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合集下载

2016年上教师资格证高级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教师资格证高级语文真题及答案

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
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
C.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
D.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
12.阅读《师说》导入环节的课堂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表达合于要求的是( )。
A.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
B.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
C.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
D.眼前芳香草,千万莫醉倒
6.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歌行体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琵琶行》
C.《商山早行》
D.《春江花月夜》
7.作文修改课上,师生根据作文情况各自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问题开展讲评、讨论。对该
D.教师让不愿读《巴黎圣母院》的学生欣赏同名改编电影
4.教师开设了“审美修辞”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
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5.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
A.从生活中的故事入手,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争论
B.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讨论、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C.从尊师重教的问题出发,引出了《师说》的教学
D.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营造出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13.为美国浪漫爱情电影《Bathing Beauty》翻译片名,下列准确反映影片内容,又蕴含传统文
化色彩,使中国观众更易于接受的片名是

2016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6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6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

解析:A项,《苏武牧羊》节选自《汉书·苏武传》,取材自史事“苏武杖汉节牧羊”。

作者重在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身陷匈奴,后历尽艰辛、饱受苦难,持节19年而不改其志的历史典故,突出苏武“威武不屈”的操守,似并未对这一典故及人物进行评说,故不选。

B项,《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杜牧借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出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以此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阿房宫赋》是评说历史的文章。

C项,《赤壁之战》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又以描述战前准备为主。

作者重点描述了战略决策的巧妙运用、孙刘联盟的结成过程以及最终抗曹计策的制定,但并未对这段历史多作品评,故不选。

D项,《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寻衅合攻郑国,而郑国烛之武只身涉险与秦穆公交涉,最终以不卑不亢之态、剖析利弊之言,退秦国之兵的史实。

文中也无品评之论,故不选。

本题当选B项。

2.【答案】D。

解析:“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常用以比喻读书勤奋。

《史记》言“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即赞颂孔子为研究《周易》而反复翻读,以致穿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多次。

“闻鸡起舞”最早出自《晋书·祖逖传》,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晋书》中记载,相传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在年轻时便立志报国,为精进武艺,振奋精神,半夜一听到鸡鸣,就与好友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洛阳纸贵”出自《晋书·左思传》。

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晋书》中记载:西晋时期左思的《三都赋》历经曲折后为世人所知,风靡京都,盛行一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2016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B.环境C.个性差异D.个人努力【答案】B2.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B.夸美纽斯和杜威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D.赫尔巴特和杜威【答案】D3.小林有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苹果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着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

”这说明小林缺乏( )。

A.道德认识教育B.道德情感教育C.道德意志教育D.道德行为教育【答案】C4.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

①幼儿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成人教育⑤高等教育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B5.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

A.生活性B.计划性C.组织性D.系统性【答案】A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A.历史法B.问卷法C.观察法D.文献法【答案】C7.儿童出现眼镜干涩夜盲症可能主要缺乏( )。

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答案】A8.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校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方,一会儿觉得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方,这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注意分散B.注意起伏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答案】B【考点】注意起伏(英文]Fluctuation of attention)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9.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 )。

A.间接性B.概括性C.理解性D.整体性【答案】A10.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常用自己的内在标准判断客观事物的人其认知方式属于( )。

A.独立型B.XXXC.整体型D.系列型【答案】A11.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

2016上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上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中學)(科目代碼:302)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塗、作答。

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每小題2分,共42分)在每小題列出の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の,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の答案字母按要求塗黑。

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在教學理論著述中.強調學科の基本結構要與兒童認知結構相適應,重視學生能力培養.主張發現學習の專著是A..《普通教育學》B.《大教學論》C.《教學過程》D.《輪教學過程最優化》【答案】C。

解析強調發現學習人物是布旨納,其著作是《教育過程》。

2.如果讓六個月嬰兒走路.不但徒勞而且無益。

同理,讓四歲の兒童學高等數學,也難以成功。

這說明A.遺傳素質の成熟程度制約著人の發展過程及其階段B.遺傳素質の差異性對人の發展有一定影響C.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D.遺傳素質決定人發展の最終結果【答案】A。

