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玉如治胃病经验
步玉如医案(七)

步玉如医案(七)十、清化理气、健脾和胃法治愈胃脘痛一例夏某,男,44 岁。
初诊∶1985年 10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四五年来经常胃脱部疼痛,始为饥饿时疼痛。
1980 年曾经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今年 9月 28 日在我院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出血型)"。
诊查;症见胃院疼痛与饮食关系不大,喜温按,夜间多发,伴有烧心、嘈杂、嗳气。
腹胀,乏力、倦怠嗜卧,纳差,口干而不欲饮水,大便尚调。
舌苔腻,脉弦细。
辨证∶证属脾湿胃热,气失调达,中焦不足。
治法∶拟清化理气健运。
处方;茯苓皮 30g炒秫米12g法夏 10g陈皮 10g甘草 8g太子参15g 百合 30g 乌药 15g 焦六曲 12g 冬瓜皮 30g 槟榔 10g 二诊∶11 月28 日。
上方药服8剂,诸症均缓,惟胃疼时作,夜间多发。
舌苔仍中黄,脉仍弦小。
拟上方佐以活血。
处方;太子参 20g 茯苓 16g 法夏 10g陈皮 10g 甘草 8g木香 10g 焦六曲12g元胡 10g川楝子10g 丹参 20g炒山栀10g三诊∶12 月 3 日。
上方药服 4 剂,胃疼已止,只稍感胃中发空,纳物颇好。
舌脉同前。
处外方;太子参 20g白术10g茯苓16g陈皮10g 甘草 10g焦六曲 12g 荷梗 3g代代花 4g 吴萸 5g 尾连 6g 续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语】此乃脾胃久病、生化乏源、中气,不足之证。
但脾虚不运则湿从内生,胃失通降则郁而为热,湿热内阻则气失调达,终成虚实互见、湿热气滞之证。
治拟通补兼施,宜分标本缓急。
故初诊祛邪为先,少佐扶正,以二陈汤、半夏秫米汤利湿健脾,重用冬瓜皮利湿清热,百合汤调畅气机,槟榔理气消积,少佐太子参补益脾气。
二诊,则更加金铃子散、丹参理气,和血,通络定痛。
末诊则以五味异功散加味,旨在扶正为主,防其复伤。
十一、清化理气、疏肝和胃法治愈胃脘痛一例王某,女,48 岁。
初诊∶1985 年 9月20 日。
老中医治了一辈子胃痛,就靠这个秘方——“四合汤”

老中医治了一辈子胃痛,就靠这个秘方——“四合汤”老中医治了一辈子胃痛,就靠这个秘方——“四合汤”原创男科中医王医生2021-05-13 18:48:50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临证40年用祖传秘方“四合汤”治疗不少胃病,尤其是胃痛。
【组成】高良姜,制香附,百合,乌药,丹参,檀香,砂仁,五灵脂,蒲黄。
“四合”,是指此方由四个经典方合方而成。
一合:良附丸(高良姜,香附)主寒凝胃痛。
二合:百合乌药散(百合,乌药)主气郁胃痛。
三合: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主心胃刺痛。
四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主淤血瘀胃痛。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喜暖喜按,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包括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
【药物】高良姜:辛,热。
归脾、胃经。
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
归肝、脾、三焦经。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百合:甘,微寒。
归心、肺经。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乌药:辛,温。
归肺、脾、肾、膀胱经。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丹参:苦,微寒。
归心、肝经。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檀香:辛,温。
归脾、胃、心、肺经。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砂仁:辛,温。
