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赏析

合集下载

戏曲赵氏孤儿欣赏.doc

戏曲赵氏孤儿欣赏.doc

从《赵氏孤儿》看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传统戏曲中的许多作品是描写发生在朝廷中的忠臣良将与奸佞之辈的尖锐斗争,其中最常见的情节,是在朝纲不正、奸臣当道的情况下,忠良们惨遭陷害。

经过激烈斗争,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赵氏孤儿》正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发生在忠臣和奸臣之间的激烈斗争,表现出歌颂忠良、鞭笞奸佞的鲜明倾向。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剧目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个剧目,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它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伦理观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赵氏孤儿》围绕着赵盾、屠岸贾文武不和,展开善与恶、忠与奸的矛盾冲突。

在二十年的殊死斗争中,歌颂了程婴、公孙忤臼等人重义气、轻生死、忠勇义烈的高尚品质。

在第四折里程婴说道:“单为这赵氏孤儿,送去了多少忠臣贤士”,说明了该剧忠义的主题。

剧的结局是大报仇,这种结局的处理是中华民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传统审美心态的反映。

赵家门客程婴只因赵家对他“十分优待”,他知恩报恩,所以才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亲生儿子救出孤儿,虽然后来由于屠岸贾要杀掉全国半岁以下的婴儿,使他的行为具有拯救全国婴儿的性质,较之原来高大,但其出发点仍是报恩,这是儒家提倡的“忠”。

韩厥、公孙忤臼等人舍生取义,是重然诺,是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刚烈,即所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这种高风亮节、凛然正气正是中华精魂的体现,闪耀着道德的光彩,这是儒家所提倡的“节”、“义”。

《赵氏孤儿》表现的忠臣义士对权奸弄臣等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渗透着儒家的伦理思想,突出了传统的道德精神,体现着一种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其“劝善”、“扬善”、“惩恶劝善”的观念正是儒家道德的集中体现。

该剧蕴涵着道德美,程婴、公孙忤臼等人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从戏剧美学的观点看不失为一部极富代表性的剧目。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与公孙忤臼表现的扬善弃恶的伦理观点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包含着一种巨大的伦理力量,并通过斗争让美德发射出照人的光彩,以此给人以鼓舞和感奋,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阅读欣赏课教案《赵氏孤儿》赏析【作品分析】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教学目标】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2、能够认识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渊源《赵氏孤儿》的本事见《史记》中《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在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篇》、《说苑·复思》中有详载,在《左传》、《国语》中也有零星片断。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

《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国英雄》。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

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听戏剧故事,了解改编后的故事情节《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孤儿公孙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赵氏孤儿__赏析

赵氏孤儿__赏析

剧情
本剧叙述屠岸贾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竟 设计杀灭赵盾家族300人,仅剩遗孤被程 婴所救出。屠岸贾遂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 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岂料有一 群人誓死保护这孤儿的生存,经20年,孤 儿长成,终报前仇。
艺术特色(一)结构紧凑简练
剧本用两万多字把屠岸贾的凶狠骄 横——杀赵盾、除赵朔、斩孤儿;程婴 公孙杵臼等的凛然崇高——程婴舍子、 韩厥义放、公孙献身,惊心动魄的冲突 和尖锐的斗争形象描写出来,叙述一个 跨越二十多年的忠臣与奸佞斗争、家族 复仇的故事。
艺术特色(二)人物形象鲜明
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 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 崇高品格。但他们性格的完成,并不是 标签式的抽象道德观念的外化,而是在 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 现的,因而显得真实感人。
艺术特色(三)悲剧性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 的剧作。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公孙杵臼等 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 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悲剧意味即在 此。
主要人物塑造
2公孙杵臼 见义勇为护孤儿 --程婴,你则放心 前去,抬举这孤儿 长大,与他父母报 仇雪恨,老夫一死, 何足道哉!

主要人物塑造
3屠岸贾 赶尽杀绝眼中钉 --把普国内半岁之下、 一月之上新添小厮 见一个剁三段,其 中必有赵氏孤儿。 任它金枝玉叶,难 逃我剑下之灾。

主题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 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 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赵氏孤儿》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
斗争,最终才战胜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 是像愚公移山那样,在子子孙孙无穷的前 赴后继的斗争中才实现,中国悲剧精神就 表现在这种前赴后继的斗争甘将自己亲生子, 偷换他家赵氏孤。 这本程婴义分得, 只可惜遗累公孙 老大夫!