3.確立我國教育目のの理論基礎是A.素質教育理論B.馬克思關於人の全面發展理論C.創新教育理論D.生活教育理論【答案】B。

4.英國政府1870年頒佈の《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の專為自從階級子女服務の學校系統,另一方面為勞動人民の子女設立國民小學、職業學校。

這種學制屬於A.雙軌學制B.單軌學制C.中間型學制D.分支型學制【答案】A。

解析:英國典型學制類型是雙軌制。

5.否定教育自身の發展規律,割裂教育の歷史傳承,把教育完全作為政治、經濟の附庸。

這樣の觀念違背了教育の哪—特性?A.生產性B.永恆性C.相對獨立性D.工具性【答案】C.6.《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開設の學段是A.小學一年級至高中B.小學三年級至高中C.小學五年級至高中D.初中—年級至高中【答案】B。

解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

2016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2016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2016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某必修教材编排有评说历史的专题“历史的回声”,按照该教材“专题内容”单元构成的方式,下列课文属于该专题的是( )。

A.《苏武牧羊》B.《阿房宫赋》√C.《赤壁之战》D.《烛之武退秦师》解析:解析:A项,《苏武牧羊》节选自《汉书.苏武传》,取材自史事“苏武杖汉节牧羊”。

作者重在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身陷匈奴,后历尽艰辛、饱受苦难,持节19年而不改其志的历史典故,突出苏武“威武不屈”的操守,但并未对这一典故及人物进行评说,故不选。

B项,《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杜牧借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出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以此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同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阿房宫赋》是评说历史的文章。

C项,《赤壁之战》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又以描述战前准备为主。

作者重点捕述了战略决策的巧妙运用、孙刘联盟的结成过程以及最终抗曹计策的制定,但并未对这段历史多作品评,故不选。

D项,《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寻衅合攻郑国,而郑国烛之武只身涉险与秦穆公交涉,最终以不卑不亢之态、剖析利弊之言,退秦国之兵的史实。

文中也无品评之论,故不选。

本题当选B项。

2.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

有同学请教“韦编三绝”“闻鸡起舞”“洛阳纸贵”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人物。

教师的回答,正确的是( )。

A.孔子班超白居易B.司马光祖逖白居易C.司马光班超左思D.孔子祖逖左思√解析:解析:“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常用以比喻读书勤奋。

《史记》言“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即赞颂孔子为研究《周易》而反复翻读,以致穿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多次。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6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6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doc
A.水上芭蕾
B.出浴美人
C.出水芙蓉
D.水上盛典
【注】Bathing:洗浴。Beauty:美女。电影《Bathing Beauty》讲述了作曲家史蒂夫为了追求美丽的水上芭蕾舞教练卡罗琳,跟着她学跳水上芭蕾的故事。
答案:C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英汉互译的语言表达能力
(B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而毛泽东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2:我不赞成这位家长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代。
师:同学们的发言反映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9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
19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A)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
(B)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
(C)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
(D)眼前芳香草,千万莫醉倒

2016年上半年初、高级语文教师资格证真题

2016年上半年初、高级语文教师资格证真题
( 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 教师讲授课文《我的母亲》 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下列适合的
是( )
A. 都德《最后一课》
B.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C.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D. 茹志鹃《百合花》
分,共 40 分)
阅读一位教师讲授八年级课文《 阿长与〈 山海经〉 》 的两个环节,完成第 16 题。
环节一:启发思考
教师提示:文中写到小时候的鲁迅拿到《山海经》时的反应:“霹雳” “ 惊悚”,那
么让他发生如此反应的《 山海经》 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展示 PPT1:
—6—
教师点评:是一本“ 刻印都十分粗拙” 的书;写的是有趣的怪物们。 环节二:比较阅读 教师提问: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经》,文字有什么不同? 如果把第一次和第三 次调换顺序,可以吗? 对于“ 我” 而言,《 山海经》 有着怎样的意义? 展示 PPT2: 课文内容: 1.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 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2.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 蛇,……果然都在内。 3. 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 以乳 为目,以脐为口” ,还要“ 执干戚而舞” 的刑天。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不能换。 因为第一次是写叔祖的介绍,“ 听别人讲” 的,才知道了这 本书;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经过“ 自己细细读” ,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正是通过 这三次对书的描写,才说明了《山海经》于“我” 而言的意义是:打开一个世界,唤起 无穷的好奇心和无羁的想象力的书,甚至可以说有“ 启蒙” 的意义。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推荐阅读其他杂文,下列适合的是()。

