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影评

合集下载

赵氏孤儿 _影评

赵氏孤儿 _影评

电影本来就不是纪录片,不需要完全写实,电影应当是以事实为原型制作出来的艺术品。

《赵氏孤儿》也许没有完全符合史实,但它是件成功的艺术品。

看过之后,眼前浮现的,心中感触的,不是那个乱世的仇和很,而是浓浓的人间亲情。

这里面有程婴对自己亲生儿子的爱,对赵氏孤儿的爱,屠岸贾对继子的爱。

还有庄姬对孩子的爱,“长大后不要让孩子知道他父母是谁,过平民百姓的日子”足以证明她用自己的死来挽救这个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给赵家报仇,而是为了让他好好的活着。

同时,这个片子也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贯穿始终,给人的心灵以冲击。

其实,人天性都是自保的,谁都首先要考虑自己,“愚忠”的行为也许在那个年代解释的通,但用我们现代人价值观绝对解释不通。

观众也一定不喜欢。

所以影片的很多人物行为处处在体现人的自保天性,韩厥开始说“我不杀这个孩子,别人就得杀我”,程婴最初想先救自己孩子出城,韩厥以为赵氏孤儿死了,指责程婴的背叛同时后悔自己牺牲的不值。

屠岸贾对于程婴的判断,也是基于人都自保的这一出发点:“若是程婴自己的孩子,你不会把它交到我的手上....”——但是,人性又是可以被点燃的。

也许最初只是一点点火光,到后来它可以变成一团熊熊的烈火,用它明亮的光辉给所有犹豫不决的人指出一个方向。

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是被这一方向指引,发展完了整个剧情。

如果说最初庄姬舍掉自己性命名救孩子是因为母爱的天性的话,那么后来其他义士为了挽救赵家孤儿自己所做出的种种,绝不是源于天性或愚忠,他们是被点燃,被激发的。

程婴,韩厥是被庄姬感动,程婴最后一刻都没有说屠岸贾手里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被公孙先生感动,韩厥对程婴的一拜,是被程婴感动…剧中不存在导演的刻意编排,从始到终,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不牵强。

我觉得这正是此部片子的难得之处,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乏感动,因为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理性。

感人的东西往往不可信,可信的东西又往往不感人,可是人们内心又需要感动,这样这个世界才生动,心灵才不苍白。

评《赵氏孤儿》

评《赵氏孤儿》

评《赵氏孤儿》第一篇:评《赵氏孤儿》“忠”“义”两难立,人性成亮点-----评电影《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果然没让我们“失望”,继《无极》的笑柄和《梅兰芳》的不瘟不火之后,有意恶心力作《赵氏孤儿》新鲜出炉,《无极》中间“圈圈套圈圈”的“幽默”仍然存在,主角或者说是需要突出的人物一出现仍然是“让”者一片,逻辑思维混乱更是比比皆是,主题的不知所云更是难倒观众,影片不从实际最低需要出发,继上次《无极》选用高丽棒子作为宣传噱头以后,继续选用日本小公崽作为宣传话题,愚钝之极的我因为别的片子更烂,比如说《大笑江湖》之类的,好片没上映,无奈之下屈就此片。

下面就此次观影感受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一、主题不突出,毁掉该片成为经典的机会。

《赵氏孤儿》这部戏从古至今版本变化无数,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贯穿始终的“忠”“义”二字始终未变。

但在影片中,忠义却被自大和猥琐替代。

赵盾和赵朔根本无忠可言,相反屠岸贾却做到了“大奸似忠”。

赵盾虽为宰相,但君臣的关系没改变,却敢喝令皇帝,后有给皇帝献就出难题,轻者算僭越,重者应该算藐视圣上了。

而赵朔前有不顾公主怀胎在身不宜坐马车,仍然领着公主坐车,实为狂妄,中有居功自傲,凯旋归来不面见皇帝却要皇帝要恭贺他,后有挑衅屠岸贾无后嗣(赵朔也说了是死在战场上),狂妄、卑劣的小人之心昭然若揭,让观众会感觉到杀赵氏其实纯粹是赵氏咎由自取。

