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
戏曲赵氏孤儿欣赏.doc

从《赵氏孤儿》看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传统戏曲中的许多作品是描写发生在朝廷中的忠臣良将与奸佞之辈的尖锐斗争,其中最常见的情节,是在朝纲不正、奸臣当道的情况下,忠良们惨遭陷害。
经过激烈斗争,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赵氏孤儿》正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发生在忠臣和奸臣之间的激烈斗争,表现出歌颂忠良、鞭笞奸佞的鲜明倾向。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剧目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个剧目,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它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伦理观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赵氏孤儿》围绕着赵盾、屠岸贾文武不和,展开善与恶、忠与奸的矛盾冲突。
在二十年的殊死斗争中,歌颂了程婴、公孙忤臼等人重义气、轻生死、忠勇义烈的高尚品质。
在第四折里程婴说道:“单为这赵氏孤儿,送去了多少忠臣贤士”,说明了该剧忠义的主题。
剧的结局是大报仇,这种结局的处理是中华民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传统审美心态的反映。
赵家门客程婴只因赵家对他“十分优待”,他知恩报恩,所以才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亲生儿子救出孤儿,虽然后来由于屠岸贾要杀掉全国半岁以下的婴儿,使他的行为具有拯救全国婴儿的性质,较之原来高大,但其出发点仍是报恩,这是儒家提倡的“忠”。
韩厥、公孙忤臼等人舍生取义,是重然诺,是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刚烈,即所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这种高风亮节、凛然正气正是中华精魂的体现,闪耀着道德的光彩,这是儒家所提倡的“节”、“义”。
《赵氏孤儿》表现的忠臣义士对权奸弄臣等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渗透着儒家的伦理思想,突出了传统的道德精神,体现着一种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其“劝善”、“扬善”、“惩恶劝善”的观念正是儒家道德的集中体现。
该剧蕴涵着道德美,程婴、公孙忤臼等人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从戏剧美学的观点看不失为一部极富代表性的剧目。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与公孙忤臼表现的扬善弃恶的伦理观点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包含着一种巨大的伦理力量,并通过斗争让美德发射出照人的光彩,以此给人以鼓舞和感奋,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赵氏孤儿

阅读欣赏课教案《赵氏孤儿》赏析【作品分析】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教学目标】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2、能够认识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渊源《赵氏孤儿》的本事见《史记》中《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在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篇》、《说苑·复思》中有详载,在《左传》、《国语》中也有零星片断。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
《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国英雄》。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
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听戏剧故事,了解改编后的故事情节《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孤儿公孙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赵氏孤儿__赏析

剧情
本剧叙述屠岸贾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竟 设计杀灭赵盾家族300人,仅剩遗孤被程 婴所救出。屠岸贾遂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 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岂料有一 群人誓死保护这孤儿的生存,经20年,孤 儿长成,终报前仇。
艺术特色(一)结构紧凑简练
剧本用两万多字把屠岸贾的凶狠骄 横——杀赵盾、除赵朔、斩孤儿;程婴 公孙杵臼等的凛然崇高——程婴舍子、 韩厥义放、公孙献身,惊心动魄的冲突 和尖锐的斗争形象描写出来,叙述一个 跨越二十多年的忠臣与奸佞斗争、家族 复仇的故事。
艺术特色(二)人物形象鲜明
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 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 崇高品格。但他们性格的完成,并不是 标签式的抽象道德观念的外化,而是在 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 现的,因而显得真实感人。
艺术特色(三)悲剧性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 的剧作。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公孙杵臼等 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 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悲剧意味即在 此。
主要人物塑造
2公孙杵臼 见义勇为护孤儿 --程婴,你则放心 前去,抬举这孤儿 长大,与他父母报 仇雪恨,老夫一死, 何足道哉!
主要人物塑造
3屠岸贾 赶尽杀绝眼中钉 --把普国内半岁之下、 一月之上新添小厮 见一个剁三段,其 中必有赵氏孤儿。 任它金枝玉叶,难 逃我剑下之灾。
主题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 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 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赵氏孤儿》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
斗争,最终才战胜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 是像愚公移山那样,在子子孙孙无穷的前 赴后继的斗争中才实现,中国悲剧精神就 表现在这种前赴后继的斗争甘将自己亲生子, 偷换他家赵氏孤。 这本程婴义分得, 只可惜遗累公孙 老大夫!
