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赏析

合集下载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阅读欣赏课教案《赵氏孤儿》赏析【作品分析】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教学目标】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2、能够认识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渊源《赵氏孤儿》的本事见《史记》中《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在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篇》、《说苑·复思》中有详载,在《左传》、《国语》中也有零星片断。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

《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国英雄》。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

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听戏剧故事,了解改编后的故事情节《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孤儿公孙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中国京剧是一门享誉世界的艺术,它集唱腔、歌唱、舞蹈、戏剧等于一体,以其多变而又同时具有稳定性的面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其中,《赵氏孤儿》的经典之作,在京剧曲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以《赵氏孤儿》的唱词来做赏析,深入到京剧的文化特色中,希望藉此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京剧的优雅与经典。

《赵氏孤儿》的剧情梗概可以这样概括: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赵氏孤儿,被抛弃于河边,被一位老妪收养,赵氏孤儿被培养成了一个漂亮的、具有神秘魅力的姑娘,远近闻名,却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王妃。

孤儿周游四方,经过许多见闻,最终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回到了王宫,与王和老妪共祝福着赵氏孤儿的幸福,赵氏家族的和平。

《赵氏孤儿》的唱词以优美动听的古典词调为主,把叙事、情感和逻辑融入其中,把层出不穷的剧情叙事方式表现出来,使整个剧情更加活灵活现。

该唱腔中的精彩句子,极富诗意,妙极而具有深远的寓意,在描绘赵氏孤儿生活的过程中,把诗意和逻辑结合起来,使事件出现在细节中,引发着观众的强烈共鸣。

例如,在赵氏孤儿回到王宫的情景中,有一句叫做“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的台词,向观众展示了赵氏孤儿无限懵懂的表情,但又具有不容忽视的信息:就算江水流离了,但不知道的记忆也会在某一天被释放,而她最终还是被记起自己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句唱词所蕴含的哲理,把“记忆”、“时空”、“身份”这三者联系在一起,使京剧中更加生动和深刻,把赵氏孤儿的故事更深入地表达出来。

另外,在《赵氏孤儿》中,更吸引了观众的是苍松翠柏的唱词,词曲共同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诗意景象,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诗意的关怀:“苍松翠柏,万古长青,随太空流转,绵延不绝”。

这些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赵氏孤儿最终回到王宫的圆满结局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赵氏孤儿》以其诗意、经典和高超的艺术功力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冤报冤赵氏孤儿》楔子(净扮屠岸贾领卒子上,诗云)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

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

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

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

那赵盾儿子唤做赵朔,现为灵公附马。

某也曾遣一勇士鉏麑,仗着短刀越墙而过,要刺杀赵盾,谁想鉏麑触树而死。

那赵盾为劝农出到效外,见一饿夫在桑树下垂死,将酒饭赐他饱餐了一顿,其人不辞而去。

后来西戎国进贡一犬,呼曰神獒,灵公赐与某家。

自从得了那个神獒,便有了害赵盾之计,将神獒锁在净房中,三五日不与饮食,于后花园中扎下一个草人,紫袍玉带,象简乌靴,与赵盾一般打扮;草人腹中悬一付羊心肺,某牵出神獒来,将赵盾紫袍剖开,着神獒饱餐一顿,依旧锁入净房中。

又饿了三五日,复行牵出,那神獒扑着便咬,剖开紫袍,将羊心肺又饱餐一顿。

如此试验百日,度其可用。

某因入见灵公,只说今时不忠不孝之人,甚有欺君之意。

灵公一闻其言,不胜大恼,便向某索问其人。

某言西戎国进来的神獒,性最灵异,他便认的。

灵公大喜,说当初尧舜之时,有獬豸能触邪人,谁想我晋国有此神獒,今在何处?某牵上那神獒去。

其时赵盾紫袍玉带,正立在灵公坐榻之边。

神獒见了,扑着他便咬。

灵公言:屠岸贾你放了神獒,兀的不是谗臣也!某放了神獒,赶着赵盾绕殿而走。

争奈傍边恼了一人,乃是殿前太尉提弥明,一瓜搥打倒神獒;一手揪住脑杓皮,一手扳住下嗑子,只一劈将那神獒分为两半。

赵盾出的殿门,便寻他原乘的驷马车。

某已使人将驷马摘了二马,双轮去了一轮。

上的车来,不能前去。

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你道其人是谁?就是那桑树下饿夫灵辄。

某在灵公根前说过,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

止有赵朔与公主在府中,为他是个驸马,不好擅杀。

某想剪草除根,萌芽不发,乃诈传灵公的命,差一使臣将着三般朝典,是弓弦、药酒、短刀,着赵朔服那一般朝典身亡。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赵氏孤儿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孤儿赵盾与众多善良人士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亲情、友情等社会道德感化人心的一面,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首先,赵氏孤儿剧情紧凑,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小说从赵盾的童年开始叙述,通过赵盾与家人、亲戚、朋友、敌人的斗争,描写了一个孤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努力求生存、奋斗成长的艰辛历程。