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五灵脂:苦、咸、甘,温。
归肝经。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蒲黄:甘,平。
归肝、心包经。
止血,化瘀,利尿通淋。
关注男科养生,提倡中医思维。
请关注头条号——@男科中医王医生如有疑问,还可私信❤️❤️❤️收藏举报48 条评论•一芥书童11小时前有没有详细处方?回复⋅ 2条回复1•星星之火1865249508小时前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用什么药回复0•伤寒派药工7小时前四合胃病,六合感冒回复0•运气不错的二楞子7小时前胃病那么多分型都用这个方子?!焦老可没这么说过。
回复0•用付軍9小时前老经方给赞。
回复2。
步玉如 疏肝和胃方

步玉如疏肝和胃方【方药】台党参10g,白术10g,茯苓皮30g,甘草10g,陈皮10g,焦神曲12g,炒内金6g,荷梗3g,黄连6g,吴茱萸8g,百合30g,乌药15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冬瓜皮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案例】李某,女,66岁,1985年10月8日初诊。
主诉:患胃病40余年,胃脘疼痛,发无定时,烧心、泛酸颇甚,每遇食酸味、甜食则加剧,嗳气频作,纳物极少,平素性情烦急,大便1~2d一行,时可成形。
3个月前在日坛肿瘤医院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曾服药多种未见效验。
诊断:六脉弦细,舌苔薄白。
辨证:属木土不和,气滞作痛。
治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前方药进20剂,烧心、泛酸近平,偶有发作亦属轻微;脘痛亦缓,纳物增多,仍有嗳气,口佐以养阴清热,处以: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皮30g,甘草8g,陈皮10g,焦神曲12g,炒内金8g,荷梗3g,黄连8g,吴茱萸6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冬瓜皮30g,枳壳8g,炒山栀10g,石斛30g,麦门冬10g,花粉12g,连服10余剂,泛酸、烧心止,胃疼除,嗳气缓,纳物较前增多,但未复正常,嘱其上方药间断服用以防复发。
【按语】治疗此症,步玉如喜用朱丹溪的左金丸,但强调根据不同情况调整二药用量,不必拘泥于6∶1的比例。
现代研究表明,吞酸一症与胃酸高低无直接关系,亦即胃酸低者可有吞酸,胃酸高者亦可无吞酸。
因此步玉如又强调治病求本,不可见酸制酸。
此例患者,即属萎缩性胃炎而见吞酸者(一般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显著降低),故在治疗上以异功散,强脾胃助运化,左金丸、百合汤、旋覆花、代赭石调理气机,通降胃气,治得其本,不制酸而酸自止矣。
公开一张“修补胃壁”的方子,治老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随胃底糜烂,中医行不行,答案很清楚

公开一张“修补胃壁”的方子,治老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随胃底糜烂,中医行不行,答案很清楚公开一张“修补胃壁”的方子,治老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随胃底糜烂,中医行不行,答案很清楚我常常说,一个国家和民族,应该有一点她的魂魄在。
这个魂魄,就是她的传统文化。
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最核心的精神物质,才得以保留。
中医,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反对中医,甚至恶毒地攻击中医。
中医,这块中华文明的精神堡垒,有坍塌的危险。
对此,我,文君然,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医人,必须呐喊、奔走、呼号。
现在,我给你讲一张配伍,一张医案。
我想让你知道,中医到底是治病的学问,还是骗人的把式。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49岁,当时已经胃疼一年了。
一年来,他的胃部总是火辣辣地疼。
他反复多次到医院,服用一些西药,可以得到缓解。
