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胃脘痛治疗的_和_法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

中医如何治疗胃脘痛胃脘痛多发于腹胃脘处近心窝位置,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心窝疼。
此疾病的发作和情绪、饮食、酗酒等有紧密联系。
在中医领域,胃脘痛除了是病名外还是临床表现,包括溃疡病、胃神经症及急慢性胃炎等,并且常伴胸骨后热感、腹胀、烧心、反酸、食欲降低等情况,还有出现排便异常的可能性,或是腹泻及便秘等,那么,中医怎样治疗胃脘痛呢?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的相关标准实施诊断,临床主症包括性质及程度各异的胃脘处疼痛;此症可伴发胃脘部痞闷、嗳气、吐酸、胀满、胁胀等。
此疾病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时常复发,彻底治愈比较困难。
1.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内提出有关诊断标准进行:慢性胃炎多存在上腹部疼痛、食欲不佳、早饱及烧心泛酸等症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需通过病理、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来确诊。
1.分型治疗2.1肝气犯胃证主要症状为胃脘胀痛,胀比痛多,或是主要是胃胀,可累及胸背、腹部和两胁,一般为无规律性疼痛,发作时间与部位不确定,在情绪改变下发作或加重。
可伴有口干口苦、胸闷、嗳气、舌苔薄黄、烦躁易怒等症状。
中医治疗强调遵循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原则,推荐使用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方剂构成为:枳壳、川芎、柴胡、香附、苏梗各10g,白芍10到15g,生甘草3到6g,陈皮、青皮各6g。
若患者脐腹痛,可加入适量木香和乌药;若痛及两胁,可加佛手和郁金;累及胸背者可加薤白、瓜蒌;如有积食、痰滞症,加神曲及半夏;伴发口苦吞酸、舌红、嘈杂不舒者,加姜汁炒黄连和山栀;伴寒湿呕吐清稀症,加姜半夏、吴萸和干姜;若剧烈疼痛可加入川楝子和延胡索以缓解。
2.2肝胃郁热证主要症状包括胃脘灼热、疼痛剧烈、呕吐酸苦、泛酸嘈杂、排便异常、口舌干燥、烦躁易怒等。
中医治疗以和胃止痛、清肝利胆为主要原则,多采用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
方剂构成为:柴胡、丹皮、连翘各10g,黄连、生大黄各6g,黄芩、枳实各9g,炒山栀6到10g,吴萸2到3g,白芍10到15g,金钱草15g。
治法方药胃脘痛

食物选择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 食物,避免过硬、过冷、 过热、辛辣、油腻等刺激 性食物。
饮食温度
保持适中的饮食温度,避 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对胃 造成刺激。
生活调护
睡眠充足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胃 部不适。
注意保暖
保持腹部温暖,避免胃部受到寒冷刺 激。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 善消化功能。
疏肝和胃
总结词
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调和肝胃之间的关系,缓解胃脘痛。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肝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情绪波动、压力等可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 功能,引发胃脘痛。疏肝和胃的方法包括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等。
活血化瘀
总结词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胃脘痛的 症状。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血瘀是导致胃脘痛的原因之 一,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消除血瘀,缓解疼痛。常用的活 血化瘀药物包括丹参、红花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到 缓解胃脘痛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足 三里、内关等。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误伤经络 。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胃 脘痛的症状。常用的手法有摩、揉、推、按 等。
注意事项
推拿按摩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过度刺激 或误伤肌肉。
拔罐疗法
要点一
拔罐疗法
通过负压吸引,使局部皮肤产生淤血,达到舒筋活血、祛 湿排毒的效果,从而缓解胃脘痛。常用的部位有背部、腹 部等。
要二
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烫伤皮肤或造成其他损 伤。
05
胃脘痛的预防与调护
饮食调护
01
葛惠男辨治胃脘痛5法

葛惠男,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黄一峰,从医数十载,潜心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对胃脘痛辨治有独到的见解。
笔者有幸拜师于葛师门下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名始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胃脘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是脾胃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1]。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2]。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其独特优势。
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中,发现胃脘痛证型最多的是气虚血瘀证,尤以冬春为甚,其次为肝胃不和证、湿热阻胃证、痰湿中阻证、胃阴亏虚证、饮食伤胃证、寒邪客胃证等,葛师常用以下5法治疗。
1 益气活血法本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型胃脘痛。
其症见胃痛隐隐,空腹痛、夜间痛,或痛如针刺,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喜按喜揉,得食则缓,劳累受凉后发作或加重,倦怠,舌淡或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弱。
