改组国民党。 • “孙中山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 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 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 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 毛泽东
1897年春, 英国出版 了孙中山 用英文撰 写的《伦 敦被难 记》,该 书记述了 他早期的 革命活动 及被难经 过

在伦敦的研究和社会考察,使孙中山 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了更大的提升。 • 无论是在孙的一生中,还是在反对清政 府的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它更坚定了孙反清革命的决心,同时也为 孙提供一个宣传革命主张的良好机会 。
1903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 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 1904年刘敬安、张难先等在 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 1904年陶成章、龚宝铨等 在上海组成光复会
4)创立中国同盟会
它是全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5日,孙中山、黄兴和宋 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它是近代中国 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 党,从此反清志士有了共同的领袖和 纲领。
勇于修正
孙中山一生,经历了中国局势和世界 局势的剧烈变化。 • 他总是从世界发展大局来观察中国的 前途和命运,努力使中国的发展赶上世 界潮流。他勇于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Hale Waihona Puke 知行合一1912.3.10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登基
3)捍卫共和制度,锲而不舍。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 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 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7月发动二次革命, 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宋教仁

1915年,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 制的护国运动,发表了《讨袁宣言》和 《第二次讨袁宣言》。 • “民国究竟亡而复存,------民国创制 虽为时无几而天下为公,共和真理,其 入于人心者深矣。” ——孙中山 • 这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程度。
• 从“改良”到“革命”原因:
• • • • •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从小深受反抗意识的影响 上李鸿章书的失败 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 孙中山头脑里的某些反抗意识和对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向往追求,是孙中 山向革命民主主义转化的内在条件与根据。
3)武装反清
1895、10月 广州起义失败, 11月,建兴中 会分会,同时 割断辫发,改 装易服。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 民 主 义”: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同盟会纲领的提出,标志孙中山民主 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
他在晚年的《三民主义》讲演中明确指 出: “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 所以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 欧美。 我们为什么要仿效欧美呢?因为看见了欧 美近一百年来的文化,雄飞突进,一日千里, 种种文明都比中国进步得多。”
断发易服
剪掉辫子不久的孙中山

从此,孙中山便以被清政府通缉在案 的政治要犯身份在海外过着流亡的职业 革命家的生活。 • 1900年后他和改良派展开了不可调和 的斗争,这种战斗到底的态度,达到了 同时期的革命家所未达到的水平,显示 出一个民主革命先行者的高度思想觉悟。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11月2日,他从纽约赴伦敦,在英国逗留10 多天,也无成果,他想向四国银行团借款, 遭到拒绝。 • 21日到法国,向东方汇理银行商谈借款,也 遭拒绝。 • 国内独立各省早已盼望孙中山归国。虽然武 昌起义不是在他直接领导下发动的,却是在 他的影响下发生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他是 中国革命的首倡者,为革命奔波16年,屡仆 屡起,百折不挠,在革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 威望,是公认的革命领袖。
2)成立兴中会
首批会员宣誓入会的地点——李昌住宅
• 1894年11月兴中会成立,立志“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创立和众政府”,标志中国资产 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崛起。 • 对于孙中山来说,从要求和平改革到走向推 翻清政府的暴力革命;从对封建统治者抱有 幻想到同封建帝制决裂,决心创立民主政府。 • 标志着孙中山向革命民主主义者伟大转变的 开端。
1)1894年写《上李鸿章书》
• 《上李鸿章书》失败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
清政府的腐败,认识到上书请愿等改良方法无 济于事。 • 既然和平改革的道路行不通,那只有毅然决 然走上向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封建统治阶级 对抗的道路,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 它既可以看作孙中山早期政治思想进入终结 时的一个里程碑;也可看作和平改革失败而 继续前进的起点。
孙中山在南 京总统府
辞去临时大 总统的孙中山
国父故居
中山陵园
一、孙中山的历史定位
1、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 振兴中华,这个口号谁提出来的?
• 在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宣言中,提出 “振兴中华”的口号,表达了强烈的爱 国思想。是一篇充满激情的爱国宣言书 。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 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名帝象,学名文, 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 因而得名。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基 座 上 的 武 昌 起 义 浮 雕
3、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的革命家
• “中山先生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 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 •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 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 命工作。”
——鲁迅
1)开展武装斗争,屡败屡战。
• 1895年 ,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 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 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 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 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 由此初步形成。 • 1895~1911年,在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 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 为起义筹募经费。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唯一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1866 -1925 )
连战拜祭中山陵2005\4\27 在博爱广场发表感言
连战向孙中山先生坐像敬献花圈
• 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 亲临谒陵。
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 远影响的三个巨人之一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
1911年6月,在美 国旧金山
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 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爱默生
5、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的革命

在新一轮的民族觉醒历程中,依偎于 神圣皇权的忠君救国观念便不再因中外 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而强化,它的合理性正 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拷问与挑战,面临灭顶 之灾。 ——《民族觉醒的历程》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形成
1896年 10月11 日,孙 中山被 清政府 驻英公 使馆诱 捕密囚 于使馆, 图为囚 禁室

老师康德黎发动舆论力量,才将他拯救出 来。 • 孙中山伦敦蒙难的遭遇,获得国际的关注, 并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革命领导者。 • 为人身安全,孙中山继续在伦敦居留,他 “潜心研读和从事著述,探求救国真理”, 在大英博物馆研读政治、外交、法律、军事、 矿产和经济等书籍。
• 孙中山于12月25日到达上海,即被17省代表 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组成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 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 3月11日孙中山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达成
杨氏
“我是苦力,同时也是苦力的儿子”. 从小朦胧要当“洪秀全第二”
11岁时听太平天国老兵讲故事
2、彻底的民主主义者
•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 先生开始的。”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 大先行者。” ——毛泽东

从“改良”到“革命”
• 受老师何启的影响,曾试图通过温和 的社会改革方案来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 政治抱负。 • 何启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社会改革思 想家,为中国的社会改革著书立说,不 遗余力。
从1895年广州起义踏上武装反清的道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为之变色!”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
2)伦敦蒙难,死里逃生 。

1896年9月30日,孙中山由纽约乘船 抵达利物浦,10月1日到伦敦,与他的 老师康德黎晤面,后被清朝侦探跟踪, 再将他挟持致清朝驻伦敦使馆软禁起来 囚(11-23、12天)。
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 旗帜,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 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 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 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 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 上海,护法运动再次失败。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 出卖国家主权,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 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 阀,发起了第一次护法运动,在广州建立军 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 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 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 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 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 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 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