《赵氏孤儿》的欣赏

《赵氏孤儿》的欣赏故事情节的欣赏:影片讲述了春秋晋国时期,大将军屠岸贾与忠臣赵盾因权力斗争并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贵为驸马,竟设计将赵氏家族诛族,仅剩怀孕待产的庄姬公主,庄姬为留下赵家最后一个血脉,自尽前托民间医生程婴将遗孤赵武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
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被迫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武,屠岸贾将程婴的亲身儿子当作赵武摔死。
此后,程婴含辛茹苦抚养赵武,他还让赵武拜仇人屠岸贾为干爹,将赵武培养得文武双全,待他成年后,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杀屠岸贾,终报前仇。
从画面的欣赏: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去为庄姬把脉这场戏中,庄姬夫人此时的服装色彩设计的就颇具深意:身上的长袍颜色为嫩绿色与白色的组合,白色面料上面有不太显眼的纹样,服装款式从用上下连属的形式,宽松飘逸。
她妆容清淡,形象慵懒,表现出一位将为人母的女性那种浑然天成的安详与神圣。
而服装上那嫩嫩的绿色则象征着一种顽强生命力,一种期盼,暗示着一股顽强生命力的延续,为后面赵氏孤儿的曲折人生拉开帷幕。
综上所述,一部好的电影有了好的服装来搭配,不仅能让整部电影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情的悲欢离合,都能够通过画面中的服装、光线、历史背景、环境等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丰富人物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电影中画面的魅力所在。
屠岸贾摔死赵氏孤儿后,他服装的色彩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改剧中先前的黑色服装造型,服装上色彩开始大量运用浅色,而且色彩变化丰富。
色彩的处理采用渐变和渲染的特殊效果。
设计师意在用这种色彩的明显变化来凸显此时屠岸贾的心理变化:经过一番残酷的政治斗争,他终于可以独揽大权了,可以在高度的紧张后好好松口气了。
因此影片中不断闪现他服装上的浅色调,以此来体现他在彻底放松后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在一场陪年幼的赵氏孤儿在野外玩耍时的戏,屠岸贾身上的服装色彩丰富,色调柔和。
赵氏孤儿 浅析

浅析《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广东XX学院 2010级XXXX班姓名:XXX 学号:XXXXXXXX《赵氏孤儿》这部杂剧,讲的是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他与忠臣赵盾不和,并嫉妒赵盾的儿子赵朔身为驸马,竟然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
于是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在三天后如果没找到赵孤,就将全部婴儿杀尽,以绝后患。
这时程婴就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的最后血脉。
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诉他国仇家恨,赵武最终得以报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在这部剧中,程婴的矛盾的性格特征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一、舍子取义的程婴。
在这部剧中,程婴的形象留给人最深。
他为了就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程婴“舍子取义”的“英雄壮举”对现代人的意义,程婴“舍子”的举动,“实在是突破了人性的底线”,是后人不愿效仿也不能效仿的。
诚然,程婴舍子救孤是一件很惨烈、很悲壮的事情。
它似乎有悖于常情,突破了“人性的底线”。
但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而成仁。
”汶川地震中,在什邡市,地震中有多座教学楼垮塌,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3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但师生仅伤亡10多人,灾难发生时,该校的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地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而青春也定格在了20岁。
