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挺直,不弯曲 . 直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 .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副词,只是,不过 . 驴不胜怒能承受,禁得住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 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尽 .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盛大的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
4.培养同学们质疑问难的能力。
内容提要 《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是比喻说理的典范,而《过秦论》和 《师说》则是对比论证的典范。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对话体论 辩文,说理形象并富有感染力。《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 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以喻代议, 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 汲:取水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 【答案】 敛:整理,结集。 C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 隔,同在人间却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 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 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刘学锴)
(2011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 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 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 . 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 . 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 . 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 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 .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
共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五、探究赏析
㈠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3.集体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引入。
二、合作探究文本
1.梁惠王的困惑
梁惠王的苦恼是什么?
请一位同学,以梁惠王的语气诵读第一段。
阅读小帮手
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遭遇惨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于是,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孟子于公元前320年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nìng),兵三折(zhé)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但是当我一“引导”,就像自己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一样,又不想放手给学生这个“副驾驶”了。这恐怕就是教师常常以讲为主的主要原因吧。
2.自读课文的五、六两段。孟子提出了几条建议?
孟子的建议: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结果: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自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果: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的仁政主X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同。“未之有也”中的“之”作“有”的宾语,故应是代词;而“何厌之有”中“有”的宾语却是“何”,故“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课后作业
1.巩固全文的翻译与背诵。
2.利用晚自习时间完成活页卷“能力提升层次B”的课外拓展部分。
教学
反思
本文让学生熟读成诵后才上的,学生对文章虽较熟悉,但对文章的内容、论证的方法及语言特色还是陌生的。所以我加强了这方面的引导。效果还不错。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

3.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12、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劝学》答案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劝学》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3、“,”,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议论性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集中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指出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并提出了一系列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如合理划分田宅、重视农业生产、加强教育等。
这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其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2)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论证过程。
2、教学难点(1)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_季氏将我歂谀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临朐六中高二语文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学习并掌握比喻、对比手法的使用,提高论辩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一、课前延伸: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今存《孟子》,为孟子及其门人所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
2、创作背景: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争夺人力就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在本文中就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二、课内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尽心焉耳矣...()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2、翻译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文段探究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二)研读第二、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翻译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文段探究(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回答的?(2)“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三)研读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义..()之教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翻译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素材《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孟子简介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
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话题:民不加多 第一部分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4) 阐述民可加多的措施。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 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在翻译文段中找出相应翻译
【译文】百姓地位最重要,其次是国家, 国君地位要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
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 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战国中期,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 制崩坏,民众困顿。魏国曾是强国,但 在梁惠王时,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以至于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 暴敛,造成人口锐减,兵员匮乏。为达 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 均以增殖人口为当务之急。梁惠王理所 当然会为‚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 忡。《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 是 A.数罟(ɡǔ 网)饿莩(piǎo 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yè 摇着) C.庠序(yánɡ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dì 尊重父母) 狗彘(zhì 猪)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 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 明确: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 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对供养活 人,安葬死者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 满,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 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明确: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 上了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着丝绸了。鸡 猪狗一类的家禽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 的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 了。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 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 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宾语前臵句)
明确: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 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 头顶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有丝绸, 吃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 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词汇并作笔注)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 是很尽了心啦。河内遇荒年,就 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再 把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河东 遇荒年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 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 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 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业 于孔子之孙子思,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 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 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 —“亚圣”。他重视民心向背,主 张“民贵君轻”;哲学上提出“性 善论”。他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 一位儒学大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 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 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 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 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 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名言,
你知道多少?
•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 •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 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译文】孟子说:“我懂得辨析言 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 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 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矣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①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的 葬埋死的没有不满的了。②认真地 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 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仁政的 具体措施?(用原文回答)
【答案】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管仲(百姓的)粮仓
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食才 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 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伊斯
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 战争做说明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 器已经交接,(兵士)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 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人逃 跑了五十步就停下。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 去笑话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熟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 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 区别。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确: (贵族家的)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 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 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 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 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 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 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 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明确: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 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 池塘里,鱼鳖就会吃不完。按 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 会用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