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艺术生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归纳高中全部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文科艺术生数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文科艺术生数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考文科艺术生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必修1数学知识点集合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记作.B A ⊆2、 如果集合,但存在元素,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B A ⊆B x ∈A x ∉作:A B.3、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即B A }|{B x A x x B A ∈∈=或 4、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即B A }|{B x A x x B A ∈∈=且 5、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1.2.1、函数的概念1、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2、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R ;②分式分母,0≠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④、对数的真数。

0≥0>§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定义法:设那么上是增函2121],,[x x b a x x <∈、],[)(0)()(21b a x f x f x f 在⇔<-数;上是减函数.],[)(0)()(21b a x f x f x f 在⇔>-(2)导数法: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则为增函数;)(x f y =0)(>'x f )(x f 若,则为减函数.0)(<'x f )(x f §1.3.2、奇偶性1、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称函数()x f x ()()x f x f =-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x f y 2、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称函数()x f x ()()x f x f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x f 函数与导数1、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x f y =0x )(x f y =))(,(00x f x P 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x f '))((000x x x f y y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①;②; ③; ④;'C 0=1')(-=n n nx x x x cos )(sin '=xx sin )(cos '-=⑤; ⑥; ⑦;⑧a a a xx ln )('=x x e e =')(a x x a ln 1)(log '=xx 1)(ln '=3、导数的运算法则(1). (2). (3)'''()u v u v ±=±'''()uv u v uv =+'''2((0)u u v uv v v v-=≠4、函数的极值(1)极值定义:极值是在附近所有的点,都有<,则是函数的0x )(x f )(0x f )(0x f )(x f 极大值;极值是在附近所有的点,都有>,则是函数的极小值.0x )(x f )(0x f )(0x f )(x f (2)判别方法:①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大值;0x )('x f )('x f )(0x f ②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小值.0x )('x f )('x f )(0x f 6、求函数的最值(1)求在内的极值(极大或者极小值)()y f x =(,)a b (2)将的各极值点与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y f x =(),()f a f b 为极小值。

