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京剧赵氏孤儿的传承

京剧《赵氏孤儿》(1959年首演)北京京剧团/北京京剧院京剧骨子老戏《搜孤救孤》是与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相关的剧目。
原剧结构过于简单,人物个性并不鲜明,艺术感染力不够强烈,但因其中个别唱段非常优美而得以保留。
我的祖父马连良开创的马派艺术思想之一就是演雅俗共赏的戏,让观众在了解故事的完整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欣赏京剧艺术。
1959年,他为程婴设计了“报信、盗孤、盘门、定计、献孤、打婴、说破、报仇”八场戏,首次全面地将《赵氏孤儿》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他形容自己的创作:“集毕生所学,于程婴一身”。
由于该剧艺术感染力强,一经上演,轰动全国。
马先生将《赵》剧的表演艺术传承给了他的弟子张学津等人,目前在中国的京剧舞台上,张学津的弟子朱强、穆宇等马派传人还在继续传承上演着这一经典,他们也将会把这出戏再交给他们的学生。
――马龙(制作人)The Orphan of Zhao (Beijing Opera or jingju, premiered 1959)Beijing Jingju Company/ Beijing Jingju TheatreJingju, known in the West as Beijing Opera,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theatre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version of the Search and Rescue of the Orphan is adapted from the Yuan dynasty’s ‘miscellaneous play’Wrongs Avenged by the Orphan of Zhao. Simply structured without distinctive characters, the piece lacks theatricality. However, its beautiful arias make the work appealing and the play is still performed today.My grandfather Ma Lianliang, the founder of the Ma School, created a new production of The Orphan of Zhao in 1959, which represented his artistic ideals. One of Ma’s objectives was to produce operas which appealed to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He believed that the audience could appreciate the theatrical form better with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the plot. Hence, in his Orphan, he designed eight acts round the protagonist Cheng Ying, comprising ‘The M essenger’, ‘Smuggling the Orphan’, ‘I nspection at the Gate’, ‘P lotting‘, ‘B etrayal’, ‘Interrogating Cheng Ying‘, ’R evelation’, and ‘R evenge’. The original story was thus for the first time presented fully on a modern stage. Ma Lianliang described this production as ‘a lifetime’s knowledge of art devoted to Cheng Ying’.The strong artistic appeal of the opera produced a great sensation around the country from its first performance. Ma Lianliang taught this play to his disciples; and now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Ma School, like Zhu Qiang and Mu Yu, are performing this classic all over China. With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artistic contribution, they will pass on the work to their students.-- Ma Lung (Producer) Captions:Beijing Opera 1 魏绛将军误以为程婴背叛赵家的信任,交出了赵氏孤儿,狠狠责打年迈的程婴。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妹,史称赵庄姬。
