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专题——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个事怎么办?②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则较死为苦也,(这)将奈之何?(林觉民《与妻书》)[译]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4)“何也”“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译]自己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5)“何所”是表疑问的固定句式,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孰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更……”“……比……怎么样”。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你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译]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到底怎么样呢?3.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附例句)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5.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所忆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固定句式,了解这些固定句式,对我们阅读、翻译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固定句式也是高考常考内容。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性、用法不同的词,因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从而形成的用法和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这些固定句式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选择、表示感叹和表示揣度五种。
一、表示疑问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译为: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走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②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③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分一厘都搜刮干净,挥霍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④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到底怎么做?⑤奈何绝秦欢?——《屈原列传》【译文】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2.此类结构中间可插入宾语“之”或各种短语,具体说出所疑。
(1)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啊!我把你怎么办啊?(2)若……何。
可译为“对……怎么办?”。
①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②若楚惠何?——《晋楚城濮之战》【译文】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3.“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①夫子何命焉为?——《公输》【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呢?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译为: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译文】而唯独这个地方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5.“如……何”,译为:“把……怎么样”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译文】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6.“何所……”,译为“……的是什么”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专题七考点七备考必记仓储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中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来。
”——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啊。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译文: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太史公说:“《传》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他。
’这说的正是李将军啊!”2.【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3.【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大惊,问:“将怎么处理这种局面呢?”②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春秋》)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贤能的君主治理国家是怎么样的?”4.【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分别相当于:①“拿什么”“凭什么”“用什么”“怎么”;②“有什么”;③“为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一天如果您驾崩了,长安君自己凭什么在赵国托身?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译文:不愿意做的和没有能力做的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们的君王差不多没有疾病了吧,(否则)为什么能演奏音乐呢?5.【何其】语气副词,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砍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流下来打湿衣襟的境地,是多么的衰颓啊!6.【何乃】①怎能;②何况;③为什么。
①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 译文: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吗?怎能怪罪地脉呢?②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史记·田叔列传》) 译文:将军尚且不能了解人,何况家臣呢!③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译文: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为什么要祝贺我呢?”7.【何如】(1)在表询问的句中作谓语,译为“如何”“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拿逃跑五十步来笑话逃跑一百步的,(你觉得)怎么样?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译文: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和五人的死相比,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2)在陈述句中作定语,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 译文:凡是得到一个职位,一定先详细询问他的同僚都是什么样的人。
(3)在疑问句中表比较,译为“和……相比……怎么样”。
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抱朴子·逸民》) 译文:你认为吕尚和周公相比怎么样?(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译为“哪里比得上”。
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谏买浙灯状》) 译文:如果知道它没有用,为什么还要买?讨厌它很贵,哪里比得上不买?(5)询问原因,译为“为什么”。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现在我拥有十万人马,驻扎在边境上,担负着国家的重任。
现在你乘一辆车来取代我,为什么呢?8.【何……之有】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格式之一,等于“有何……”。
①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听说先生正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那晋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9.【得无……乎】表反问语气时译为“能不……吗”“能没有……吗”;表疑问、推测语气时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①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译文: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②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10.【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译文:况且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盘和崤函的坚固还和原来一样。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各的主人。
11.【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哪一个美?”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沛公问:“(项伯)跟你相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一些?”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一些)?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徐公比较,哪一个美?12.【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在那里等待死亡,哪如起来拯救自己!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杀了这个小孩子,哪如把他卖了!13.【其……其……】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唉!是确实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是那真实情况呢?14.【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石头呢!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样做不行,何况圣明的人呢!15.【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译文:不久,用吴地百姓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求,诛杀了这五个人。
16.【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译为“被”,“所”字可保留。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嬴(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安书》) 译文: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
17.【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2)表示原因。
①译为“……的原因(缘故)”,后面跟“是……”;②译为“之所以……”,后面跟“是因为……”。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因为要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18.【是以】“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19.【以为】(1)认为。
可以不翻译,因为现在仍用“以为”。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项羽军队的士兵听见汉军唱的楚地歌谣,以为汉军完全占领了楚地。
(2)作为,用作。
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
(《后汉书·朱儁传》) 译文:当时同郡的周规被公府征召,临行时,借郡库的钱上百万,作为整备冠帻的费用。
(3)“以……为……”的省略,译为“把……当作或看作”“认为……是”“把……作为或制成”。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译文: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译文: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④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译文:销熔这些刀箭,把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20.【有以】(1)译为“有……的条件”“有……的办法”。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报答太子您的办法了。
(2)译为“有原因”“有道理”。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吴质书》)译文:古人想在夜里拿着蜡烛出游,确实很有道理啊。
(3)有何,译为“有什么”。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用棍棒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区别吗?21.【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办法或东西)”。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译文: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小溪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译文:不淡泊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没有办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22.【有所】【无所】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