高三艺术生数学复习资料高三数学复习提纲

高三艺术生数学复习资料高三数学复习提纲

高 三 数 学 复 习 提 纲武汉中学高三数学组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一.基础知识:1.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12n N m m m =+++ .2.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12n N m m m =⨯⨯⨯ .3.排列数公式mnA =)1()1(+--m n n n =!!)(m n n -.(n ,m ∈N *,且m n ≤).注:规定1!0=.4.排列恒等式(1)1(1)m m n n A n m A -=-+;(2)1mmn n n A A n m-=-; (3)11m m n n A nA --=; (4)11n n n n n n nA A A ++=-; (5)11m m m n n n A A mA -+=+.(6) 1!22!33!!(1)!1n n n +⋅+⋅++⋅=+- . 5.组合数公式m n C=m n mmA A =m m n n n ⨯⨯⨯+-- 21)1()1(=!!!)(m n m n -⋅(n ∈N *,m N ∈,且m n ≤).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m n C =m n n C - ;(2) m n C +1-m n C =mn C 1+. 注:规定10=n C .7.组合恒等式(1)11mm n n n m C C m --+=;(2)1m mn n n C C n m-=-; (3)11m m n n n C C m --=; (4)∑=nr rn C 0=n 2;(5)1121++++=++++r n r n r r r r r r C C C C C . (6)n n n r n n n n C C C C C 2210=++++++ . (7)14205312-+++=+++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 (8)1321232-=++++n n n n n n n nC C C C .(9)rn m r n r m n r m n r m C C C C C C C +-=+++0110 . (10)n nn n n nn C C C C C 22222120)()()()(=++++ . 8.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m mnn A m C=⋅! .9.单条件排列以下各条的大前提是从n 个元素中取m 个元素的排列. (1)“在位”与“不在位”①某(特)元必在某位有11--m n A 种;②某(特)元不在某位有11---m n mn A A (补集思想)1111---=m n n A A (着眼位置)11111----+=m n m mn AAA(着眼元素)种.(2)紧贴与插空(即相邻与不相邻)①定位紧贴:)(n m k k ≤≤个元在固定位的排列有k m kn k kAA --种.②浮动紧贴:n 个元素的全排列把k 个元排在一起的排法有kk k n k n A A 11+-+-种.注:此类问题常用捆绑法;③插空:两组元素分别有k 、h 个(1+≤h k ),把它们合在一起来作全排列,k 个的一组互不能挨近的所有排列数有k h h h A A 1+种.(3)两组元素各相同的插空m 个大球n 个小球排成一列,小球必分开,问有多少种排法?当1+>m n 时,无解;当1+≤m n 时,有n m n nn m C A A 11++=种排法.(4)两组相同元素的排列:两组元素有m 个和n 个,各组元素分别相同的排列数为nn m C +.9.分配问题(1)(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m 、n 个物件等分给m 个人,各得n 件,其分配方法数共有mnn n n n n mn n n mn n mn n mn C C C C C N )!()!(22=⋅⋅⋅⋅⋅=-- . (2)(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m ·n 个物体等分为无记号或无顺序的m 堆,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mn nn n n n mn n n mn n mn n m mn m C C C C C N )!(!)!(!...22=⋅⋅⋅⋅=--. (3)(非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12m P(P=n +n ++n 个物体分给m 个人,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1n ,2n ,…,m n 件,且1n ,2n ,…,m n 这m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212)11m n nnn p n p n n n m p m C C C N mm=⋅⋅=-. (4)(非完全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12m P(P=n +n ++n 个物体分给m 个人,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1n ,2n ,…,m n 件,且1n ,2n ,…,m n 这m 个数中分别有a 、b 、c 、…个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211c b a m C C C N m m n n n n p n p ⋅⋅=- 12!!!!...!(!!!...)m p m n n n a b c =.(5)(非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12m P(P=n +n ++n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1n ,2n ,…,m n 件无记号的m堆,且1n ,2n ,…,m n 这m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21m n n n p N =.(6)(非完全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12m P(P=n +n ++n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1n ,2n ,…,m n 件无记号的m 堆,且1n ,2n ,…,m n 这m 个数中分别有a 、b 、c 、…个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21c b a n n n p N m =.(7)(限定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p (2m p n n n = 1+++)个物体分给甲、乙、丙,……等m 个人,物体必须被分完,如果指定甲得1n 件,乙得2n 件,丙得3n 件,…时,则无论1n ,2n ,…,m n 等m 个数是否全相异或不全相异其分配方法数恒有!!...!! (212)11m n n n n p n p n n n p C C C N m m=⋅=-.10.二项式定理 nn n r r n r n n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b a C a C b a ++++++=+--- 222110)(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r rn rn r b aC T -+=1)210(n r ,,,=. .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1)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2) 若n 为偶数,中间一项(第2n +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 为奇数,中间两项(第21+n 和21+n +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3);2;2131221-=⋅⋅⋅++=⋅⋅⋅++=+⋅⋅⋅+++n n n n n nnn n n n C C C C C C C C11.F(x)=(ax+b)n 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和为f(1);奇数项系数和为)]1()1([21--f f ;偶数项的系数和为)]1()1([21-+f f ;概率一.基础知识:1.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mP A n=.2.互斥事件A ,B 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 +B)=P(A)+P(B).164.n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 1+A 2+…+A n )=P(A 1)+P(A 2)+…+P(A n ). 3.独立事件A ,B 同时发生的概率 P(A ·B)= P(A)·P(B).4.n 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 1· A 2·…· A n )=P(A 1)· P(A 2)·…· P(A n ). 5.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1).k kn k n n P k C P P -=-6. 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件A 与B 、A 与B 及事件A 与B 也都是互斥事件;7.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不发生的概率是1-P (AB )=1-P(A)P(B); 8.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是1-P (A ∙B )=1-P(A )P(B );概率与统计一.基础知识: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两个性质 (1)0(1,2,)i P i ≥= ; (2)121P P ++= .2.数学期望1122n n E x P x P x P ξ=++++170.数学期望的性质(1)()()E a b aE b ξξ+=+. (2)若ξ~(,)B n p ,则E np ξ=.(3) 若ξ服从几何分布,且1()(,)k P k g k p q p ξ-===,则1E pξ=.4.方差()()()2221122n n D x E p x E p x E p ξξξξ=-⋅+-⋅++-⋅+5.标准差σξ=ξD .6.方差的性质(1)()2D a b a D ξξ+=;(2)若ξ~(,)B n p ,则(1)D np p ξ=-.(3) 若ξ服从几何分布,且1()(,)k P k g k p q p ξ-===,则2qD p ξ=. 7.方差与期望的关系()22D E E ξξξ=-.8.正态分布密度函数()()()226,,x f x x μ--=∈-∞+∞,式中的实数μ,σ(σ>0)是参数,分别表示个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9.标准正态分布密度函数()()22,,x f x x -=∈-∞+∞.10.对于2(,)N μσ,取值小于x 的概率()x F x μσ-⎛⎫=Φ ⎪⎝⎭.()()()12201x x P x x P x x x P <-<=<<()()21F x F x =-21x x μμσσ--⎛⎫⎛⎫=Φ-Φ ⎪ ⎪⎝⎭⎝⎭.二.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1.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能够写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由概率的性质可知,任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都具有下述两个性质:(1)p i ≥0,i=1,2,...; (2) p 1+p 2+ (1)2.二项分布:记作ξ~B (n,p ),其中n,p 为参数,,)(k n k k n q p C k P -==ξ并记),;(p n k b q p C k n k k n =-;1 12 2 n n (2)方差D ξ=⋅⋅⋅+-+⋅⋅⋅+-+-n n p E x p E x p E x 2222121)()()(ξξξ ;(3)标准差ξξξξξδξD a b a D b aE b a E D 2)(;)(;=++=+=;(4)若ξ~B (n,p ),则E ξ=np, D ξ=npq,这里q=1-p;4.掌握抽样的三种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包括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2)系统抽样,也叫等距离抽样;(3)分层抽样,常用于某个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形;5.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6.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21)(222)(R x ex f x ∈=-σμσπ式中σμ,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7.正态曲线的性质:(1)曲线在x =μ 时处于最高点,由这一点向左、向右两边延伸时,曲线逐渐降低;(2)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由确定;曲线的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胖;反过来曲线越高瘦;(3)曲线在x 轴上方,并且关于直线x=μ 对称;8.利用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数值表计算一般正态分布),(2σμN 的概率 P (x 1<ξ<x 2),可由变换t x =-σμ而得)()(σμφ-=x x F ,于是有P (x 1<ξ<x 2)=)()(12σμφσμφ---x x ;9.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1)提出统计假设,确定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2σμN ;(2)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a 是否落入范围)3,3(σμσμ+-;(3)作出推断:如果a ∈)3,3(σμσμ+-,接受统计假设;如果a ∉)3,3(σμσμ+-,由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就拒绝假设;导数一.基础知识:1.)(x f 在0x 处的导数(或变化率或微商)000000()()()lim lim x x x x f x x f x yf x y x x=∆→∆→+∆-∆''===∆∆.2.瞬时速度00()()()limlim t t s s t t s t s t t tυ∆→∆→∆+∆-'===∆∆.3.瞬时加速度00()()()limlim t t v v t t v t a v t t t∆→∆→∆+∆-'===∆∆.4.)(x f 在),(b a 的导数()dy df f x y dx dx ''===00()()lim lim x x y f x x f x x x∆→∆→∆+∆-==∆∆.5.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0x f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6.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 0='C (C 为常数).(2) '1()()n n x nxn Q -=∈.(3) x x cos )(sin ='. (4) x x sin )(cos -='.(5) x x 1)(ln =';e a xx a log 1)(log ='.(6) x x e e =')(; a a a xx ln )(='.7.导数的运算法则 (1)'''()u v u v ±=±. (2)'''()uv u v uv =+.(3)'''2()(0)u u v uv v v v -=≠. 8.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设函数()u x ϕ=在点x 处有导数''()x u x ϕ=,函数)(u f y =在点x 处的对应点U 处有导数''()u y f u =,则复合函数(())y f x ϕ=在点x 处有导数,且'''x u x y y u =⋅,或写作'''(())()()x f x f u x ϕϕ=.10.判别)(0x f 是极大(小)值的方法当函数)(x f 在点0x 处连续时, (1)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x f ,右侧0)(<'x f ,则)(0x f 是极大值; (2)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x f ,右侧0)(>'x f ,则)(0x f 是极小值.二.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1.导数的定义:f(x)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作xx f x x f x f y x x x ∆-∆+='='→∆=)()(lim)(00000;2.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步骤为:(1)求函数的增量(2));()(x f x x f y -∆+=∆(2)求平均变化率xx f x x f x y ∆-∆+=∆∆)()(; (3)取极限,得导数xy x f x ∆∆='→∆0lim )(;3.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如果函数y=f(x)在点x 0处可导,那么函数y=f(x)在点x 0处连续;但是y=f(x)在点x 0处连续却不一定可导;4.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y =f (x )在点P (x 0,f(x 0))处的切线的斜率是).(0x f '相应地,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5.导数的应用:(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x f 那么f(x)为增函数;如果,0)(<'x f 那么f(x)为减函数;如果在某个区间内恒有,0)(='x f 那么f(x)为常数;(2)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①求导数)(x f ';②求方程0)(='x f 的根;③检验)(x f '在方程0)(='x f 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最小值;(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①求y=f(x)在(a,b)内的极值;②将y=f(x)在各极值点的极值与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6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㈠0)(>'x f 与)(x f 为增函数的关系。

