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妄自菲薄——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它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为基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华夏族群在此时蓬勃发展,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经验。

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在农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在起源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交替,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还表现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

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极具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人类的知识和交流范围。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世界各国。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的发展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亚诸国的文化、文字、宗教等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例如,日本的汉字写作系统就源自中国,韩国的礼仪制度也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启迪。

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且辉煌的文明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而辗转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流域。

那个时候,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养殖动物,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生活的方式。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初步萌芽。

人们开始使用陶器、石器等工具,社会分工逐渐形成,人类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和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人们开始崇拜自然力量,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历史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代,中华文明逐渐发展壮大。

商代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商代的王朝制度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同时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商代的甲骨文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汉字。

经过商代的辉煌,中华文明进入了周代。

周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周代的统治者通过封地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周代的文化和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和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诞生。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文明进入了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使中华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统一的文字、货币和法律系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艺术和文化。

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诞生。

三、中华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还对周边地区和其他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国家,拥有丰富而庞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起源、政治起源和社会起源。

一、文化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行为。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掌握了农业生产,并逐渐形成了定居和种植的生活方式。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还涌现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如彩陶、玉器等。

这些文化符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水平,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

秦始皇通过消除分裂割据的封建制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将中国各个地区纳入统一的国家框架。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强大的集中统一力量,从而促进了科技、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随着中央政权的不断巩固,中国文明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三、社会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社会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主要由汉族组成的大家庭。

中国古代社会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这些转变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变革,但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和谐、孝顺等在中华民族的心中一直延续下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涵盖了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也能更深入地研究和挖掘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

让我们一起共同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明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兴起、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称“八千年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黄河流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聚落,人们开始从事粮食种植和手工艺制作。

这些聚落之间通过贸易和交流联系,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范围的共同文化体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萌芽阶段。

尧、舜、禹等统治者在这个时期出现,他们致力于发展农业、改善社会秩序,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礼仪制度。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农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人们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粮食,建立起农业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聚落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家庭、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提倡仁爱、义务和忠诚。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在中华文明中,家族和家庭一直被视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单位。

家族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尊重祖先,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相传。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到现代,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被看作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体现:1. 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方式向世界传播。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信仰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影响,塑造了这些地区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和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关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交织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出现了社会等级制度、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等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的商代和西周朝代,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君主、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并且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2.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象形文字,用于商代的卜辞。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规范的文字,成为后来汉字的起点。

3. 思想和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思想与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兴盛,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艺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在农业、制瓷、纺织和建筑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也有丰富的创作。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同时,在农业、冶金和商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悠久而辉煌,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华文明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各个领域的艺术、科学、哲学和政治思想,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氏族联盟社会。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原地区逐渐实现了农业的稳定化和社会的分工合作,推动了城市化和国家的形成。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是中原地区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和商鞅变法。

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周朝采用了分封制,使得中央政权与诸侯国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周朝的政治体制也产生了许多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和孟子等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约前722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割据和诸侯争霸的时期。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和外交斗争,许多思想家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例如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基础的善政理念,孟子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各个诸侯国,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和统一措施,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体系。

秦朝还修建了一条贯穿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秦朝的统一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秦始皇死后,秦朝很快就陷入了内乱和动荡。

这一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前202年-220年),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政策。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汉朝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自公元2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和社会制度基本保持不变,但文化和科技领域仍然有一些新的发展。

例如,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被称为“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古代王朝的建立、科技创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即仰韶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关键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向稻米种植和畜牧,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同时,制陶技术和纺织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仰韶文化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文明开始蓬勃发展,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王朝的建立古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王朝,这些王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王朝的形成为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制度和文化,它们不断吸收和融合前代文明,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三、科技创新的贡献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古代中国有许多科技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造纸术的出现使书写更加便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保存;火药的发明改变了军事战争的格局,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海洋航行和文字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也为世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文学艺术的荣耀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享誉世界。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了诗、词、曲、小说等多个门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事故的独特见解。

中国的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之美。

总结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过程。

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伟大的王朝、科技创新以及文学艺术的荣耀,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

中国古代文明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程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

这篇文章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等伟大的朝代,以及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1. 夏、商、周:封建文明的孕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三大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是禹,他以治水功绩闻名。

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商朝的商贾活跃,商代的青铜器制作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周朝则在商朝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封建等级制度,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 秦、汉:统一中国的巨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启了统一中国的先河。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如统一的文字标准(小篆)、统一的度量衡系统(铁铛)、完善的交通系统等等,这些改革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随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统一进程,并迎来了繁荣的汉武帝时期,开展了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对外交换文化、技术。