吴医大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而瘀血阻络,更促使胃痛迁延难解,故对于胃脘痛属中焦虚寒,日久气机滞涩而不能行血致胃络血瘀者,葛师多治以益气活血方:炙黄芪15~30g、桂枝10g、炒白芍10~20g、炙甘草6g、铁树叶30g、制乳香3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包)、地鳖虫10g、海螵蛸30g,效用明显。
益气活血方是由黄芪建中汤合失笑散加减化裁而成,全方以黄芪为君,甘温益气升阳以治中虚;桂枝辛甘温热,温中助阳;白芍养营阴,和里缓急,合桂枝和营卫而调阴阳;五灵脂、生蒲黄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二药相合活血兼以调气,气血兼顾;四味共为臣药,合君药,奏建中焦、畅气血之功。
胃痛中医内科胃脘痛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气郁滞,气血不畅,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脘部疼痛,可伴有嗳气、反酸、呕 吐、纳呆等症状。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综合 因素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胃镜等 相关检查。
02
中医内科治疗胃脘痛的优势与 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胃脘痛的优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中医内科胃脘痛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胃脘痛概述 • 中医内科治疗胃脘痛的优势与
方法 •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 • 胃脘痛的推拿治疗 • 胃脘痛的饮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与预防措施 • 病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胃脘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证的病证。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 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证 型。
03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胃脘痛的穴位选择
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具有 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的功效。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具有宽胸 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 前缘旁开一横指,具有健脾和胃、扶 正培元的作用。
02
禁忌症
对于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03
注意事项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针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同时,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和留针时间,以达
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4
胃脘痛治疗浅析

胃脘痛治疗浅析摘要: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因多样,症证复杂,治疗上多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加以治疗。
中医对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疗效,为此对病型的治疗分型,使临床上取得更好的应用。
1定义胃脘痛属于中医学中“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
类似于现在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消化系统疾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此病症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型》论曰:“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通”。
《黄帝内经》中亦认识到胃痛发病与肝郁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曰:“木郁之发,胃脘当心而通”[1]胃脘痛属祖国医学证型范畴,其基本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脾阳不振、脾胃失于温煦,气血生化不足,脏器失养而脉络拘急,致使胃脘疼痛。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等脏器密切相关。
有资料表明[2],脾与胃相表里,协同完成对水谷的受纳、腐熟与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谓之为“后天之本"。
肝五行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可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且因肝木克脾土,可使脾失健运故胃脘胀痛连胁。
张仲景指出肝病可导致脾病其在《金匮要略》论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胃院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多由于饮食无度、过度劳累及其他脏器病变而引发,脾胃功能失调。
临床主要表现为近心窝或胃脘部处疼痛。
因胃脘痛的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故治疗上宜以“通”为主,以调畅气机消除壅滞之胃气。
故经辨证为气滞型胃脘痛者,当以理气为主要治则。
辨证为热郁型胃脘痛者,当以泄热为主要治则;辨证为血瘀型胃脘痛者,当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辨证为阴虚型胃脘痛者,当以益胃养阴为主要治则;辨证为阳虚型胃脘痛者,当以温运脾阳为主要治则。
总之,应以消除脾胃郁滞状态、恢复脾胃受纳、腐熟与运化功能为主要治则,使脏腑气机通畅脾胃郁滞消散,诸证则自消。
治疗胃脘痛七法

治疗胃脘痛七法桂林吴氏老中医(vka900)导言:下面是来自赵绍琴医师的方剂。
胃脘痛早期多与情志不遂有关,直接影响食欲。
本证一定与心绞痛鉴别清楚,有时冠心病误诊为胃脘痛,是极危险的医疗事故。
长期的胃脘痛,一定详细检查,应考虑是否有早期癌变。
1、疏解郁结以缓其痛,调达气机治在肝胃恼怒之后,或过度忧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脘时痛,胸中满闷,时或太息,有时气串脘痛。
治当疏调气机,以缓胃痛,宗四七汤方意。
苏叶梗各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香附10克加减法若郁久化热,脉象日渐弦滑,舌尖部起刺,可加金铃子6克、炙玄胡3克(研冲)。