《赵氏孤儿》有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在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故事情节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
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作者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把孤儿宫中藏匿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在深山长大改为被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等。
我个人以为,作者所做的这些改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
把孤儿宫中抚养改为宫外抚养,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一是合理增加了韩厥放孤后自杀的情节;二是为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创造可能性,而这一点又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性。
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改为老宰辅,是为了突出传统的忠君思想,为了帝王的社稷,维护忠良,勇于献身;把程婴改为一般草泽医生则宣扬了“义”——道义和正义。
另外,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指明了屠岸贾屠戮了赵家300余口,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达了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的命令,这也是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同样也是艺术化的处理,以突出屠岸贾的残暴,反衬赵氏家族的忠义以及惨遭灭门之祸的冤屈。
令观众对屠岸贾恨之入骨,对赵氏家族充满惋惜之叹和深深的同情。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冤报冤赵氏孤儿》楔子(净扮屠岸贾领卒子上,诗云)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
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
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
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
那赵盾儿子唤做赵朔,现为灵公附马。
某也曾遣一勇士鉏麑,仗着短刀越墙而过,要刺杀赵盾,谁想鉏麑触树而死。
那赵盾为劝农出到效外,见一饿夫在桑树下垂死,将酒饭赐他饱餐了一顿,其人不辞而去。
后来西戎国进贡一犬,呼曰神獒,灵公赐与某家。
自从得了那个神獒,便有了害赵盾之计,将神獒锁在净房中,三五日不与饮食,于后花园中扎下一个草人,紫袍玉带,象简乌靴,与赵盾一般打扮;草人腹中悬一付羊心肺,某牵出神獒来,将赵盾紫袍剖开,着神獒饱餐一顿,依旧锁入净房中。
又饿了三五日,复行牵出,那神獒扑着便咬,剖开紫袍,将羊心肺又饱餐一顿。
如此试验百日,度其可用。
某因入见灵公,只说今时不忠不孝之人,甚有欺君之意。
灵公一闻其言,不胜大恼,便向某索问其人。
某言西戎国进来的神獒,性最灵异,他便认的。
灵公大喜,说当初尧舜之时,有獬豸能触邪人,谁想我晋国有此神獒,今在何处?某牵上那神獒去。
其时赵盾紫袍玉带,正立在灵公坐榻之边。
神獒见了,扑着他便咬。
灵公言:屠岸贾你放了神獒,兀的不是谗臣也!某放了神獒,赶着赵盾绕殿而走。
争奈傍边恼了一人,乃是殿前太尉提弥明,一瓜搥打倒神獒;一手揪住脑杓皮,一手扳住下嗑子,只一劈将那神獒分为两半。
赵盾出的殿门,便寻他原乘的驷马车。
某已使人将驷马摘了二马,双轮去了一轮。
上的车来,不能前去。
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你道其人是谁?就是那桑树下饿夫灵辄。
某在灵公根前说过,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
止有赵朔与公主在府中,为他是个驸马,不好擅杀。
某想剪草除根,萌芽不发,乃诈传灵公的命,差一使臣将着三般朝典,是弓弦、药酒、短刀,着赵朔服那一般朝典身亡。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赵氏孤儿讲解

赵氏孤儿讲解
《赵氏孤儿》是一部中国传统戏曲剧目,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正义和忠诚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置在明朝末年,主人公赵志刚是赵家庄的独子,他聪明善良,深得父母宠爱。
然而,由于朝中权贵的斗争,赵志刚的父亲被冤枉陷害而死,母亲也因伤心过度而病倒。
赵志刚为了救母寻找父亲的仇人,但却不幸被仇人所杀。
之后,赵志刚的妹妹赵小兰和侄儿赵小宝被带到陌生的地方,遭受了各种苦难。
