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为学”看错误
新课标背景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变教为学语文课堂

新课标背景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变教为学语文课堂在云南省义务教育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市横琴合作区伯牙小学程晓红副校长的讲座通过学习我真正从新课标背景下认识到变教为学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变教为学?怎样变教为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对学生的培养中更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变教为学的语文课堂是深层建构思维型的课堂要求,是培养高阶思维学生的必要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程校长提出3R*7C=21世纪的学习。
3R分别指读Read、写Write、算Reckon;7C分别指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协作、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职业规划与自主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交流信息与多媒体能力;计算机素养。
语文的学习也从印刷文本向多模态语篇转变,认知过程逐渐转变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的语文课程学习走向多学科共生融合的样态。
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习的检测以习题为主,更注重的是结果的检测。
比如我们每节课后会当堂检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这就是注重结果的检测。
本书中提出“从结果检测到过程评估”,这也是我们落实核心素养需要重视的环节。
过程性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它就发生在课堂上,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这种评估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每一点收获。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存在,我们更应该是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估员。
我们要及时掌握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动向,及时解决,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学会学习,更好地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
变教为学,从立足学生的经验开始

变教为学,从立足学生的经验开始作者:何日爱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0期摘要: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适当的革新,在变教为学的核心思想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
在变教为学的视角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以适当的指导与点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而不是放在教师的“教”上。
本文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教学为例,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变教为学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变教为学;24时计时法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乏教师将教学目标定的“光鲜亮丽”,在要求学生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忽略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就是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教”,对于学生进行的“学”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
变教为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逐步得到了教师对这一理念的肯定,各种变教为学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现笔者结合针对自身对变教为学的理解,利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的教学实例来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变教为学理念的践行方式。
一、植根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好桥梁,发挥自己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24时计时法”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时钟引入。
首先,在课上出示时钟,引导学生根据时钟的特点来说说自己对时钟的了解,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时间观念的认识。
其次,教师在课上播放自己录制好的时钟视频,主要涉及的内容是时针的转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午12时和晚上12时的不同。
从“小数的初步认识”看“变教为学”的文化性-最新资料

从“小数的初步认识”看“变教为学”的文化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强调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重要性。
当前,数学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重知识讲授、轻文化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教师把数学知识看作一种工具,为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这种工具,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告知”和“示范”,这样便失去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性”“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而“过程性”“多样性”“关联性”正是“变教为学”所倡导的“文化性”的重要体现。
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性”是相对于“工具性” 而言的,[1] “文化性”的引入就是试图改变对数学教学单一“工具性”的认识。
“变教为学”倡导数学学习中进行文化渗透,文化的精髓依附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而不是知识的附庸,它在呈现形式上可以作为数学知识的具体情境,甚至是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使其成为学生数学活动和数学思考的具体对象。
以“小数”为例,小数是依据人的需求与主观意愿所发明的,它所蕴含的学习内容及需要经历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小数发生过程中所体现的必要性、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多样性和形成过程中表达方式的统一性、与其他知识联系的广泛性。
[2] 这些学习活动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文化性”。
一、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数量表示的精确程度的要求逐渐提高。
只用整数表示数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在所表示的数量的末尾附上“有余”“有奇”或“强”“弱”等字,以表示该数量与实际量之间的差异,当需要用数来较为精确地表明这种差异的时候,就慢慢地形成了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分数来表示不足整数的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发展度量衡系统,采用更小的度量衡单位来表示有关的量。
[3] 什么是度量衡?度量衡就是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
起始的度量单位是比较大的,度量的结果比较粗疏,随着社会的需要才慢慢精细起来,人们逐渐制定了一批越来越小的度量衡单位。
黄伟--变教为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因文而异、因需而异
对于童话、寓言, “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 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 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 “导读——练读——评读——赏读” ;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 “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 “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 …… “表演+创编课”“试验+讨论课”“参观+想象课”“讲读+体验课” “开放型的辩论课” “综合型的创新课” “互动型的媒体课”等等
2、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在课堂对话民主、平等。 赞赏就要赞赏每一个学生; 满腔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对话。 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是良师益友,商量、切磋,倾听、沟通,平等、合作。 赞赏哪怕是极小的成绩; 允许答错,允许补充,允许争论,允许挑战老师…… 赞赏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 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恐惧、担心和不安, 赞赏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1、变“指令式”的组织教学为激趣创境的“游戏式”组织教 学 (学生喜欢的趣味课堂) 2、变“单一讲授”的知识教学为“主动求知”的自主学 习 (学生主体的自主课堂) 3、变“机械操练型”知识巩固为“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 (扎实训练的效益课堂)
扎实的语言实践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注意训练密度,提高训练的效率,注重训练效果。 扎实的语言实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变教为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景东县教师进修学校 黄伟
2011.8
问题讨论:
你对“变教为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怎样 理解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和做法。
“变教为学”视角下挖掘学生“认知”上的错误