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数学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与巩固学习内容。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性质与图像a. 定义域、值域与奇偶性b. 函数的增减性与最值c. 函数的周期性与对称性d. 常见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总结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a.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b.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常见问题c.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d.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常见问题3. 指数与对数函数a.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b.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常见问题c.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d.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常见问题4. 幂函数与反比例函数a. 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b. 幂函数的图像与常见问题c.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性质d.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常见问题二、三角函数1. 基本概念与性质a. 弧度制与角度制的转换b.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与性质c.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与常见问题2.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a.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与对称性b.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c. 三角函数的倍角与半角公式3. 解三角函数方程a. 解简单的三角方程b. 解复杂的三角方程c. 解三角方程组与实际问题应用三、数列与数列的表示方法1. 基本概念与通项公式a. 数列的定义与性质b.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性质c.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性质2. 数列求和问题a. 等差数列求和与常见问题b. 等比数列求和与常见问题c. 常用数列求和公式总结3. 递推数列与特殊数列a. 递推数列的定义与常见问题b. 斐波那契数列与常见问题c.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特殊性质四、空间几何与向量1. 点、直线与平面a. 点的定义与性质b. 直线的定义与性质c. 平面的定义与性质2. 空间图形的方程a. 点、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方程b.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与方程c.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与方程3. 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a. 向量的定义与性质b. 向量的加减法与数量积c. 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4. 空间几何的应用a.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投影b. 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与距离c. 空间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计算通过以上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复习数学知识,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在解题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高三艺术生高中数学基本知识(汇编)含答案

