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蔡元培生平

走进名家——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生平经历少年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
十八年赴殿试,获二甲第三十四名,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早期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
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
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
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
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
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初年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
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的生活总结

蔡元培的生活总结一、简介蔡元培(1868年- 1940年),字季重,浙江宁波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学者、政治家,以及民主革命家。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主张综合实践教育,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
此外,蔡元培还是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家和国际交流使者。
二、学术及职业生涯蔡元培于清朝末年留学日本,进入东京神田外国语学校学习欧洲语言和文化。
他在日本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受其影响。
归国后,蔡元培于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任教,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蔡元培对于综合实践教育的主张非常重要。
他提倡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蔡元培还倡导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友善,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蔡元培是一位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坚信教育是振兴中华的重要途径。
他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强调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国家栋梁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
此外,蔡元培也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者。
他主张民主和平等,反对专制主义和压迫。
他希望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蔡元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维护民主权利,并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活动,努力为民众谋福祉。
四、国际交流与对外事务作为中国第一位外交家,蔡元培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对外事务和国际交流。
他曾任职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蔡元培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争取了国际声誉。
蔡元培还是世界教育会议的积极倡导者和促进者。
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重要主张,并通过国际交流推动这些主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
五、对后世的影响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无法估量。
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蔡元培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除此之外,蔡元培的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元培

总结
可以说蔡元培重塑了北大,奠定了北大在近代 中国教育史上和革命史上的声誉,影响和地位。 也有人说,时势造就英雄,即使当初没有蔡元 培也会有人来担任他的历史角色。是的,但是 历史选择了蔡元培,北大选择了蔡元培,因此 蔡元培与北大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能斩断的关系, 蔡元培因北大而成就蔡元培,北大因蔡元培而 成就北大。
蔡 元 培 和 北 大
目录
1蔡元培介绍和其担任北大校长的时代背景。 2.蔡元培在北大所做的改革。 3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之间关系。 4总结。
人物简介
蔡 元 培 ( 18681940 ):字鹤卿,号孑 民,浙江绍兴人。清末 曾举进士,入翰林院, 后从事革命活动,参加 光复会、同盟会。辛亥 革命后任民国第一任教 育 总 长 。 1917-1923 年 任北大校长。 1927 年任 中央研究院院长, 1940 年病逝于香港。
时代背景
1. 1916年军阀混战政客相争,黎元洪上任后,在外留学的 蔡收到了回国任北大校长的电报。 2. 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老 师大都为北洋官僚,学生是王宫贵族及富家子弟。学生们不 是研究学术,而是热衷于玩乐和巴结官僚。学生们喜欢读法 律,而法律系教员是官员兼任的,学问不多但受学生欢迎。 学生为自己以后的仕途找靠山。
谢谢观赏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 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 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 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 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北大精神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改革
1.
2.
3. 4.
5.
6. 7.
8.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简介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字鹤卿,号孑民。
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
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
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
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
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
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
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
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
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立者。
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
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中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简介

中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
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
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
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
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
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
三十年赴德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辞职后,屡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
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ppt课件

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 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
❖ 文章共十三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1)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
❖ 第二件事包含一主一副两件小事,在引述先生 言词的时候,运用了白描的文学手法,语言俭省, 表现了先生公正待人的高尚品格.
❖ 第三件事写的现场感很强,作者话多,先生言少, 言简意赅,效果良好.
读第十节
❖ 说说“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 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句中 “高深的理想”的含义.
❖ 2、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作者选择典型 的材料,突出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抒发对先生深 深的敬仰之情.
❖ 3、总体特色:1.追根溯源,凸显人物神韵.
❖ 2.语言刻画,写法因事多变.
❖ 3.结构层进,主旨逐步深化.
以发展眼光看先 生
言行一致,胸襟开 阔
“我” 信口开 河
异想天开要不得
不耐烦 声色俱厉
不要夸夸 其谈
尊崇自由平等博 爱思想,实践儒家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精神
结合文中的三件小事,谈谈你对“语言 刻画、写法因事多变”的理解.
❖ 第一件事运用纪实手法引述先生的话,而后重 点描写受教育者心理活动.把蔡先生诲人以诚 和光明磊落的君子风范勾勒在纸上.
❖尊重人权,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 和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反封建 意义,既得西方先进文化“自由平等 博爱”之精髓,又体现中国儒家仁者 爱人的“恕”的精神.
蔡元培:一生事教全心救国的人世楷模