袁文婷舍己救人的品质无疑是最高尚的,突破了人性的底线。
所有,程婴的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会发生的,也是一种正常的行动。
剧中说到:“那公主眼下生下一小厮,取名赵氏孤儿,等他长大成人,与父母报仇雪恨,只怕出不得屠贼之手,也是枉然。
”可看出程婴对赵氏孤儿的担忧、同情。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

杂剧·《赵氏孤儿》原文翻译赏析《冤报冤赵氏孤儿》楔子(净扮屠岸贾领卒子上,诗云)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
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
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
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
那赵盾儿子唤做赵朔,现为灵公附马。
某也曾遣一勇士鉏麑,仗着短刀越墙而过,要刺杀赵盾,谁想鉏麑触树而死。
那赵盾为劝农出到效外,见一饿夫在桑树下垂死,将酒饭赐他饱餐了一顿,其人不辞而去。
后来西戎国进贡一犬,呼曰神獒,灵公赐与某家。
自从得了那个神獒,便有了害赵盾之计,将神獒锁在净房中,三五日不与饮食,于后花园中扎下一个草人,紫袍玉带,象简乌靴,与赵盾一般打扮;草人腹中悬一付羊心肺,某牵出神獒来,将赵盾紫袍剖开,着神獒饱餐一顿,依旧锁入净房中。
又饿了三五日,复行牵出,那神獒扑着便咬,剖开紫袍,将羊心肺又饱餐一顿。
如此试验百日,度其可用。
某因入见灵公,只说今时不忠不孝之人,甚有欺君之意。
灵公一闻其言,不胜大恼,便向某索问其人。
某言西戎国进来的神獒,性最灵异,他便认的。
灵公大喜,说当初尧舜之时,有獬豸能触邪人,谁想我晋国有此神獒,今在何处?某牵上那神獒去。
其时赵盾紫袍玉带,正立在灵公坐榻之边。
神獒见了,扑着他便咬。
灵公言:屠岸贾你放了神獒,兀的不是谗臣也!某放了神獒,赶着赵盾绕殿而走。
争奈傍边恼了一人,乃是殿前太尉提弥明,一瓜搥打倒神獒;一手揪住脑杓皮,一手扳住下嗑子,只一劈将那神獒分为两半。
赵盾出的殿门,便寻他原乘的驷马车。
某已使人将驷马摘了二马,双轮去了一轮。
上的车来,不能前去。
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你道其人是谁?就是那桑树下饿夫灵辄。
某在灵公根前说过,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
止有赵朔与公主在府中,为他是个驸马,不好擅杀。
某想剪草除根,萌芽不发,乃诈传灵公的命,差一使臣将着三般朝典,是弓弦、药酒、短刀,着赵朔服那一般朝典身亡。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

试析《《赵氏孤儿》》中的忠义及其现实隐喻摘要:在宋元之际,是阶级矛盾尖锐、民族斗争十分尖锐的时代,从北宋末年开始,面对强悍的北方民族金人。
大宋王朝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亡国的危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怀恋古代抗敌英雄或忠臣义士之心更加迫切。
因此,在危急时刻,宋代皇帝给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建庙祭祀,表彰忠义,扩大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
这种表彰绝非单是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把他们作为忠臣义士中的典范人物,是与拯救赵宋王朝(国家民族的象征)的被覆灭有关。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无锡》这首诗中写道:“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在《使北》诗中也有“程婴存赵真公志,赖有忠良壮此行”的诗句。
所以对于朝廷的加封,是为了程婴的“存赵之忠”而以表忠节。
关键词:忠义隐喻一、前言宋金是两个政权对立的时代,由于宋重文轻武,大宋在金的攻打下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皇帝给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建庙祭祀,表彰忠义,希望以此号召更多像程婴这样的义士起来维护宋的统治。
等到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国,宋金严重对立下的产物,到了元代就更加突出。
