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世界文化互动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世界文化互动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世界文化互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一直与其他文化互动,相互借鉴、交流,并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世界文化互动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自公元前2100年的夏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可以追溯的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文明一直在持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艺术风格等。

与此同时,中华文明也与其他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不仅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还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哲学思想的引入。

这些文化的互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中国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也与世界不同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的绘画技法被介绍到日本,对日本的绘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而中国的佛教寺庙建筑风格也被引入到日本,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在音乐、舞蹈等领域,中华文明的元素也被各国借鉴和融合,产生了多样的音乐舞蹈风格。

此外,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它的核心概念“仁”、“礼”、“忠”等被广泛地传播到东亚地区,成为东亚各国的重要价值观。

而中国的道家思想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尼采的超越个人主义思想、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等都受到了道家哲学的启发。

此外,在科技领域,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互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的发明与传播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受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世界文化的互动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过程。

中华文明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理解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理解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理解
中华文明是一个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涵盖了众多地域文化的融合,如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华南文化等。

这些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体系。

其次,中华文明还包含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最后,中华文明还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演进,如古代、中世纪、现代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脉络。

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即天
人合一、阴阳调和、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基石。

同时,中华文明也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共同价值追求。

总之,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体现了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

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可以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 1 -。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一个博大精深的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而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正是这一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及其他文明之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母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朝和西周时期。

这个时期,商代的中原文化逐渐向周边扩散,影响到了东北的辽河流域、西北的陕西平原和西南的四川盆地。

同时,西周王朝也通过婚姻、封爵等手段与邻国进行交流,使得文化元素得以传播和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中,友好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有着密切的交流,这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渗透、互相影响。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僧侣和外交官等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语言、风俗和艺术等,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哲学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塔、佛像、壁画等从此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此外,从西域传来的大槐树、番茄、葡萄等作物也被中国人民广泛地接受,并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与丝绸之路相伴而来的还有一些异域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亚文化和西亚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在医药、天文学和数学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这些交流产生的不仅仅是文化影响,更有实质性的科技贡献,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汉字和儒家思想等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如《论语》、《道德经》、《三国演义》等也为东亚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学习的资源。

当然,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并不仅仅是向外输出,也有众多的外国文化元素被吸纳和融合进来,成为中国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我国的宫殿建筑与印度的古代建筑相似,而且印度的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等学科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段充满了传奇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源背景、发展进程、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起源背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农业生产也催生了手工业的兴起。

这些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发展进程1. 早期文明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北方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 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步。

随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兴起,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

2. 我们古代文明的先驱:在古代文明的影响下,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渐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文化的崛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谦卑、孝道等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文明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在秦朝和汉朝达到了巅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特点1. 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其中包括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 尊重祖先和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尊敬祖先,崇尚家庭美德,这种家族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 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工艺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世界的赞誉。

如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明的辐射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认识一、中华文明的概述中华文明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1. 农业革命中国古代农业革命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采用农耕生产方式,这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交流。

2. 传统思想传统思想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都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文明的特点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文化多元性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体,这种多元性也反映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例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3. 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在传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如指南针、火药等。

四、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业贸易路线。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也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

2. 科技创新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如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文化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其他国家,如佛教、儒学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中国政府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如设立相关机构和组织各种活动等。

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

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

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世界各地的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有着丰富而多样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对其他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不仅传递着物质贸易,也传授了文化与思想的交流。

从中国向西方传播的丝绸、瓷器、药材等产品,不仅满足了西方对奢侈品的需求,也推动了双方文明的融合。

同时,西方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一些东方的知识与思想,如佛教、道教等,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希腊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在古代,希腊与中华文明之间也有过一定程度的交流。

公元前5世纪,中国东汉使节甘英抵达希腊雅典,并获得了希腊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

三、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佛教的传入是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公元前2世纪,佛教随第一位僧人摩诃迦叶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教义中的禅宗与中华文化的禅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

四、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古埃及文明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于世。

早在古代,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之间就有交往。

公元前5世纪,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甲骨文的文字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埃及的建筑风格也对中国的建筑设计产生了影响,如中国的石窟寺庙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一定的相似性。

五、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虽然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地理上隔离,但在古代几千年的发展中也有一些交流。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商代青铜器可能影响了美洲文明中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中的金属器物制作。

此外,一些中华文明的思想也渗透至美洲文明,如中国的太极思想在美洲也有类似的表现。

总结: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是多样而丰富的。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国家。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通过交流、融合与创新,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丝绸之路的开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也是不同文化、民族交融的重要途径。

自汉代开始,中国与西域、中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这使得中华文化和希腊、波斯、印度等西方文明之间产生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宗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也是统一多民族的纽带。

中华文化以汉字文字、儒家思想为核心,通过中央王朝的统治与控制融入到各个少数民族中。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成为各民族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通过中央集权制度、儒家礼制的传播,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国古代不仅有汉族文化的辐射与传播,也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