《赵氏孤儿》的欣赏

《赵氏孤儿》的欣赏

《赵氏孤儿》的欣赏故事情节的欣赏:影片讲述了春秋晋国时期,大将军屠岸贾与忠臣赵盾因权力斗争并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贵为驸马,竟设计将赵氏家族诛族,仅剩怀孕待产的庄姬公主,庄姬为留下赵家最后一个血脉,自尽前托民间医生程婴将遗孤赵武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

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被迫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武,屠岸贾将程婴的亲身儿子当作赵武摔死。

此后,程婴含辛茹苦抚养赵武,他还让赵武拜仇人屠岸贾为干爹,将赵武培养得文武双全,待他成年后,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杀屠岸贾,终报前仇。

从画面的欣赏: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去为庄姬把脉这场戏中,庄姬夫人此时的服装色彩设计的就颇具深意:身上的长袍颜色为嫩绿色与白色的组合,白色面料上面有不太显眼的纹样,服装款式从用上下连属的形式,宽松飘逸。

她妆容清淡,形象慵懒,表现出一位将为人母的女性那种浑然天成的安详与神圣。

而服装上那嫩嫩的绿色则象征着一种顽强生命力,一种期盼,暗示着一股顽强生命力的延续,为后面赵氏孤儿的曲折人生拉开帷幕。

综上所述,一部好的电影有了好的服装来搭配,不仅能让整部电影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情的悲欢离合,都能够通过画面中的服装、光线、历史背景、环境等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丰富人物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电影中画面的魅力所在。

屠岸贾摔死赵氏孤儿后,他服装的色彩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改剧中先前的黑色服装造型,服装上色彩开始大量运用浅色,而且色彩变化丰富。

色彩的处理采用渐变和渲染的特殊效果。

设计师意在用这种色彩的明显变化来凸显此时屠岸贾的心理变化:经过一番残酷的政治斗争,他终于可以独揽大权了,可以在高度的紧张后好好松口气了。

因此影片中不断闪现他服装上的浅色调,以此来体现他在彻底放松后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在一场陪年幼的赵氏孤儿在野外玩耍时的戏,屠岸贾身上的服装色彩丰富,色调柔和。

赵氏孤儿第三折赏析

赵氏孤儿第三折赏析

赵氏孤儿第三折赏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赵氏孤儿”列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而第三折赏则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本折赏讲述了赵氏孤儿赵钱和她的弟弟赵梨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首先,赵氏孤儿赵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的婚礼被迫取消,他的父亲“赵氏”因此而被绞杀。

赵家兄弟赵梨不顾自身安危,突然袭击黄门侍卫,解救了惨境中的赵钱,给赵钱一个惊险的机会逃脱。

其次,故事还展示了赵梨的忠贞和勇敢。

他首先决定离家,不顾家人的劝阻,勇敢地承担与敌人斗争的责任;他又不顾身处偏僻山野,依靠穿越山洞,穿梭林中,终于解救赵钱,令他摆脱他的阴谋害命的危险。

最后,这篇故事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精神的体现,它展示了勇气、忠贞和坚定,是一种处于艰苦局面中勇敢斗争的精神,展示了铮铮铁骨,高尚崇正的人生追求。

由此可见,《赵氏孤儿第三折赏》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展示
了人们在面对重重困境,仍勇敢面对挑战,克服一切困难,维护正义的精神。

赵钱和赵梨之间的家庭情谊也令人感动,体现了当时中国家庭的精神价值:勇敢守护家园,永不放弃,维护自己的正义。

所以,这篇古典文学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

它的有趣的故事情节令人不禁赞叹,也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传承,令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书中两个兄弟之间的深深情感,让我们也能在艰难困苦的现实中努力维护自己的正义。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中国京剧是一门享誉世界的艺术,它集唱腔、歌唱、舞蹈、戏剧等于一体,以其多变而又同时具有稳定性的面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其中,《赵氏孤儿》的经典之作,在京剧曲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以《赵氏孤儿》的唱词来做赏析,深入到京剧的文化特色中,希望藉此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京剧的优雅与经典。

