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归纳总结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固定句式

3.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等)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说:“冉求,)恐怕要责备你了吧?“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七、表示比较
1、 “孰与”“与……孰”,译为“跟……相比,哪一个更……”。 • 吾与徐公孰美? •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陋之有?
4、“庸……乎”,译为“哪管……呢”、“难 道……吗”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5.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 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 是……吧!"、" 难道……吗?"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 样呢?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 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虞姬啊,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 山》
---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 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4、“若何(何若)、如何(何如)”,表询问或商量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固定句式用法及翻译

• 可译为“大概就是说……吧!”
•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 译文:这大概就是说李将军
(这样的人)吧!
精选课件
19
11、其……乎
• 可译为“难道……吗”、“大概 都是……吧”、“大概就是…… 了”
• ①其皆出于此乎! •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精选课件
20
• ②其孰能讥之乎? •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 ③其王存乎! • 大概就是王存了!
文言固定句式 用法及翻译
精选课件
1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 “所……者为何”的移位和 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 物)是什么”。
精选课件
2
•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 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 什么。
•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 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 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 迁《项羽本纪》)
• 译文:虞姬啊虞姬,对(把)
你怎么办? 精选课件
7
• 4、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 上文,“则”表示推断。
•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 ①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
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
记》)
精选课件
8
•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 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 乐呢?
• 可译为“说的就是……啊!”
•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 之。”——夫子精选课之件 谓也。(孟1子7
•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 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 的人啊。
•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 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 译文:这大概就是说李将军
(这样的人)吧!
精选课件
19
11、其……乎
• 可译为“难道……吗”、“大概 都是……吧”、“大概就是…… 了”
• ①其皆出于此乎! •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精选课件
20
• ②其孰能讥之乎? •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 ③其王存乎! • 大概就是王存了!
文言固定句式 用法及翻译
精选课件
1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 “所……者为何”的移位和 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 物)是什么”。
精选课件
2
•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 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 什么。
•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 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 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 迁《项羽本纪》)
• 译文:虞姬啊虞姬,对(把)
你怎么办? 精选课件
7
• 4、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 上文,“则”表示推断。
•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 ①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
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
记》)
精选课件
8
•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 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 乐呢?
• 可译为“说的就是……啊!”
•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 之。”——夫子精选课之件 谓也。(孟1子7
•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 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 的人啊。
•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 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归纳总结类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 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 《封建论》)
•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
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精选PPT课件
7
•
•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 1、何其…… •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
•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 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 “跟……比较,哪个更……”。
•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④救赵孰与勿救?
•
精选PPT课件
4
•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1、不亦……乎? •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
•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 的”“是什么”。
•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②女亦无所思。
•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 么(可以)用来……”。
悯他。
精选PPT课件
14
•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 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精选PPT课件
13
• (十)其他
• 1、“而已”,相当于“罢了”。 •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
•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 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 《封建论》)
•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
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精选PPT课件
7
•
•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 1、何其…… •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
•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 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 “跟……比较,哪个更……”。
•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④救赵孰与勿救?
•
精选PPT课件
4
•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1、不亦……乎? •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
•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 的”“是什么”。
•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②女亦无所思。
•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 么(可以)用来……”。
悯他。
精选PPT课件
14
•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 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精选PPT课件
13
• (十)其他
• 1、“而已”,相当于“罢了”。 •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练习ppt

五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 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 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 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 悲也已!(《寒花葬志》) 【答案】
魏孺人常常让她坐在桌边和我们一起吃饭, 接近吃饭的时候,她的眼睛在桌上移来移去。 (这时),妻子就指着她(给我看),我认为 (她的动作)好笑。
① 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国家而死!
②京城被攻克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 (但)希望您不要杀害他。
四 子曰:“贤哉,(颜)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论语》) 【答案】 别人一定无法忍受这种艰难困苦,(但) 颜回却自有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答案】
①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 1分), (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举荐有才能的人 ( 1分) 。 ②君子使用人才如同(人们)使用器 物一样,各取(他们的)长处(1分) 。古 代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借 用人才吗? (1分 )(你)正应该忧虑自己 不能了解(人才),怎么能够诬毁全天下 的人呢? ( 1分)
4.用否定词表示疑问句的有:“有(可、 能、愿)……否”、“不……乎”等。
例如:①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言翻译练习
将文中两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一
①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 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 耳。 ”上曰:“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人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 安可诬一世之人!”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 样)、得无... 耶(大概... 吧、恐怕... 吧)等。
文言句式课件(固定句式,例句翻译)

1、( C)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06年广东卷) • 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 一致的一句是 A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答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 是近代未有的过的事。
•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 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 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 者,其在君乎?”
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否定句中宾语前臵)
师旷撞晋平公①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 君②!惟其言而莫之违③。”师旷侍坐于前④,援 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⑤。公曰:“太师 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 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 人者⑧之言也。”左右请除之⑨。公曰:“释之, 以为寡人戒。”
· ⑹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 ⑺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 ·· 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 ⑻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表判断。
·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 ⑸环滁皆山也。 · ⑹此亡秦之续耳。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句式课件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 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 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 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 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 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 (变式)句、省略句四种,另外, 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要 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练习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练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4f8fdac28ea81c758f578f0.png)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 样)、得无... 耶(大概... 吧、恐怕... 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 之(怎么... 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 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 (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六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 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 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 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浮生六记》)
【答案】
(儿时的我)又会把一些蚊子留在白帐中,一 边慢慢地向帐中喷烟,让蚊子在烟中飞舞鸣叫。 我把这一切想象成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是 有鹤在云中叫,这让我非常高兴,其乐无穷。
[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答案】
①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②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十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 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①何谓得之于心? 马 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 车轮焉,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 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以 是求中于奔驶之下, ②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 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 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 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 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 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①然亦奇其不用吾 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②盖将终 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 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句式翻译---肯定句否定句,分译,合译PPT共24页