高三艺术生高中数学基本知识(汇编)含答案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基本知识点答案1.__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__构成集合,_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_叫元素;2.集合的分类:__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__叫有限集,__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___叫无限集,__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__叫空集;3.集合的表示:__将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置于花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__叫列举法,__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质(满足的条件)表示出来,写成{x|p(x)}的形式,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__叫描述法, ___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方法__叫图示法;4.集合元素的3个性质:1._确定性_; 2._互异性_;3.__无序性_;5.常见的数集:6. 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集合B的子集B; 如果A⊆B,且A≠B,那么集合A叫集合B的真子集, 如果A⊆B,且B⊆A,那么A,B 两集合相等;7. 如果集合S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S可以看作全集, 设A⊆S,由S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在S中的补集;8. 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叫并集,记作A∪B;.9.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有 2n个子集.10.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为: 若q则p ;否命题为: 若﹁p则﹁q ;逆否命题为: 若﹁q则﹁p ;11.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四种命题中真命题或假命题的个数必为__偶数__个.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⑴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⑵如果p⇒q,且q⇒p,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⑶如果 p⇒q,且q⇒/p ,则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⑷如果 q⇒p,且p⇒/q ,则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⑸如果 p⇒/q,且q⇒/p ,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3.14.“___∃x∈M,﹁p(x)__;“∃x∈M,p(x)”的否定为____∀x∈M,﹁p(x)____;15. “p∧q”的否定为﹁p∨﹁q ;“p∨q”的否定为﹁p∧﹁q ;二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点答案1.函数的定义:__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集合B中都有唯一元素y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__, 所有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叫定义域,__所有输出值y组成的集合_叫值域.2.函数的表示方法:⑴_解析式_;⑵__列表法_;⑶__图象法__;3.__设函数y=f(x)定义域为A,区间I A,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就说y=f(x)在区间I上是_增函数; 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就说y=f(x)在区间I上是减函数;4.__ 设函数y=f(x)定义域为A,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__是奇函数;其图象特征:___关于原点对称__;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__叫偶函数;其图象特征:__ 关于y轴对称__;奇偶函数的定义域___关于原点对称___;5. 对于函数y=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y=f(x) 叫周期函数,_T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_, 如果在周期函数y=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叫最小正周期.7.na =n m a ;na-=nm a1=nma1(a>0,m,n∈N*);8.对数定义:a b=N _b=log a N __(a>0,a≠1);9.对数运算性质:⑴___log a (MN)=log a M+log a N__;⑵__ log a MN =log a M -log a N__;⑶___ log a M n=nlog a M___; 10.对数恒等式:N aNa =log ;换底公式:aNN C C a log log log =;1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象与性质三 导数基本知识点答案1.设函数y=f(x)在区间上(a,b)有定义,x 0∈(a,b),当x 的增量△x 无限趋近于0时,比值△x △y =00()()f x x f x x ∆∆+-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A,则称函数f(x)在x=x 0处可导,并称该常数A 为函数y=f(x)在x=x 0处的_导数_,记作__f′(x 0)__.2.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y=f(x)上有两点:Q(x 0,f((x 0)),P(x 0+△x ,f((x 0+△x)),则割线PQ的斜率为00()()f x x f x x∆∆+-,当点P 沿着曲线向点Q 无限靠近时,割线PQ 的斜率就会无限逼近点Q 处切线斜率,即当△x 无限趋近于0时,k PQ =00()()f x x f x x∆∆+-无限趋近点Q 处切线的_斜率_,即y=f(x)在点(x 0,f((x 0))处的__导数__. 4.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C)′=____0___;(x α)′=__αx α-1__,(α为常数);(a x )′=___a xlna__(a >0,a≠1) (log a x)′=1log a e x=1ln x a ,(a >0,a≠1);注:当a =e 时, (e x)′=___ e x___,(lnx)′=1x , (sinx)′=__cosx __,(cosx)′=__-sinx__; 5.导数的运算法则法则1 [u(x)±v(x)]′=__ u ′(x)±v′(x)__; 法则2 [cu(x)]′=___ cu′(x)____;法则3 [u(x)v(x)]′=__u′(x)v(x)+u(x)v′(x)___;法则4 [u(x)v(x)]′=2()()()()()u x v x u x v x v x ''-(v(x)≠0).6.用导数的符号判别函数增减性的方法:若f′(x)>0,则函数f(x)为__增函数__,若f′(x)<0,则函数f(x)为__减函数__;7.求可导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和方法:⑴确定函数f(x)的__定义域__;⑵求f′(x),令f′(x)=0,解此方程,求出它在定义域内的一切_实数解__;⑶把上面的各实根按由__从小到大_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用这些点把函数f(x)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个小区间;⑷确定f′(x)在各个小区间内的符号,根据f′(x)的__符号__判断函数f′(x)在每个相应小区间内的增减性;8.函数极值的定义:设函数f(x)在点x 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0x 附近的所有点,都有f(x)<f(x 0)(或f(x)>f(x 0)),就说f(x 0)是函数f(x)的一个极__大__值(或极___小__值); ___极大值__和___极小值___统称为极值;9.求可导函数f(x)在[a,b]上的最大或最小值的一般步骤和方法:①求函数f(x)在(a,b)上的值;②将极值与区间端点的函数值f(a),f(b) 比较,确定最值.四 三角函数基本知识点答案1.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__{β|β=k·360°+α,k∈Z}__;2.360°=_2π_rad,180°=_π_rad,1°=180πrad≈_0.01745_rad,1rad =π180°≈_57.3_°;3.用弧度表示的弧长公式:__l =|α|r_,面积公式:lr S 21=. 4.三角函数定义:__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角α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的坐标是(x,y),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则xy r x r y ===αααtan ,cos ,sin ; 正弦,余弦,正切在各个象限的符号:_sin α,一,二象限正,三,四负,cos α,一,四正,二,三负, tan α,一,三正,二,四负,(记忆口诀:一全,二正,三切,四余) . 5.__同角三角函数关系__公式:⑴平方关系:__ sin 2α+cos 2α=1__,⑵商数关系:αααcos sin tan =; 6.__诱导__公式:⑴sin(2kπ+α)=_ sin α_,cos(2kπ+α)=_ cos α_,tan(2kπ+α)=_ tan α_; ⑵sin(-α)=__ -sin α_,cos(-α)=___ cos α__,tan(-α)=-tan α__;⑶sin(π-α)=__ sin α__,cos(π-α)=__ -cos α__,tan(π-α)= -tan α__;⑷sin(π+α)=___ -sin α__,cos(π+α)=__ -cos α__,tan(π+α)=__tan α__;⑸sin(2π-α)=__ -sin α_,cos(2π-α)=___ cos α__,tan(2π-α)=__ -tan α__;⑹sin(π2-α)=_ cos α_,cos(π2-α)=_ sin α_; ⑺sin(π2+α)=_ cos α_,cos(π2+α)=_ -sin α_;⑻sin(3π2-α)=-cos α,cos(3π2-α)=-sin α_;⑼sin(3π2+α)=_ -cos α__,cos(3π2+α)=_ sin α_;记忆口诀:___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___. 7.特殊角三角函数值8.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 10.___和差角___cos(α-β)=__cos αcos β+sin αsin β__;cos(α+β)=___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__; sin(α-β)=___sin αcos β-cos αsin β__;sin(α+β)=____sin αcos β+cos αsin β___; tan(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11. 