元是野蛮民族对汉族的奴役及对神州的践踏,其残酷程度与屠岸贾比较,有过之无不及,汉族人民把蒙古的这种统治当做亡国之祸,因而人们希望更多的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义之士出来拯救国家,复国的思想更是成为人们的中心思想。
这里的复国,即是指复兴赵宋。
可复国岂是儿戏?在面对蒙古的镇压,人们只有将复国的理想、对蒙古人的仇恨,寄予文学,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恋,对元统治的不满。
元纪君祥所作的《《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其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刻画了性格非常鲜明的忠奸、正邪对立的人物形象,通过两种对立形象进行的持久而悲壮的博弈、较量,最终邪不胜正,完成了对忠、义、烈的肯定,它成功塑造了一批具有讲信义、轻生死、除暴安良、忠君爱国、勇于自我牺牲等伟大品格的义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赵氏孤儿》欣赏摘要:本文主要就元杂剧《赵氏孤儿》与史书《左传》《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做对比,解析了《赵氏孤儿》这一剧作主题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
同时从受众的角度通过剧作细节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杂剧在艺术上的魅力。
关键词:恩仇忠奸惊险纪君祥,一作纪天祥,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一类,又云其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
其生平事迹未详,所作杂剧六种,除《赵氏孤儿》外,其余皆佚。
《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公孙忤臼耻勘问,赵氏孤儿大报仇”,题为“冤报冤赵氏孤儿”,而《赵氏孤儿》则是其简称。
春秋时,晋灵公胡作非为,大夫赵盾屡谏。
灵公患之,屡次设法杀赵盾而未成。
赵盾为避祸出亡。
其同族赵穿弑灵公,赵盾知此事,未及越境而返。
舆论指责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太史书“赵盾弑其君”。
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此后赵氏家族确实遭到一场大祸,但此祸与灵公被弑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起于家丑。
赵盾之子赵朔,娶晋成公之姊(或云女儿),是为赵庄姬。
赵盾之弟赵婴,与赵庄姬私通。
鲁成公五年,赵婴之兄原同、屏季,因此事而放赵婴于齐,未久,赵婴遂亡。
八年,庄姬因赵婴之故,谮诸赵于晋君,云赵原同、屏季等将作乱。
晋君乃讨赵氏。
赵氏之封地亦被剥夺。
赵朔之子赵武,随母亲赵庄姬,养于晋君宫中。
后晋君采纳韩厥的建议,立赵武,返赵氏被剥夺的封地。
事见《左传》成公四年、五年和八年。
《赵氏孤儿》戏中所写救赵氏孤儿事、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复仇事,《左传》中根本没有记载,屠岸贾、程婴、公孙忤臼这三个主要人物,也不见于《左传》。
程婴、公孙忤臼救赵姓孤儿之事,始见于《史记,赵世家》,略云:晋景公时,赵盾卒,子赵朔嗣。
景公三年,灵公宠臣屠岸贾追究灵公被弑事,欲灭赵氏。
韩厥反对,而屠岸贾执意行之。
韩厥将此消息告赵朔,劝其逃走。
赵朔不肯,云韩厥必不灭赵祀。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屠岸贾未经晋君批准,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原同)、赵婴齐(赵婴)等,灭其族。
赵朔妻为晋成公姊,有遗腹,逃入晋宫藏匿。
赵朔门客公孙忤臼、友人程婴相谋救赵氏孤儿。
他们将赵氏孤儿带出宫,相约由公孙忤臼一死保孤儿安全、由程婴任抚养孤儿成人之责。
他们取他人一婴儿,装成赵氏孤儿。
公孙忤臼与此假者匿山中,程婴出首,云公孙忤臼匿赵氏孤儿。
公孙忤臼与其所携假赵氏孤儿被杀,而真者由此得安,由程婴抚养。
十五年后,晋景公听从韩厥的建议,为赵氏立后,召赵氏孤儿赵武而立之,复赵氏封地。
赵武、程婴与诸将攻屠岸贾,灭其族。
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自杀,云欲下报赵朔、公孙忤臼。
刘向《新序》卷七《节士篇》《说苑》卷六《复恩篇》所载,与《史记》所云略同。
《新序》中此故事之结尾云:“君子曰:程婴、公孙忤臼,可谓信交厚士矣。
