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案例研究
台湾工研院模式及其对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启示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走过的30多年,见证了台湾经济从一个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向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体的转变历程。
在这个进程中所形成的工研院模式,对于正在探索构建中国自主创新体系的大陆产业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台湾工研院的定位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上世纪60~7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改造工业结构的迫切任务,工研院应运而生。
工研院以非营利财团法人的身份,主要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开创了台湾工业化、现代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1.1 工研院的定位与任务工研院作为台湾实施“科技导向”发展战略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转换角色定位,也因此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创立之初,工研院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为产业提供技术供给,提升产业的技术实力。
1979年颁布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工研院的任务:接受政府委托研究开发,辅导厂商研究发展,加强与外界工程学术团体合作、关键性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协助中小企业研发,针对关键性新技术及新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及经济评估,设置小型实验工厂,推动试验及试制服务,积极筹设能源研究所等。
工研院由此成立了创新技术转移公司,在台湾产业转型和起飞之际扮演了关键角色。
随着台湾产业发展迈向创新导向阶段,工研院的定位也适时调整为:成为区域科技计划主要执行者、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和执行者。
1986年台湾拟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长程计划》,工研院被明确定位为“任务导向的应用研究机构”。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各区域对技术创新的逐渐重视,工研院在技术供给的角色上加重前瞻及创新的比重,同时也积极转型为市场导向的研究机构,通过产业服务的强化及开放实验室设立,提供产业界及区域所需要的技术及服务,协助政府开创新兴产业。
除此之外,工研院也开始扮演区域创新体系连接点的角色,强化国际合作、学界合作,建构研发联盟及重视台湾南、北勾连。
两岸LED产业深入合作迫在眉睫——访台湾工研院电子与光电所所长詹益仁

一
中国大陆—— 这是很 大的挑战 。作 为 个研 究机构来讲 ,如果你做 的东 西
机 构才会越来越 好 。否则 就像一个 官
方 机 构 ,有 多 少 钱 花 多少 钱 ,花 完 就
人物介 绍
詹益仁 ,台湾 国立成功 大学电机工程 学士 、台湾 国立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研 究所硕士、 美国密西根 大学电机工程研 究所博士,台湾工业技术研 究院电子 与光 电研 究所所长。
成功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尤其台湾工研院与其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包括大陆在
内的许多发展 中经济体效仿 的典范。 在一个洋溢着深秋暖 阳的下午 ,我们有幸电话采访 了台湾工研 院电子与光电所所长詹益仁先 生 ,通过 -4 时的交谈 ,詹益仁所长就推动L D , E 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以及当前 台湾L D E 企业投资大
一
是 来 自民 间 。这 种 机 制 在 全 世 界 ,
先锋 。那 么在运 营模 式和 管理机 制 它 有 哪 些特 点 ?
詹 益 仁 : 首 先 ,在 管 理 机 制 上 台湾工研 院跟 欧美和 日韩的科研 机构 都 不 相 同 , 我 们 是 实 行 立 法 设 立 、 当 局 支 持 、企 业 化 运 作 的模 式 。工 研 院 作 为 财 团法 人 , 台 湾 当 局 单 独 立 法 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立 , 并 提 供 充 足 而 稳 定 的 经 费 支 持
究 。也 由于工研 院的非营利性 定位 ,
使 其 能 迅 速把 技 术 转 移 出去 。
中国大 陆在 内,他们在 全球很 多处所
都 可 以 找 到 他 们 所 需 要 的 技 术 ,包 括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机制的比较研究

Ab s t r a c t : Wi t h a h i s t o i r c a l r e s p e c t i v e ,b o t h Ko r e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nd a T a i w a n I n d u s t r i l a T e c h n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 t u t e o b t a i n a l o n g ・ - t e r m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me c h ni a s m t h r o u g h t h e i n s t i t u t e a d a p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n d u s t i r l a d e v e l o p i n g s t a ・ -
i Xi a n z h e n 1 , 2 Wu J i n x i 1 , 2 L