辅角 公式:asinα+bcosα= tan ),sin( 22abb a =++ϕϕα; 12. 2倍角 公式:sin2α= 2sinαcos α ,cos2α= cos 2α-sin 2α = 2cos 2α-1 = 1-2sin 2α , tan2α= tan 1tan 22αα-;13.__降幂(或半角)_公式: sin 2α=122cos α-,cos 2α= 22cos 1 α+,tan 2α=12 12cos cos αα+-; 14.__万能公式_公式:设t =tanα2,则sin = 2tan 12tan2 2αα+,cosα=221212tan tan αα+-,tanα=22212tan tan αα-;15.用sinα,cosα表示tan α2= cos 1sin αα+=1cos sin αα-; 16.正弦定理: 2R sinCc sinB b sinA a===; 17.三角形面积公式: sin 21sin 21sin 21 B ac A bc C ab S ===; 18.余弦定理:⑴a 2=__b 2+c 2-2bccosA__, b 2=a 2+c 2-2accosB , c 2=a 2+b 2-2abcosC ;⑵cosA = 2bc b222a c -+, 2ac a cosB 222b c -+=, 2aba cosC 222cb -+=;五 向量基本知识点答案1._长度为零的向量_叫零向量;__长度等于一个单位的向量_叫单位向量;2.向量加法运算律:⑴交换律: +=+; ⑵结合律:)()(++=++;3.向量共线定理:与共线⇔λ=;4.向量加法,减法,数乘的坐标运算法则:已知a =(x 1,y 1),b =(x 2,y 2),λ∈R,那么+= (x 1+ x 2,y 1+y 2) ;-= (x 1- x 2,y 1-y 2) ;λ= (λx 1,λy 1) ;5.向量坐标(x,y)与其起点A(x 1,y 1),终点B(x 2,y 2)坐标关系:_ (x 2-x 1,y 2-y 1)_;6.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已知a =(x 1,y 1),b =(x 2,y 2),a 与b 平行⇔_x 1y 2-x 2y 1=0;7.向量数量积的定义: cos | | || θ=⋅;8.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⑴ ⋅=⋅; ⑵ ) ()() ( b a b a b a ⋅=⋅=⋅λλλ; ⑶ )( c a b a c b a ⋅+⋅=+⋅;9.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已知=(x 1,y 1),=(x 2,y 2),则·=_x 1x 2+y 1y 2_;10.已知=(x,y),则2=_x 2+y 2_; ||==11.两点间距离公式12.已知非零向量a =(x 1,y 1),b =(x 2,y 2),它们的夹角为θ,则其夹角公式: _cos θ_==222221212121yx yx y y x x +++;13.已知非零向量a =(x 1,y 1),b =(x 2,y 2),则a ⊥b ⇔ 0 =⋅b a ⇔_ x 1x 2+y 1y 2=0_六 数列基本知识点答案㈠数列1.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叫数列; 其中的每一个数 叫数列的项,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 N*或其真子集{1,2,3…,n} 的函数,它的图象是 一群孤立的点 .2. 一个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项数n 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 叫数列的通项公式.3. 一个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可以用它的前几项来表示,这样的公式 叫数列的递推公式.4.数列的分类:⑴按项数分: 有穷数列 , 无穷数列 ;⑵按照项与项的大小关系分: 递增数列 , 递减数列 , 摆动数列 , 常数列 , 5.若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则其通项a n =1112n n S n S S n -=⎧⎨-≥⎩ .㈡等差数列6.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 叫等差数列; 常数叫这个等差数列的 公差 .7. a,P,b 成等差数列,则P 叫a,b 的 等差中项.8.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n -1)d , a n =a m +(n -m)d . 9.等差数列的图象是 一条直线上均匀分布的点 . 10.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2)( 1n n a a n S +=, d 2)1( 1-+=n n na S n .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方法叫 倒序相加法 . 11.{a n }是等差数列⇔a n = An+B ; {a n }是等差数列⇔S n = Cn 2+Dn ;12.一个等差数列有五个基本元素: a 1,d,n,a n ,S n ,知道其中 三 个,就可以求出其它 两 个,即“知 三 求 二 ”. 13.等差数列的单调性:①d>0时,{a n }递 增 ,S n 有最 小 值; ②d<0时,{a n }递 减 ,S n 有最 大 值; ③d =0时,{a n } 为常数列 .14.下标和性质:等差数列{a n }中,m,n,p,q ∈N*,若m +n =p +q,则 a m +a n =a p +a q ;若m +n =2p,则 a m +a n =2a p .15.等差数列{a n }中,S n 是前n 项和,则S m , S 2m -S m , S 3m -S 2m 是等差数列. 16.{a n },{b n }均为等差数列,m,k ∈R,则 {ma n +k},{ma n +kb n } 仍是等差数列.17.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分别为S n ,T n ,则a mb m = 1212--m m TS .18.等差数列{a n }中,①若a n =m,a m =n(m≠n),则a m+n = 0 ; ②若S n =m,S m =n(m≠n),则S m+n = -(m+n) ;㈢等比数列19.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 叫等比数列; 常数叫这个等比数列的 公比 . 20. a,P,b 成等比数列,则P 叫a,b 的 叫等比中项. 2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a 1q n -1, a n =a m q n -m.22.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1 1)(1,1q 11qqa a S q q a S n n n n --=--=≠或时, q=1时, S n =na 1 .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方法叫 错位相减法 .23.一个等比数列有五个基本元素: a 1,q,n,a n ,S n ,知道其中 三 个,就可以求出其它 两 个,即“知 三 求 二 ”.24.已知等比数列{a n }首项a 1,公比q,则其单调性: ① a 1>0,q>1或a 1<0,0<q<1 时,{a n }递增; ② a 1<0,q>1或a 1>0,0<q<1 时,{a n }递减;③ q=1 时,{a n }为常数列;④ q<0 时,{a n }为摆动数列.25.下标和性质:等比数列{a n }中,m,n,p,q ∈N*,若m +n =p +q,则 a m ·a n =a p ·a q ;若m +n =2p,则 a m ·a n =a p 2.26.等比数列{a n }中,S n 是前n 项和,则S m , S 2m -S m , S 3m -S 2m 是等比数列. 27.{a n },{b n }均为等比数列,m,k ∈R,则{},{},{}nn n n nma ma ma b b ⋅仍是等比数列. 七 不等式基本知识点答案1.三个“二次型”的关系⇔ b<a ; ②传递性a>b,b>c ⇒ a>c ;③加法性质a>b, c ∈R ⇒ a+c>b+c ,a>b,c>d ⇒ a+c>b+d ;④乘法性质a>b,c>0⇒ ac>bc ,a>b,c<0⇒ ac<bc ,a>b>0,c>d>0⇒ ac>bd ; ⑤正数乘方a>b>0⇒ a n>b n; ⑥正数开方a>b>03.已知a,b∈(0,+∞),有四个数:a 2+b 22,a+b 2,ab,21a +1a,用“≤”连接这几个数 2211222b a b a ab ba +≤+≤≤+. 4.a>0,b>0,a,b 的乘积为定值p 时,那么当且仅当 a=b 时,a+b 有最小值是的和为定值s 时,那么当且仅当 a=b 时,ab 有最 大 值是s24.5.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x+By+C=0(A,B 不同时为0)将平面分成三个部分,直线上的点满足于 Ax+By+C=0 ,直线一边为 Ax+By+C>0 ,另一边为 Ax+By+C<0 ,如何判断不等式只需取一个 不在直线上的特殊点 代入即可.6.线性规划问题一般用图解法,其步骤如下:⑴根据题意设出 变量 ; ⑵找出__线性约束条件 ;⑶确定 线性目标函数 ;⑷画出 可行域 ; ⑸利用线性目标函数 画出平行直线系 ;观察函数图形,找出 最优解 ,给出答案.八 立体几何基本知识点答案㈠ 空间几何体及表面积和体积1. 由一个平面多边形沿某一方向平移形成的 的几何体叫棱柱,棱柱的底面是 两个全等的平面多边形 ,且对应边 平行且相等 ,侧面都是 平行四边形 ;2. 棱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个点时形成 的几何体叫棱锥,棱锥的底面是 平面多边形 ,侧面是 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3. 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一个平面所截,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几何体叫棱台.4.圆柱由 矩 形绕 它的一边 旋转而成;圆锥由 直角三角形 形绕 一直角边 旋转而成;圆台由 直角梯形 形绕 垂直于底边的腰 旋转而成;球由 半圆 形绕 它的直径 旋转而成.5.直棱柱侧面积公式:S 直棱柱= ch ; 正棱锥侧面积公式:S 正棱锥= 12ch ′ ;正棱台侧面积公式:S 正棱台= 12(c+c′)h′ ;球表面积公式:S 球= 4πR 2;6.柱体体积公式:V 柱体= Sh ;锥体体积公式:V 锥体= 13Sh ;球体体积公式:V 球= 43πR 3.㈡ 点线面位置关系1.平面的基本性质及推论:⑴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上,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⑵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还有其它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 ;⑶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①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②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③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相交,平行,异面 ,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异面平行无公共点相交有公共点异面平行相交共面 . 3. 过空间任一点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直线,那么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所成角,其范围是 (0°,90°] .bb αββ⎫⎪⊂⇒⎬⎪⋂=⎭6. 平面的一条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叫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平面垂直,就说它们所成角是90°,所以其范围是 [0°,90°] .7.