汉族大量的移民向中国南方、西南扩张,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了交融。

许多少数民族也在长期的交往中吸收了汉族文化元素,逐渐融入汉族社会。

这种融合在语言、风俗、宗教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文化交流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民族的交流不仅仅是单纯地借鉴与吸收,更多的是在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领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各民族的特色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得以充分发扬,使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五、融合与创新的历史启示中国古代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表明了一个历史启示,即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关键。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还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特色、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中华文明起源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们逐渐掌握了农业技术、制陶和纺织等技能,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历经夏、商、周三代,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二、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拥有广阔的平原、山脉和河流。

这种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的农业、水利和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中国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景观,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提供了灵感。

三、中华文明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的社会结构具有等级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分明,皇权贵族处于社会的顶端,其次是士大夫阶层,农民和手工业者处于社会的底层。

这种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在另一方面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四、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导。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自给自足。

此外,中华文明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手工业、纺织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进步。

五、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独具一格。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

在古代中国,文化教育主要由士大夫阶层掌握和传承,他们注重文化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同时,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也包括了众多的传统节日、习俗和艺术形式,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国画、书法、戏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作者:王巍《光明日报》(2016年09月17日07版)大量考古成果表明,汉代正式开通的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早在数千年前已经开始。

这条路线不仅是丝绸之路,还是粟黍西传之路、小麦东传之路、冶金术东传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经典路线。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一定会使交流的双方都从中获益,给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活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丝绸之路这条历史形成的人类文化交流的经典路线,必将在21世纪的今天焕发出新的更为蓬勃的生机。

在首届敦煌文博会开幕前夕,以黄河上游文化为主线,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和史前丝绸之路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的早期传播以玉为美,以玉为贵,将玉比德,崇尚玉是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最初是以玉为美。

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玉就是石中美者。

最初是选择具有特殊色泽或质感的石头作为装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贵贱和贫富的分化,权贵阶层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珍贵的玉石器作为等级的象征,这就是以玉为贵。

后来把玉和祥瑞、和德性相联系,这就是将玉比德。

最早以玉为美的时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的史前时期。

最主要的是玉玦和玉坠饰。

什么是玉玦呢?就是玉耳环。

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玉耳环距今8000年,在内蒙古赤峰一带被发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隆洼遗址在赤峰被发掘,村落被宽两米,周长500多米的椭圆形围沟环绕,里面上百座房子分成几排,每个房子规模有大有小,但是排列的很整齐,其中少数房屋的地面之下发现有墓葬,部分墓葬的墓主人佩戴者玉耳环。

出土的玉耳环直径最大6厘米,一般是3厘米左右比较多。

其中玉玦里的玦王很精美,8000年前制作的相当精致。

这里的玉器除了耳环之外,再就是吊坠,吊在胸前的,这是一套的组合。

有大有小,有不同的形式,除了扁的还有高一点的。

基本上都是一对耳环带一个吊坠,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能戴,只有少量人可以,8000年前就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化的迹象。

史前时期的玉玦除了东北地区赤峰这一带之外,20世纪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玉玦,它在浙江的北部余姚,靠近宁波,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

这个遗址因为出土了当时最早的水稻而非常有名。

我们看这里出土的玉玦和玉坠的形状虽然同兴隆洼遗址所在的辽河流域距离很远,但是两者在形式、装饰组合上面的一致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以这个为契机,将近30年前我去日本留学的时候,发现日本也出土有玉玦和玉坠,而且同我国出土的形状和组合也是一样的。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我发现这类的玉有一个分布的范围,从中国的东北部到江浙一带,再到日本北海道、俄罗斯沿海州,形成了一个玉玦的分布圈。

这个范围内玉的构成除了玉玦之外,还都有吊坠同出,这个组合也是一致的。

我觉得这不是偶然。

至于年代问题,河姆渡是7000年前,兴隆洼是8000年前,俄罗斯沿海州不到7000年前,日本更晚一点,大概6000年或者5000多年前。

经过对玉玦的观察,可以看出,玉玦是先制成一个玉环,然后再用细绳蘸水加上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反复磨,磨出一个豁口。

具体的有两种方法。

在日本早年出土的耳环、玉玦,一种是绳子从里往外磨出来,外侧是宽的;还有一种,从外往里磨。

我们发现在兴隆洼遗址当中,玉玦的开口方法有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玦也同样两种方法。

