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中历史巧记系列57略谈历史概念素材
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15 话谈历史编故事素材

话谈历史编故事记忆法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
历史编故事记忆法就是抽取字头或核心字,或利用一下谐音,把一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形象的鲜活的故事片段而进行有意记忆的方法。
现谈点体会,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实例印证【例1】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钱阿姨司机,夏天吃甜石榴。
【例2】春秋(前770—前476):在春秋季节里,骑麒麟,试骑鹿。
【例3】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可巧记为:“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错锯秦木(秦穆)而逃出(楚)村庄(庄)”。
【例4】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例5】北宋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官窑。
可巧记为:“汝哥定是军官”。
【例6】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可巧记为:“长洛开人大”。
【例7】“四书五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统称为“四书”,《诗》、《礼》、《春秋》、《易》、《书》统称为“五经”。
“四书五经”可巧记为:“四叔(书)猛(《孟子》)抡(《论语》)大(《大学》)钟(《中庸》),武警(五经)诗(《诗》)里(《礼》)存(《春秋》)遗(《易》)书(《书》)”。
【例8】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可概括为6个方面: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还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教学需要巧教妙记素材

历史教学需要巧教妙记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对零散的知识点或相近相似的知识点难以区别、串联或系统记忆,即使在一段"强攻"之下有些印象,一旦放下书本,注意力转移之后,又难以想起来。
关于这一点,有心理研究和实践证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借兴趣认识事物,感兴趣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就心不在焉。
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积极准备,深入引导,争取用最简洁、最明了、最幽默轻松的语言和板书,让学生牢牢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和研究,我认为在某些疑难或零散之处采用打油诗、顺口溜等方式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在备课时注意收集、整理和开发用这种方式总结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本质是怎样将原来分散的语句囊括在一句或几句话中精辟而精彩地论述出来。
所以平时不光要广泛涉猎、认真研究,还要对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如以前有一首诗歌介绍中国古代王朝的:"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这首诗影响很大,虽然有的同学历史学得不怎么样,但谈到这首诗,还是能朗朗上口,所以在备课中就采用了。
在之后古代史教学中,尤其新课标教材高一历史中,讲到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时,首先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王朝顺序就用了它,后来的复习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2)上,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在农村的体现是大办人民公社、胡夸风等,用了一首顺口溜:"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这很形象地反映出那个时代自欺欺人的表现,我就采用了。
在课堂上我提问同学:这怎么能反映出是胡夸风呢?同学们很感兴趣,有个同学讲得很好:"猪怎么可能长成大象那么大呢?长成这样谁敢去杀?就算有人杀了,谁又敢去吃?"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和热烈掌声,课堂气氛很好。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8 丛谈历史中外对照素材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8 丛谈历史中外对照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8abe592352ea551810a687c8.png)
丛谈历史中外对照记忆法中学高中的历史教材虽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但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分割讲解涛声依旧,各自独立起来,好象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空和轨道发展着,彼此之间互不关联。
这只能让学生的历史记忆在纵向延伸,现在我们把整个中国史放置于世界史的范围中,比较中西社会差异,让历史知识纵横交错,历史记忆网络化、系统化,这就是揉和历史。
[例1]同年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记忆法(必修)[共性: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任务是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为领导阶级;土地问题是革命的基本内容。
原因:是人类历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个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一直都主要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例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中国古代的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很大的不同。
(1)在佛教传以前,中国没有宗教,对神鬼的认识,如孔子都是“敬而远之”。
智者学派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不便体现出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打击了迷信思想,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古代是一元文化,周边地区受中国的影响。
欧洲则是多元文化,互相影响。
(3)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不仅具有人文精神,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希腊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相统一。
如泰勒斯是希腊第一个哲学家,也是古代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之一。
而中国则没有将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很好的统一起来。
[例16]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异同巨大反差:明清时期中西科技之比较: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学的晚霞”,中国的科学技术明显落后于西方。
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
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江西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江西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族的奠基(公元前21世纪)1. 夏朝的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传说是由大禹建立,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2. 商朝的兴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考古证据的朝代,商朝的繁荣和灭亡标志着中华民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3. 周朝的建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基础,并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制度。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公元前21世纪-公元221年)1. 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人们通过农业生产维持生计,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和水利工程。
2. 铁器的使用:中国古代社会从青铜器到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3.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采用封建制度,统治者通过分封、农民兼并、井田制等方式来巩固自身权力。
4. 儒家思想的兴起: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公元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征服战争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方式来统一国家。
3. 兵马俑的发现:秦始皇帝陵墓的兵马俑出土,为人们揭示了秦朝时期的军事建设和文化状况。
四、三国鼎立与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三国鼎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立的时期,三国魏、蜀、吴相互争夺中央政权,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2. 北朝南朝的分裂: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政权分裂的时期,南方有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北方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朝代。
3. 佛教的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K12]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10 大谈历史歌决素材
![[K12]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10 大谈历史歌决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b58057fc360cba1aa911da1f.png)