我们反观王学圻所饰演的屠岸贾,气宇轩昂,颇有韬略,而且也是战场英雄,在赵家人和皇帝面前更是忍辱负重,大丈夫气概让人生畏,与皇帝站在一起更加反村出皇帝的软弱无能。

虽然篡权弑君对屠岸贾而言是为叛逆,但结合他的英雄气概难免让人产生英雄不遇明主的悲伤感,废掉救主拥立新主(自己却没有自立为王)更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在对程勃的教育上更让人坚信,他有这个能力去教育和辅佐这位新的君主。

要勉强算忠的也只有那位以肩顶车的无名下属,但也只能算勉强,因为他只忠于赵家却致皇帝真的生死于不顾,难算真正意义上的忠。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谁是你的敌人《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这部影片的取材于春秋时期的三晋大地之上整部影片对历史的真相还原程度并不是完全因为本部影片更多是对现代社会的发问。

除此之外在电影的整体风格上对古风、古装的表现尤为突出从而将整个故事渲染的更加方便了故事的阐述与感情的的投入。

纵观整个故事情节他的大致就是奸臣屠岸贾对赵氏家族满怀嫉妒与仇视从而在自己心腹的怂恿下不择手段的弑君灭赵氏满门而机缘巧合身为医者小平民程婴以己子换赵氏独苗。

随后又携赵氏孤儿投靠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最终报仇雪恨的。

再看影片中的重要情节。

谁是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是谁?在《赵氏孤儿》中仅仅出现了两次而这俩次我认为确实全部影片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整部影片就在于消灭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消灭自己的仇人为主题而展开的!首先众所周知的事陈凯歌导演的特色便是以诗化的电影语言创作了独特的视觉风格!这一特点在影片初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从影片开始就体现了赵氏孤儿的深厚家族背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赵朔身着铠甲英姿飒爽;庄姬雍容华贵。

舅老爷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舅舅更是不得了一国之君号令天下。

家族势力如此庞大又怎么能不招人嫉妒正所谓树大招风嘛。

可是也巧啦这个舅舅对大外甥的到来也表示开心极了在屠岸贾面前更是炫耀就差举国欢庆啦。

影片中彭波也是将这一想象演绘到极致不像号令天下的国君反而更像是一个得了糖的孩子。

谋害的祸种也由此种下赵盾出征万事瞩目;赵盾归来满城欢喜。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你们开开心心扬名立万。

屠岸贾就对赵氏的嫉妒不打一处来你们声名显赫又将我这个将军至于何地。

屠岸贾此时便表示不开心了。

而在这看似有些戏剧性的情节背后又深深埋藏着人民对赵氏集团的热爱与崇拜而在对这个奸臣的态度上却又单纯可爱。

阴谋总是在地下的某个小黑屋里发生的这次也不例外。

拿狗咬相国拿蚊子谋杀国君这个主意不得不说也太见不得光了太阴毒了。

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计划却又是偏偏成功了。

相国又如何我就拿狗咬你君王又如何你的重兵布防可却挡不住我这一个小蚊子。

赵氏孤儿 影视评论

赵氏孤儿 影视评论

《赵氏孤儿》影视评论看过了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你便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正义感在你的身上沸腾。

风霜掩盖不住男儿的铮铮铁骨,鲜血流不走乱世中无悔的大爱。

就在赵家将要被奸臣屠岸贾赶尽杀绝之际,药箱中婴儿恐惧的啼哭与庄姬无畏的自尽深深触痛了他的心。

出于良知,出于怜悯,出于大义,他要将这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孩子抚养长大,习武,然后报仇。

然而面对屠岸贾对这个赵氏“余孽”的穷追不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壮举,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襁褓中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交给了屠岸贾。