表明在这个时候这两种方法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同时被采用。

我们再看看俄罗斯沿海州的方法,通过实验证明,那里加工玉器的方法与我们的第二种方法雷同。

日本桑野遗址玉的制作,跟我们的兴隆洼是一样的,无论形式、它和吊坠的结合、磨制方法都是一样的。

而且日本的历史上没有更早发现玉器的记录,由此我们推断,日本的玉玦和玉坠很有可能是受中国的影响。

另一个例证,日本比较早的玉玦,不是在距长江下游比较近的九州地区发现,而是在日本海沿岸,接近北海道地区,这两个地区都距离河姆渡遗址较远。

兴隆洼文化这种用绳子加解玉砂对玉料的切割加工方法我们叫作线切割,这种技术大致分布在中国的东部。

这个方法现在看来最早是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发明的,是不是还有更早的有待于我们研究。

总之,鉴于东北亚这一广阔地区的玉玦的形制大体相同,并且都和玉坠构成一套组合,特别是制作方法方面存在的一致性,有理由认为,他们很有可能具有同一个来源。

兴隆洼文化的玉玦迄今年代最早,它有可能是东亚地区玉玦的祖源。

玉玦被发明之后,一直被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装饰品之一,沿用至中国的商周王朝时期,后来逐渐被金属制的耳环所取代。

小米起源自我国如果没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显著地增加并聚集成为城市,那么,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

我们发现,在中国北方,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

世界农业有几个起源中心,中国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还有西亚的小麦、非洲的高粱、美洲的玉米等。

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

这是现在的粟和黍,所谓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西亚其实也有小米,黍曾被认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

但在2003年,我们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

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这个问题只靠我们考古学家是解决不了的。

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

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我国有便利的条件对小米进行“测年”。

我们采用浮选法,在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再经晾干,就得到了很多当时植物的种子。

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带。

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发表研究成果。

现在比较确凿的是,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

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0年历史。

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

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

即使我国发现的黍年代比西亚和欧洲的时间早,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之间有传播的关系。

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

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

所以说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基因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国北方之后传到欧洲的。

小米被发明之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小米被发现以后,直至小麦传来,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

总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无论是粟和黍都是这样,小米栽培被发明以后从中国的北方向外传播。

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

另外一个品种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

小麦自西亚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小麦起源于西亚,大约产生与距今9000年前,7000年到6000年前小麦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它与当地粗山羊草杂交形成六倍体的普通小麦。

小麦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通过现在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小麦本身进行测年,可以推测小麦传入中国北方地区的年代不早于距今5000年。

传入的路线,基本上是通过西亚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内地。

一般来说中亚是小麦传入中国的中介站,河西走廊应该是小麦主要的传入路线。

但是,黄河下游山东胶州地区的小麦测年后发现有一粒是4500年前的,早于河西走廊发现的小麦。

这是测年的误差导致的,还是小麦另有传入路线?这两种可能性都有。

我认为小麦是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但也有专家认为北边还有一条,这是所谓的欧亚草原的大通道。

截至目前,在我国发现的距今3000年以前的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达30余处,其中有近百例小麦遗存被直接进行了测年,为探讨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年代数据。

综合分析3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早期小麦遗存的年代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

根据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出土小麦遗存的年代判断,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可能早到距今4500年,由于这个年代目前仍然是孤证,最终的定论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支持。

黄牛和绵羊自河西走廊传入我国中国传统的家畜——猪大约至少有8000多年的历史,甚至有人说9000年,狗也是我们的先民们自己驯化的。

在距今5000年以前中国境内的遗址中,都没有发现黄牛和绵羊。

发现的时间基本上都是距今4000年左右。

而且多数比较集中在甘肃、青海这一带。

DNA的分析表明大约在5000年前在黄河上游地区发现了家养绵羊。

然后越往东越晚,大约在4000年以前,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了家养绵羊的证据。

黄牛的发现时间分布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前,黄河上中下游都有分布。

黄牛的形态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各个遗址都有代表性的黄牛骨骼出土,包括我们甘肃大何庄。

在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过程中,通过使用DNA的方法,我们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比较早的黄牛和绵羊的基因中都发现了在西亚起源黄牛和绵羊的基因。

甘肃省天水市赵村和西山坪遗址发现的黄牛遗存应该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家养黄牛。

最早的黄牛、绵羊、小麦都是在甘肃出土发现。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黄牛,大概在距今5000年前从中亚地区传入甘肃,然后逐渐传入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

冶金术自西亚经甘肃传入绝大多数中国学者基本上认为冶金术来自西亚。

冶铜术出现在西亚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我国最早有5000年。

迄今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铜器是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还有锥子等器物,它们基本上都是出土在甘肃河西走廊这一带。

西城驿遗址位于张掖市明永乡下崖村西北3公里处,介于张掖黑水国南城城址和北城城址之间,东距黑水河约10公里,紧邻312国道。

地处黑河流域中段西侧的冲积扇台地。

在探源工程中,为了揭示河西走廊地区早期冶金面貌,探讨中国早期冶金技术,我们对张掖西城驿遗址进行了发掘,同时开展河西走廊地区早期聚落研究,2010年—2013年,联合开展了4个年度的发掘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