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___两__种:8. 从同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组成的图形 叫二面角, 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该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两条射线垂直于棱,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 叫二面角的平面角,其范围是 [0°,180°] . ,,b b b ββαααβ⎫⎪⊂⊂⇒⎬⎪⋂⎭a b b βγγ⎫⎪⋂=⇒⎬⎪⋂=⎭九 解析几何基本知识点答案1. 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l ,把x 轴绕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直线l 重合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 叫直线的倾斜角,其范围是 [0,180°) ; 已知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如果x 1≠x 2,那么2121y y k x x -=-叫直线P 1P 2的斜率,它与倾斜角α的关系是 k=tan α .2.直线方程有5种形式:① 点斜 式: y -y 1=k(x -x 1) ;② 斜截 式: y=kx+b ; ③ 两点 式:112121y y x x y y x x --=--;④ 截距 式:1x ya b+=;⑤ 一般 式: Ax +By +C =0 .3.已知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则l 1∥l 2⇔ k 1=k 2,且b 1≠b 2 ;l 1与l 2重合⇔ k 1=k 2,且b 1=b 2 ;l 1与l 2相交⇔ k 1≠k 2 ;l 1⊥l 2⇔ k 1·k 2=-1 ; 已知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l 2⇔111222A B C A B C =≠; l 1与l 2重合⇔111222A B C A B C ==; l 1与l 2相交⇔1122A B A B ≠;l 1⊥l 2⇔ A 1·A 2+ B 1·B 2=0 . 4.已知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方程组⎩⎨⎧=++=++0C y B x A 0C y B x A 222111 无解 时, l 1∥l 2;方程组 有无数组解 时,l 1与l 2重合;方程组 只有一组解 时,l 1与l 2相交, 这组解 就是交点坐标. 5.坐标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22 210210⎪⎪⎩⎪⎪⎨⎧+=+=y y y x x x .6.点P(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距离公式:d =;两平行直线l 1:Ax+By +C 1=0,l 2:Ax +By +C 2=0间距离公式d =.7.圆的标准方程: (x -a)2+(y -b)2=r 2;圆的一般方程: x 2+y 2+Dx+Ey+F=0(D 2+E 2-4F>0) ; 已知点A(x 1,y 1),B(x 2,y 2),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方程: (x -x 1)(x -x 2)+(y -y 1)(y -y 2)=0 .8.已知⊙C 方程f(x,y)=0,点P(x 0,y 0),则点P 在⊙C 上⇔___f(x 0,y 0)=0___;点P 在⊙C 外⇔___ f(x 0,y 0)>0____;点P 在⊙C 内⇔__ f(x 0,y 0)<0___; 9.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0.圆的切线:⑴点P(x 0,y 0)在圆x 2+y 2=r 2上,则过点P 的圆的切线方程:___x 0x+y 0y=r 2___; ⑵点P(x 0,y 0)在圆(x -a)2+(y -b)2=r 2上,则过点P 的圆的切线方程:__(x 0-a)(x -a)+(y 0-b)(y -b)=r 2__;⑶点P(x 0,y 0)在圆C 外,则过点P 的圆的切线有__两_条,先设出切线的__点斜式_式方程,再利用__d=r __求出切线斜率,如果只求出一个斜率值,要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况. 11.直线和圆相交,⑴设圆心到直线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则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为___⑵斜率为k 的直线l 与曲线相交于点A(x 1,y 1),B(x 2,y 2),则12.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13.⑴经过圆C 1:f(x,y)=0,圆C 2:g(x,y)=0交点的圆系方程:___f(x,y)+λg(x,y)=0(λ≠-1)__;⑵经过圆C 1:f(x,y)=0,圆C 2:g(x,y)=0交点的直线(即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f(x,y)-g(x,y)=0_;14.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 222210210210⎪⎪⎪⎩⎪⎪⎪⎨⎧+=+=+=z z z y y y x x x .㈡ 椭圆1椭圆的第一定义: 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 1,F 2距离之和等于定长(>|F 1F 2|)的点的轨迹叫椭圆.注:a >0,当|PF 1|+|PF 2|=2a > |F 1F 2|=2c 时,满足条件的轨迹是 椭圆 ; 当|PF 1|+|PF 2|=2a = |F 1F 2|=2c 时,满足条件的轨迹是 线段F 1F 2 ; 当|PF 1|+|PF 2|=2a < |F 1F 2|=2c 时,满足条件的轨迹是 不存在 .2.椭圆的第二定义: 平面上到一个定点与一条定直线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0<e<1)的点的轨迹是椭圆.3.4.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F2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F1F2|)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注:a>0,当| |PF1|-|PF2| |=2a < |F1F2|=2c时,满足条件的轨迹是双曲线 ;当| |PF1|-|PF2| |=2a = |F1F2|=2c时,满足条件的轨迹是两条射线 ;当| |PF1|-|PF2| |=2a > |F1F2|=2c时,满足条件的轨迹是不存在 .5.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平面上到一个定点与一条定直线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e>1)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6.7.抛物线的定义: 平面上到一个定点与一条定直线距离之比等于常数1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8.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十 复数基本知识点答案1.复数的概念及分类:⑴概念:形如a +bi(a,b∈R)的数叫做 复数 ,其中a 与b 分别为它的 实部 和__虚部__.⑵分类:①若a +bi(a,b∈R)为实数,则 b=0 ,②若a +bi(a,b∈R)为虚数,则 b≠0 ,③若a +bi (a,b∈R)为纯虚数,则 a=0,b≠0 ;⑶复数相等:若复数a +bi =c +di(a,b,c,d∈R)⇔ a=c 且b=d ;⑷共轭复数: a +bi 与c +di 共轭(a,b,c,d∈R)⇔__a=c 且b=-d_,z 的共轭复数记作z ;2.复数的加、减、乘、除法则:设z 1=a +bi,z 2=c +di(a,b,c,d∈R),则⑴加法:z 1+z 2= (a +c)+(b +d)i ;⑵减法:z 1-z 2= (a -c)+(b -d)i ;⑶乘法:z 1·z 2= (ac -bd)+(ad +bc)i ;⑷乘方:z n=nzzz z ; z m ·z n = z m+n ;(z m )n = z mn ;(z 1·z 2)n = z 1n ·z 2n;⑸除法:z 1z 2=2222()()()()a bi a bi c di ac bd ad bc i c di c di c di c d c d ++-+-==+++-++ ;3.复数的几何意义:⑴复平面的概念: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 复平面 , x 轴 叫做实轴, y 轴 叫做虚轴;实轴上的点表示 实数 ,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 纯虚数 . ⑵复数z=a+bi 都可以由复平面中的点(a,b)表示,因而复数与复平面中的点是 一一对应__关系;⑶复平面上,两个复数z 1,z 2对应的两点Z 1,Z 2间的距离| Z 1Z 2|= |z 1-z 2| .4.复数的模:向量OZ 的模叫做复数z =a +bi(a,b∈R)的 绝对值 (或 模 ),即|z|=|a +bi|1-|z 2|≤|z 1±z 2|≤|z 1|+|z 2|;⑵|z|2=|z ˉ|2=|z 2|=|z ˉ2|=z·z ˉ; 5.常见的结论:⑴i 的运算律:i 4n = 1 , i 4n+1= i _, i 4n+2= -1 , i 4n+3= -i ,i n +i n+1+in+2+i n+3= __0 ;⑵(1+i)2= 2i ;(1-i)2= -2i ;1+i 1-i = i ;1-i 1+i = -i .⑶设ω=-12±32i,则ω3= 1 ,ω2=ω ,1+ω+ω2= 0 .十一 算法框图、概率统计基本知识点答案1.算法是指: 对一类问题机械的,统一的求解方法 .2.算法的特点:⑴ 确定性 ;⑵ 有限性 .3.流程图是 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word 格式文档专业资料整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有① 顺序结构 ;② 选择结构 ;③ 循环结构 .6. 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叫必然事件,用 Ω 表示; 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叫不可能事件,用 ○/ 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叫随机事件,随机事件A 的概率记作 P(A) .7. 不可能现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叫互斥事件; 两个事件必有五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叫对立事件; 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 P(A+B)=P(A)+P(B) ; 特别地,若事件A 与B 是对立事件,则其概率关系为 P(A)+P(B)=1 .8.古典概型必然满足的两个条件是:⑴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有限个 ;⑵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9.求古典概型概率的公式为: P(A) =m n. 10.几何概型必然满足的两个条件是:⑴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无限个 ;⑵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11.求几何概型概率的公式为: P(A) =d 的测度D 的测度.。

