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语文高二第三册教案

合集下载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幸福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实例分析法: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讲解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泪珠与珍珠》文本。

2.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

3. 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学习心得。

4. 实例分析: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泪珠与珍珠 教案

泪珠与珍珠 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泪珠与珍珠的相关知识和区别。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知识点:–泪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

–珍珠的成分和形成过程。

–泪珠与珍珠的区别。

2.实验项目:–观察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研究泪珠和珍珠成分的差异。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问题导入:你知道哭泣时眼泪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你知道珍珠是由什么形成的吗?2.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3.提出本节课将要学习泪珠和珍珠的相关知识,并安排实验项目。

步骤二:讲解泪珠与珍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20分钟)1.介绍泪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眼泪主要由水分、盐类、蛋白质和维生素组成。

–眼泪的分泌是由于情绪、刺激或眼部疾病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2.介绍珍珠的成分和形成过程:–珍珠主要由碳酸钙和有机物质组成。

–珍珠的形成是由于外界异物侵入贝壳内部,贝壳分泌珍珠层包裹异物形成。

步骤三:实验项目介绍和实验准备(10分钟)1.介绍实验项目:观察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两个容器–不同水质的样本(例如,自来水、盐水、矿泉水)–毛虫或其他小颗粒作为模拟异物步骤四:实验过程和观察记录(3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种水质条件进行实验。

2.每个小组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质样本。

3.每个小组在容器中放入相同数量的模拟异物。

4.观察并记录每个容器内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质地、形状等方面。

5.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并报告给全班。

2.全班讨论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3.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泪珠和珍珠形成的因素。

步骤六:知识巩固与评价(10分钟)1.针对泪珠与珍珠的相关知识,设计评价题目,进行课堂小测。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泪珠与珍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泪珠与珍珠》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课文的创造性改写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创造性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改写和思考。

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泪珠与珍珠》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6. 创造性写作: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改写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创造性写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3.2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泪珠与珍珠》的原文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 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多媒体资源。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教学多媒体。

2. 笔记本电脑:用于制作课件和教学多媒体。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泪珠与珍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泪珠与珍珠》,掌握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阅读策略,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因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阅读策略,进一步理解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课文分析和分享生活经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比喻,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面对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分享和交流个人生活经历和感悟。

2.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够动态调整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

三、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导入(10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话题:“你曾经有过为了某个目标而付出努力的经历吗?”2.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经历,教师积极倾听,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环节二:分组朗读(15分钟)1. 学生自由组队,每组6人。

2. 学生分角色,角色包括主讲人、总结员、记录员等。

3. 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朗读课文,主讲人负责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表达手法以及情感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情感,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环节四:共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总结员,进行小组内总结和交流。

2. 总结员将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全班进行分享,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对比。

环节五:课堂展示(15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呈现给其他同学。

2.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诗歌朗诵、绘画等形式进行展示。

环节六:课后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思考和感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泪珠与珍珠》的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

(3)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介绍。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泪珠与珍珠》,提问:“你们认为泪珠和珍珠有什么联系?”2. 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展示。

4. 课堂小结,巩固知识(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阅读类似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中的表现。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阅读拓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表。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4. 类似文学作品推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寓意。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并珍惜生活中的泪珠与珍珠。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泪珠与珍珠。

(2)简介《泪珠与珍珠》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泪珠与珍珠》。

(2)讨论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分析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口语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2)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泪珠与珍珠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泪珠与珍珠的短文。

2. 选择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泪珠与珍珠,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情况。

4.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评价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案:《泪珠与珍珠》.doc

教案:《泪珠与珍珠》.doc

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泪珠与珍珠[课件1:题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琦君及其散文特点。

2.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所引诗文的含意。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情感,欣赏清丽优美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

教学难点品味泪水中的丰富情感。

教学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你们也都曾有流泪的经历,但我敢说你们大多也只是“一抹了之”吧。

然而文人骚客却不止于此,他们不仅给泪水贯以“珍珠泪”“相思泪”的美名,而且能透过晶莹的泪水悟得人间贵有真情的真谛,更能探询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佳作,即台湾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课件2, 展示学习目标]。

二、[课件3、课件4作家介绍]琦君(1918——),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就读于之江大学,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 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晚年移居美国新泽西州。

她与林海音合称台湾当代女作家双璧。

琦君的创作以散文和儿童文学为主,散文多写温馨的回忆题材,多为亲情人伦之美。

风格上“既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可谓典雅含蓄、清丽简洁又平易近人。

代表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烟愁》等。

多次获台湾文学奖项。

她的作品被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读者同样喜爱着。

琦君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

三、合作探究咨询解惑[课件5]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前五段,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个同学负责解答一个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6]:1.本文前5段四个引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这几个引文间的层次关系如何?2.“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文章的第6-10段中,作者又写了在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什么样的“泪水”?又悟到了什么?是一根什么样的线把这些泪和心“串成项链”?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本文有哪些艺术上的特点?分别再次展示以上四个问题,点拨归纳(1)[课件7]本文前5段四个引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这几个引文间的层次关系如何?点拨归纳[课件8]文中引用诗文语句的含义:马区夫人语: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泪珠与珍珠教案实用7篇