到后来,因为和人生气,他的胃病又犯了,这一次,胃里面依然火辣辣地疼,似乎是被一簇小火苗烧灼着。
用从前的西药,无效。
怎么办,去看中医吧。
刻诊,见患者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二便、饮食、睡眠都可以,唯独胃部有烧灼样疼痛。
胃镜检查,发现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随胃底糜烂,幽门功能不全。
患者看到检查结果,自嘲到:“我的胃都烂了,中医能给我修补好不”?接待他的,为天津脾胃名家、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师。
陈师道:“能不能修补好,是次要的。
关键是,得弄清楚病根儿是什么。
今天看,你的病根儿不难找。
我给你一方,自有道理”。
方见——陈皮、半夏、厚朴、枳壳、佛手、香橼、砂仁、荷叶、焦三仙、川连、甘草各10克,茯苓15克。
水煎服。
患者拿到配伍,苦笑摇头道:“这些,就能把糜烂的胃修补好吗”?但是,服用的结果,却让他十分震惊。
药用7剂以后,胃部的不适明显缓解。
守上方不变再用3周,诸证悉平。
后来,经一年后的随访,未曾复发。
这张医案,为陈师治疗脾胃病的典型医案,刊载于七年前的《内蒙古中医药》上。
由于它很典型,而且配伍精当,有师法之意义,所以我拿出来和您分享。
我验证过的经验方治疗胃炎,消化道溃疡和消化道

我验证过的经验方治疗胃炎,消化道溃疡和消化道健康养生11-16 1343:方子来自《祖传秘法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三版。
原方有广州五华县张玉其献。
经我验证过5例病人,都收到满意效果。
处方:重楼20克,又称七叶一枝花。
新鲜猪肚一个。
将重楼用冷水浸透,塞入洗净的猪肚内,将猪肚两端扎紧,放砂锅中加入2500毫升清水,加适量食盐,文火慢炖。
至大约1500毫升时,将猪肚捞起,切开,倒出药渣。
将猪肚切成片状,放入砂锅内,再次煮开后,便可服用。
分数次吃下猪肚。
每隔4天一个猪肚。
一般3剂。
严重的4到5剂。
我的使用经验是:1。
猪肚选年轻健康的家养猪,胃壁上不要有切口的。
尽量多保留一些连接贲门和幽门的管道。
洗净备用。
2. 我用重楼用到50克,非常便宜。
别忘记用水先浸透。
3. 扎口用棉线,要排空猪肚里面的空气。
4. 煮完后,猪肚的内壁为红褐色。
猪肚的味道还不错,我吃过,没有什么强烈的中药味。
5. 餐前服用,10分钟后再就餐。
每天2到3餐。
一个猪肚一般可以连续2到3天吃完。
6. 忌食生冷辛辣和酒。
我自己的胃炎很快就好,吃过2剂后,基本痊愈。
另有1例严重的胃出血患者,非常年轻,病后压力很大。
3个猪肚后痊愈。
患者甚是欣喜,现在和我已成为好朋友。
我觉得这个配方中,重要的不是重楼来杀灭幽门弯曲菌。
而是利用猪肚的胃粘膜,来增加患者修复胃组织的作用。
猪肚是以脏腑补脏腑,重楼就不是但有解毒的作用了,这个药本来就可以止血的,妇科里有个药叫宫血宁的成分就是重楼,是治疗妇科崩漏的效果就不错,我在治疗妇科崩漏开中药时就加点这个重楼的,效果是范伟说的。
我也把老师传下来的一点验方告诉大家,也算是小小的回礼吧!老师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并糜烂,萎缩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食道胃十二指肠瘜室,前列腺炎或增生,这些疾病最常用也最有效的,用法是根据病人病情辩证开方然后加上重楼,能起到缩短疗程和见效快的作用。
因为重楼有毒性,所以一般用量根据身体病情的情况用3到20克不等。
简述胃“宝如”的治疗

.
金 主
6 1 支 ¥ 杰. ) . 之_ ) 主 一 乏
:
量 ; 乏 宁 6 l :
爿耄 苇
。重
£
重
:
委 戈差
_2 ] _墨 J
:
.
置 :
罢
辜 . 未
_6
乏
罢
{
季
’ 口
、6 I
亲 子 ¥
.杰 u 圣
差 置
丢 耍
墨爿 g I
习
盘q 口 之 乏
鼍.
5 b ( ’ 蔓
口 、 ,
.毫 差
毫 。
黑 宅
量
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委 差
宝 ××.
宝
曼 . 乏 口 、 , 乏 重
: 砉
。
6 I
毫
。
受
习
手
彳
t
之
才
6 I
。 习 口 、 , 6 I
. u
u 量
夏
夏 盘 垂
{ r r 争 、( I
m 可 .
壬a 3 里乏
】 _. 3
. _ 6.吾 、
u
.
.
宗于
.垂
。 乏
6 I 习 暑
差
乏
妻
垂
未
鼋
蚤 重 _6
3 2
之墨 u 萎 丢 乏 盘
. 口 、 ,
.
垂
丑
乏
.