高三数学全部的知识点归纳

高三数学全部的知识点归纳

高三数学全部的知识点归纳在高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既有基础的概念和定理,也有较为复杂的应用和解题方法。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复习总结,下面将对高三数学全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2. 一次函数及其图像3.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5. 三角函数与图像变换6. 不等式与绝对值7.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二、平面与立体几何1. 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方程3. 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判定4. 空间几何中的基本概念5.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平面方程6. 空间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判定三、立体几何与向量1.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向量的表示2. 向量的运算与性质3. 空间中的点和向量的位置关系4. 平面与向量的垂直、平行关系5. 空间直线与向量的位置关系6. 空间立体的性质与计算四、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的概念与性质2. 概率的计算方法3.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4. 离散型与连续型随机变量5.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6. 统计图表的表示与分析五、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2.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3.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应用4. 数列极限及其性质六、三角与数学恒等式1. 任意角的概念与性质2. 各种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变换4.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与倍角公式5.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6. 三角函数的逆函数与解三角方程七、数学推理与证明1. 命题与合取、析取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3. 直接证明、反证法与归谬法4. 数学归纳法与条件证明5. 平行线性质的证明6. 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八、微积分与导数1. 重要概念与性质2.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3. 导数与导数的应用4. 函数的最值与导数的求解5. 反函数与参数方程6. 微分与微分方程九、平面向量与行列式1. 平面向量的定义与性质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3. 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4. 平面向量的应用5. 行列式的定义与性质6.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与应用以上对高三数学部分知识点的归纳只是涉及到了一些基础的内容,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点需要大家掌握。

高中数学艺体生基础知识大部分整理

高中数学艺体生基础知识大部分整理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元素与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数集符号:自然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3)集合之间的关系:
(4)空集
2、命题
要点: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性相同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q,则p是q的,q是p的.
(2)若p⇒q,且q≠ p,则p是q的 .
(3)若p≠ q,且q⇒p,则p是q的 .
(4)若p⇔q,则p与q互为 .
(5)若p≠ q,且q≠ p,则p是q的 .
4、逻辑连接词:
5、含有量词的命题
第二章:函数
2、函数的单调性
3、函数的奇偶性
4、幂函数
5、二次函数
6、指数运算与指数函数
7、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
第三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A
a
sin
余弦定理:=2
a 面积公式:==
C ab S sin 2
1
第四章:数列
1、等差数列:
d n a a n )1(1-+=
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5371a a a a +=+
2、等比数列
11-=n n q a a
⎪⎩⎪
⎨⎧=≠--=1,1,1)
1(11q na q q q a S n n
5371a a a a ⋅=⋅
第五章:立体几何
2、体积与表面积。

高三艺术生数学基础知识点

高三艺术生数学基础知识点

高三艺术生数学基础知识点在高三阶段,作为艺术生的同学们,除了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数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虽然艺术生相对于理科生来说,对于数学的要求并不像他们那样高,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仍然有其重要性。

本文将为高三艺术生总结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

一、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艺术生需要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性质等。

其次,方程也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形式,艺术生需要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基本的方程式,并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数列与数列的应用数列是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对于解决一些序列问题非常重要。

高三艺术生需要熟悉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数列求和的方法。

此外,数列的应用也是艺术生需要掌握的,比如利用数列推断某种规律、预测未来的情况等。

三、平面与空间几何艺术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掌握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的基本知识。

在平面几何中,艺术生需要学会判断点、线、面等图形的位置关系,熟悉各种图形的性质和计算面积、周长等基本操作。

在空间几何中,艺术生需要学会理解和分析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各种投影,熟悉体积、表面积等计算方法。

四、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也是艺术生需要掌握的。

在概率方面,艺术生需要了解事件的概念、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概率的性质。

在统计方面,艺术生需要熟悉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以求得准确的统计结果。

五、数学思维与解题方法除了基础知识点外,艺术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

数学思维是指运用逻辑、抽象和推理等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选用合适的解法、检查结果等。

艺术生需要通过多做题和多实践,逐渐培养出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

总结:通过学习以上提到的数学基础知识点,高三艺术生可以提高数学水平,更好地备考数学考试。

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三是所有考生的关键时刻,是为了应对高考而付出努力的最后一年。

数学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具有重要的分数和排名权重。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对高三数学一轮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对于定义域内的每个自变量都有唯一对应的因变量。

2. 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增减性、单调性等。

3.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通过求解方程或者不等式,求取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二、数列与递推关系1. 等差数列:一种常见的数列,其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间的差值为常数。

2. 等比数列:一种常见的数列,其中任意两个相邻项之间的比值为常数。

3. 递推关系:通过已知项和递推关系式,求解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三、平面几何1. 直线与曲线:通过方程或者性质,判断直线与曲线的关系。

2. 圆与其相关概念:弦、弧、切线、切点等。

3. 三角形与多边形:根据性质和定理,解决三角形和多边形相关的问题。

四、空间几何1. 空间中的直线与平面:通过方向向量和点的坐标等信息,求解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2. 空间中的角与距离:根据空间几何相关定理,求解角的大小和点的距离。

3. 空间中的曲线与曲面:通过方程和性质,求解曲线和曲面的特性。

五、立体几何1. 立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求解各种形状的体积和表面积,例如(球、圆柱、锥、棱柱、棱锥等)。

2. 空间向量:矢量的定义、性质、运算等。

3. 空间解析几何:点、直线、平面的坐标和性质。

六、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

2. 概率计算:频率、概率、事件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3. 排列组合与分布:排列、组合、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七、数学证明与推理1. 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直接证明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2. 数学运算与性质:算术运算、整除性质、同余关系等。