大谈历史歌诀记忆法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对的。
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词组可以看作一个组块,一个句子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
组块内部的信息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就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歌诀记忆法就是符合组块规律的一种记忆方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重要的历史知识编成诗歌、民谣、歌谣、快板等形式来记忆。
一、编制歌诀常用方法⑴诗歌法:把散乱难记的历史材料编成合辙押韵的诗歌,读起来顺口,易于记忆,这叫诗歌法。
如记忆南昌起义:革命失败教训出,敌力量相形见绌。
周叶贺朱刘领导,广州受挫分两道。
武装打响第一枪,武装夺权似砌墙。
又如记忆空想社会主义:工业革命大发展,资本社会弊端增。
圣傅欧文搞宣战,抨击弊端设想增。
无法实现称空想,马列主义的前哨。
再如记忆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应用科技兴产业,经济全球化摇曳。
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九十年代初开始,十年持续增长史。
最后如记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条件:铁犁牛耕来普及,土地制度变化激。
农民有生产资料,耕作方式变更了。
⑵概括法。
有些知识需要综合概括记忆,这时歌诀具有不可替代的记忆优势,如: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一次变法(戊戌变法),产生了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爆发了三次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签定了危害性最大的四个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灭亡中国二十一条》),列强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可概括为12345的歌诀:一次变法被夭折,两个阶级来救国;三次革命起风波,四大条约危害多;五战列强辱中国,近代百年多英烈。
又如记忆清朝皇帝歌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
再如记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部门技术分工在增加,规模扩大工场手工嘉。
【教育学习】江西省高中历史 巧记系列21 聚谈历史理解素材

聚谈历史理解记忆法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号是:“要理解,不要死记硬背!”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学生首先应当学会理解事物,然后再去记忆他们。
”“只有彻底地懂得,并且记忆了的东西,才能看做心理的财产。
”既然理解对天记忆这么重要,那么地我们记忆活动中就要努力学会和掌握这个记忆方法,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地记忆。
理解记忆法又称意义记忆法,与机械记忆法相对称,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并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系统之中记忆法。
下面就具体地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理解记忆法的实践运用1.历史概念【例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的经济模式。
【例2】百家争鸣的定义:“百家”:数量多。
“争鸣”:诘难、批驳。
【例3】启蒙运动的概念:“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
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2.历史现象【例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领域: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1)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把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出现了资本的股化、社会化发展趋势。
(3)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管理体制日益社会化与现代化。
如“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4)分配关系的变化: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福利国家开始出现,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5)产业结构的变化:美国“新经济”的出现,第三产业的兴起,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
(6)国际经济关系调整的变化:建立世界经济与地区经济协调机制。
社会领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公平竞争体系。
政治领域: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
【例5】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转移:(1)革命中心:红军长征,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2)工作重心:城市农村(大革命失败后)城市(七届二中全会)。
(3)领导阶级: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55 纵谈历史归纳素材
![[学习资料]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55 纵谈历史归纳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c5a70b46af1ffc4ffe47acc9.png)
纵谈历史归纳记忆法据说,前苏联墓斯科大学有一位大学生,他在图书馆的石阶上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大脑受到撞击。
从此,不可思议的事情产生了,他的记忆好得不能再好,像《真理报》这样的大报,从头版到第八版,过目不忘,每篇文章都能倒背如流。
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头却疼痛如裂,因为记得太多了,大脑得不到休息。
同样,古时候,有的人记忆力极好,甚至可以把文章倒背如流,过目成诵。
可是郑板桥却看不起这种人,把他们叫做:“没分晓的钝汉”。
美国著名记忆学家杰罗姆更曾说过:“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
”就是说,只要将储存的零散、乱无章的东西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和编排,真正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记忆网络中去,才能熟记于心,不遗忘,且容易调遣。
这种对将历史知识进行提炼、加工、浓缩的记忆方法。
叫做历史归纳记忆法。
历史归纳记忆法有下列具体方法: 一、历史线索归纳法就是将历史知识点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分析和归纳,从而记住线索的过程。
如:纵向线索归纳法--中国封建社会中枢权力机构演变,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
这种方法适用于总复习。
历史内容十分繁复,孤立地去死记硬背历史基础知识,必然弄得头晕脑胀,糊里糊涂“一锅粥”。
如果采取历史专题归纳法,把历史基础知识分门别类地、按问题的性质依次归纳到一起,捋出一条条线索,就便于记忆了。
例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来归纳。
中国古代史又可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进行归类。
中国古代政治史内容,又可按王朝更替、统一与分裂、政治制度等线索进行归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再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行政制度、监察制度等进行归类。
也可归纳小专题。
如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演变:演变情况:⑴西周: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奴隶主统治和拓展了疆域。
⑵战国:郡县制为秦朝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⑶秦朝:郡县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作用。
⑷汉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后来王国问题出现。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6 细谈历史规律素材
![[试卷+试卷]江西省高考高中复习历史 巧记系列36 细谈历史规律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42e5e5642b160b4e767fcfe1.png)
细谈历史规律记忆法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皆有规律可循、存在必然的某种联系一样,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也有“终南捷径”可走,关键是做有心的勤奋的寻宝人,去寻找发现并创新发展。
通过对繁多而复杂的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综合,找出其共性(即规律),然后再运用这些规律记忆历史知识,这种方法便是历史规律记忆法。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借鉴他山之玉加以归类总结规律记忆法。
一、历史规律记忆法在实践中的运用1.在某个知识点中运用【例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⑴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⑵政治:巩固统一的需要;⑶思想: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⑷历史: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⑸客观:秦统一和强盛。
【例2】罗斯福新政成功的条件①历史根源:美国以革命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国际条件: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③经济基础: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④政治保障: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⑤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⑥主观努力:罗斯福的个人作用;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