3. 魏晋南北朝:政治动荡与文化繁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局势的动荡,但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繁盛的时期。

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植、王羲之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宋时期:繁荣的盛世唐宋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开放的政治局面、繁荣的经济状况、全面发展的文化艺术,都使唐朝成为中国文化的顶点。

李白、杜牧、王维等众多文人诗人的作品至今仍为后世所传诵。

宋朝则以及水利建设和工艺制造的发达而闻名,如科技巨擘苏东坡的文学才华、郭守敬的天文学贡献等都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增光添彩。

5. 其他领域的辉煌成就除了以上提到的朝代和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还在科技、艺术、哲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必妄自菲薄——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最近在回帖里和网友们讨论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论调,说中华文明不如其他古文明:出现的晚,发展也不快,甚至怀疑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立性!觉得很是不安。

诚然,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是可耻的,但是,对自己的历史与祖先妄自菲薄、数典忘祖,就更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应有的作为了。

中华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证:1,间接的资料,即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考古发现。

这里可以随便找出很多:我国北京山顶洞人约在公元前2.5万年前后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其年代远远超出其它较早农耕文明(如时间约在公元前1-0.7万年的西亚“新月形沃土地带”农耕文明)1.5万年以上;距今1.2—1.1万年前的广西柳州大龙潭和广东英德青塘圩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上已饰有绳纹,而此时人类的另三大文明还基本处于蒙昧阶段;公元前6680—642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和石刻文已初具殷墟甲骨文之雏形,比之古埃及、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早出了约4000多年;河南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骨笛,多为七孔,具备音阶结构;公元前6100——56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窖穴达88个之多,储藏粟的总量约10万余斤之多;中国玉器业的发展早在8000年前就基本成熟,独树一帜;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中充分显示了中华先民纺织业的发达,中国丝织物后来成为古代文明史上横贯中西最为耀眼的彩带;江苏金坛三星村石钺的出土说明了6500年前以有了常备军;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奴隶殉葬,反映了制历权(社会政权)的形成和神权的高度集中;湖南澧县古城墙的发掘证实我国6000多年前就有了城墙的建造和城市的出现……这些考古发现,因为技术水平原因,对年代的考证尚不够精确,一些结论也有待进一步商榷,所以,如果单独提出来,也许不一定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但是如此呈集群规模的发现,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那就只能说是有色眼镜的问题了。

其次,是可考证的历史文献资料。

中国有编年史记载的历史近3000年,除了近代几百年,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

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

大家知道,一个文明的出现和发展,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虽然夏、商的历史缺乏记载,但是,如果因此就武断地说中国在商以前是落后于世界的,那么就只有两种解释了,要么中国文明是来自地外文明,要么,就是中国人太聪明了,所以后来者居上了。

当然,有些人也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其他古文明的分支,就像今天的美国文明继承自英国一样。

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说法是在难于找到证据,中华文明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风俗信仰,包括哲学,医学,艺术等等都很难看出与其他文明有多大关系。

其实,文字与文学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人类社会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与文明,是从文字诞生而开始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人类由愚蛮向文明的过渡,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才得以实现的。

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已具备“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可以想象,汉字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语言载体。

钱伟长先生曾说:“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

”汉字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贡献。

让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三四百年前的英文,今人已难读懂;500年前的拉丁文,只剩下字母和药名;而汉字5000年不变,2000年前的文章,今天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还可基本读懂。

汉语也有与多民族语言交汇的历史,但是由于汉语不像英语那样是多民族语言,且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吸附力。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表意文字,是一个有象可征、有意可寻的符号集群;加之汉族人口众多,有高度发展的文化,所以在语言交汇过程中汉语始终具有稳定性。

美国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在《世界语》一书中称,西方语言学家经过长期多次交流看法之后认为:“汉语是智慧的语言。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史上,在他们有文字之前,一定走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汉字这一智慧的语言的出现,也绝对不会是短时期的事情。

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完全可以傲视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医中药。

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唯一一种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而存在的古老民族医学,具有和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西医讲的是询证医学,任何诊断和治疗,都必须有道理可寻;中医则基本上是暗箱操作——只讲因果对应,绕开因果联系。

今天,也许你可以鄙视这种方法,然而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它却能够抛开理论发展的束缚,极大地加快医学发展速度。

而这种区别,也正是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证据之一!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证据,就是中国文学,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中说,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一次与同时代诗人爱克曼谈到他读到中国的一部作品(法译注为《两姊妹》,朱光潜按:“可能指《风月好逑传》”):“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

