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文教案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文教案汇总一、《孔乙己》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理解其悲惨命运的象征意义。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孔乙己的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变色龙》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喂——出来》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人类贪婪欲望的批判。
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及主题思想。
四、《芦花荡》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战争的批判。
分析主人公形象,理解其勇敢、善良的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主人公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五、《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掌握下册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通过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常见文体的写作任务。
3.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其优秀的演讲和辩论技巧。
4.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提高其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包括以下模块:1. 传统文化与文言文阅读2.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3. 写作技巧与实践4. 口语表达与演讲5. 社会问题讨论与思辨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研究兴趣。
2. 分组合作与小组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3. 实践演练与反馈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本教案将安排实践演练和反馈指导环节,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4. 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在社会问题讨论与思辨模块中,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案将采取多种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书面作业评估:通过布置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3. 口头表达评估:通过学生的演讲和口语表达,评估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 项目作业评估:通过评估学生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果,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教案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及配套资料:学生可以使用教材中的文本和配套资料进行研究和练。
2024年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文言文、现代文及其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展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同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分析。
现代文阅读中的深层次理解。
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价值。
难点:文言文的词义理解与句子结构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均。
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文化内涵与哲理思考。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用名言警句、讲述相关故事或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文言文教学词义疏通: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引导学生理解词义,通过上下文语境加深理解。
句子解读: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特别是特殊句式和虚词用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化内涵: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代文教学文本细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现代文作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
方法指导:教授学生阅读策略和技巧,如如何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如何分析文本结构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文学作品鉴赏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审美提升: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解读重点句子和词语。
2. 阅读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写作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读,写作的创新和突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 实践法: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课文1-4的阅读与讲解,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 第二周:课文5-8的阅读与讲解,解读重点句子和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第三周:课文9-12的阅读与讲解,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4. 第四周:课文13-16的阅读与讲解,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第五周:复习全册课文,进行阅读理解测试和写作测试。
七、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取一篇课文,进行缩写或扩写,提高写作能力。
八、课堂活动1. 课前5分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社戏》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2)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5)讨论:分享对小说中幽默、讽刺语言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第二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对比手法,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比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理解课文。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
(4)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5)讨论:分享对作者怀念童年生活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第三章:《孔乙己》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讽刺手法表现社会现象。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两首【导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内心汹涌着激情的灵魂。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名片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资料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交流点拨】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如何赏析现当代诗歌】第一,熟悉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
现当代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鲜明的韵律,欣赏诗歌时必须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进而赏析诗歌的情感与技法。
第二,把握主旨意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
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给人看。
因此,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第三,展开合理想象,分析形象美。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让我们陶醉其中,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而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必须借助于想象。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调动积累,在想象中体会形象,才能感受诗中的形象美。
第四,咀嚼分析,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交流点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们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
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
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交流点拨】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步骤四精读诗歌品析语言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好不好?为什么?【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交流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2.拓展延伸结合课文,联系当今时代,依照示例仿写。
【交流点拨】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当用嘹亮的喉咙歌唱:这精准扶贫,全民共创小康的和谐社会……②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用响亮的喉咙歌唱:现代化大都市流光溢彩,高瞻远瞩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肯定会用悦耳的喉咙深情歌唱:新“社保”,百姓受益;农村城镇化建设,惠及百姓……【附: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鸟——诗人自己土地——祖国大地河流风——抗争精神黎明——胜利的曙光意象朴实象征深远常含泪水爱得深沉直抒胸臆热情澎湃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乡愁》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字音窄窄(zhǎi) 坟墓(mù) 海峡(xiá)2.作者名片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湖南衡阳人。
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
【交流点拨】乡愁小时候乡愁....的/邮票../是一枚/小小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的/船票..../是一张/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2.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
3.分组比赛朗读,相互点评。
4.理清本诗的思路,找出此诗的线索。
【交流点拨】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线索:思念母亲——思念爱人——怀念母亲——思乡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诗歌阅读技巧(1)从关键词语入手,如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及作用,去品味欣赏。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感情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