A.《华盖集》《坟》《而已集》《彷徨》B.《华盖集》《坟》《而已集》《野草》C.《呐喊》《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D.《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编》2.某教材设置有“感受儒家文化”的学习专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初步了解儒家思想。

下列文献,不适合的是()。

A.《齐桓晋文之事》B.《劝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谏逐客书》3.某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的选文有《雨巷》《荷塘月色》和《荷花淀》。

下列单元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合适的是()。

A.借助细腻的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B.置身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文本所营造的独特意境C.联系作品描写的时代,了解文本反映的社会矛盾D.分析丰富的修辞方法,掌握几种修辞方法的特点4.教师开设了“中华楹联赏析”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文化论著研读D.语言文字应用5.教学《鸿门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文体专题阅读。

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苏武传》B.《谏太宗十思疏》C.《与妻书》D.《陈情表》6.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补充了“左联五烈士”的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

对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拓展的材料多元丰富,可考虑不同文本类型或多位作者B.通过多篇文本的专题阅读,学生获得了多重的情感体验C.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要考虑课内外、单篇多篇的结合D.由文本世界延伸到当下社会生活,建构文本的现实意义7.某练习册选择了一篇介绍我国某著名生态学家的传记,并设计了4道阅读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必修教材编排有评说历史的专题“历史的回声”,按照该教材“专题内容”单元构成的方式,下列课文属于该专题的是()。

A.《苏武牧羊》B.《阿房宫赋》C.《赤壁之战》D.《烛之武退秦师》2.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请教“韦编三绝”“闻鸡起舞”“洛阳纸贵”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人物。

教师的回答,正确的是()。

A.孔子;班超;白居易B.司马光;祖逖;白居易C.司马光;班超;左思D.孔子;祖逖;左思3.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外阅读’’的教学建议,下列教学行为,合适的是()。

A.教师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B.教师把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安排为课外阅读固定课时C.教师让学生至少读五本“文学名著简介”,并写读后感D.教师让不愿读《巴黎圣母院》的学生欣赏同名改编电影4.教师开设了“审美修辞”的课程。

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语言文字应用D.文化论著研读5.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于要求的是()。

A.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B.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C.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D.眼前芳香草,千万莫醉倒6.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歌行体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琵琶行》C.《商山早行》D.《春江花月夜》7.作文修改课上,师生根据作文情况各自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问题开展讲评、讨论。

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A.学生参与讲评,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B.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化解师生的矛盾C.师生全程合作,凸显了写作过程的评价D.评价主体多元,可转变师生的评价理念8.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展示“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等多种状态的荷花图片,请学生浏览以感受课文中描写荷花的文字。

对该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B.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深层内涵C.教师通过比较提升了学生语言感悟力D.教师有较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9.教师请学生每节课前轮流做“五分钟演讲”。

演讲内容是最近阅读某名著的感想。

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演讲训练序列化B.演讲训练常规化C.演讲训练生活化D.演讲训练综合化10.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

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A.教师准确落实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目标B.教师清楚区分了音乐旋律与诗歌的节奏C.教师所用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D.教师不宜借用音像材料教学《再别康桥》11.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

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

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

第三阶段,戏剧展演。

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

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B.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C.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D.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12.阅读《师说》导入环节的课堂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家长的观点有道理吗?生1: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而毛泽东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2:我不赞成这位家长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代。

师:同学们的发言反映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对上述导人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A.从生活中的故事人手,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争论B.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讨论、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C.从尊师重教的问题出发,引出了《师说》的教学D.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营造出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13.为美国浪漫爱情电影《Bathing Beauty》翻译片名,下列准确反映影片内容,又蕴含传统文化色彩,使中国观众更易于接受的片名是A.水上芭蕾B.出浴美人C.出水芙蓉D.水上盛典【注】Bathing:洗浴。

