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30题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30题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1、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体的食欲。
如图是有关于瘦素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冋答:(1)据图甲可知,瘦素是在细胞中合成的,瘦素作用于靶细胞需要通过运输才能完成。
(2)人体中与图甲中a激素呈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如果a激素合成与分泌量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3)据图中可得,瘦素作用的&器官是②下丘脑,其接受瘦素的信号后,经过反应和处理形成一定的刺激传至结构④大脑皮层,令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摄食行为,这属于调节。
(4)图乙是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相关神经元,调节其摄食行为,图乙中共有条反射弧,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突触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的内膜电位是。
(5)某些肥胖患者是由于自身抗体攻击神经元细胞上的瘦素受体造成的,这种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这类肥胖病人能否通过注射瘦素治疗该病,请说明理由。
2、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下图所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淋巴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淋巴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
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等。
(3)T淋巴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对癌症患者的治疗,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相关基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产生的,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子会________,从而容易扩散和转移,给彻底治愈带来困难。
高二生物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

学年高二生物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的器官系统,调节动物的动作与在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
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高三生物笔记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三生物笔记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兴奋: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神经纤维: 轴突 与髓鞘 (一个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4.*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既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5.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具体事物)铃声食物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如光,声音等)二者联系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反生反射活动的条件完整的反射弧一定强度的刺激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过程当神经纤维未收到刺激时由于K离子大量外流膜外侧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电表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由于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钠离子外流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膜外电流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钠离子→膜外钾离子→膜内膜外电流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3.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可产生兴奋4.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电流的偏转a.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刺激点到电流表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相等电流表不偏转距离不等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b.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若兴奋只传到一个电极电流表只偏转一次若兴奋传到两个电极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将信息传递2.突触: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的特点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数图型⊙–〈–⊙–〈突触后膜的面积较大的意义 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3.传递过程①递质的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突触延隔(突触的数量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时间) 单向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④神经递质作用效果 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兴奋性递质 乙烯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制性递质 甘氨酸 谷氨酸等⑤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 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由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⑥突触小题内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多⑦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酶水解 否则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麻醉药主要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作于部位在突触间隙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 是脑与躯干 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具有感觉 运动 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脑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如呼吸中枢 心脑血管中枢(调节心跳 血压)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1.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这样 相应的器官 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的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2.植物人的脊髓和脑干是正常的五.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功能⎧⎪⎪⎪⎪⎨⎪⎪⎪⎪⎩①对外部世界的感知②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③语言(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④学习⑤记忆⑥思维发生障碍后言语区⎧⎪⎪⎨⎪⎪⎩W区运动性书学中枢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短期记忆:当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的区别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的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020届 二轮复习 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2神经调节 教案 (全国通用)

神经调节1.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1)必须具备“完整”反射弧:反射弧任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2)必须具备“适宜”刺激:刺激的“种类”需适宜,刺激的“强度”也需适宜。
2.兴奋产生的机制及传导(1)产生机制(2)兴奋的传导①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②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内则相同。
③特点: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过程(2)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1.反射活动所需时间长短与刺激时间长短有关吗?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什么?提示:无关,决定反射活动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反射弧上突触的数量,突触的数量越多,反射活动维持的时间越长。
2.某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等。
3.下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
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写出简单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现象。
提示:设计思路:把某药物分别放在B、C两处,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观测电流计N的指针能否偏转。
预期实验现象:把药物放在C处,N的指针不偏转;把药物放在B处,N的指针偏转。
1.(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D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
2020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5.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教材原话1.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除了使下一神经元兴奋,也能直接使某些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直接作用于效应器)。
(P19中部正文)(√) 2.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3个神经元。
(P17思考与讨论)(×) 3.神经系统具有分级调节机制。
(P19正文标题)(√)4.胰腺既是一个内分泌腺也是一个外分泌腺。
(P26正文图片)(√) 5.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不只有体液调节。
(P31中部正文)(×)6.激素传递速率不如神经调节快,神经递质比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快。
(P33练习)(×)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P28正文下部)(√) 8.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但要注意,下丘脑—胰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它们没有分级调节,但有反馈调节,以维持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既是模拟活动,又是动态的物理模型,可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概念图解式模型)。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呼吸频率的中枢位于脑干。
(P42本章小结)(√)考点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点14“以我为主”的神经调节[考点突破固考基]1.理清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其结构基础。
(2)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刺激反射弧的传出神经,也可以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反应不属于反射。
(3)感觉的产生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2.掌握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四种方法(1)看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看脊髓灰质结构:与前角(宽)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窄)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看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高三生物高考二轮专题梳理生命活动的调节

换兑市暧昧阳光实验学校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早上背一背,很有必要1、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细胞外液。
2.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调整,使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的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g/L。
参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当血糖浓度高于1.6 g/L时,就会形成糖尿。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4.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如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5.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6.出现糖尿不一是糖尿病,糖尿可能的原因有:糖尿病;一次性食糖过多;肾脏病变。
7.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
8.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9.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膜电位变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
10.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1.人脑由大脑、脑干和小脑组成。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中枢,是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2020年中考二轮复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针对练习)