若湿邪较重,舌胖苔白腻,当加炒官桂1.5克、炮姜炭1.5克。
若舌苔黄厚,可加焦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六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
2、疏理气机,兼泄肝热,以缓胃痛肝气郁结,久则化热,心烦梦多,舌干脉弦。
治当苦泄肝热,疏调气机而缓疼痛。
炒川楝10克、元胡粉3克(冲)、吴萸1克、马尾连10克、香附10克加减法若有湿郁,苔白脉沉涩,当再加疏调气机之品如:苏藿梗各6克、佛手片6克、绿萼梅6克。
若内伤食滞,舌苔黄厚,大便秘结,或腹胀不运,时而呕恶,可加焦三仙、保和丸之属,以消导积滞。
3、苦泄折热以制其酸,疏调气机而缓疼痛热郁化火,心烦善怒,形瘦面红,口干且苦,嘈杂呕酸,喜冷畏热,苔多糙黄,脉象弦数。
可用苦以泄热,疏气缓痛法。
苏梗10克、旋覆花10克(包)、半夏曲12克、香附10克、马尾连10克、吴萸1克、川楝子10克、乌贼骨15克(打)加减法若热郁日久,深入血分,可加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或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
若久病入络,面色黑浊,形体消瘦,可用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调养气血。
若血虚肝郁,可用逍遥散法,养血为主。
若标热重时,可先折其热,俟热除再行养正。
4、甘寒养胃阴,活血以缓痛病久阴分不足,阴虚则阳亢,亢必化火,虚热阴伤,形瘦口干,心烦梦多,小溲赤黄,五心烦热。
用养阴活血缓痛方法。
胃脘痛辩治体会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证治疗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应用四逆调气机
胃脘痛多数属肝胃不和型,为肝气郁滞横逆犯中,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
脾升胃降方为和顺,胃之通降,赖肝木之疏泄。
因此,临证治疗时,笔者多用四逆散为主方,取柴胡升散之能,疏肝解郁,枳实为辅行气导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若郁久化热,则配玄胡索、山桅,清肝泻热,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以养阴,食滞则配鸡内金、神曲麦芽以消食导滞。
二、益气活血温运中焦
对于病情日久,病人素体虚弱,胃脘隐隐作痛,似饥不欲饮食,经久不愈,气虚血亏,气血不和,血脉瘀阻之气虚血瘀胃脘痛,在治疗时既要补中益气,又要活血化瘀,因此,以当归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化裁,取当归活血化瘀,黄芪补中益气,白芍和营敛阴,甘草、大枣、饴糖缓中止痛。
三、病机错杂可双向调治
若病人病机复杂,出现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象,可
采用双向调节法治之。
如脾胃虚弱兼有食滞致胃脘作痛者,可消补兼施以调治,可选用人参启脾汤加减,以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陈皮、木香调气,神曲、麦芽、甘草消谷和中。
四、心胃两虚宜养心安神
部分胃脘痛病人除有胃脘痛外,常伴有心悸、失眠等神经管能症状。
此类病人多为心之阴阳失调,心气亏虚所致胃不安和。
心为母,胃为子,若心气虚弱,则母病及子,胃必受累,因此,治疗时以养心安神为主,辅以健脾益胃之剂,以百合安神汤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则取得较理想之效果。
总之,虽然胃脘痛多属慢性疾患,在临证时既要注意主症,又要兼顾各症,综合调治,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胃脘痛的临证治疗经验

胃脘痛的临证治疗经验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病证。
前贤均以行气下泄为治疗大法。
《医学真传•心腹痛》曰:“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既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者不痛,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
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用权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笔者治胃脘痛,多以通降和胃为主临证用药,配伍灵活,收效颇佳。
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柴胡郁金配玄胡川芎调气和血柴胡能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郁金能疏肝行气以解郁,并能活血祛瘀以上痛。
玄胡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以治胃脘当心痛见长。
川芎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为血中之气药。
实具通达气血之功效。
四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和血上痛,用治胃脘痛以气郁血滞证。
2 丹参泽兰配佛手檀香活血行气丹参能行血脉,功擅活血祛瘀,对血热瘀滞者较为相宜。
泽兰辛散温通,不寒不燥,性较温和,行而不峻,能行肝气经脉,具有祛瘀散结而不伤正气的特点。
佛手气清香而烈,性温和而不峻,既能疏肝理脾胃气滞,又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檀香性温祛寒,辛散行气,芳香醒脾,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宽胸利膈。
用治胃痛之血瘀络阻证。
3 法夏陈皮配赭石旋复花和胃降逆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陈皮芳香性温,能行能降,具有理气运脾,调中快膈之功。
赫石《医学衷中参西录》谓:“能生血兼能凉血,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
”旋复花消痰行水,降逆止呕,共奏温胃降逆,散寒止痛,燥湿消痞。
用治寒邪伤胃证。
王女,32岁,胃脘痛已3天。
症见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口渴喜热饮,苔白脉弦紧。
证属寒邪伤胃。
药用法夏、赫石各20g,陈皮、旋复花、苏梗、高良姜各15g,干姜、吴茱萸各10g,甘草5g。
服2剂后疼痛缓解,呕吐已止,饮食渐进,加竹茹、生姜各10g,再服2剂调理而愈。
4 葛根天花粉配枳实木香清胃散结葛根能升发清阳,鼓午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又能生津止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为:患者面颊,下颌及额部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囊肿或结节,日久融合,凹凸不平,部分消退后遗留有疤痕,舌质暗,舌苔滑腻,脉象滑或濡。
对于本病的治疗,笔者以为应以化痰消瘀,清火解毒为大法,同时还要依据不同证型及病机兼挟,注重药物间的配伍应用。
病初血热甚者,多与清热凉血之品相配,药如生地、赤芍、丹皮等;病中皮损形成囊肿或结节者,多与消痰化瘀软坚之品伍用,药如法半夏、石菖蒲、山慈姑、海藻、浙贝母、炮山甲、红花、紫草等;而对于青年女性冲任不调,皮疹随经潮加重者,又当与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品结合使用,药如柴胡、香附,广郁金、白芍、益母草等。