”《说苑》则云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韩厥于是报赵氏之恩,又云:“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与此,攻(功)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不复,韩厥可谓不忘恩矣。
”屠岸贾攻灭赵氏,程婴和公孙忤臼救赵氏孤儿,以及程婴等攻灭屠岸贾等,都不是历史事实,与《左传》所载史实相比较,矛盾之处颇多,有的还违背常理。
《史记》中所载这些情节,当是得之于传闻。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七十一、洪迈《容斋随笔》卷十《程婴忤臼》、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鲒■亭集》卷四《经史问答》皆持此论。
《史记》《新序》《说苑》所载赵氏孤儿故事,其主旨乃在重恩仇,有恩必报,有仇必复,体现了战国时侠士所崇尚的这种道德观念。
在这故事中,程婴、公孙忤臼、韩厥是如此,屠岸贾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灭赵氏,是为灵公报仇,也是为报灵公生前对他的恩宠。
杂剧《赵氏孤儿》,与《史记》等所载赵氏孤儿的故事相比,主题有所不同。
此剧中的赵盾,与史书中的赵盾一样,都是忠臣,这当然没有问题。
不过,赵穿杀晋灵公,当时对赵盾不利的舆论,以及太史将“弑君”罪名归于赵盾,这些历史事实,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来看,对赵盾的忠臣形象,对赵氏家族的声誉,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此剧完全违避了这些史实,因此,此剧对赵盾、赵氏家族,实际上是作了美化的。
《史记》等所载赵氏孤儿故事中,屠岸贾灭赵氏,是为了给晋灵公报仇,报答晋灵公的宠遇之恩,而此剧中的屠岸贾,他灭赵氏,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利益,“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
”历史上派刺客、设伏兵、用猛犬等谋杀赵盾,都是晋灵公干的,这些,在《左传》《史记》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而此剧则将这些阴险毒辣的勾当,统统安到了屠岸贾的头上。
更甚者,第四折中,屠岸贾道:“这孩儿弓马倒强似我,就着我这孩儿的威力,早晚定计,杀了灵公,夺了灵公,夺了晋国,可将我的官位都与孩儿做了,方是平生愿足。
”他的“平生愿”,竟然是弑君篡位、夺江山社稷!既然是“平生愿”,当然此愿由来已久,那么,他灭赵氏之举,当然就是为了遂此“平生愿”!这样一来,他灭赵氏之举,性质就极为严重了。
在封建社会中,有这种“平生愿”,就是顶级的罪恶,一旦暴露出来,就够得上灭门了,更何况付诸实施!“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怀有这样“平生愿”的屠岸贾,谋戮忠臣,除君肱股,当然是“乱臣贼子”无疑了。
《史记》等书中的屠岸贾,当然并未表现出这种“平生之愿”。
因此,与《史记》等书中的屠岸贾比起来,此剧中的屠岸贾是经过作者奸臣化的。
又,楔子中,赵朔唱:“枉了我报主的忠良一旦休,只他那蠹国的奸臣权在手。
”第一折中韩厥唱:“怎有这屠岸贾贼臣,他则把忠孝的公卿损。
”第二折公孙忤臼唱:“他不廉不公,不孝不忠,单只会把赵盾全家杀的个绝了种。
”第五折中,魏绛、程勃(即赵氏孤儿赵武),都称屠岸贾为“奸臣”、“奸贼”。
戏中程婴为赵朔门客,“元是个草泽医人,向在驸马(赵朔)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
”公孙忤臼信奉“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他“曾与赵盾名为刎颈交。
”因此,程婴为救赵氏孤儿,献出了自己中年所得的独子婴儿,并花二十年时间养育、教导赵氏孤儿,公孙忤臼为救赵氏孤儿忍受了酷刑,献出了生命,这些,当然都是他们的报恩之举。
剧中赵忠屠奸,程婴、公孙忤臼报赵之恩而与屠周旋,他们之所为,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报恩,而是被提到了一个比报恩更高的层次,这就是护忠反奸。
对程婴、公孙忤臼来说,重恩仇与重忠奸是一致的,因此,尽管在客观上,他们所为,有护忠反奸的意义,但是,在他们身上,重忠奸的意识无法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韩厥身上,重忠奸的意识就明显了。
《说苑》所载赵氏孤儿故事中的韩厥,曾受过赵盾之恩,他后来为赵氏所做的一切,也可以解释为报恩,刘向就是这样来解释的,因此这故事就列在《说苑》的《复恩篇》中。
此剧中,就有了些不同。
当然,韩厥还是受有赵盾的恩德,但只是由程婴之口交代出来:“他须是我老相公抬举来的。