当孩子被重重摔死在地的一刹那,他的无助与绝望犹如心头的鲜血在滴落。

但他没有忘记他对赵家的承诺。

他叫程婴。

是晋国的一个平民草泽医生。

却又让万人敬仰。

在陈导演的戏中,程婴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葛优。

葛优平时在观众的印象里多是出演喜剧角色的,而在这次的《赵氏孤儿》中,他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将程婴这个一生忍辱负重的角色表现得有血有肉,在电影杀青的片场就赢得了剧组雷鸣般的掌声。

对于另一个主角,也是大反派——屠岸贾的扮演者王学圻,有人说他给人的那种慈父形象似乎表现不出屠岸贾的狠劲来。

而我觉得,人物没有绝对的正面或反面,再狠毒的人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着柔弱甚至善良的一面,只是他不愿意表现出来而已。

我宁愿理解为:王学圻的表演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屠岸贾在不知情时对赵氏孤儿的慈爱,这种爱在反派角色身上也是可以有的,并不为过。

所以,我不得不说陈导演很会选演员。

电影能够让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也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

陈导演的《赵氏孤儿》除了精心挑选的强大演员阵容外,比原著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大到故事的布景、音乐、独白,影片充斥的冷兵器杀戮已让人感到气势逼人;小到角色的表情、动作特写等。

在荧屏前展现出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另一方面,从电影的结局上看,这部剧像是一部“王子复仇记”。

从编剧上来讲,为了符合电影的戏剧性与一个个的巧合,《赵氏孤儿》把这段妇孺皆知的历史改得有点过火,可以理解,但说实话这个故事的本来立意是“知恩图报不惜舍己救人”,要比陈凯歌电影“复仇”的立意更高一些。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的剧情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春秋时期,晋国最强大的将军屠岸贾,设计诬陷赵家,致使赵家满门被斩。

赵家的媳妇庄姬公主在临死前生下了赵家唯一的血脉——赵氏孤儿。

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医生程婴献出了自己的孩子,把赵氏孤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就说程婴救赵氏孤儿那场戏吧。

当时,官兵们在庄姬公主的房间外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庄姬公主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把孩子托付给了程婴。

程婴抱着孩子,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啊。

他的手都在发抖,额头上也布满了汗珠。

他小心翼翼地从房间里走出来,尽量让自己看起来镇定一些。

可是那眼神里的慌张,怎么也藏不住。

官兵们一个个凶神恶煞的,那眼神好像要把程婴给吃了。

程婴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他一步一步地往外走,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在刀尖上行走。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走水啦!”这一下,场面彻底乱了,程婴趁机抱着孩子逃出了包围圈。

这一段戏,真的是让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还有程婴带着赵氏孤儿生活的那些日子,也特别让人感动。

程婴本是个普通的医生,家里也不富裕。

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吃了不少苦。

孩子生病了,他半夜跑出去找药,那着急的样子,就跟自己亲生孩子生病似的。

家里没米下锅了,他厚着脸皮去跟邻居借,还被人家数落了一顿。

可他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孩子能吃饱,他受点委屈算什么。

有一次,孩子闹着要吃糖葫芦,程婴兜里没钱,只能哄着孩子说下次买。

看着孩子那失望的眼神,程婴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后来,他去给人看病,多收了点诊费,终于给孩子买了糖葫芦。

孩子拿到糖葫芦那一刻,脸上绽放出的笑容,让程婴觉得一切都值了。

再说屠岸贾这个人物。

他心狠手辣,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可他对程婴的儿子,也就是他以为的赵氏孤儿,却有着复杂的感情。

有时候,他会像个慈祥的父亲一样,陪孩子玩耍,教孩子武功。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1月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昆剧《赵氏孤儿》是北方昆曲剧院一次既是复古又是创新的试验。