具体施治方药为:肺胃热毒型药用桑白皮15g,生石膏30g,黄连6g,黄芩1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蚤休12g,天葵子12g,赤芍12g,丹皮10g,紫草12g,白芷10g,生甘草6g 。
痰瘀毒滞型药用法半夏10g,石菖蒲15g,山慈菇15g,海藻15g,浙贝母10g,炮山甲10g(先),红花8g,当归1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2g;冲任不调型用香附10g,柴胡5g,郁金10g,白芍10g,天葵子12g,丹皮10g,赤芍10g,益母草12g,紫草10g,桃仁10g,野菊花10g 等。
以上,笔者仅从寻常痤疮的病机关键,皮损类型及中医临床分型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不确之处,还望同道指正。
(收稿日期:2005 03 25)浅谈胃脘痛治疗的 和 法孟胜喜关键词:和法 胃痛 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8914(2005)06 0022 0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50000胃脘痛,又称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常兼有泛恶、胸闷、气、大便不调等症。
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近年来,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治疗,西医以H 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为主,辅以胃黏膜保护剂,这些方法对解除患者痛苦,短期内使溃疡愈合有较好疗效,但仍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大约有5%~10%的病人多个疗程重复治疗,均不能使溃疡完全愈合,与溃疡并存的胃窦炎仍持续存在,己愈合的溃疡在数月内极易复发,即使维持半年的25%~30%的病人在10a 内复发。
且长期服用上述药物,会出现头痛、口渴、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因胃酸过度抑制可造成上腹痛,胀气、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因此如何利用中医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领域。
中医认为 胃不和则卧不安 。
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 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 ,因此,胃气以 和 为 顺 , 和 法是胃脘痛的主要治则。
现将 和 法总结如下:1 理气和胃法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协助脾胃之气升降有常,理气和胃法是消除胃痛的最基本方法,是治疗胃痛诸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主症: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气得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叶天士云: 肝病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方选柴胡疏肝散为主,药用: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
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
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广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气散散降气散郁。
另外还可选用越鞠丸、金铃子散等。
2 健脾和胃法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气虚弱,阳虚生寒,胃络失温;或脾胃素虚,均可致痛。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食欲不振,呃逆气,脘腹胀满,面色无华,四肢无力,日久可消瘦,大便稀溏,手足冷,畏寒,舌质白腻,脉沉弱无力。
治以健脾和胃,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药用:炙黄芪、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枣;胃脘胀重加木香、佛手;稀便加藿香、山药、肉豆蔻;食欲差加砂仁、鸡内金、焦三仙;脘腹冷痛用延胡索配吴茱萸;反酸加!22!光明中医2005年12月第20卷第6期 CJGMTCM December 2005.Vol 20.6海螵蛸或煅瓦楞子、苏叶。
3消积和胃法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而致胃中气机阻塞致痛,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治以消食导滞、开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神曲、莱菔子合用,消肉食、酒、米、面诸积;半夏、陈皮既有辛散开结之效,又有降浊化气之功,茯苓健脾行湿,连翘辛凉开结解郁热,共成化滞开胃之剂,积去则胃痛自止。
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加枳壳、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
4清热和胃法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而致胃痛。
症见胃脘灼痛,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
方选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用青皮、陈皮、牡丹皮、栀子,以增苦降泄热、凉血安胃之功;稍佐吴茱萸,取其辛散开郁之效,堪合辛开苦降并用之法。
用白芍、甘草则取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意,既防热郁大伤胃阴,也增止痛之功。
呕恶酌加半夏、竹茹,吞酸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5利湿和胃法无论湿邪困阻脾胃,或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湿邪内生,作为病理产物及病因的湿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视的。
湿郁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愈,口淡无味或口渴而不欲饮,还可兼见倦怠身重、肢节肿痛、大便溏薄、头重如裹、眼目昏蒙、舌淡苔腻、脉沉而濡等。
治以健脾胃祛湿之法,方用二陈汤加味,药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川芎、苍术、厚朴、藿香等,用苍术、川芎、茯苓芳化苦燥、淡渗并用,增藿香之芳化开提,增陈皮、半夏、,厚朴之苦燥降浊健胃,共成祛湿健胃之剂;湿热蕴结加车前草、茵陈蒿、黄连。
