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三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docx
《说“木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并解读《说“木叶”》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2. 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说“木叶”》一文,理解作者通过对“木叶”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2.2 教学重点1. “木叶”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说“木叶”》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解读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2.3 教学难点1. 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说“木叶”》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对“木叶”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木叶”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3.4 写作练习1. 学生根据对“木叶”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阅读理解、讨论表达和写作练习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说“木叶”》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说“木叶”》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木叶”的文化和象征意义的资料3. 图片或实物:与“木叶”相关的图片或实物4.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写作练习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文化中“木叶”的象征意义,如日本的“木叶忍者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木叶”意象等,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和作用。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
2.结合文本,分析“木叶”“树叶”“落叶”“落木”等这些意象之间的区别及蕴含的意味。
3.理解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4.利用阅读所得探究具体问题。
结合自己所学诗词,探讨其中具有“暗示性”的意象,探究其暗示性的由来。
教学重点: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所学诗词,探讨其中具有“暗示性”的意象,探究其暗示性的由来。
教学过程:1.导入。
2.作者简介:结合《优化设计》预习助读部分内容,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3.初读文本,完成以下任务:(1)快速阅读文本,勾画文中关键语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明确:第1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用“树叶”的极少。
诗人们用“木叶”写出了流传人口的名句,发展到杜甫,他用“落木”创造出了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第3段:阐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 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一一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第6段: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并且分析了“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和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5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说木叶精选5篇(一)教案标题: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教材《说木叶》一篇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说木叶》的情节与主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2.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和评论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掌握《说木叶》的情节发展和主旨;2.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形象的描述;3. 能够描述和评价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2. 如何理解并阐释小说的主旨和情节发展;3. 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关于《说木叶》的背景和文化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展示与讨论(15分钟)2. 全班师生共同阅读《说木叶》,并展示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3.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全面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分析与解读(20分钟)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解读小说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写作实践(30分钟)5.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或者人物,进行创作。
可以是续篇、改编或者评论等等。
展示与评价(10分钟)6.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并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和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创作。
总结与反思(5分钟)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1. 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说木叶》相似题材的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有关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者艺术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艺术素养。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目标:1. 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和内容,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1. 分析文本,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深层意义,把握木叶的智慧和美丽。
2. 运用修辞手法,写好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述木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 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说木叶》,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分组讨论,回答课后习题,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分析文本(20分钟)1. 分析文本,找出描写木叶的词语、句子,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表对木叶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讨论。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木叶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阅读示例文,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木叶的感受和认识。
3. 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提高(10分钟)1. 老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肯定和指导。
2. 整理总结修辞手法的应用,强化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写作作业:写一篇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己身边的景物。
2. 预习下一课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说木叶》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并学会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并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林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描绘出“木叶”的形象。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认识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叶”的形象。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林庚及其作品《说“木叶”》。
提问:同学们对“木叶”有什么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木叶”的形象。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各小组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分享对“木叶”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3.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升审美品味。
第四章: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

【导语】《说“⽊叶”》是⾼中语⽂教材中不可多得的⼀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章,让中学⽣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的暗⽰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的特质,进⾏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 唐伟⼤的现实主义诗⼈杜甫在其《登⾼》⼀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的“落⽊”是什么意思吗?(学⽣明确“落⽊”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树叶、落叶,不说“⽆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与“叶”有何区别呢? ⽂学作品中,⼀个字精妙与否,⾜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简短的⼏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的意境。
读后满⼝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叶”》⼀⽂,对中国古典诗词语⾔特质作⼀番探幽。
(板书课题) ㈡分析⽂章,引出诗歌语⾔特质: ⒈问⼤家⼀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可以吗? ⽤⽣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树⽊树⽊,树就是⽊。
⒉既然⽣物上的树与⽊⽆⼤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呢?因为在我们的⼤脑⾥,树与⽊的形象是⼤不⼀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头⽊板,⼲枯,孤单,笔直,黄褐⾊ ⒊树与⽊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的树给⼈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落光了叶⼦⼀⼤⽚的⽊给⼈的感觉是空阔萧条,⽊让⼈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的这个特征的呢?在⽂章第五段:诗歌语⾔具有暗⽰性(齐读这⼀段) 总结:在⽂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泽、联想意义上,可能⼤有区别。
(word完整版)《说木叶》教案(上课修改版)

《说木叶》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重点难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自主学习1. 字词积累2.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浏览:本文涉及了哪些诗句?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结论:“木叶"为诗人钟爱.第二段“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说“木叶”》教学
设计
高三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过渡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
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
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课本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高考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
”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
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结论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四、课堂活动
林庚,字静希。
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
后一直任教于xx大学中文系。
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
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
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