泪珠与珍珠教案实用7篇

泪珠与珍珠教案实用7篇泪珠与珍珠教案 1教学目的: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作品写作上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对本文主旨句的理解理解作者为何以泪珠与珍珠为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二、导入:旧小说中的描写:“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

"引出本文中白居易和__诗人编的故事关于泪珠和珍珠的描写。

引入本课。

三、介绍珍珠形成的过程,强调艰苦。

一粒粒的珍珠比做一滴滴的眼泪。

引出感悟。

四、感悟:生命的历程是悲苦的却也是如此的壮美。

牡蛎努力排沙的过程越艰苦,珍珠的形成越圆润晶莹;人们阅历越多经历越丰厚对人生的体验越深刻,人生就越有价值。

从这点看,人生的体验就好比珍珠一样珍贵,眼泪正是这个悲苦美丽过程的载体。

即,眼泪本来不珍贵,珍贵的是"为何而泣"的"何"!五、本文写的是"何"?分解若干问题:1、作者写了几种泪珠?能否颠倒来写?2、主旨句的分析,是否是重复的写?落实:1、书中的泪:少女情怀,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天真(真情、激情、深情)现实的泪:亲情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这四种泪因何而落泪:亲情泪__为故乡为亲人而落泪;奋斗泪__战胜艰苦的的艰辛之泪;慈悲泪__为芸芸众生的苦痛和罪孽而落泪;感恩泪__感激他人而最最纯洁真挚的涕泪交流。

由为一己而流的泪到为仁爱、为大众、为真诚而流的泪,像珍珠一样的宝贵。

慈悲泪、感恩泪是作者感悟到并追求的人生最高的崇高境界。

2、内容上的层层深入;结构上注意,"读到""难怪""这也就是"。

六、作品在写作上启示。

1、主旨句的贯穿,即散文的神。

2、课文第二段关于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在本文的写作上的确是给作者"多了一层领悟",给我们写作上也应该有启示。

作者把抽象的人生体验具体为泪珠,而泪珠又具体为珍珠,泪珠本身并不珍贵,珍贵的是深刻的人生体验,泪珠是人生体验大喜大悲的代言,由这个中间载体把人生体验和珍珠就很好的联系起来了,也使读者加深了对"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深刻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泪珠与珍珠》语文高二第三册教案
[文本解读]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的怀乡之作、本文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的表现了那时的天真与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与杜甫诗句的旨意,她对人一辈子开始有较为真切的感悟,进而结合具体事例讲述自己对人一辈子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契合交融。

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讲“观音流泪”与“耶稣滴血”,表达了作者对人一辈子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境界,另外文章巧妙引用古文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也应细细揣摩。

[教学设想及其依据]
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解惑,在诵读中领悟,在美读中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背诵课文中引用的名言、诗句;揣摩文句透出的细腻率确实情感,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

2、情感态度: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
人间真情,努力编制一个“爱”的世界、
3、过程方法:采纳诵读法阅读鉴赏文本,具体过程是:朗读感受→研读揣摩→美读欣赏→创读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一篇自读课文,即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泪珠与珍珠》(课件1: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鉴赏这一单元的散文,注意整体掌握散文思想内容与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互动交流,师生点评、
交流要点:⑴感悟妙词佳句
⑵感知作者其人
⑶感受课文内容或质疑问难,为下一步诵读研讨做铺垫。

三、研读感悟,揣摩情感。

1、体会文中三次出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情感线。

文中三次出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是不是简单的重复,试依照作者的感受体会其含义。

研读:
① 读第一句,体会少女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 读第二句,感悟作者经历磨难,离愁不恨之苦以及儿子冥顽不灵的亲情泪、
③读第三句,领悟到奋斗历程中的艰辛之泪,还有感恩泪与慈悲泪,这些人间至高无上的泪。

2、小组讨论:泪珠与珍珠的关系?
要点:(课件4)人因悲痛而流泪,但为亲情而流泪,为生命奋斗的艰辛而流泪,为芸芸众生而流泪,这才是最纯洁,最高尚也最可贵的!
四、美读欣赏,领悟特色。

1、师声情并茂范读课文,
2、感受文中“自我",欣赏文章特色、
要点:⑴语言优美,警句迭出;
⑵妙用诗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⑶有真情实感,作者抒发自己人一辈子感悟不是直截了当讲出来,而是通过引用一句名言、一首小诗,一个生活事例娓娓道来,体现出了“自我"的特色。

3、学生分不读10—13段,从美读中去领悟人一辈子境界,人间真情。

五、创读拓展,交流心声。

1、联系生活实际,创造讲话、请以“泪珠”为话题谈谈您的感受。

2、交流点评。

3、引诗小结。

齐诵“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