言其“复古”是因为这一版《赵氏孤儿》基本上复原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

此杂剧分一个楔子和五折,北昆《赵氏孤儿》也是如此,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

言其“创新”是因为在音乐和音响的设计上可谓中西结合,同时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戏曲朴素观念和西方戏剧观念的结合。

北昆《赵氏孤儿》的舞台上基本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其中看得出设计者的苦心,但同时也反映了复古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剧每一折的曲牌都只能由一个脚色来唱,在此我们能看到第一折是由公主主唱,第二折韩厥主唱,第三折公孙杵臼主唱,第四折仍是公孙杵臼主唱,第五折赵氏孤儿程勃主唱。

但北昆《赵氏孤儿》并非除了主唱外其他脚色一概不唱,实际上其他脚色在适当的情况下也曾唱。

从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每一折主唱在剧中是何人,剧本总是标以“正末”主唱,这个一人主唱应该算作是一种脚色主唱,以表示这个剧本是“末本”,除了正末外,剧中其他演员几乎是没有脚色规定的,所以原剧作中的程婴也没有分配固定的脚色行当,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是受限于当时的脚色体制的,已不再适用于今天。

创作者在剧中多处打破一人主唱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舞台上的主唱脚色发生了变化,第一折可算是旦主唱,第二折武生主唱,第三折和第四折公孙杵臼算作外或老生主唱,第五折程勃则算作贴旦扮娃娃生或小生主唱。

而不再是以前的正末一脚色主唱到底了,所以北昆《赵氏孤儿》的复古尝试应当说离原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而且,由于复古的考虑,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脱离脚色制的意味,例如公主扮相相比传统旦扮有很大改造,赵氏孤儿的扮相也是小生和娃娃生的结合。

由于每一折都有一个脚色主唱的缘故,程婴作为《赵氏孤儿》中最关键的人物在舞台上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

说实话,不怎么喜欢他的电影,总给我商业气息太浓的感觉。

如果说国外电影的商业体现在植入广告,那这也需要编导的一番思量,而他电影中的商业似乎是藏在戏的骨子里了,即使没有植入。

回到正题,我们撇开演员的演技不说,从屠岸贾这个角色在戏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多疑来看,他根本没有理由不知道那个孩子就是赵氏孤儿。

这不是观众的感觉,而是从程婴,程妻,以及公孙大人脸上的表情上可以很明显得可以感觉到的。

也许是这三者的扮演者在戏中的表现力太强了,也可能是屠岸贾大智若愚吧,可是这样总给人一种很可笑的感觉。

再者,从情节的设计来看,很是狗血。

我之前有接触过这部电影,看过一些相关的报导和预告片,所以对故事的情节有大概的了解,从电影的一开始我就在寻找电影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母爱?仁爱?哪怕是畸形的父爱……可是直到结尾,完全没有找到能让我有所感触的东西。

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庄姬自刎,到后来的程妻护儿,都没有让我感觉到那种母性的伟大,从影片的一开始,其实就直接给这两位女性的命运标上了记号,她们没有选择。

看完片子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网友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以下便是众多网友挑出来的“刺”,虽说有些过于偏激,不过我选取的可以说是难以原谅的错误:1、马蹬:马蹬的发明不早于汉代,而影片中不断出现。

2、2、毛笔:毛笔的普遍使用不早于秦代,而程婴却用它来作画。

3、3、长剑:春秋时铁器非常珍贵,普通士兵的武器就是金属(如青铜)头的矛和戟4、战车:该故事是中国春秋时期,将军作战是车战,还没骑兵,赵氏孤儿却一骑斩数人。

5、面条:开篇程婴吃的是什么,面条,而中国人发明面条是唐朝的事了。

不要说网友的眼睛犀利,只能说是制片方的不仔细,这都是历史知识缺乏的缘故。

其实在很多地方根本不需要使用这些有争议的东西,比如可以用煮牛肉来替代面条,用刻竹片来替代毛笔作画。

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他们为什么给网友留下了话柄,这个值得反思……也许事物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发展的吧,希望陈导演的下一步片子不要让我们这些关心中国电影的影迷们失望。