.Leabharlann ( 1 . C e n t e r o f S t r a t e g i c E m e r g i n g I n d u s t r i e s ,T s i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4 ,C h i n a ; 2 .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e t y ,T s i n g h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4 ,C h i n a )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近年来,智能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大背景下,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制造业资源和技术实力,两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本文将对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合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的现状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拥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人力资源。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而台湾地区则是世界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拥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尤其是在半导体和电子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台湾的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累,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两岸的制造业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问题,如人力成本上升、技术更新换代、环保要求提高等。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互补性明显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智能制造产业中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中国大陆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的制造业体系,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原材料资源,能够提供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廉价制造。
而台湾地区则具有领先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拥有独特的优势产品和核心技术。
2. 市场需求巨大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巨大,消费需求旺盛,对高端、智能化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台湾地区的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优质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吸引力。
两岸合作开发市场,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能够拓展国际市场。
3. 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两岸政府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将会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挑战杯获奖作品范例

(本案例为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作品,由上海东华大学团委提供,特此表示感谢。
)1. 执行总结1.1. 公司甲壳质材料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提议中的公司,它拥有甲壳质纤维制备的专利技术,提倡科技为本的绿色生活新理念,为人类提供尽善尽美的天然生物产品。
我国医用缝合线每年约有15亿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其中可吸收缝合线约有7.5亿。
公司成立初期生产医用甲壳质可吸收缝合线,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可吸收缝合线市场的需求,使用投资建厂解决方案,针对解决PGA(Polyglycolic Acid 聚乙二醇酸)类可吸收缝合线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影响提高人们医疗水平的问题。
公司注重短期目标与长远战略的结合,中长期目标将逐步拓宽产品领域,涉足甲壳质医用抗菌材料、药物缓释材料、人造器官、化妆品、保健食品、保健服装面料、新型环保包装材料、快餐用具等,形成以甲壳质材料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集团公司。
1.2. 市场医用缝合线市场是集团市场,购买过程属集团购买行为。
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医用缝合线主要有丝线、羊肠线和PGA类可吸收线。
羊肠线材料本身有缺陷,PGA类缝合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用范围均受到影响。
医用甲壳质缝合线将就这一切入点进入市场。
医用甲壳质缝合线采用竞争定价策略进入市场。
产品生产成本约2.1元/根,是PGA类缝合线的十分之一;平均定价30元/根(据调查,市场可接受价格为30—40元/根),大约是PGA类缝合线平均市场价格的1/2,而且降价空间较大。
公司将在全国设立七个区域分销中心,与代理商、经销商一起建立健全的营销网络。
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将大量赠送产品让医生试用作为促销手段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手段,第一年赠送90万根,第二年赠送160万根,第三年以后每年赠送80万根。
国际领先的甲壳质纤维制备专利技术是制备医用甲壳质缝合线的关键。
公司将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力争获得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_黄玉兴

任务 "如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位与其 重 复 , 或流于形式 , 或沦为政绩工程 , 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其建设的根本意义 " 2004 年 , 清 华 大 学 与 国 内 20 所
术研究院为纽带的 /产业共性技术 0 研 发机构 , 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论研究向应 用研究的转化 , 发挥出高校 ! 科研院所 与企业各 自都难 以发挥的 / 集成 0作用 " 以中国台湾工业 技术 研究 院 ( 简
和设 想 ! 任 务和举 措落 到实处 , 保 证 其可持续快速地发展 "
重点工作和建 议
基于 以 / 共性 技术 0 为 目标 , 以 /产业链技术 0 为核心 , 以 / 集成技术 0