“变教为学”视角下挖掘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作者:杨姝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8年第7期[摘要]“变教为学”模式下的课堂减少了教师的说教,增加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但是,教师在“变教为学”的转变过程中往往因为衔接处理不到位,而造成了学生学习“认知”上的错误。
教师只有分析引起错误的原因,洞察学生的出错心理,对症下药,巧妙处理,才能真正实现“变教为学”。
[关键词]变教为学;“认知”错误;心理问题[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8)20-0093-01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认知”上,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挑出知识上的错误让其自行纠错之外,还应从学生犯错的心理病灶上加以“诊疗”。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在“变教为学”的视角下,教师如何挖掘并处理学生在“认知”错误上的心理问题。
一、注意力缺乏引起转移的错误年龄小的学生注意力通常难以集中,容易把已发生的事件自动重复,对即将发生的事件产生惯性干扰。
例如,我出示图1进行教学时,学生顺利运行程序“31+7=38、20+7=27”(如图2),当运行至第三、第五个数据时,多数学生错误运行为“79+7=86、68+7=75”(如图2),当我再次质疑答案是否正确时,很多学生才反应过来。
错误的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加7上,并未转移到减7的思路上,而导致程序运行错误。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程序:从左到右是加7的运算,而从右到左是减7的运算……学生在认知上逐渐克服了心理上的惯性干扰,再次运算程序时都能正确计算。
在“变教为学”下,教师通过强化练习等方式能让学生在心理上逐步克服注意力的惯性干扰,从而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最终形成自主辨析学习。
■二、超负荷信息引起记忆的错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只要遇到信息量大或者信息稍微复杂的题目,出错率就会增高,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学习效能也会降低。
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最大大中小最小作者:星云大师发布时间:2013-4-14 11:48:42繁體版丰子恺有次画了一幅《牵羊》,画一个人用两根绳子各牵一只羊。
有人看了,说其实用一根就够了,牵了一只羊,其余的都会跟来。
丰子恺半信半疑,留心观察,果然如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从婴儿时期学习走路就不断跌跤,及至长大,不知要经过多少的障碍,犯过多少的错误,才能成长起来。
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弱冠礼,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都表示长大成人,不再容易犯错了。
但是,孔子对人性的要求比较宽松,所谓“三十而立”,表示人到三十岁,能立德立言立功,也就不能再犯过了。
其实,人不怕犯错,重要的是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成为人生成功的资粮。
一、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
人生最怕的就是不肯承认错误,甚至不知错在哪里。
人不怕有错,所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不但要能知道错误所在,还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
如果讲话有错,就要承认自己说话不当;待人没有礼貌,就要勇于向人道歉;事情做错了,就要对有关人等说对不起。
护短,不肯认错,不可取:肯面对错误,才是勇者的行为。
二、要有承担错误的能力。
有人犯错,有了过失不肯承担,把责任推诿给别人。
承担错误是负责的表示,也是成功必经的过程。
科学家发明一件东西,总要经历多次的错误,一再改进之后才能成功;文学作品,也要经过一再修改,才能发表。
练习骑脚踏车,不跌倒几次如何学得成?练习游泳,不喝几口水怎么会游泳?承担错误,是未来成功的动力。
三、要有改正错误的智慧。
改正错误的智慧,首先是认错,进而要向有关人等道歉,之后还要做出功绩,用事实向人说明“我正式改正错误”。
我过去说话得罪了你,现在我要让你知道,我都在讲你的好话,过去我做事出了差错,现在我做事小心翼翼,都能好好完成。
改正错误,不但要用智慧,更要用欢喜心来承受。
四、要能走出错误的阴影。
一个人犯错之后知道改正,心中就要释然。
就如衣服脏了,经过清水洗涤,衣服已经干净了,就不要再介意过去被染污的情形。
化误为悟 化误为悟——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课题撷英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数学“四步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CJYC19041116)研究成果。
