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2018-04-20 16:23:36)▼卷上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
[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
”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
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
《诗经.周南》:伐其条枚。
掇,拾拣。
[木并]榈:棕树。
《说文》:“[木并]榈,棕也”。
[木并]读音bing。
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
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
早佚。
[木贾]:读音jia。
[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
《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陆羽《茶经》全文极注释

陆羽《茶经》全文极注释呵呵,今天看了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又让我想起唐·陆羽《茶经》啦......^.^ 在此重新温习一下下!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
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
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
积公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卷上·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冫廖]。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0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
《诗经.周南》:伐其条枚。
掇,拾拣。
02、栟榈:棕树。
《茶经》(唐)陆羽原文

《茶经》(唐)陆羽原文《茶经》(唐)陆羽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
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蒡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300b8fbceb19e8b8f6baea.png)
[唐]陆羽《茶经》详解(解题+原文+翻译+注释)红树主人2013-04-12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
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
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
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
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
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茶经》共十章。
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
“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
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卷上一之源【注释】(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
《诗经.周南》:伐其条枚。
掇,拾拣。
(2)栟榈:棕树。
《说文》:“栟榈,棕也”。
栟,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
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茶经全文及解释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徵、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
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
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乾、穿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
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下卷6节: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著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
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
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的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茶经全文及解释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徵、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
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
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乾、穿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
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下卷6节: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著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
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
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的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茶经》唐·陆羽——茶之具

《茶经》唐·陆羽——茶之具【原文】“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注释:——(音yíng)竹制的箱子、笼子、篮子等用来盛放物品的器具。
筥——(音jǔ)圆形的盛物竹器。
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语出《汉书·韦贤传》。
说的是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留给他们一本经书。
颜师古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颜师古——名籀。
唐初经学家,曾注《汉书》。
】灶:无用突者。
【注释:无用突者——突,烟囱。
成语有“曲突徙薪”。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
“篮以箅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
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
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注释:甑——(音zèng)古代用来蒸食物的炊器,即今蒸笼。
篮以箅之,篾以系之——箅(音bì)蒸笼中的竹屉。
篾(音miè)长条细薄竹片,在此处是指从甑中取出箅的提耳。
亚——亚字当作桠,木桠枝也。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
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土中,遣无所摇动。
“襜”: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
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注释:襜——(音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芘莉”:一曰籝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
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注释:芘莉——芘(音bì)芘莉,竹制的盘子类器具。
蒡莨——(音bàng—làng)笼子、盘子一类的盛物器具。
】“棨”:一曰锥刀。
柄以坚木为之。
用穿茶也。
【注释:棨——(音qǐ)穿茶饼时用的锥刀。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
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
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原文原注: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
)犎牛臆者,廉襜(chān)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
)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
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ào 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
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
茶之否臧(pǐ zāng),存于口决。
三、茶叶的采制(译文)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
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羽《茶经》三之造(茶叶之采制)附译文
原文原注: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
)犎牛臆者,廉襜(chān)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
)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
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ào
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
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
茶之否臧(pǐ
zāng),存于口决。
三、茶叶的采制(译文)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
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
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
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
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
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
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
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
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