程技术促 进 中心 , 为创 办企业提供 强
大的技术支撑平 台 " 2! 创办企业 ! 孵化企业和提升企业 "
运 行模 式的构想
研究 ! 应用研究到工业设计的主要科研
广之间形成 有效 的连 接通道 , 提高我 国科技转 化 ! 转 移 的效 率, 乃至培育
高科技支柱 性产业 , 促进产业 结构升 级 , 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 在
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建立以产业技
/桥梁 0 作用和重要合作平台地位等等 ,
险 , 在刚性体制的组织与弹性机制 ! 柔
性机制的组织之间 , 必须建立有效 ! 顺 畅 ! 规范的连接 " 如采用合同研发 ! 委 托投资 ! 人才流动等等 " 这样 即可以扬 长避短 ! 衍生衍化 ! 发展创新 " 弹性 机制 : 研 发 中心 的共 建与合 作 机 制 , 即 产业 技 术研 究 院与 大 学 ! 科研 院所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 中心 可将相关子课题 合 同委托给相关
专访台湾工研院院长李钟熙:科技台湾的瞭望者

台湾工研院院长李钟熙台湾高科技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制造的“台积电”神话,让中国大陆产、学、研各界对其母体——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生出无数想象,顶礼膜拜之情延续至今。
1973-2009年,工研院走过的36年,完整经历了两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金融风暴。
所幸的是,在这漫长的36年中,工研院的成长见证了台湾经济从一个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向一个深刻影响和推动全球科技链条的“科技岛”的转变。
这在个蝶变过程中,工研院不仅诞生了台积电、联合电子等一堆台湾早期高科技知名企业,与此同时,它还对台湾经济的发动机——台湾中小科技企业的成长,起到了最为关键的“导航”作用。
工研院模式,对于渴望建构中国自主创新体系的大陆产业界、学界的典范意义是什么?金融风暴中,作为高科技哨兵的台湾工研院,能否像逃离前几次全球危机那样,成功抽逃?两岸合作最为关键的CE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呼之欲出之际,工研院在想什么?2009年11月6日,借着由台湾《远见》杂志社主办之“第七届全球华人领袖高峰会”的间隙,自2003年接任工研院院长之职至今的李钟熙博士接受了本报近两小时独家专访,他对科技产业如何既“华人的”、又“世界的”的理解,对非盈利研发机构如何务实地深入产业,又必须抽离现实的辩证理解,令人印象深刻。
“我是工研院NO.1的Sales”《21世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都对台湾地区的“工研院模式”充满了好奇心和学习动力,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工研院模式?它与美国、欧洲等地的研究机构有何不同?李钟熙:工研院的规划和战略,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工研院模式,如果拿过去讲,台湾地区过去很多的中小企业与工研院关系密切,这是工研院模式特点。
很难把我们的模式直接与美国、欧洲的研究机构比较,无论哪种模式,关键是他们能不能够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市场的考验才能证明什么是最好的模式,照别人的模式做不一定有用。
中国这几年与台湾的科技往来案例

近年来,我国与台湾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双方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下面,我们将分析我国与台湾在科技领域的往来案例,以展示两岸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信息技术领域1.我国和台湾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特别是在电子通信、互联网和软件开发等方面。
我国大陆的华为公司与台湾的联发科公司在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共同推动了全球通信产业的发展。
通过双方合作,华为旗下的手机芯片海思与联发科的手机芯片有力促进了我国与台湾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对接与互补,共同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芯片产业链。
2.除了这些知名企业间的合作外,我国和台湾的初创企业间的合作也日益增多。
我国大陆的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与台湾的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了深度的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款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翻译软件,该软件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口碑,为两岸的科技合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二、生物医药领域1.我国大陆与台湾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也备受瞩目。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陆与台湾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双方在基因治疗、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我国大陆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与台湾的一家医药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款针对白血病的新型靶向药物,该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两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树立了成功的案例。
2.我国大陆与台湾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学术交流也十分活跃。
双方的科研机构不断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攻克了多项重大难题,为促进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新能源领域1.我国大陆与台湾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双方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