课堂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它呈现的生成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育技巧,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技巧不仅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更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发生认知偏差甚至是错误时,教师应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挖掘错误的价值,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下面,笔者结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辨认方向》一课,略谈对课堂调控的一些思考。
《辨认方向》教学片段:(老师看学生对八个方向掌握得非常好,让学生自己做一个方向板,完成后就下课。
没想到,出现了新问题。
)生1:老师,他的方向板漏了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
生2:老师,他的也错了,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应该是东北,而他写成西北了。
(此时,其他学生正准备拿着方向板交流呢,听见他们的争执,也开始忙乱。
老师走近一看,果然是错了,就迅速调整计划。
)师:请每个同学观察一下自己的方向板是否有问题,想一想你是怎么做的呢?生3(有点脸红):我的方向板上只有6个方向,我制作的时候,就是随便写的,想到哪个方向就写哪个。
生4:制作方向板时,怎么确定方向才不出错呢?(真有不懂的学生,看来停下了反思一下很有必要。
)师(马上鼓励):这位同学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谁来把你确定方向的绝招和大家分享一下?生5:先确定一个主要方向,根据这个方向确定其他方向。
生6:我们看图的时候,都有一个方向标志,制作方向板也是这样。
比如先确定方向北,根据北就知道南、东、西面了,然后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有规律地写出各个方向,就不容易漏掉了。
(大家不由自主地给这个学生鼓起掌来。
)师: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更要感谢这些“生病”的方向板给我们提供了这么有价值的讨论话题,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也送给出现失误及时改正的两位同学!回顾这节课,教师面对开放的课堂,关注课堂生成问题,充分发挥调控艺术,在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时,把课堂生成转化为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将学生简单的错误做了不简单的处理,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遵循课标要求,变教材为学材——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

通分的方法)计算结果是多少呢?(多数学生说是 10 12
和 13 ,水平高的学生马上指出 10 还能约成最简分
21
12
数,即 5)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应该采用什 6
么运算法则?有哪些注意事项?
(5)如果问题改为“种西兰花的面积比种菠菜的
面积多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又该如何解答呢?请
独立尝试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学生用探究分数
3 4
+
1 6
4 5
-
2 3
7 12
+
1 4
1-
3 7
( ②(
)( )+(
) )
=
7 8
。
师: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同分母分数,应该怎么
填写?如果要求括号里填入异分母分数,又该如何解
答?
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予以提示:“因为分母不变,
分子直接相加,所以相当于已知两数(分子)之和与其
中 一 个 加 数(一 个 分 子),问 如 何 求 另 一 个 加 数(分
加法的经验计算分数减法)
(6)你 能 总 结 出 异 分 母 分 数 加 减 法 的 计 算 方 法
吗?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至此,学生已完全能够
独立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师趋势呈现
计算法则,至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何不能直接相
加”这一疑问则留待下节课解决)
(7)知识应用。
①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
1 2
+ +
1 4
=
2 6
;只 加 分 母 ,分
子 不 变 ,即
1 2
+
1 4
=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