小说中的各种情节、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看了能够深深地被感染、被启迪。

例如,小说中的大秦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地方,寺中的僧人和尚领悟到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义为道”的精神,为主人公赵盾提供了关键的帮助。

同时,小说中还出现了好多具有人民群众反抗自由的精神的人物,这些人物能够坚定地抵制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权利,体现了中华民族天性中的坚强、勇敢、自由、民主的品质。

其次,赵氏孤儿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多样鲜明,他们的性格、行为、言辞等都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例如,主人公赵盾一开始是一个孤儿,他在受到张国老师的帮助后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一步。

而后他在曹正与自己的兄弟刘、贾等人合作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地位和权利。

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敬老爱亲、友情、忠诚、正义等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最后,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作品。

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优秀传统,如合、宽、恕、能屈能伸、母子情等。

小说语言优美,行文流畅,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

同时,小说还大量使用了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借助这些艺术手法,小说让读者对赵盾、张国老、曹正、澹台司马、良夫妇等各种优秀人物的形象刻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总之,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精湛技巧及高度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人文精神,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独特的风格。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本剧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故事围绕救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塑造了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正义必将战胜歪恶的精神,故事情节惨烈、豪壮,是中国古典悲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在《史记。

赵世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传说而创作的。

剧写晋灵公时大将屠岸贾专权,杀害忠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连驸马赵朔之子也不肯放过.草泽医生在将军韩厥的帮助下将孤儿放入药箱带出附马府,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下令要将全国一个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杀死。

程婴与中大夫公孙杵臼议定,将程婴之子冒充赵氏孤儿交公孙杵臼藏于家中,后由程婴“告密“,牺牲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性命来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婴儿。

屠岸贾搜杀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后得意忘形,视程婴为心腹且收假程婴之子真赵氏孤儿为义子。

二十年后,程婴向赵氏孤儿说出底细,赵氏孤儿亲捉屠岸贾,为家报仇,恢复赵氏基业爵号。

本剧的成功之处首先通过以救孤为中心塑造了几个悲剧极为感人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韩厥,其虽是屠岸贾手下大将,却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当发现程婴药箱中婴儿时,不但没有捉拿程婴,反而掩其逃走,并以自杀灭口来坚定程婴救孤之决心。

公孙杵臼在严刑拷打下坚持假戏真做,最后撞阶而死,使屠岸贾无法穷究此事,而作为草泽医生程婴则是救孤最关键人物。

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起先公主托他救孤时,他还心存顾虑,当公主自缢身亡将他推至一条义无反顾之路,韩厥,公孙杵臼先后救孤献身更激励他成为一位披肝沥胆的义士,最为悲壮的是,他要直面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屠岸贾残忍地剁为三段,令他五内俱焚且无法渲泄情感,而程婴以坚强的意志,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一切,而且还耍含辛茹苦二十年,终将孤儿扶养成人,以报深仇。

作者就是在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塑造了忍辱负重,舍己救人,自我牺牲的程婴形象。

作品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长剧。

它叙述了赵氏兄弟天孤地弃,宛如孤儿一般被贵族家庭收容,在艰苦的艰辛中长大,最终结束高低起伏的命运缠身的故事。

此剧千古流芳,它的音乐也不可忽视。

充满节奏感的京剧唱腔,搭配着它的优美调子,给人以韵味与旋律,把故事与人物的情感呈现出来。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便是这部剧的唱词之一,这首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被它的旋律所打动。

歌词中赞颂了赵氏兄弟对人生的勇敢,感伤苍松恨未破,翠柏从来不凋零,他们虽然处在苦难之中却依旧勇往直前,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歌词还赞颂了赵氏兄弟的心态,挥洒心慷未可知,非贪财是承遗名,他们不以贪欲为目的,而是追求着传说中的智慧与荣誉,坚持着人生的理想。

