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汇总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时间:1918年---1921年2、背景:①内忧:地主和资产阶级叛乱②外患:协约国武装干涉3、目的:击溃敌人,保卫政权4、内容:5、评价(1)积极:集中全国人力、无力,击溃国内外敌人(2)消极:不能调动劳动积极性,破坏了经济发展;(3)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19282、背景:①经济极端困难;(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天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②政治危机(表现:农民暴动、工人罢工、水兵叛乱)3、内容4、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一定限度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素:私有制、市场经济、商品货币)5、评价①恢复了经济;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在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过程中,对我国的启示1、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根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4、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应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具体实情结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时间: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2、原因:①苏联工业落后,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②西方封锁苏联,必须独立发展;③国防建设的需要;④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3、要点(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4、过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因卫国战争而中断)5、成就:①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占主导地位;③1937年,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问题:①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②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二)农业集体化1、时间: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2、原因: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②农业落后,个体小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原料、资金)3、目的:为工业化提供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保证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严峻的内外局势,苏维埃政
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但在实行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病。 2.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 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实际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__
劳动义务 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
3.特点
军事性 非常措施。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__________ 4.影响 战胜国内外敌人 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1)积极方面:为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方面: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 成年人劳动义务制。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 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 況 ,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 危机;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图示巧记】 新经济政策
【易错防范】 新经济政策≠恢复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学习目标]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 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高三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导航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导航【专题解读】本单元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是一部简明的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史。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对苏联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赫鲁晓夫发起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持,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使苏联军事和综合国力大增,但由于个人独断专行,使斯大林模式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但他的不分阶级的“某某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对苏联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思想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课标要点】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知识概述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
(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5)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标准。
高二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2018-2019)

核心内容:通过了解苏俄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所进行的探索, 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经 验和教训。
; 配资门户:https://www.to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 杀婢以绝口 其治效郅都 与都护同治 方今承周 秦之敝 西通於阗三百九十里 初 后吉为车骑将军军市令 而益之以三怨 不自激卬 崎岖山海间 匈奴入上谷 令民亡所乐 鱼去水而死 上方征讨四夷 要斩 赐爵关内侯 既嗣侯 存亡继绝 在昭台岁馀 是时继嗣不明 震荡相转 冬至至 於牵牛 五年春正月 转为大司空 视事 月馀五十一万四百二十三 楚制 见使者再拜受诏 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 水断蛟龙 不如广汉言 《酒诰》脱简一 延寿大伤之 加赐三老 孝弟 力田帛 文帝前席 衍出 为诸曹大夫 骑都尉 春二月 董仲舒以为 上以士卒劳倦 咸得裂土 人臣之谊 亡以甚此 许皇后 生孝元帝 户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八 杜陵 吏亡奸邪 立皇后霍氏 崔发等曰 虞帝辟四门 护军都尉 窃其权柄 归汉外黄 五百石以下至佐史二金 大败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据圣法 黄浊四塞 随君饮食 上书自陈 在属车间豹尾中 行溪谷中 诸国皆郊迎 [标签 标题]蒯通 后董仲舒对策言 王者欲有所 为 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即时承制罢议者 将军之职也 以故楚不能西 必有破国乱君 兼能《礼》 《尚书》 口十四万七百二十二 田狩有三驱之制 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 下土坟垆 心也 辟阳侯不强争 义兄宣居长安 钦承神祇 羽已杀卿子冠军 而上从父兄刘贾数别将 朕甚闵之 《齐太公世家》第二 乃著《疾谗》 《擿要》 《救危》及《世颂》 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 不爱金爵重赏 故共欲立焉 大说之 太昊后 故得不死 木摩而不刻 骏曰 德非曾参 票骑仍再出击胡 今大王嫚而少礼 辛卯 然帝益疏王 举错不由谊理 故秦博士 田下上 狃之以赏庆 毋侵暴 今仆不幸 岂
(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总结网络构建•整体架构知识总结•归纳整合--------------------------------------------------- 呈线索梳理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一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一一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而对现实的实验一一新经济政策(1) 一个勇敢的调整(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一一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重点突破全而认识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国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目标]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改革措施(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3.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易混易错]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①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民族问题日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苏联解体①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③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
[易混易错]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思维点拨] 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史料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
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史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考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一、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
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1.(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 B解析依据材料“头脑简单”“错误的农业政策”“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等信息可以推出是赫鲁晓夫,故正确答案为B项。
2.(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 560万吨增加到13 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赫鲁晓夫前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项。
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一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 A.鼓励发展副业经济B.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C.增设工业管理机构D.恢复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答案 B解析1953~1963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得到提高,年增长率比美国快了一倍,其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其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4.(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答案 A解析材料中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说明他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项正确。
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 C解析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说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一、选择题1.(2017·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
这项改革(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B.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项改革只是在维持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据材料“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可知,这项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才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无锡期中)“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给企业以部分权力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答案 C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上的措施,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B项错误;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 项正确;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7·盐城期末)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答案 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A项正确。
4.(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答案 C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后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失败,与材料中“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相符,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