最后,他们幸得好心人的收养,得以重获新生。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团结一致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权力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赵氏孤儿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在艰难时刻相互扶持的精神。
此外,剧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要勇敢地为正义和公正而战。
赵氏孤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更是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故事。
赵氏孤儿(京剧戏词下)

赵氏孤儿(京剧戏词下)(2012-05-15 15:18:07)作者:子夜【第七场:定计】(程婴急上。
)程婴(西皮散板)一路行来暗盘算,不觉来到首阳山。
急急忙忙把公孙兄唤……(程婴叩门。
公孙杵臼上。
)公孙杵臼(西皮散板)贤弟慌张为哪般?(白)贤弟为何这样惊慌失色?程婴(白)仁兄有所不知,庄姬公主在宫中生下一子,被小弟盗出宫来了!公孙杵臼(白)噤声!(公孙杵臼急止程婴,公孙杵臼出门左右两望,进门,关门。
)公孙杵臼(白)贤弟,适才听你之言,赵家有后,这三百余口的冤仇得报也!程婴(白)这“报仇”二字谈何容易呀!公孙杵臼(白)贤弟此话怎讲?程婴(白)仁兄有所不知:那奸贼进宫搜孤,未曾搜出,因此贴出榜文:三日之内有人献出孤儿,赏赐千金;若无人献孤,要将晋国中全国婴孩与孤儿同庚者俱斩尽杀绝!公孙杵臼(白)真是豺狼的心肠!贤弟,如此说来孤儿就无有救了么?程婴(白)小弟思得一计,特来与仁兄商议。
公孙杵臼(白)贤弟有何妙计?程婴(白)我有一子名唤金哥,与孤儿般长般大。
我将孤儿抱至仁兄家中,由仁兄抚养,你去出首,就说我程婴隐藏孤儿不献,那奸贼必然将我父子斩首,一来救了孤儿的性命,二来救了全国中的婴儿。
仁兄你看此计如何?公孙杵臼(白)这!啊贤弟!你能舍己救人令人钦佩。
贤弟这里来。
(程婴站起。
)公孙杵臼(白)这抚孤舍命何难何易?程婴(白)自然是舍命容易,抚孤难哪!公孙杵臼(白)着哇!兄已是风烛残年,倒不如你将舍命之事让与愚兄了吧!程婴(白)这?公孙杵臼(白)贤弟,你将金哥抱来我家,你去出首,就说我公孙杵臼隐藏孤儿不献,那贼将我与金哥杀死,那时你安心抚养孤儿岂不是好吗?程婴(白)这?公孙兄哪!(程婴、公孙杵臼同跪。
)程婴(西皮散板)仁兄说话有远见,公孙杵臼(西皮散板)此事方能两周全。
程婴(白)你我依计而行,小弟告辞。
(公孙杵臼开门,程婴出门,公孙杵臼一手扶门,一手向程婴摆动,程婴下。
公孙杵臼下。
)【第八场:大堂】(四校尉引屠岸贾同上,屠岸贾入座。
赵氏孤儿__赏析

主要人物塑造
屠岸贾· 赶尽杀绝眼中钉
任它金枝玉叶, 难逃我剑下之 灾。
公孙杵臼· 见义勇为护孤儿
程婴·
甘将自己亲生子, 偷换他家赵氏 孤。
老夫一死,何足 道哉!
这本程婴义分得, 只可惜遗累公 孙老大夫!
主题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 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 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义”的内涵与境界
民族大义与国家大义:张自忠在抗日烽火中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张学良将军用一生的 青春换来民族大义;四川特大地震中,中华 儿女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即将举起的屠刀,谭 嗣同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 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程婴、杵臼, 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 抱而别。
《赵氏孤儿》
纪君祥
作者:纪君祥
大都作家群以关汉卿为领袖,除马致 远、远王实甫外;纪君祥是成就较著 者之一。
纪君祥,一名天祥,生平事迹不详。
元杂剧【历史剧】——《赵氏孤儿》
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 《赵氏孤儿大报仇》。其本事最早 见于《左传》、到《史记·赵世家》 才有详细记载。由于两书所记差异 大,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 成,情节上做了不少改动。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 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 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 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义”的意思是合乎 正义或公益的,含有合 理、正当、应当的涵义。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 表示君子为人处事以 “义”作为本质,按照礼 节行事,用谦逊态度表 达,用诚信来完成,这样就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
裘盛戎的华丽转身——《赵氏孤儿》戏外戏