6 I妻
:晏
£
差
于乏
q 可 习习 玉.
读步玉如教授治疗脾胃病医案有感

读步玉如教授治疗脾胃病医案有感
王艳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1(003)002
【摘要】@@ 步老从医50余年,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余在精心研读<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之余,感慨于步老辨证之精良,自觉醍醐灌顶,收益
颇丰.rn胃痛在气者,善用百合汤;在血者,多加金铃子散.rn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不通即是气血不流通,治疗疼痛中医不外乎调气,活血.
【总页数】2页(P237-238)
【作者】王艳阳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运用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医案1则 [J], 党晓晶;吴焕林
2.张声生教授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常用对药经验 [J], 李晓玲;张声生
3.抛砖能够引玉
——读阮咏梅教授《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一书有感 [J], 陈立中
4.周晓波教授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脾胃病医案撷萃 [J], 孙文恺;周晓波
5.喜读张文绪教授的《玉蟾岩考古日记》有感 [J], 刘志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步玉如医案(五)

步玉如医案(五)例二清热导滞益气开阳法李某,女,86 岁。
初诊;1985年 9月20日。
主诉及病史;素有外痔,大便燥秘,3 日未解;用"甘油"通下后,大便稀溏,后重颇甚,排便不畅,复有稀水自肛门时时流出而不能自禁;纳物尚好。
诊查∶脉弦小,舌净。
辨证∶证属食滞郁热,阻于下焦,攻下之后,中气下陷。
治法∶拟清热导滞,益气升阳。
处方;太子参 15g 炙升麻 3g 川柴胡 6g 白术 10g 当归 20g 陈皮10g 炙草8g木香 10g 槟榔 10g 莱菔子 10g 生槐实 10g 生地榆 10g 二诊;9月24 日。
上方药服4剂,大便稀溏已缓,能够自禁,后重已除;痔疮稍收,只是胃中偶有烧灼。
舌脉同前。
得效不再更张,上方加尾连 5g、吴萸 6g,续进以资巩固。
【按语】此患者年迈,素有便秘,乃脾胃两弱、运化乏力、食滞内停所致。
本当益气助运、消导理气,反施以通下润导之剂,故糟粕未行而正气已陷。
稀水时下不能自禁乃正虚下陷,后重而排便不畅又显属食滞气阻。
清升浊降,胃纳脾化本为脾胃自然之理,虽有分工而又相互为用,故食滞浊阻者则水谷不为精微,反成积滞,终使脾虚难运、清气不升;而脾虚运化乏力者,每致饮食迟化、积滞内停。
方以补中益气汤,去黄芪之甘温壅补以益气升清;复以木香、槟榔、莱菔子消食导滞、理气通降;槐实、地榆以清热凉血,寓通于补,寓升于降,升降两用而相反相成,故效宏功彰。
八、温胆汤加减治愈眩晕一例王某,男,52岁。
初诊;1985年 9 月3 日。
主诉及病史∶平素胃脱胀满,胸闷不舒,嗳气时作,眠差多梦。
近 10 天来,又见阵发头晕,恶心未吐,纳物尚可,二便俱调。
诊查;舌暗,苔黄腻,脉弦。
血压∶110/60mmHg。
他医曾投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连苏饮多剂,未见效验。
处方;茯苓 16g法夏 10g 陈皮 10g 甘草 10g枳壳 10g 竹茹 30g 生姜 10g荷叶 3g二诊∶9 月 10 日。
上方药进 7 剂,恶心已止,头晕大减,脘胀胸闷已缓,惟仍嗳气偶作,纳物颇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玉如治胃病经验