歌中更有深情的描写,拔根便又芬芬涨,含烟断地终不歇,揭示了他们的意志和心态,一株花苞一株叶,一蹴而就一拜佛,轻轻一抹却深深触动人心,高悬迷情自古沧桑。

此曲旋律悠扬,歌词深沉,让人自不必说体会到了兄弟情谊、人生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动容。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份奋勇前行的精神,永远不可丢失。

《赵氏孤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久弥新的剧情,更有它的
唱词,令人回味无穷。

唱出来的歌声,把时光拨回古老的历史,让岁月的悠悠流转,那深深的感受像朋友一样拥抱我们,把历史的精髓传递给我们。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赵氏孤儿影评(一)电影《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元代戏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依然围绕着宫廷权利斗争,一批正义的人士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救孤,以及忍辱负重,伺机复仇的故事结构展开,但与元代历史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相比较,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赵氏孤儿》更多地折射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价值观念,我认为电影围绕着现代文化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的主题、复仇主题、人性与爱的主题,表现出现代文化下的悲剧艺术。

一、通过对传统文化下忠义观的反拨,表达现代意识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

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观是以理想人格为生命价值目标的。

因此,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往往与人的忠义联系在一起,戏剧中,作为赵盾门客的程婴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孤以报“吾主之恩”;韩厥虽然是屠岸贾的手下,但他也是忠义的化身,他是一个匡扶正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无法为主尽忠的人,所以在放孤之后,他自刎而死,以使忠义能够两全;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为程婴的义举所感动,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

与这大忠大义相对的是屠岸贾的大奸大恶,他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

而在电影中,导演淡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之说,着重反映出来的是现代价值观下的对生命本身的珍视,电影中的程婴不再是主动让自己的孩子牺牲的“冷漠父亲”,而是阴差阳错地为救全城一百多个婴儿而无奈牺牲自己妻儿的悲剧人物,在弃儿牺牲以后,他终日沉浸在酒醉之中,影片对他的失妻之痛和失子之痛大肆渲染,就是希望通过主人公的心酸与痛楚表现出对生命的珍重。

影片中,韩厥也并非出于忠义而放孤,只是对庄姬请求的无法拒绝而救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他不死,我就得死”,贪生恶死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对生命的一种珍视,韩厥被屠岸贾砍了一刀毁容后,苟且活着,在我看来,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氏孤儿》赏析
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全剧以“存孤救孤”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安排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剧本的第三折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巧妙安排、矛盾冲突的表现,都在此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所录《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

”从剧本的题目正名来看,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作者赋予他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这些正面人物性格的完成,是在剧情的发展和尖锐的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尤为真实感人。

例如全剧的核心人物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氏孤儿时,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了升华。

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此作为试探。

程婴为了保住赵氏孤儿,既要担上卖友
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尤其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氏孤儿的程子剁为三段。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程婴强忍内心极度的悲痛,始终不露出丝毫破绽。

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的忠诚大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守门将军韩厥深明大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大夫公孙杵臼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

这些正面人物悲壮的行为中融入了人格的崇高和生命的激情,数百年后读之仍旧令人热血沸腾。

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

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之一便在于剧中有着“合情合理的许多细节”,这些引发戏剧矛盾的细节与戏剧关目有着相通之处,同时紧紧把握住人物之间的心理矛盾,使人物关系的变化充满强烈的戏剧性。

剧本第三折中在处理程婴、屠岸贾和公孙杵臼三个人物时,忠奸的对抗显示了屠岸贾的残忍狡诈;公孙杵臼内心短时间的动摇、变化波澜曲折,也使得情节紧张、环环相扣;“背躬”方式表现程婴的内心世界,程婴的两段“背躬”表演抒发其丧子之痛,体现出强烈的抒情美典特质。

除了剧本情节本身所展示的浓重悲壮气氛,曲词中深沉抒发的忠愤也贯彻全篇。

剧中主人公高唱“凭着赵家枝叶千年咏”,“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留芳”等曲辞,凸显出儒家忠义思想的传承。

朱权《太和正音谱》从曲词角度着眼,用“雪里梅花”四个字来概括纪君祥的创作,而《赵氏孤儿》曲词间弥漫的都是杀伐之声、决绝之气,更添其悲壮色彩,实现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如今读来仍旧感觉惊心动魄,其悲壮足可称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