句式翻译---肯定句否定句,分译,合译
6
、
露
凝
无
游
氛,天Fra bibliotek高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6
、
露
凝
无
游
氛,天Fra bibliotek高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高考复习文言固定句式翻译练习PPT (共15张PPT)

14)“不为……乎”连用,表反问,译为“不算
是……吗?” 译:1)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 2)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15)“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
气,译为“大概(恐怕)……吧!”、“还是…… 吧!”、“ 难道……吗?” 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韩愈《师说》) 2)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7、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
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 只怕是、莫非)……吧”。 译: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2)若辈得无苦贫乎? (《王忠肃公翱事》) 8、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译: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崤之战》)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后乎?
20)“……何如哉?”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译: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哉?(《五人墓碑记》) 2)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21) “何其 ”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
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译: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 事成蹉跎 。
5、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
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 虺:小蛇;弗:不;摧: 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 消灭。小蛇不打死,大 等。 了怎么办呢?比喻不乘 译:1)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 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 宴》) 患。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梁惠王 上》) 3)为虺(huǐ)弗摧,为蛇若何 6、“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 么样”。 译:1)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是……吗?” 译:1)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 2)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15)“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
气,译为“大概(恐怕)……吧!”、“还是…… 吧!”、“ 难道……吗?” 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韩愈《师说》) 2)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7、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
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 只怕是、莫非)……吧”。 译: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2)若辈得无苦贫乎? (《王忠肃公翱事》) 8、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译: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崤之战》)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后乎?
20)“……何如哉?”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译: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哉?(《五人墓碑记》) 2)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21) “何其 ”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
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译: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 事成蹉跎 。
5、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
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 虺:小蛇;弗:不;摧: 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 消灭。小蛇不打死,大 等。 了怎么办呢?比喻不乘 译:1)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 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 宴》) 患。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梁惠王 上》) 3)为虺(huǐ)弗摧,为蛇若何 6、“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 么样”。 译:1)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
《封建论》) •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
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
•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 1、何其…… •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
么……”。 •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
乱也? •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 2、何……之…… •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
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 什么这么……”。 •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 也?
•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 1、唯(惟)……为…… •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 ②唯谨慎为得久。 • 2、唯(惟)……所…… • 可译为“任凭……”“随便……”。 •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
•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 么……呢”。
•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 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 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
•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 ……孰与…… ……何如…… ……孰 若…… ……何若……
•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 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 “跟……比较,哪个更……”。
•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④救赵孰与勿救? •
•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1、不亦……乎? •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
面……”或者“又……又……” •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
传》) •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
悯他。
•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 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 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 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 吧!
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 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 “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 上说:“忠厚长者。”
• 又如:因问明帝:“长来……”。 •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3、无以……为 •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 晋文之事》)
吗?” •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
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 2、何(以)……为?何……焉为? •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
得着……呢?” •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3、何……之有 • 可译为:“有……呢?” •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 ……之谓也 • 可译为“说的就是……” •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 (十)其他
• 1、“而已”,相当于“罢了”。 •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
的事。 •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
宋何罪之有? • ②夫晋,何厌之有? • 4、何有 •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
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 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不是……吗”。
•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
•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 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 (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 1、无乃……乎 •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2、得无……乎 •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归纳总结 类
•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 如……何 若……何 奈……何 •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 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
•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
的”“是什么”。 •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②女亦无所思。 •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
《封建论》) •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
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
•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 1、何其…… •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
么……”。 •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
乱也? •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 2、何……之…… •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
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 什么这么……”。 •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 也?
•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 1、唯(惟)……为…… •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 ②唯谨慎为得久。 • 2、唯(惟)……所…… • 可译为“任凭……”“随便……”。 •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
•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 么……呢”。
•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 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 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
•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 ……孰与…… ……何如…… ……孰 若…… ……何若……
•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 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 “跟……比较,哪个更……”。
•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④救赵孰与勿救? •
•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1、不亦……乎? •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
面……”或者“又……又……” •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
传》) •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
悯他。
•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 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 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 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 吧!
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 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 “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 上说:“忠厚长者。”
• 又如:因问明帝:“长来……”。 •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3、无以……为 •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 晋文之事》)
吗?” •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
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 2、何(以)……为?何……焉为? •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
得着……呢?” •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3、何……之有 • 可译为:“有……呢?” •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 ……之谓也 • 可译为“说的就是……” •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 (十)其他
• 1、“而已”,相当于“罢了”。 •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
的事。 •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
宋何罪之有? • ②夫晋,何厌之有? • 4、何有 •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
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 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不是……吗”。
•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
•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 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 (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 1、无乃……乎 •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2、得无……乎 •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归纳总结 类
•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 如……何 若……何 奈……何 •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 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
•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
的”“是什么”。 •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②女亦无所思。 •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