步玉如教授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其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尤对胃脘痛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良多,现撷其点滴,以飨同道。
胃脘痛俗名心口痛,即上腹部痛。
其疼痛分为以下几种,即气痛、湿热、阴虚、虚寒等,以下分而论之。
气痛
气痛多为初病,血病多为久病,初病在经,久病人络。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不通是气血不流通,因此中医治疗疼痛不外调气、活血。
初病在经,从气治;久病人络,从血治。
在痛的性质方面,气痛多走窜,血痛固定不移,临证必细辨之,切忌~见疼痛,即进止疼之剂,或气血不分,动辄活血化瘀也。
步老治疗气痛常用百合乌药汤(陈修园方)。
方中乌药辛温行气散寒止痛,入肺、脾、肾、膀胱经;百合甘寒,入肺心经,常用于润肺止咳,还可清心安神。
此方中,乌药行气止痛,可以理解,但百合补肺在此何用?陈修园并未详申。
步老认为:古人有“肺主诸气”、“诸气皆属于肺” 之说,百合入肺,是治气之总司,肺气~通则诸气皆畅所以著效。
用量是百合30g,乌药15g,两者为2:1。
陈修园说此方治“服热药无效者”,但据步老体会,临床不分寒、热、虚、实皆可用。
若以气痛为主,以百合汤加昧(百合30g,乌药15g,竹茹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茯苓12g,法半夏10g,甘草8g,陈皮10g,佛手片8g,丹参20g,砂仁6g)。
病案1:患者某,女,36岁,工人,1992年4月4日初诊。
胃脘胀痛3月余,服多种中、西药无效或症虽暂缓而复作。
一周前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炎。
曾服用过“胃苏颗粒” (香苏散加减),“气滞胃痛” (四逆散加减),不效。
又曾在门诊服前医中药7剂(温胆汤加减),用药时胃脘痛略减,后胀痛依然,遂来步老处求诊。
刻下见:胃脘胀痛,固定不移,按之痛显,进食后痛缓而作胀,食后1小时即感腹中嘈杂痛增,剧时泛呕黄色酸涎,口苦而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舌红,苔
黄腻,脉弦滑。
步老诊为气滞、痰热互结,予百合汤加味。
处方如下:百合30g,乌药15g,竹茹15g,川楝子log,延胡索log,茯苓12g,法半夏lOg,陈皮10g,佛手片8g,丹参20g,砂仁6g,黄连8g,吴茱萸4g。
上方连服7剂,胃胀痛大减,未作呕恶,余症皆缓。
守方据证调治半个月,诸症悉平。
胃镜复查:糜烂消失。
随访迄今未发。
按:百合甘润微寒,具清肺、润肺、降气之功能,肺气得降则诸气皆调,配以乌药一凉一温,柔中有刚,润而不滞,脾胃枢机运转则胃痛自止。
此案步老不用调肝气的四逆散,亦不用调胃气的香苏散,而用治气之总司的百合乌药汤,用法独到,疗效显著,深得陈修园百合乌药汤之精髓。
湿热
在治疗胃脘痛中,临证常有口干而不欲饮,恶冷喜热者,舌苔多白,或兼淡黄,似热非热,似寒非寒,医者往往以寒热夹杂断之,必须审查详细。
据步老的体会,此应辨为湿热夹杂之证。
口干多是胃热,不饮多是脾湿,湿为阴邪,故亦恶冷喜热;苔白为湿象,热盛者,固可兼黄,但热轻者,亦未必即黄。
若误认为寒而投以热药,误以为寒热夹杂而寒热并用,病必增剧,或缠绵不愈,治疗极为棘手。
步教授把脾胃湿热细分为脾湿胃热,认为它是胃脘痛的主要病机之一。
平素饮食不节,大量饮酒,嗜食甘肥则可致脾失健运,湿自内生。
湿邪不运郁而化热,脾胃同居中焦而脾为湿困、胃为热扰,形成脾湿胃热之证。
临床用竹茹温胆汤(冬瓜皮30g,竹茹15g,茯苓12g,法半夏log,甘草8g,陈皮 10g,佛手片8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焦六曲10g)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常见奇效。
病案2:患者某,男,42岁,干部。
平素嗜酒,形体肥胖,于1992年l2月5日初诊。