【例3】儒学成为正统的表现与原因表现:⑴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⑵政治: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⑶教育: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原因:⑴学术文化自身发展机制:无为而治的自身缺陷和不足;⑵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汉武帝拓展大一统事业;⑶统治者需要: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2.在某课后小结中运用【例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12345”一时代:“电气时代”。
二中心:科技中心是美国和德国。
三特点:科技结合;全面开花;交叉进行。
四成就或四条件:四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建立﹚;四条件﹙前提;资本;科技;市场﹚。
五行业或五影响:五行业(电力;石油;汽车;化工;电器制造业);五影响(经济;政治;思想;国际;中国)。
3.在某课讲解中运用【例5】多种史学范式认识新文化运动⑴从革命史范式看,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历史概念记忆法
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是培养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按民告示:学生要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概念则恰好反映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所以,需要加强历史概念记忆。
运用历史概念来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叫历史概念记忆法。
一、历史概念的基本情况
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
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时间;历史空间或人物;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
历史概念类别:单一型(也称简单概念,它如同历史整体中的“细胞”或一个一个的“单位”,如“孟德斯鸠”)、复合型(又叫概念系列,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者,如“三大战役”)、理性型(本源于历史事实。
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意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例如:“半殖民地”、“工农武装割据”等)。
二、历史概念的基本特点
历史概念有这样几个特点:⑴各类各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客观性和独立性。
⑵任何历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的属性),用特定的名词或短语来表达,这是掌握和运用概念的关键所在。
⑶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有的历史概念有动态性。
例如:明太祖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同秦朝相比,相同又不相同。
⑸历史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处理历史资料的过程(即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资料进行提炼的过程,从中提炼出结论性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教学主题),是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三、历史概念的基本方法
1.层次分解法
是把历史概念分化成一个一个象内容、作用、结果等“细胞”的方法。
例如“一国两制”的构想:
从条件: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条件成熟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从过程 (2)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袓国,实现和平统-的方针政策》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1)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为世界和平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
(3)大促进:大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4)大组成: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组成部分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在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最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和外延,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3.多角度理解法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尤其要注意把握住每一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切忌孤立死记硬背。
如识记“精耕细作”这个历史概念可从下列角度来整体认识:⑴生产工具的改进:材质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动力上,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又到自然力。
⑵耕作技术的进步。
⑶耕作制度日趋合理。
⑷加强田间管理。
⑸挖掘地力以增加产量。
⑹重视农业灌溉。
4.逻辑推导法
逻辑推导法也叫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就是通过对构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综合,即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
以鸦片战争为例来说明:从爆发的背景分析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必然性;从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武力性;从结果和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危害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部分要素的本质特点,概括出: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为开拓世界市场、打开中国大门而蓄谋发动的一场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全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整体映象法
每一历史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整体映象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历史知识概念下定义。
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以皇权为中心(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家天下”为中梁四中
体制完备中
⑴辩证史观: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
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⑵唯物史观: 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基础上形成
⑶文明史观: 社会转型(分裂到统-;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贵族制到官僚制)
: 鲜明东方特色
6.史论结合法
史论结合法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又一重要方法。
例如“新中国外交”这一历史概念:⑴基本史实:中苏结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历史事件;不结盟等外交现象。
⑵外交本质: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最高准则。
⑶“新中国外交”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独立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实现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道、政府首脑、外交部门和外交代表机构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行使主权。
⑷外交的原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同时服务于内政。
四、历史概念的基本策略
1.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历史概念记忆最关键的是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揭示。
弄清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再用准确、科学的语言给以定义,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答历史试题是非常重要的。
2.明晓历史概念的本质
历史概念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以达于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
3.明辨历史概念的类型
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
如“九·一八事变”,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还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
理论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
一般史实概念的概括要求简明、全面;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
4.明悉历史概念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情境中把握不同历史概念的内涵,发现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有的老师在对美国共和制的解读过程中,通过设置“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共和制比较表”让学生对两个制度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共和制的理解,而且掌握了不同概念比较的思维方法,对民主的形式与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是往往苦于无从下手或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没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
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记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又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