蔡元培:一生事教全心救国的人世楷模1. 引言1.1 蔡元培的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年- 1940年),字季敬,号诱华,江苏省启东县人。
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祖籍浙江绍兴。
自小耳聪目明,聪颖过人。
幼年时跟随诗人黄遵宪学习书法和著作,继学习经史百家。
1896年在上海创办私塾学东书院,后升格为东吴大学,1991年更名为南洋公学,1921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918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
1928年担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次年北平大学更名国立北京大学,继任第一任校长。
1931年创办中国自然科学地图,致力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蔡元培非常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
他的办学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2. 正文2.1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才能成就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蔡元培倡导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蔡元培提倡注重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制定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德育为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个性发展。
他的教育理念深受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启示意义。
2.2 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中的贡献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中的贡献非常突出,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他幼时接受传统教育,25岁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升补翰林院编修。
这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有识之士预感到国家将面临更大危机,提倡变法,蔡元培思想亦偏向维新,特别佩服谭嗣同。
戊戌维新失败后,蔡元培对清廷深感失望,返回绍兴,就职于新式学校。
蔡元培在晚清时期先后任教于中西学堂、上海澄衷学堂、南洋公学,还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
另一方面,他创办《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并加入中国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07年,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资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开始了四年的留学生涯,期间主要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民族学。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元培回到上海。
次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内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确立了近代式的教育体制,并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描绘自己的教育蓝图。
同年7月,他因不满袁世凯专权,辞去教育总长之职,再赴欧洲。
1916年蔡元培回国,接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支持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树人)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五四运动中,他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专注于发展国家文教事业和学术研究。
他主张的大学院及大学区制,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新尝试,并主张教育事业要与学术研究相配合。
1928年,蔡元培获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央研究院于储备人才、扶掖专家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成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蔡元培原拟取道香港前往西南,主持西迁后的中央研究院,但因年老体弱而滞留于港。
居港期间他一直关心抗日活动,争取国际支持。
最终蔡元培于1940年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7年5月,在蔡元培 40岁时,入 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 哲学诸学科。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 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49岁 时,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1908年在德国柏林
教育贡献
五育并举的思想 他是第一位提出‚军国 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 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 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 中国近现代 美育的倡导者, 主张从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三方 面实施美育。
1900 年,蔡元培逐 渐接受西方新思想后,辞 官回乡办教育,并开始重 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为帮 妻子破除封建枷锁,他写 了一份饱含民主与自由的 《夫妻公约》,希望重新 调整他与王昭的关系。公 约中详细说明了夫妻关系 分目交、体交与心交,特 重心交。所谓心交,指夫 妇同心,两情融合等。
蔡元培和儿子阿根
1927年蔡元培等创办国立音乐院
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 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 校。他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 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 不拘一格招聘众家。 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 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 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Fra bibliotek小组成员:
1011010131 吴凌霄 资料查询
1011010132
1011010133 1011010140
翁悦
徐亦淳 杨湘君
ppt制作
资料整理,演讲稿 资料查询
1011010141
1011010147
邹尚志
孙介昊
资料查询
资料查询资料来源:百科——蔡元培 /GB/17626613.html ,google图片——蔡元培 ……
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 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 5月 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5月13日向政府 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 6月15日,蔡元培52 岁时,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 宣言》中说:‚我 绝对不能再作不自 由的大学校长:思 想自由,是世界大 学的通例。后由于 北大师生极力挽留, 蔡元培答应只做北 大师生的校长。
蔡 元 培 殿 试 硃 卷
1898年,31岁的蔡元培弃官从教,初任绍兴 中西学堂监督、 嵊县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 学特班总教习。 1903年,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 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 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2年,蔡元培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 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 均曾被推为总理。
李大钊和蔡元培战斗友谊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 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 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爱国运动。
蔡元培与宋庆龄萧 伯纳鲁迅等合影
第一次爱情:像雾像雨又像风
生活中,王昭常常改不了一些旧式妇 女的习俗,总是称蔡元培为‚老爷‛,自 己是‚奴家‛,这让蔡元培很是厌恶。很 多次,蔡元培纠正夫人说:‚你以后可不 要再叫什么‘老爷’,也不要再称什么‘ 奴家’了,听了多别扭呀!‛而王昭总是 温顺地说:‚唉,奴家都叫惯了,总是改 不过来呢。‛
资产阶级 革命家
1904年,是蔡元培政治活动史上的重要一年。这 一年11月19日,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被推 为会长。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蔡元培被孙中 山任命为上海支部长。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 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 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 度。 1915年6月,蔡元培48岁时,他与李石 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
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绍兴山阴,原籍诸暨。他6岁 入读私塾,11岁丧父后,寄居于姨母家。 1883年,17岁的蔡元培考取秀才后,开始博览群 书。1889年,22岁的他高中举人,25岁时,经殿试中 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 十四名(非常优秀的成绩相当于全国统考第三十七 名),考试的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
第二次爱情 :情深深雨蒙蒙
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的女性;第二,识字 的;第三,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 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 见不合可以离婚。
蔡元培与黄仲玉合影
1912年,蔡元培与黄仲玉携 子女在德国合影。
第三次爱情 :又见一帘幽梦
娶妻的条件: 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 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成为研究助手。
1924年蔡元培与夫 人周峻在法国合影 (左图)
1936年蔡元培与夫 人周峻合影(右图)
‚谨以最纯洁最诚恳之爱情与周峻君订婚‛ ‚忘年新结闺中契,劝学将为海外游。鲽 泳鹣飞常互且,相期各自有千秋。‛ ‚遂于蜜月里,海上听涛声。‛ ‚蛩驱相依十六年,耐劳嗜学尚依然,岛居 每恨图书少,春至欣看花鸟妍。儿女承欢凭 意匠,亲朋话旧诩心田, 一樽介寿山阴酒, 万壑千岩在眼前。‛ ‚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