《赵氏孤儿案》影评(写写帮整理)

《赵氏孤儿案》影评(写写帮整理)

《赵氏孤儿案》影评(写写帮整理)第一篇:《赵氏孤儿案》影评(写写帮整理)国粹精品——《赵氏孤儿案》影评吴秀波、孙淳携手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在央视一套首播,虽然只有一集露出真容,但网上对于这部历史正剧的讨论旋即掀起高潮,而网友的评论呈现两极。

吴秀波、孙淳携手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在央视一套首播,虽然只有一集露出真容,但网上对于这部历史正剧的讨论旋即掀起高潮,而网友的评论呈现两极,一边热烈的好评:尤其是吴秀波、孙淳分别饰演的程婴、屠岸贾忠奸对决颇为抢眼球,“孙淳绝对适合老奸巨猾的角色,而波叔收起了锋芒,表演入骨超赞。

”不过,该剧同时遭遇网络盗播,导演怒称要维权、“有报应”。

盛赞:故事丰满场景考究该戏以晋楚大战开篇,大气磅礴扣人心弦,本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在将近20分钟里就已讲清楚,程婴、屠岸贾、庄姬公主等人也依次出场。

而吴秀波饰演的程婴内敛不张扬颇受好评。

相比之下,孙淳是开头最出彩的演员,他出演的屠岸贾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戏,充分刻画了奸臣城府之深、心志之远、气度之大。

而之前的超长片花显示吴秀波、孙淳会有大量精彩的对手戏。

同时,和吴秀波搭档夫妻的练束梅眼睛充满灵气,在薄薄的戏份里做足了功课,而屠岸贾的幕僚眉宇间的戏份十分抢眼,值得细细品味。

网友hongli840911:只看了第一集,就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场景的设计非常的精致,且不说屠岸贾的书房,就连赵朔的马车,都是美轮美奂,异常考据。

再说故事情节。

之前陈凯歌用两个小时描述这个赵氏孤儿的故事,本片却长达40集,本人不免担心故事情节又臭又长,用一大堆的狗血戏来滥竽充数(比如A爱上B,B其实喜欢C,或者两人真爱却发现原来是兄妹),而本片设计大量的情节来充实这个故事,让它丰满,故事进程反而相当的快速,让我大呼过瘾。

网友某某:喜欢《赵氏孤儿案》,它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娓娓道来。

程婴先去送信再回来救宋香,虽然要做的都是对的事,但是君子会按照先后主次来做,这就是依理智做事,但常人很有可能依情感做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集中了“忠义”与“复仇”两大文学主题,前者非常的中国化,是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的形象阐释;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表现这个主题,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忠义,当然还有《水浒》主要是凸显义字,故事的复仇则是非常的国际化,在四大文明阶段,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复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改编赵氏孤儿,对“历史”进行了较为大胆的“人性化”改写,探寻“忠义”与“复仇”背后的人性深渊。

总体的意向是偏内涵,让人一看看不出来,但是,其价值观上依旧存在犹疑,混淆不清,故事的内在逻辑也存在一定的断裂。

可能是商业电影的原因,故事的厚度不够。

与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同的是,原著是主要表现程婴和公孙杵臼是救孤的两个重要人物。

用了大幅的篇章来表现两人的忠义,然而,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的忠义表现的清洁十分简单,就是一笔带过,公孙杵臼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掩护墙内的孩子。

这样的改变还算在情理之中,然而程婴的变化就让人深思了,程婴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去忠义,程婴的忠义完全是建立在赵姬的死和公孙杵臼的死上,才迫不得已,去保护孩子,去完成忠义的使命。

在原著汇中,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的救孤行为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承担、主动的选择,其行为动机在于,向自己所服务的主公表达忠诚与仁义。