我国大陆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公司与台湾的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款高性能动力电池,该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为两岸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树立了成功的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事产业技术研发及服务人才往南部发展"加速工研院 技术 扩散效 益"带动 南部 产业升 级"建立
新兴高科技产业%
2 运作机制
(’& 非盈利性与大循环 工 研 院 不 以 营 利 为 目 的 "而 是 追 求 整 个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大 循 环 % 所 谓 非 营 利 性 "即 技 术 成 果
南 部 分 院 1筹 建 中 0
创新技术移转公司
务 "辅 助 中 小 企 业 技 术 升 级 "增 强 其 在 国 际 市 场 的 竞 争 力 -40为 台 湾 培 育 工 业 技 术 人 才 %
图 & 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结构
根据当前环境变化及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工研院在努 力提 升组织活力 的前 提下提 出了如
" 组织性质/结构与发展战略
9:9 非营利组织 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 ’大类-即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0非营利组织是
介 于 前 二 者 之 间 的 事 物 -往 往 被 称 为 5第 三 部 门 60当 今 世 界 各 国 或 地 区 著 名 的 应 用 技 术 公 共 研 究 机 构 (如 德 国 弗 朗 霍 夫 应 用 技 术 研 究 协 会 /澳 大 利 亚 联 邦 工 业 与 研 究 组 织 /日 本 工 业 技 术 研 究 院 / 韩 国 产 业 技 术 研 究 院 /荷 兰 应 用 技 术 研 究 院 /丹 麦 技 术 科 学 院 等 *的 性 质 均 是 社 会 非 营 利 组 织 0这 是由应用技术公共研究机构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应用技 术公 共研究 机构首 先是 提供公 共 产 品和服务-如果由营利性私营部门来承担则必然出现5市场 失效61同时-应 用技术 公共研 究机 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又具有应用性-如由政府部门实施则必 然由 于政府远离 创新 前沿以 及管理 方 式 与 理 念 的 不 适 应 而 出 现 5政 府 失 效 6的 状 况 0 工 研 院 的 非 营 利 组 织 的 性 质 通 过 以 下 基 本 特 征 体 现!"*5正规性6-具有正 式注册 登 记的 合 法 身份1)*5民 间性6-在组 织机构 上 与 政 府 分 离1’* 5非 营利性6-不 为其 拥有者 谋取利 润1$*5自 治性6-能 够 控制自 己的活 动1+*5公 益 性6-以 实 现
转 化 的 整 个 过 程 不 以 营 利 为 目 的 "原 则 上 只 收 取 成 本 费 "其 目 标 就 是 将 上 游 基 础 研 究 的 成 果 开 发 出来并迅速转移到企业商品化%工研院的发展及人员待遇全部依靠当局的投入%当然有时也需 要 收 费 "但 所 收 费 用 绝 大 部 分 要 上 交 !国 库 $%
研究所 化学工业研究所 电子工业研究所 机械工业研究所 工业材料研究所 能源与资源研究所 量测技术发展中心 光电工业研究所 污染防治技术发展中心 工业安全卫生技术发展中心 电脑与通讯工业研究所 航太工业技术发展中心 微系统实验室 纳米技术研发中心
行政部门 行政处 会计室 稽核室 财务室 企画处 人力资源处 技术服务处 信息中心 国际计画中心
工 研 院 开 展 的 活 动 包 括/+0中#长 程 应 用 研 究 1发 展 前 瞻 性 #创 新 性 #包 容 性 #尖 端 性 技 术 0-20 短 程 应 用 研 究 1配 合 业 界 的 需 求"改 良 制 程#开 发 产品0-,0进 行 实 验 量 产"以 确 保 技 术 工 业 化"并 同 时 规 划 完 成 后 的 策 略 性 退 出-30从 事 工 业 服
关 键 词 !台 湾 工 业 类 号 !2’""()+"*
文 献 标 识 码 !3
成 立于 ".4’年的台湾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简 称工 研院*是一 个由政 府设 立/非 营利/ 致 力 于 科 技 服 务 的 应 用 技 术 公 共 研 究 机 构 0 它 针 对 台 湾 产 业 以 中 小 型 为 主 /研 发 资 源 有 限 /创 新 能力不足/无法长期承受创新风险的状况-开发前瞻 性/关键 性/共 通性技 术转移 给产 业界-并与 当 局 的 技 术 开 发 规 划 /企 业 及 市 场 需 求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推 动 产 业 的 发 展 0 其 发 展 目 标 是 !5成 为 台 湾 产 业 技 术 的 重 要 资 源 -及 具 有 国 际 地 位 的 产 业 技 术 研 发 机 构 06在 近 三 十 年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工 研 院 带 动 了 台 湾 新 科 技 产 业 的 建 立 -为 台 湾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十 分 突 出 的 贡 献 0以 工 业 技 术 研 究 院 电 子 所 的 研 究 人 员 为 主 造 就 了 举 世 闻 名 /位 居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区 的 半 导 体 产 业 0现 在 的联华电子/台湾集成电路等都与该院的电子所不无关联0该院对台湾 78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 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0
工 研 院 是 一 个 非 常 开 放 的 系 统 &研 究 的 课 题 不 仅 可 以 在 同 类 研 究 机 构 间 进 行 &也 可 以 与 企 业 开 发 技 术 创 新 与 开 发 合 作 !技 术 人 员 的 交 流 也 是 如 此 !研 究 院 是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的 重 要 人 才 库 &它 鼓 励 技 术 研 发 人 员 向 企 业 转 移 -即 $跳 槽 %.&也 鼓 励 科 技 人 员 辞 职 创 办 科 技 型 企 业 ! 从 成 立 以 来 & 共流出 (/)))名科技人员到企业中-是目前人数的两倍多.&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在企业中担当 重 要 角 色 !工 研 院 之 所 以 能 做 到 这 一 点 &是 由 于 它 认 为 其 存 在 的 唯 一 目 的 就 是 将 开 发 出 来 的 技 术 成果迅速转移到企业部门生产&而非盈利&所以不管是技 术转移 还是技术 人员向 企业 流动&其结 果 都 是 技 术 成 果 产 业 化 的 过 程 &因 而 受 到 鼓 励 !