爱克曼问:“这部中国传奇在中国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歌德说:“绝对不是。

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了。

”(见该书第111~1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版)。

勿庸置疑,文学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必须经历漫长的发展史,才能达到一定的成就。

遍观古今,没有一个文明程度低,文明史较短的民族,能有大量辉煌的艺术作品。

造成今天一些人对中华文明史妄自菲薄的原因,除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西方学者的偏见和贬低之外,后人的主观臆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恢复中华”,提出了“黄帝纪元表”,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后来以此推算的年表,又被《辞海》等广泛采用,所以影响很广,差不多就是所谓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说法的起源。

而事实上,这一说法,是非常不可靠的。

其根据之一,是宋代的邵雍《皇极经世》一书所称尧年为甲辰年,再经卢景贵考定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

而邵雍并非史学家,而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极经世》又是一部“术数”书,这样严肃的文明史纪年问题,决不是一本“术数”书就能解释的,而且卢景贵的考定又缺少可靠的数据,即便是以《史记》中的黄帝纪年的推算也极不准确,辛亥革命时以此为根据提出中华民国纪年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

自从西方人取得海上霸权,他们用炮舰在全球各地推行殖民主义,西方学者对于许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又往往带有一种白种人的优越感和种族主义偏见,如对古代文明史的所谓研究就有极重的种族色彩。

他们把世界四大古文明按着时间长短进行了排序,把古埃及文明排在了第一位,其文明史长达6000余年;第二位是古巴比伦文明5000余年;第三位是古印度文明5000年;最后是中华文明4000余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那些英国的学者在否定中华文明、鼓吹“西来说”的同时,却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传到了欧洲,传到了英国。

此前的欧洲只知道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

无论是古埃及、希腊、巴比伦、或印度,这些古老文明的发祥地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创造。

二十四节气传到欧洲后,引起了一片赞叹,英国著名气象学家萧纳伯曾以英国气象局局长的身份在1928年的国际气象台台长会议上,倡议欧美各国采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英国率先在农业气候和生产统计中采用了萧纳伯的建议。

而在中国,我们先祖早在10000年前就懂得了观察天象和气候,并和农业生产结合,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夏、秋、冬等八个重要节气,后经伏羲、黄帝时代的进一步完善,已在农业社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了。

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研究和掌握天文、地理、物候知识的最早的民族。

综观世界文明数千年发展史,曾驰骋世界史上光彩夺目的几大古代文明,如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它们文明的链条不是中断就是散失,留给历史的多是昔日的辉煌。

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芭,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首先,根据统计,中华文明的滋生空间,是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滋生空间总和的十多倍。

滋生期的空间大小决定了体格大小,体格大小又决定了生命力的强弱;空间之大,建构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规模。

中华文明的话语基础,是“五湖四海”、“九州万里”。

这种精神规模往往失之于空泛,却也给中华文明带来了自信、责任和山河永固的象征,确实是增加了它延续后世的力度。

在中华文明遭受到危难的时候,或者由于气候和战乱的因素面临衰落的时候,空间之大,使它获得了一次次异地迁徙和转移重心的机会。

“山重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复杂而辽阔的回旋余地使它避免了很多危机。

中华文明发祥以来不仅抵制住了“蛮族”的武暴进攻,而且屡屡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野蛮为动力,纳百川而成东海,从而增强了民族的机体,避免了同古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同样的命运。

其次,中华文明极少受到宗教的窒息。

无论是中华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影响深远的佛教,其主体作用主要是为中华文明的民间文化增光添彩。

在中国,因为宗教信仰造成的社会动荡、矛盾甚至战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似欧洲,基督教束缚麻醉达千年;更不似印度,宗教的不良作用从古至今。

再有就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和吸引力。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流散到欧美的犹太人,至今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传统。

唯一的例外,就是流入中国的一支。

同样的还有古代中亚擅长商业的粟特族,对于张骞笔下那些“虽富巨万,而衣食粗鄙,父子相争利”的粟特人来说,中国这个高度文明的礼仪之邦,是多么的具有吸引力!还有就是中国文字和文化的传承性,这个,前面讲了很多了。

也应该看到,中华文明也具有一定的缺陷。

比如,重视技术而忽视科学。

中国的科技和发明创造,多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而纯粹的理论研究却很少。

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进行正确的定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动力。

清醒认识到“西方中心论”这种思想观和理论观支配下所形成的,长期以来对我中华文明的藐视和轻描淡写,深刻反省我们自己对伟大文明的漫不经心或还冷嘲热讽甚至是彻底的虚无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对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