《赵氏孤儿》的剧情梗概可以这样概括: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赵氏孤儿,被抛弃于河边,被一位老妪收养,赵氏孤儿被培养成了一个漂亮的、具有神秘魅力的姑娘,远近闻名,却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王妃。

孤儿周游四方,经过许多见闻,最终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回到了王宫,与王和老妪共祝福着赵氏孤儿的幸福,赵氏家族的和平。

《赵氏孤儿》的唱词以优美动听的古典词调为主,把叙事、情感和逻辑融入其中,把层出不穷的剧情叙事方式表现出来,使整个剧情更加活灵活现。

该唱腔中的精彩句子,极富诗意,妙极而具有深远的寓意,在描绘赵氏孤儿生活的过程中,把诗意和逻辑结合起来,使事件出现在细节中,引发着观众的强烈共鸣。

例如,在赵氏孤儿回到王宫的情景中,有一句叫做“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的台词,向观众展示了赵氏孤儿无限懵懂的表情,但又具有不容忽视的信息:就算江水流离了,但不知道的记忆也会在某一天被释放,而她最终还是被记起自己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句唱词所蕴含的哲理,把“记忆”、“时空”、“身份”这三者联系在一起,使京剧中更加生动和深刻,把赵氏孤儿的故事更深入地表达出来。

另外,在《赵氏孤儿》中,更吸引了观众的是苍松翠柏的唱词,词曲共同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诗意景象,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诗意的关怀:“苍松翠柏,万古长青,随太空流转,绵延不绝”。

这些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赵氏孤儿最终回到王宫的圆满结局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赵氏孤儿》以其诗意、经典和高超的艺术功力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浅析《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有这样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春秋大戏,王国维把它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戏中塑造了一群感天动地、光照日月的千古义士。

千百年来,他们感召了无数戏台下陶醉其间的看客们,甚至征服了许多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洋艺术家,如歌德、伏尔泰、默非等。

如今它也成为各大剧种、各大流派久演不衰的经典大戏,至今人们仍在不停地对它进行重新演绎改编。

这部戏就是《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主要取材于《史记》。

在这部荡气回肠的千古大戏中,昏君奢靡无道,奸臣穷凶极恶,忠良惨遭诛戮,义士舍身取义,慷慨悲壮,自始至终荡涤着一股磅礴的英雄主义冲天气势。

《赵氏孤儿》这部剧中主要出现了以下的人物——赵氏孤儿、反面人物屠岸贾、舍命救孤儿的“八义”。

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以程婴为代表的“八义”,特别是程婴,全剧着重刻画了他为救赵氏孤儿所做的一些列义举,所以尽管剧本名为《赵氏孤儿》,但赵氏孤儿并没有被作者进行很多的描刻,而是更像一个用以贯穿整个剧目的线索。

而剧中的另一个人物,即屠岸贾,作为反面形象亦是本剧不可忽视的人物。

下文将以程婴、赵氏孤儿和屠岸贾为例,对《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形象作一浅析。

一、真正的主角——程婴之所以说程婴这个人物是《赵氏孤儿》的真正主角,不仅是因为作者对他的描写最为详尽,更是由于程婴最好的传达和表现了《赵氏孤儿》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

统观全剧,不难发现,“忠义”精神是剧本主要歌颂和弘扬的。

而这一精神正是由程婴这个人物显著呈现的。

先是程婴冒着极大的危险,进入了已被封锁的公主府,把赵氏孤儿藏在自己的药箱中带出了府。

随后,屠岸贾为斩草除根,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又以己之子代替孤儿受死,而将真孤儿收为义子。

可以说,在“忠义”精神上,程婴是一个作者塑造出来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完人楷模。

他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为了自己主人的利益不怕冒任何危险,在中国封建固有的君君臣臣、主仆体系道德教化下,为保全主人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忍辱负重独自承担艰辛困苦。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冤报冤赵氏孤儿》楔子(净扮屠岸贾领卒子上,诗云)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