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⑴感应性现象: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背地性、向化性、向触性(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向热性)注意:向性运动(方向,生长运动,比较缓慢,不可逆),感性运动(无方向,较快发生,可恢复)——向触性、向热性(无方向)⑵生长素——植物向光性的激素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控制生长,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根< 芽< 茎)。
顶端优势:植物茎的顶芽是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但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不断运到茎处(侧芽),茎中的浓度最适于茎的生长,但会抑制芽的生长,且顶芽会抑制侧芽生长。
(树木的宝塔形、棉花摘心、田间除草)植物向光性产生条件:(1)有生长素且;(2)有光照射。
植物向光性产生原因:面生长素分布多,胚芽生长快;面生长素少,胚芽生长慢。
(3)植物生长促进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植物生长抑制剂:脱落酸(促进衰老脱落)、乙烯(促进成熟)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激素:由腺分泌的活性物质,人体的需要量较微,但能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性别、生殖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常见的激素:激素、激素及肾上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注意:区分呆小症和侏儒症的区别。
三、神经调节(1)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功能: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轴突传导兴奋。
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导冲动。
(3)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后天形成的,大脑皮层参与的高级的);反射(生来就有的,简单低级的)。
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
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活动四、体温调节注意:人类是恒温动物(37℃),产热、散热维持动态平衡,在产热的同时不断散热。
高考生物总复习之 生命活动调节专题2(共57张PPT)

√D.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过程中,Na+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
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原理分析
基础诊断
(1)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 (2)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 ) (3)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三生物 • 专题复习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知识梳理
考点五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模型
(1)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 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2)反馈调节:甲状腺或性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 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2)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 ) (3)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 (4)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 √ ) (5)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_有__特__异__性__
第一道防线:_皮__肤__、__黏__膜_;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弧
(1)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
①传入神经元也称感觉神经元,胞体在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终末在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形成感受器。
②传出神经元也称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神经纤维在肌组织和腺体等部位,形成效应器。
③中间神经元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整合作用的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其突起一般也位于灰质。
(2)反射弧的完整性
①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无法完成反射。
②不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引起的反应不可称为“反射”:刺激传出神经,虽然也能引起效应器作出一定的反应,但不能称为反射;从接受刺激到大脑皮层产生疼的感觉也不能称为反射。
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 +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
④ef段——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K+外流。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②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③特点:可双向传导(但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
②物质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3种可能原因
a.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b.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c.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3.大脑皮层的3大功能
(1)一切“感觉”形成的唯一场所——躯体感觉中枢。
(2)对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予以“控制”,因而大脑皮层是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功能。
题型一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伸肌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刺激Ⅱ处效应器也能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C.该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Ⅰ和Ⅱ处的传导是双向的
D.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无法控制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
答案 A
解析从神经中枢处突触的形状可以判断与伸肌相连的两条神经元中,Ⅰ所处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另一条神经元为传出神经,所以伸肌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正确;只有通过完整反射弧的活动才是反射,仅刺激Ⅱ处效应器引起的反应不是反射,B错误;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和传导都是单向的,C错误;图中的反射是由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所以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该反射,D错误。
方法技巧“三看”法判断反射弧结构
(1)看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看脊髓灰质结构:与前角(宽)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窄)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看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2.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的低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平时,膀胱逼尿肌(位于整个膀胱壁)舒张,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膀胱内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
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充盈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产生____________,其在A、B间的传导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这是因为脊髓排尿中枢受____________的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具有________调节的特点。
这个过程中,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和突触后膜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答案(1)兴奋(动作电位、神经冲动) 单向
(2)大脑皮层(高级中枢) 分级外正内负
解析(1)膀胱充盈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其在A、B 间的传导是单向的。
(2)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这是因为脊髓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这个过程中,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和突触后膜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易错警示(1)产生感觉≠完成反射
一切感觉无一不是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形成感觉。
(2)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这一高级中枢调控。
题型二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的分析
3.(2018·宁波一模)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M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膜电位变化(如图中曲线Ⅱ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培养液M 只有钠离子的浓度会发生变化
B .图中a 点后,细胞膜内钠离子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
C .曲线Ⅱ的峰值大小与培养液M 中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D .图中c 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答案 C
4.(2018·全国Ⅲ,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 +和Na +
的分布特征是( )
A .细胞外K +和Na +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 .细胞外K +和Na +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 .细胞外K +浓度高于细胞内,Na +相反
D .细胞外K +浓度低于细胞内,Na +相反
答案 D
解析 神经细胞内K +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 +浓度比细胞外低。
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 +有通透性,造成K +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模型构建 Na +、K +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1)细胞内K +浓度影响静息电位⎩⎪⎨⎪⎧ K +
浓度升高→静息电位值“大”K +浓度降低→静息电位值“小”
(2)细胞外Na +浓度影响动作电位⎩⎪⎨⎪⎧ Na +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Na +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 题型三 神经调节的综合知识应用
5.如图表示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接受神经递质前,突触后膜的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所有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改变并开始传播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内流
答案 C
6.(2018·漳州八校联考)分析有关神经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
科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物质——瘦素。
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瘦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然后与下丘脑特异性受体结合,把人体相关物质含量的信号传递给下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调节摄食行为。
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
(1)图2中结构④称为________,此结构在图1中有______个。
兴奋在图2所示结构④中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
(2)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通过一系列调节,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
此时饱中枢和摄食中枢的兴奋性依次是________。
A.增强、增强B.增强、减弱
C.减弱、增强D.减弱、减弱
(3)图2中物质A是______________,若当图中c神经元释放物质A,并引起③的抑制,则此时③处的膜电位是____________,大脑皮层将______(填“有”或“无”)饱感。
答案(1)突触7 单向(2)B (3)神经递质外正内负无
解析(1)图2中结构④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称为突触,此结构在图1中有7个,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图2所示结构④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瘦素的作用是抑制食欲,因此导致饱中枢和摄食中枢的兴奋性依次是增强、减弱。
(3)图2中物质A是神经递质,若当图中c神经元释放物质A,并引起③的抑制,则此时③处的膜电位不能发生反转,仍然是外正内负,大脑皮层将无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