为了这种忠诚与仁义,为了救出赵家的孤儿,可以舍命亦可以舍子——公孙杵臼毫不犹豫地舍了命,程婴则毫不犹豫地舍了子。

然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免让人费解,如果说,公孙杵臼舍命为主,体现出来的忠义,还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的话(因为公孙有权力处置自己的生命),程婴的舍子,则可能会让今天的大多数人感觉不适——用自己孩子的命换得主公孩子的命,这样看似崇高的忠义,细端详是否太过酷烈?其背后隐藏的人性深渊是否太过黑暗?这样的忠义,难道不是与正常人性相抵触的么?赵家的孩子是孩子,程婴的孩子也是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的身份、尊卑有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们各自的父母来说,不都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么?为什么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会变成一件崇高的事情?这对自己孩子的生命价值不是一种蔑视么?难道父母有权力这样舍弃自己孩子的生命么?这对孩子来说,是否正是一个天大的不忠、不义呢?
陈凯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以现代的生命价值观来衡量,这种“忠义”行为背后暗藏着这样的冷酷与惨烈,我们只是站在一种圣坛上的道德话语。

还是这种忠义已经消失与现在社会。

也许正是基于对“忠义”这一道德化的价值观的怀疑或否定,陈凯歌对“救孤”这一部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历史”改写,将道德话语扭转为人性话语,这个方向是对头的。

具体说来,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首先,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程婴由门客变为给庄姬(赵朔之妻,赵氏孤儿之母)看病并与赵家有一点交情的草泽医生,公孙杵臼由门客变为赵家的朋友。

这样,二人与赵家的关系就不再是家臣与主公的关系,那么救孤的动机就与“忠”脱离了干系。

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并非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承担,是以善良为出发点,而一步步走向绝路,不得不忍痛为之。

这样,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就从道德话语转向了人性话语。

这种改写,应该更为符合现代的生命价值观。

不过,这部分的改写,对后面的复仇部分的道德合理性形成了一定的损害——庄姬托孤之时,叮嘱程婴,不要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杀害她父母的仇人是谁,让他过一个普通百姓的人生。

这就意味着,程婴苦心抚养孤儿以待其长大之后杀死屠岸贾复仇,就变成了程婴的私心,即为其替孤儿死去的孩子和妻子复仇。

这也就意味着,程婴将赵氏孤儿当作了为自己复仇的工具,这种复仇计划的道德合理性于是大打折扣。

陈凯歌改写之后的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概括为:熟人和朋友的身份——被动的承担——善良的体现——人性化的话语——复仇计划的道德合理性打了折扣。

那么,我在这里有一个想法:如果陈凯歌对“救孤”这部分不直接进行这种人性化的改写,继续沿用最早的那个体现“忠义”的版本,而将“忠义”背后隐藏的酷烈和人性深渊,作为一种戏剧张力的积聚,在后半部的“复仇”过程中,通过程婴对当初的“忠义”选择进行痛苦的思索和质疑,来体现奠基于大地的人性话语对圣坛上的道德话语的反拨,效果是否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入呢?
赵姬在临死前对程婴说“不要告诉孩子的身世,不要告诉仇人是谁,就让他过老百姓的生活”,然而程婴确实一直没告诉赵氏孤儿,但是他本身出发点并不是原先的为主子报仇雪恨,而是把自己的仇恨强加于赵氏孤儿身上,最终看似是赵氏孤儿报了家仇,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程婴的复仇,而赵氏孤儿却成为了感情的受害者,他不仅要面对一个曾经的义父,还要接受突如其来的家仇,他也许会恨程婴为什么不早告诉他一切,为什么还要认贼为父,他本可以过一个平常老百姓的日子的,或者做一个单纯的复仇者,那样也许会更好。

程婴这种几近自虐的复仇方式最后把自己也逼进了死胡同,他只有死去,他的仇恨才能消失,这是他对屠岸贾单方面的仇恨,和赵氏孤儿无关。

因此陈凯歌是在用复仇代替忠义,用复仇撑起程婴,而不是忠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