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

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

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

那赵盾儿子唤做赵朔,现为灵公附马。

某也曾遣一勇士鉏麑,仗着短刀越墙而过,要刺杀赵盾,谁想鉏麑触树而死。

那赵盾为劝农出到效外,见一饿夫在桑树下垂死,将酒饭赐他饱餐了一顿,其人不辞而去。

后来西戎国进贡一犬,呼曰神獒,灵公赐与某家。

自从得了那个神獒,便有了害赵盾之计,将神獒锁在净房中,三五日不与饮食,于后花园中扎下一个草人,紫袍玉带,象简乌靴,与赵盾一般打扮;草人腹中悬一付羊心肺,某牵出神獒来,将赵盾紫袍剖开,着神獒饱餐一顿,依旧锁入净房中。

又饿了三五日,复行牵出,那神獒扑着便咬,剖开紫袍,将羊心肺又饱餐一顿。

如此试验百日,度其可用。

某因入见灵公,只说今时不忠不孝之人,甚有欺君之意。

灵公一闻其言,不胜大恼,便向某索问其人。

某言西戎国进来的神獒,性最灵异,他便认的。

灵公大喜,说当初尧舜之时,有獬豸能触邪人,谁想我晋国有此神獒,今在何处?某牵上那神獒去。

其时赵盾紫袍玉带,正立在灵公坐榻之边。

神獒见了,扑着他便咬。

灵公言:屠岸贾你放了神獒,兀的不是谗臣也!某放了神獒,赶着赵盾绕殿而走。

争奈傍边恼了一人,乃是殿前太尉提弥明,一瓜搥打倒神獒;一手揪住脑杓皮,一手扳住下嗑子,只一劈将那神獒分为两半。

赵盾出的殿门,便寻他原乘的驷马车。

某已使人将驷马摘了二马,双轮去了一轮。

上的车来,不能前去。

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你道其人是谁?就是那桑树下饿夫灵辄。

某在灵公根前说过,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

止有赵朔与公主在府中,为他是个驸马,不好擅杀。

某想剪草除根,萌芽不发,乃诈传灵公的命,差一使臣将着三般朝典,是弓弦、药酒、短刀,着赵朔服那一般朝典身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赵氏孤儿》赏析
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全剧以“存孤救孤”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安排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剧本的第三折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巧妙安排、矛盾冲突的表现,都在此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所录《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

”从剧本的题目正名来看,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作者赋予他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这些正面人物性格的完成,是在剧情的发展和尖锐的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尤为真实感人。

例如全剧的核心人物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氏孤儿时,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了升华。

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此作为试探。

程婴为了保住赵氏孤儿,既要担上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尤其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氏孤儿的程子剁为三段。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程婴强忍内心极度的悲痛,始终不露出丝毫破绽。

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的忠诚大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守门将军韩厥深明大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大夫公孙杵臼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

这些正面人物悲壮的行为中融入了人格的崇高和生命的激情,数百年后读之仍旧令人热血沸腾。

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

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之一便在于剧中有着“合情合理的许多细节”,这些引发戏剧矛盾的细节与戏剧关目有着相通之处,同时紧紧把握住人物之间的心理矛盾,使人物关系的变化充满强烈的戏剧性。

剧本第三折中在处理程婴、屠岸贾和公孙杵臼三个人物时,忠奸的对抗显示了屠岸贾的残忍狡诈;公孙杵臼内心短时间的动摇、变化波澜曲折,也使得情节紧张、环环相扣;“背躬”方式表现程婴的内心世界,程婴的两段“背躬”表演抒发其丧子之痛,体现出强烈的抒情美典特质。

除了剧本情节本身所展示的浓重悲壮气氛,曲词中深沉抒发的忠愤也贯彻全篇。

剧中主人公高唱“凭着赵家枝叶千年咏”,“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留芳”等曲辞,凸显出儒家忠义思想的传承。

朱权《太和正音谱》从曲词角度着眼,用“雪里梅花”四个字来概括纪君祥的创作,而《赵氏
孤儿》曲词间弥漫的都是杀伐之声、决绝之气,更添其悲壮色彩,实现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着作之一,如今读来仍旧感觉惊心动魄,其悲壮足可称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