3. 数学推理与连续性:数学推理的过程和方法,连续性的概念和性质。

八、复数与数域1. 复数的定义与运算:复数的基本运算、共轭、模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届艺术生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归纳高中全部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2016届艺术生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归纳第一部分 集合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3.(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U A C B ⇔=ΦU C A B R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φ=A 的情况.(4)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4.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2222b a b a ab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x a 、x sin 、x cos 等);⑨平方法;⑩ 导数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 ,b ],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 g(x) ≤ b 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xgfy=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gu=与外函数)(ufy=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xf是奇函数)()(xfxf-=-⇔;)(xf是偶函数)()(xfxf=-⇔.⑶奇函数)(xf在0处有定义,则0)0(=f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6.函数的单调性:⑴单调性的定义:①)(xf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21Mxx∈∀⇔当21xx<时有12()()f x f x<;②)(xf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21Mxx∈∀⇔当21xx<时有12()()f x f x>;⑵单调性的判定:①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21xfxf-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④图像法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若有)()(xfTxf=+(其中T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xf为周期函数,T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①π2:sin ==T x y ;②π2:cos ==T x y ;③π==T x y :tan ;④||2:)cos(),sin(ωπϕωϕω=+=+=T x A y x A y ;⑤||:tan ωπω==T x y (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a x f a x f -=+或)0)(()2(>=-a x f a x f ⇒)(x f 的周期为a 2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㈠.⑴指数函数:)1,0(≠>=a a a y x ;⑵对数函数:)1,0(log ≠>=a a x y a ;⑶幂函数:αx y = ()R ∈α ;⑷正弦函数:x y sin =;⑸余弦函数:x y cos = ;(6)正切函数:x y tan =;⑺一元二次函数:02=++c bx ax (a ≠0);⑻其它常用函数:① 正比例函数:)0(≠=k kx y ;②反比例函数:)0(≠=k xky ;③函数)0(>+=a xax y ㈡.⑴分数指数幂:m na =1m nm naa-=(以上0,,a m n N *>∈,且1n >).⑵.①b N N a a b =⇔=log ; ②()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③N M N M a a alog log log -=; ④log log m n a a nb b m=. ⑶.对数的换底公式:log log log m a m NN a=.对数恒等式:log a N a N =. 9.二次函数:⑴解析式:①一般式:c bx ax x f ++=2)(;②顶点式:k h x a x f +-=2)()(,),(k h 为顶点;③零点式:))(()(21x x x x a x f --= (a ≠0).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abx 2-=,顶点坐标是⎪⎪⎭⎫⎝⎛--a b ac a b 4422,。

10.函数图象: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 ③导数法⑵图象变换:① 平移变换:ⅰ))()(a x f y x f y ±=→=,)0(>a ———左“+”右“-”;ⅱ))0(,)()(>±=→=k k x f y x f y ———上“+”下“-”;② 对称变换:ⅰ))(x f y =−−→−)0,0()(x f y --=;ⅱ))(x f y =−→−=0y )(x f y -=;ⅲ) )(x f y =−→−=0x )(x f y -=;ⅳ))(x f y =−−→−=xy ()x f y =; ③ 翻折变换:ⅰ)|)(|)(x f y x f y =→=———(去左翻右)y 轴右不动,右向左翻()(x f 在y 左侧图象去掉);ⅱ)|)(|)(x f y x f y =→=———(留上翻下)x 轴上不动,下向上翻(|)(x f |在x 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1)证明函数)(x f y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函数)(x f y =与)(x g y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x f y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x g y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①曲线C 1:f(x,y)=0关于原点(0,0)的对称曲线C 2方程为:f(-x,-y)=0;曲线C 1:f(x,y)=0关于直线x=0的对称曲线C 2方程为:f(-x,y)=0;曲线C 1:f(x,y)=0关于直线y=0的对称曲线C 2方程为:f(x, -y)=0;曲线C 1:f(x,y)=0关于直线y=x 的对称曲线C 2方程为:f(y, x)=0 ②f(a+x)=f(b-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2ba +对称; 特别地:f(a+x)=f(a -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 对称. ③()y f x =的图象关于点(,)ab 对称⇔()()b x a f x a f 2=-++.特别地:()y f x =的图象关于点(,0)a 对称⇔()()x a f x a f --=+.④函数()y f x a =-与函数()y f a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函数)(x a f y +=与函数()y f a x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0)(=x f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4)零点定理:若y=f(x)在[a,b]上满足f(a)·f(b)<0 , 则y=f(x)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13.导数:⑴导数定义:f(x)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作xx f x x f x f y x x x ∆-∆+='='→∆=)()(lim)(00000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C 0=;②1')(-=n n nx x ;③x x cos )(sin '=;④x x sin )(cos '-=;⑤a a a x x ln )('=;⑥x x e e =')(;⑦ax x a ln 1)(log '=;⑧xx 1)(ln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2vvu v u vu v u v u uv v u v u '-'=''+'=''±'='±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x u x u y y '⋅'='⑸导数的应用: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i ))(0)(x f x f ⇒>'是增函数;ii ))(0)(x f x f ⇒<'为减函数;iii ))(0)(x f x f ⇒≡'为常数;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x f ';ⅱ)求方程0)(='x f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 利用导数求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比较得最值。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π弧度180=,1801π=弧度,1弧度)180(π='1857 ≈⑵弧长公式:R l θ=;扇形面积公式:22121R lR S θ==。

2.三角函数定义:角α终边上任一点(非原点)P ),(y x ,设r OP =|| 则:,cos ,sin r x r y ==ααxy =αtan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简记为“全s t c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5.⑴)sin(ϕω+=x A y 对称轴:令2x k πωϕπ+=+,得; =x 对称中心:))(0,(Z k k ∈-ωϕπ;⑵)cos(ϕω+=x A y 对称轴:令πϕωk x =+,得ωϕπ-=k x ;对称中心:))(0,2(Z k k ∈-+ωϕππ;⑶周期公式:①函数sin()y A x ωϕ=+及cos()y A x ωϕ=+的周期ωπ2=T (A 、ω、ϕ为常数,且A ≠0).②函数()φω+=x A y tan 的周期ωπ=T (A 、ω、ϕ为常数,且A ≠0).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x xx x x tan cos sin ;1cos sin 22==+7.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对称性:⑴sin y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222k k k Z ππππ⎡⎤-+∈⎢⎥⎣⎦,单调递减区间为32,222k k k Z ππππ⎡⎤++∈⎢⎥⎣⎦,对称轴为()2x k k Z ππ=+∈,对称中心为(),0k π()k Z ∈.⑵cos y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2k k k Z πππ-∈,单调递减区间为[]2,2k k k Z πππ+∈,对称轴为()x k k Z π=∈,对称中心为,02k ππ⎛⎫+ ⎪⎝⎭()k Z ∈.⑶tan y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2k k k Z ππππ⎛⎫-+∈ ⎪⎝⎭,对称中心为⎪⎭⎫⎝⎛0,2πk ()Z k ∈.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②22sin()sin()sin sin αβαβαβ+-=-;22cos()cos()cos sin αβαβαβ+-=-.③sin cos a b αα+)αϕ+(其中,辅助角ϕ所在象限由点(,)a b 所在的象限决定,tan baϕ= ).9.二倍角公式:①αααcos sin 22sin =.2(sin cos )12sin cos 1sin 2ααααα±=±=±②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升幂公式).221cos 21cos 2cos ,sin 22αααα+-==(降幂公式). 10.正、余弦定理:⑴正弦定理: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R 2是ABC ∆外接圆直径 )注:①C B A c b a sin :sin :sin ::=;②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③CB A cb a Cc B b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