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设计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2.组织本班全员参与、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难点】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问题导学】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的发展;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和思想。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和;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出现了、、、等理论。

2.二战以后环境问题:、、问题日益严重;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协调。

【合作探究】1.据以下资料讨论回答课本P96活动1、2题。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

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

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河南林州)。

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

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

教学重点1.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

湘教版必修二:4.2人地思想的演变 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4.2人地思想的演变 学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思维活动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探究点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伯娶亲战国时期,魏国漳河年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当地流行着一种恶俗:居民们每年都要向漳河神——河伯奉献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河伯当老婆,期望法力无边的河伯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残害人民。

但是漳河依然年年泛滥成灾,危害人民。

后来,漳河边来了一位贤明的地方官西门豹,他了解了河伯娶亲的真相后,就设计把那批鱼肉百姓的乡绅、里正统统扔到河里,并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

从此,漳河两岸的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材料二100多年前,恩格斯曾经提醒过我们: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

(1)西门豹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使漳河两岸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这体现出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2)材料中所主张的人地关系你最支持的是材料________,为什么?答案(1)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体现出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2)二 恩格斯较为科学地认识到人地关系应该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具有因地制宜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

反思归纳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湘教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1

湘教版必修二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word教案1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规划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地关系,本章以前各章内容均是介绍了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

本章是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介绍了人类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人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要直面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节中阐述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在问题研究中,选取了一个当前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知多少”。

教学中,可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学习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可联系《21世纪议程》,让学生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教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时,可将人地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也可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顺思路、掌握要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对玛雅文明的案例分析,教学时可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

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征服自然导致人地关系恶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激励学生举例。

在分析图6.7时,学生除了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知识外,还可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提高读图能力,也可将图6.7作一个变式。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自己或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

然后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4.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学习重点】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2.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有、、等。

3.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按时间发展顺序依次是、、、。

二、自主学习(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按表格中①~④四个阶段,填写表格内容,回答:对应的人地关系完成教材探究活动题(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3.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4.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产生条件、后果各是什么?5.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B.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C.人类利用资源的强度和广度加大,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D.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肤浅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回答2-3题。

2.某些土著居民对一些自然现象顶礼膜拜,如有的印第安部落崇拜具有神力的黑熊。

这说明他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A.被动适应环境B.开始改造自然C.与自然和谐相处D.不断征服自然3.我国一些海区资源枯竭,采取伏季休渔措施后得以恢复,这验证了A.人类中心论是正确的B.和谐论是错误的C.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正确的D.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正确的。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备课资料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人类文明的演进(一)崇拜自然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以几千种植物和几百种动物为取食对象。

群体采集和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二)改造自然步入农业文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例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也耗费了大量的木材。

农田的扩展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徙,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

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三)征服自然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壮大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提高。

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

(四)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设计)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自主预习: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的发展;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和思想。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巩固提高】一、选择题我国古代道教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

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始于( )A.古希腊时代B.我国春秋战国时期C.18世纪60年代D.20世纪60年代2.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A.要想富,多砍树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C.过日子,多生孩子多福寿D.到市场买菜,自备篮子3.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和“生态论”以及“和谐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C.“可能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D.“人地协调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4.下面是《美丽中国》的漫画,“美丽中国”反映的思想属于下列哪种人地关系理论( )A.人定胜天论B.人地协调论C.适应论D.环境决定论分析下图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完成5~7题。

5.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6.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A.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B.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C.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D.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7.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导学案(湘教版)

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导学案(湘教版)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直面环境问题:图中大圆表示______,小圆表示_________。

A箭头表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______和________,B箭头表示人类把_________和_________所产生的____________排放到环境中,C箭头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所受到的______,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原因与表现:①原因:a 压力。

b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c 片面追求,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

②表现:,,4.环境问题的表现【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例1 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一般过程,通过本题可以使学生对本探究点中涉及的知识进一步的落实。

解析:地理环境决定论诞生于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随人类中心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的基础上人地伙伴论发展起来,故三者呈逐次递进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其理论指导下,人类一般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人类中心论在农业上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在工业生产上主要表现为对矿产资源的大肆攫取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人地伙伴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良好理论的诞生并不能标志着实践活动的同步实施,因此到目前为止,世界环境仍然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重点难点
1、重点:(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2、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预习过程
活动1: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我们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来说明。

,思考、讨论,并填写下表。


1、完成预习过程活动1(采猎和农业时期)。

2、完成预习过程活动1(工业和后工业时期)。

3、完成课本P96活动1、2。

4、完成课本P97活动1、2、3。

5、完成当堂检测基础巩固
6、完成当堂检测知识拓展
当堂检测
基础巩固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开始出现于( )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现代文明的信息社会
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3.“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句话说明 ( )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B.要保护生态平衡
C.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D.要考虑区域差异
4.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天人相关论
5读中美洲玛雅文明的消失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在a、b、c、d、e中填写适当的内容:①建筑材料、②燃料、③农田、④水土流失、⑤文明衰落
(2)玛雅文明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形成于洲。

(3)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年地力才能重新使用。

(4)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就不可避免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知识拓展:6.读“人类社会演进(甲)和人地关系(乙)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