6活血和胃法胃为 水谷气血之海 ,脾胃之病,易伤气及血,入胃络而致血瘀。
患者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如针刺,固定持久,昼轻夜重,经久不愈,甚或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细弦涩。
治以活血和胃法,方用小建中汤加味,药选桃仁、红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甘草等。
方中饴糖益气温中,又合白芍益肝滋脾、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化瘀之功,使脾气得运,气血得畅,胃气因和,胃络得养,胃痛自除。
若食少纳呆加鸡内金、焦三仙;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
加白及一味,其性味苦干,入肺胃经,走血分,富用黏性,止血消肿、敛疮生肌。
不仅能止血散瘀,通络缓痛,且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等诸症,促进胃黏膜溃疡之愈合,常被选为护膜止痛之品。
若出血量较多时,常配合云南白药以止痛止血。
7开窍和胃法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认为 心脑相通 。
∀吴医汇讲#提出: 胃之权在心。
充分说明胃的功能活动由心脑作用在支配。
∀素问!脉解篇#说: 阳明络属心。
亦表明胃与心脑相通。
若心神失调(包括脑血管病后)可影响脾胃功能,痰浊因脾,出现纳呆、脘胀、隐痛、便溏等症状,而脾胃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心神。
脾胃与心神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临床指导治疗胃脘痛非常有意义。
运用开窍和胃法,自拟开窍和胃汤。
药用:葛根、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壳、茯苓、石菖蒲、远志、桃仁、砂仁、鸡内金、焦三仙等。
8益阴和胃法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临床由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嗳气,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
治疗以益阴和胃,方用益胃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麦门冬、生地、玉竹、石斛、白芍、甘草。
胃中嘈杂反酸加左金丸;阴虚呕恶加竹茹、芦根、半夏;胃酸减少加乌梅、焦三仙;大便艰涩加栝蒌、槟榔、大黄。
9养心和胃法心主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
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影响脾胃的功能。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也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
自拟养心和胃汤,药用:麦冬、五味子、当归、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炙甘草、熟地黄、阿胶、麻仁、陈皮、鸡内金、焦三仙等。
若自汗、盗汗,可加麻黄根、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若失眠多梦,可加合欢皮、夜交藤、柏子仁等。
10温肾和胃法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依赖于肾阳的推动。
李东垣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肠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
自拟温肾和胃汤,药用:附子、肉桂、白术、茯苓、车前子、生姜、牛膝、山萸肉、五味子等,若瘀血阻滞,可加当归、桂心、赤芍;若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可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等。
11体会胃脘痛是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的经常性疼痛或突发性疼痛的胃脘部疾患。
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粘膜脱垂及胃痉挛,胃癌,消化性溃疡等所致的上腹部疼痛。
本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厥阴司天∃∃故民病胃!23!光明中医2005年12月第20卷第6期CJGMTCM December2005.Vol20.6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发病原因多与邪气侵扰、酒食所伤、情志失调、痰气郁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有关,其病机或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或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因脾胃虚弱,中阳不运。
其中以肝失疏泄,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最为多见。
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等诸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说: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腐熟水谷。
胃与脾相表里,共司升清降浊;肝主疏泄,主升发,调畅气机,疏畅情志,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 土得木而达 。
若郁怒伤肝,情怀不畅,木失条达,则疏泄失职,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出现胸胁胀痛,气吞酸。
因此,治疗胃脘痛要以和为主,以通为用,兼顾各脏,整体调整。
(收稿日期:2005 03 15)92例隐翅虫皮炎调查报告唐 珊 谢为民 阮爱星关键词:隐翅虫皮炎 92例 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R246 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8914(2005)06 0024 02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350009隐翅虫皮炎是人体接触隐翅虫的毒液而引起的一种毒性皮炎。
每年夏季皮科门诊均有散发病例。
2003年9月我省某管理学院出现小流行,我们对此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及方法选择到校医务室就诊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所在宿舍及相邻宿舍同学的发病情况,并到实地查看宿舍及周边环境。
2 调查结果到校医务室就诊的学生21人,调查发现发病的学生共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