”程婴在关键时刻要韩厥放了赵氏孤儿,也没有以赵盾于韩厥有恩相责。
韩厥自己,始终都没有提到或念及赵盾对他的恩德,甚至为救赵氏孤儿而自杀时,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赵盾对韩厥之恩,剧中是作了淡化处理的,这一点,与《说苑》等不同。
《说苑》中,韩厥与屠岸贾之间,没有什么私人间的恩怨纠葛,而在此剧中,韩厥“佐于屠岸贾麾下”,“是屠岸贾门下人”,虽然没有受屠岸贾恩泽的事实,但屠岸贾委以守门的重任,这本身就是一份极有分量的信任,就广义来说,这也是一种恩泽。
剧中的韩厥,他所着眼的,并不是他与赵、屠岸二氏私人间的恩怨纠葛,而是“赵忠而屠岸奸”的事实。
第一折中,他屡次谴责屠岸贾的所作所为,称屠岸贾为“贼臣”,而称赵氏为“忠孝”,为“贤人”。
程婴求他放走自己和赵氏孤儿,大段说词之中,强调的是“赵盾晋室贤臣”。
及其家族被“心生嫉妒”、“横行独步”、向晋灵公进“谗言”的屠岸贾残害的事实,这些更坚定了他站在赵氏一边的信念,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此,在韩厥身上,体现出了重忠奸甚于重恩仇的观念。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赵氏孤儿故事,史籍所载,是重恩仇,此剧所演,重恩仇,但更重忠奸。
也就是说,从史籍到此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完成了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
此剧在艺术上最为值得称道之处,乃是善于渲染惊险气氛。
救孤是全剧的主要部分。
其事本身,于救孤一方,危险性极大。
其危险性,又集中表现在“程婴携孤出门”和“公孙受刑”两大关键之处。
作者抓住这些关键之处,设计情节,掀起一个又一个波澜,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的心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这就是戏剧效果。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些情节,观众可以逐步窥见剧中人物的心理及其变化,由此可以一步步地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更深刻、更真切地感受人物、了解人物,而这样一个过程中,观众的心理,又始终被剧情所引导,感受惊险的气氛和悲壮的气韵。
如程婴将赵氏孤儿藏于药箱内,从赵府出门,韩厥问了他几个问题,程婴如实回答,此后,又有以下情节:韩:你这箱儿里面甚么物件?程:都是生药。
韩:是甚么生药?程:都是桔梗、甘草、薄荷。
韩:可有甚么夹带?程:并无夹带。
韩:这等你去。
(程婴做走,韩厥叫科。
)韩:程婴回来,这箱儿里面是甚么物件?程:都是生药。
韩:可有甚么夹带?程:并无夹带。
韩:你去!(程婴做走,韩厥叫科)韩:程婴回来。
你这其中必有暗昧。
我着你去呵,似弩箭离弦;叫你回来呵,便似毡上拖毛。
程婴,你则道我不认你哩!韩厥两次放程婴离开,又两次将他叫回,一弛一张,弛而再张,将紧张的气氛步步推进,也反映了韩厥此时复杂的心理及其变化。
这种复杂的心理,我们可以作多种揣测,当时,观众也大有揣测的余地。
韩厥清醒地认识到“赵忠而屠岸奸”,思想上、感情上,是站在赵氏一边的。
他知道程婴曾受赵氏之恩,极有可能将赵氏孤儿放在药箱中夹带而出,因而他不检查程婴的药箱,就放程婴离开,这无疑也是助程婴救赵氏孤儿。
但是,就隶属关系而言,就其“下将军”的身份而言,就屠岸贾所委任务而言,他韩厥应该站在屠岸贾一边,履行自己的职责。
从这一方面来说,他就不能让有重大嫌疑的程婴离开,所以叫程婴回来。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心理上的这种激烈的矛盾,就外化为在短时间内一会儿放程婴、一会儿又将程婴叫回来的矛盾行为,形成了戏剧悬念。
当然,韩厥此时的复杂心理,我们还可以作别的揣测。
他思想上、感情上站在赵氏一边,职责上属于屠岸一边,这一点是肯定的,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就可能派生出更为复杂的心理。
他放程婴离开,也许是为了避免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
他也知道,赵氏与屠岸贾的矛盾发展到这一步,赵氏孤儿无疑成了矛盾的焦点。
如果他发现了程婴夹带的赵氏孤儿,那么,赵氏与屠岸之间在这一阶段斗争的胜负,赵氏家族复兴的希望和彻底覆亡,就完全取决于他韩厥的选择。
此举何等重大!选择助赵氏,与其职责相违;选择助屠岸,与其思想、感情相违。
可是,他必须在此二者中作出选择,绝没有其他的选择,也不存在回避选择的可能。
他害怕面临这样的选择,因此,他害怕自己发现赵氏孤儿,也正因为如此,他明明知道程婴很可能把赵氏孤儿藏于药箱中,还是放程婴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