患者胃脘灼痛,痞满胀急,口干而不欲饮,恶冷喜热,小便色黄,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白,脉滑数。
胃镜显示,镜下见胃黏膜充血明显,粗糙,片状糜烂出血,黏液少而秽浊,溃疡表面覆有黄白苔。
曾在门诊就诊,前医见心下痞,恶冷喜热,小便色黄,予半夏泻心汤7剂不效,转请步老诊治。
刻下症见:胃脘痛,痞满胀急,口干而不欲饮,恶冷喜热,小便色黄,大便粘滞不爽,舌
质红,舌苔白,脉滑数。
步老辨证为脾湿胃热,处方竹茹温胆汤加减:冬瓜皮30g,竹茹15g,茯苓12g,法半夏10g,甘草8g,陈皮10g,佛手片8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焦六曲10g。
7剂,水煎服。
3剂胃痛止,7剂诸症若失。
按:须知胃热脾湿,乃脾胃矛盾的临证表现,必须善于处理,审慎用药。
若妄用苍术则脾湿可燥而胃热益炽,误用石斛则胃热可清,而脾湿益盛。
所以在用药上既要清胃热又不助脾湿,既要利脾湿又不助胃热。
步教授常选用冬瓜皮30g,因冬瓜皮健脾、利湿又能清热,实乃利湿清热之妙药。
阴虚
胃脘痛亦有属于胃阴不足者,症见胃痛,口干渴,两胁痛,脉细弦数,舌质红绛。
其热象突出,属虚热,不可用苦寒药,步老常用一贯煎加减。
他认为,脾胃之病必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升者不升,降者不降,或升降反作不通则痛。
李东垣论脾升,叶天士论胃降,皆为后世临证之准则。
升麻、柴胡虽能引清阳之气上升,有升阳举陷之功,但不是升脾之本法,脾不升清因于脾阳虚者,应该补脾阳才能帮助脾升。
所谓降胃者并非只降逆气,也不是只用旋覆花、代赭石就能降胃,两者虽能治反胃气逆,但不能主降胃浊。
步老认为只要滋养胃阴,俾脾升胃降,胃痛自除,常用一贯煎加减(川楝子10g,枸杞15g,当归10g,生地黄12g,麦冬10g,沙参15g,延胡索10g,石斛10g,花粉15g,砂仁6g等)。
病案3:患者某,男,60岁,商人,于1992年6月9日初诊。
患者胃部饭后胀痛l周,有烧灼感,伴嗳气,咽痛口干,唇干裂,大便色黑,两胁痛,脉细弦数,舌质红绛。
步老辨证为阴虚胃热,治以养阴清胃,理气止痛,予一贯煎加味。
处方如下:川楝子10g,枸杞15g,当归10g,生地黄12g,麦冬10g,沙参15g,延胡索10g,石斛10g,花粉15g,砂仁6g。
7剂后,胃脘痛明显减轻,2l剂后诸症悉平。
按:胃以和降为顺,宜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有度矣。
临证以鲜石斛、麦冬之类滋养胃阴,使胃降脾升,胃痛自除。
虚寒
遇冷则胃痛加重,并见小便清长,脉迟缓,舌淡苔白等,为虚寒。
步老常用良附丸合黄芪建中汤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黄芪15g,桂枝12g,白芍20g,神曲10g,生姜3片,大枣6枚,甘草6g),药到病除,屡试不爽。
病案4:患者某,女,49岁,1992年11月11日初诊。
主诉胃痛年余,加剧2天。
曾在外地治疗年余,胃痛时好时坏。
观所用方药,皆保和、逍遥、木香顺气之类。
问其目前病苦,答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纳差不欲饮食,极易感冒。
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迟缓,舌淡苔白。
辨证属胃痛之脾胃虚寒。
处方:高良姜10g,香附10g,黄芪15g,桂枝12g,白芍20g,神曲10g,生姜3片,大枣6枚,甘草6g。
5剂痛止,上方加减调理2O余剂,患者胃痛消失,食欲大增,大便正常,体力亦较前明显好转,满意而归。
按:黄芪建中汤补虚有余,散寒不足,今加入高良姜散寒,香附行气,共奏散寒行气之功。
患者小便清长,脉迟缓,舌淡苔白,胃痛隐隐,喜温喜按,辨证为脾胃虚寒无疑。
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所以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