北京纪事68文◎ 刘福民裘盛戎的华丽转身——《赵氏孤儿》戏外戏提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演出舞台的鼎盛繁荣景象,总离不开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大头牌”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的好角好戏,而其中最流行最叫座最巅峰最经典的代表作,当数《赵氏孤儿》。
按当时的话说,这本是一出推陈出新的新编新创剧目,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舞台风云变幻、艺苑流转淘洗之后,这出《赵氏孤儿》仍旧在舞台上久演不衰,不但成了北京京剧院的品牌“看家戏”,而且成了内外行一致公认的传统经典老戏。
“样板戏”年代,曾有“十年磨一戏”的说法非常流行,并被视为新戏创作精品形成的唯一途径不二法门,然而纵观京剧舞台流派艺术家的粉墨春秋,精品佳作的编排创演却并不尽然。
也许是,机缘巧合灵感迸发,很短时间,一出上乘好戏就排演出来了。
抑或是,联袂携手心气儿投合“三下五除二”,一场精彩好戏、一段传世绝唱就此诞生。
《赵氏孤儿》就是这样,从创意立项到排练演出,再到一炮打响红遍剧坛,也不过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并不曾反反复复修改、来回来去加工的“十年磨一剑”。
然而五十多年前《赵氏孤儿》戏外戏中的“艺海拾贝”点点滴滴一一翻检细细咂摸,倒也从中可以感悟感受到流派艺术大师不同凡响的“头牌好角”本色与京剧之所以被称为“角儿的艺术”的本体特征之硬道理来。
《赵氏孤儿》的魏绛,是裘派艺术所塑造的舞台人物中最具感染力的典型形象之一。
一段“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的“二黄汉调”,成了多少“裘迷”耳熟能详为之着魔且吟且唱到如今的心中最爱。
然而,北京京剧团排演这出新戏之初,裘盛戎担纲的马连良饰程婴(左二),裘盛戎饰魏绛(右一),张君秋饰庄姬公主(左一),谭元寿饰赵武(左三),张洪祥饰屠岸贾(右二)却是剧中的屠岸贾。
说起这屠岸贾,本是架子花脸应工的角色,以念白与做工为其主要的表演特色,而凡是“坐科”出身的花脸演员,则从小都受过系统全面的“唱念做打”专业训练。
即使是毕业出科搭班唱戏,也俱是铜锤架子“两边抱”应工,只不过有哪一项更擅长的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京剧《赵氏孤儿》唱词赏析
中国京剧是一门享誉世界的艺术,它集唱腔、歌唱、舞蹈、戏剧等于一体,以其多变而又同时具有稳定性的面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其中,《赵氏孤儿》的经典之作,在京剧曲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以《赵氏孤儿》的唱词来做赏析,深入到京剧的文化特色中,希望藉此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京剧的优雅与经典。
《赵氏孤儿》的剧情梗概可以这样概括: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赵氏孤儿,被抛弃于河边,被一位老妪收养,赵氏孤儿被培养成了一个漂亮的、具有神秘魅力的姑娘,远近闻名,却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王妃。
孤儿周游四方,经过许多见闻,最终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回到了王宫,与王和老妪共祝福着赵氏孤儿的幸福,赵氏家族的和平。
《赵氏孤儿》的唱词以优美动听的古典词调为主,把叙事、情感和逻辑融入其中,把层出不穷的剧情叙事方式表现出来,使整个剧情更加活灵活现。
该唱腔中的精彩句子,极富诗意,妙极而具有深远的寓意,在描绘赵氏孤儿生活的过程中,把诗意和逻辑结合起来,使事件出现在细节中,引发着观众的强烈共鸣。
例如,在赵氏孤儿回到王宫的情景中,有一句叫做“大江东去,浪淘尽,谁能知”的台词,向观众展示了赵氏孤儿无限懵懂的表情,但又具有不容忽视的信息:就算江水流离了,但不知道的记忆也会在某一天被释放,而她最终还是被记起自己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句唱词所蕴含的哲理,把“记忆”、“时空”、“身份”这三者联系在一起,使京剧中更加生动和深刻,把赵氏孤儿的故事更深入地表达出来。
另外,在《赵氏孤儿》中,更吸引了观众的是苍松翠柏的唱词,词曲共同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诗意景象,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诗意的关怀:“苍松翠柏,万古长青,随太空流转,绵延不绝”。
这些充满着对人
文精神的追求,与赵氏孤儿最终回到王宫的圆满结局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赵氏孤儿》以其诗意、经典和高超的艺术功力赢得
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它在简洁明快的结构下,把台词、唱词、舞蹈等多种艺术细节完美结合,让观众在看完一场剧时,能够收获美感和精神上的双重鼓舞。
因此,《赵氏孤儿》唱词的赏析,不仅能够深入地
探讨出京剧的文化内涵,还能带给观众在精神上独特的感悟,值得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