工 研 院 运 作 的 开 放 性 还 突 出 表 现 在 它 的 开 放 实 验 室 !开 放 实 验 室 是 顺 应 国 际 研 发 趋 势 0配 合 政府产业政策建立起来的新的产研合作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开 放实验室 的推动&拉 长产研 合作 的纵深程度&使研究机构能提供整套包括技术授权0委托研 究0业 界合 作等服 务&建 立从研 发0产 品 开 发 &至 新 创 企 业 0产 业 发 展 的 一 条 龙 运 作 体 系 &充 分 发 挥 研 究 机 构 的 功 能 !开 放 实 验 室 除 技 术 外 &还 提 供 包 括 市 场 0策 略 0组 织 的 分 析 &资 金 来 源 的 寻 找 &解 决 法 律 问 题 &以 及 提 供 资 讯 0通 讯 0空 间 设 施 0实 验 设 备 等 服 务 &可 以 说 是 $全 资 源 服 务 %-1234567829:;7<7:=>;7.!
&’( 组织结构
董事会
监事会
目 前工 研 院 共 有 )***多 名 员 工"+,个 研 究 单 位 % 在 信 息 流 通 #资 源 共 享 的 原 则 下 "工 研 院 积
院长
协理
极 运 用 信 息 技 术 "提 高 院 内 各 单 位 的 合 作 "发 挥 跨 领 域 技术 的 综 合 优 势-组 织 运 作 及 人 力 与 经 费 的 运 用"以 精 简 朴 实 为 原 则"谋 求 最 高 效 率"以 提 升 工研院整体竞争力%工研院的组织结构如图 +% &’. 发展战略
$)
文 章 编 号 !"##$%&’#&()##’*#"%##$)%#+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 "+卷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案例研究
,
刘强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
摘 要!介绍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性质/组织结构/运作机制0从 中 可 以 了 解 非 营 利 科 研 机 构 在 地
区 创 新 系 统 所 处 的 地 位 与 作 用 -以 及 构 建 与 管 理 非 营 利 科 研 机 构 方 面 的 经 验 0
所 谓 大 循 环 "即 不 以 一 己 和 一 时 之 利 而 行 事 "而 是 讲 求 整 个 社 会 的 长 远 利 益 % 研 究 机 构 将 开 发 的 技 术 成 果 奉 献 给 社 会 "使 社 会 产 生 巨 大 的 物 质 财 富 % 社 会 富 裕 了 "当 局 又 会 以 更 加 充 足 的 经 费 来 支 持 其万发方展数"据人 员 的 待 遇 也 会 逐 步 提 高 % 研 究 人 员 的 动 力 一 般 来 自 于 /只 有 通 过 不 断 的 技 术 创 新 来 承 接 项 目 "技 术 人 员 才 能 生 存 下 去 %另 外 "敬 业 精 神 和 成 就 感 "以 及 对 专 业 技 术 的 追 求 也 是
下 战 略 /+0以 未 来 五 至 十 年 能 产 生 重 大 产 业 效 益 为 标 准 "逐 渐 增 加 前 瞻 及 创 新 技 术 研 发 比 重 "以
建 立 新 科 技 产 业 -20强 化 产 业 服 务 -,0建 置 南 部 分 部 "配 合 !政 府 $区 域 产 业 均 衡 发 展 政 策 "促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