Beauty:美女。

电影《Bathing Beauty》讲述了作曲家史蒂夫为了追求美丽的水上芭蕾舞教练卡罗琳。

跟着她学跳水上芭蕾的故事。

答案:C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英汉互译的语言表达能力B.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C.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水平D.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的能力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

有效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养成朗读、复述、背诵、抄写、默写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有效整理,是因为隐含于范文的活的语文规律,需要适度的明确化、类型化和系统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自主组建有结构的知识。

否则.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的模仿和迁移。

这种整理。

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

也就是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理解某一事物就是意味着给某一事物在知识、动机、信念、系统中找到位置,意味着了解某一事物在我们活动中或他人的活动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B.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C.“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D.“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15.阅读《鸿门宴》的学习任务设计,根据要求答题。

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归类整理“如、谢、举”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中学习任务:项羽因曹无伤的密报“大怒”,这个“怒”字包含哪些内涵?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说的一模一样,仅在语句上稍有变化,是吗?如有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课后学习任务:收集名人对项羽评价的诗词.看看他们在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以“我看项羽”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上述学习任务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把握住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探究任务设计充分B.教师以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C.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强,课中任务切入准,覆盖面广D.教师整合资源设计课后任务,达成了专题探究的目标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案例: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巍巍玉山,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这座玉山上的一块美玉。

美玉亦有微瑕,美中常有不足。

《林黛玉进贾府》这块美玉是否有“瑕疵”呢?今天就请大家仔细阅读文本.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课文中有一句:“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贾宝玉和丫鬟是主仆关系,“宝玉”一词应该换为“宝二爷”才符合实际。

师:你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好!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生:我觉得丫鬟不喊“宝二爷”,称“宝玉”体现了贾宝玉与丫鬟们的亲密无间、情同兄妹的关系,正体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师:说得好!宝玉在贾府中的确与众不同,他“主仆不分,男女无别”的平等作风正是他性格中的闪光点。

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林黛玉到荣国府见王夫人时,房内“靠东壁西面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面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

我认为这是作者的小小疏忽,“半旧”的家用摆设怎能表现贾府的豪华奢侈呢?(掌声)师:你善于发现,探异求新,不简单!刚才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鼓励。

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也许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生:我不同意,“半旧”让我们看到了贾府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不是有多年的富贵,其家用摆设不会是“半旧”,这个“半旧”正体现了贾府奢华生活的深厚。

生:我也认为作者写得很真实,贾府既不是破落户,也不是暴发户,这个“半旧”体现了贾府的显赫非一朝一夕。

生:其实,这个“半旧”也预示着贾府未来的命运。

师:果然,大家有了新的认识,看来这实在不是作者的疏忽!“半旧”这个形容词恰恰来自于作者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敏锐细致的观察,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

不过,能够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请继续给名著指“瑕”。

师:本节课虽然我们没有找到课文的瑕疵,未免遗憾,但我们收获颇丰,我们感受到了经典作品须慢慢读、细细品,方能悟出其中的妙处。

记得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这样评价道:“曹雪芹是个惊人的天才.他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

他是大文豪、大诗人、大思想家、大词曲家、大音乐家、大关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医药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

这样一个学识极广博、素养极高深的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

”希望同学们课下有机会能通读《红楼梦》,将来成为一个“红楼迷”,甚至成为一名“红学”专家。

问题:16.(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10分)(2)请说明教师引用周汝昌先生评价的意图。

(10分)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17~18题。

成功源自恒心①成功源自恒心,这话不假。

古往今来,大多成功之人,不正是因为恒心才成功了吗?失败者的未来未必就是失败,但成功者的历史一定有过失败。

但是,如果失败者没有恒心,那他最终很可能仍是一个失败者。

②明代学士宋濂,“幼时即嗜学”,但因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所以只能借人家的书亲自抄写,即使到了“天大寒,砚冰坚”的地步也不放松抄书,常常将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保证每次都能及时地将书还回去。

他到了成年,因为“益慕圣贤乏道”而“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可见相当坚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