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无声胜有声_为_蝇王_中女性缺席正名

合集下载

《蝇王》中女性缺场浅析

《蝇王》中女性缺场浅析

能将《 王》 蝇 中的 女 性 缺场 简 单 的归 类 为 沙 文 主义 的体 现 。 相
反。 它具 有 更 加深 远 的意 义 。
者 在 刻 画 人 物形 象 的时 候 深 思熟 虑 , 心 良苦 。 我们 都 知 道 用 人 物 的功 能 之 一 便 是 展 开故 事 情 节 , 显 主 题 , 以 对 荒 岛 彰 所 文学 作 家 来 讲 。用 有 限 的 人 物 诠 释 所 要 表 达 的 内涵 的 确 具 有 挑 战 性 。他 们 必 须 忍 痛 割爱 , 留 自己心 目中最 最 恰 当 和 保 合 适 的人 选 来 撑起 整 个 故 事 脉 络 。 传 统 荒 岛 文学 隶 属 男 性 文 学 的 说 法 似 乎 也 有 一 定 的 道 理。 几乎 所 有早 期 荒 岛文 学 都在 传递 这 样一 个信 息 : 性是 绝 男 对 的 主 导 。 们 无 所 不 知 、 所不 能 , 他 无 即便 流 落 荒 岛也 能 凭 借 自己的智 慧 和 勇气 实 现荒 岛变 乐 园 的奇迹 。 反 , 些 作 品 中 相 这 鲜 有 女性 角 色 , 有 也都 是 些无 足轻 重 的小 人 物 , 用 无 即便 其作 非是为了凸现男主人公的能力 和伟大 。 相比主人公 。 这些女性 角色 显得 那 么苍 白 . 庸 . 平 有些 甚 至没 有个 像样 的名 字 。 要 想 找 出这 种 现 象 的 原 因所 在 必 须 将 作 者 与 其 所 处 的 社 会 、 化 背 景 结 合 起 来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来 看 。 学 作 品 中 文 文 的女 性 缺 场恰 恰是 女 性 在 现 实生 活 中受 压 抑 的 反 映 。 她 们 无 法 享 有 应 得 的权 利 因而 也 无 法为 赢 得 平 等而 奋 斗 . 渐 被 渐 排 除 在 社 会 活 动 之外 。如 此 恶 性循 环 , 性 变 得 越来 越 具 有 女 依 赖 性 和 顺 从 性 。如 果 说 经 济 是女 性 缺 场 的实 质 原 因 , 文 那 学上 的体 现 则 称 得上 是 这 种 恶 性循 环 的 因果 产 物 。首 先 , 女 性 在 经 济 上 的依 赖 性 决 定 了 她 们 不 能 享有 自由 受 教 育 的 权 利, 这使得文坛 中女性作家的数量少之甚少 , 么文学作品 那 中 的女 性 缺 场 和女 性 角 色 的 扭 曲也 不 足 为奇 了 。 在 相 当 长 的一 段 时 间 . 性 都 被 视 为 “ 二 性 ” 是 比 男 女 第 . 性 低 劣 的 性 别 。或 许 从 《 经 》 播 之 初 , 们便 形 成 根 深 蒂 圣 传 人 圊 的观 点 , 性 是 源 自男 性 的 一 部 分 , 们 自然 而 然 要 依 附 女 她

从他者伦理探析《蝇王》之叙事

从他者伦理探析《蝇王》之叙事
叙事伦理研究在国内取得很大的理论进展,其中集大成者有伍茂国所著《现 代小说叙事 伦 理 》, 该 书 系 统 探 讨 了 中 西 方 对 叙 事 伦 理 的 研 究 发 展。 刘 小 枫 在 1999年所著的哲学随笔《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是“汉语学界研 究现代性叙事伦理的第一 部 著 作 ”(王 鸿 生,2008:1)。 刘 小 枫 (2004:10)把 现
现阶段 批 评 界 就 叙 事 伦 理 做 出 了 各 种 批 评 实 践, 詹 姆 斯 · 费 伦 (JamesPhe lan)将其归纳为两种:一种为“由外到里”,即以某一或几位思想家的伦理系统为 纲分析文本,如纽顿基于列维纳斯哲学的叙事伦理分析;另一种为“由里到外”, 即从文本中重构出其伦理价值系统(唐伟胜,2007)。
7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 第 5期
二、叙事伦理
叙事伦理作为后经典叙事理论考察文本叙述的一个新角度,不同于传统的伦 理批评。文艺之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关乎伦理的,他在《修辞学》中将美定义 为善:“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朱光潜,2003:82)。传 统上伦理总是作为一套既定的道德原则出现,评价小说主要看小说是否在这种既 定的伦理框架中运行,扬善抑恶。二十世纪初形式主义、新批评的兴起使得伦理 这种文本外因素被淡化而凸显文本自身的艺术价值,直至八十年代,伦理因素重 新得到重视,其中韦恩·布思(WayneBooth)反思其同事保罗·摩斯(PaulMoses) 对文学经典《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种族歧视的指责,并著书《我们所交的朋 友:小说伦理学》(TheCompanyWeKeep:AnEthicsofFiction),重新审视伦理批评 的重要性。他扩大了伦理批评的内涵,考察整个叙事过程中作者与读者间的相互 作用,提出伦理批评“试图描述故事讲述者的信念与读者或聆听者的信念之间的 相遇”(Booth,1988:8)。叙事伦理研究比伦理批评更进一步,探讨文本通过何 种方式将其伦理观点传达至读者。亚当·桑查瑞·纽顿(Adam ZacharyNewton)在 《叙事伦理》(NarrativeEthics)(1995)中对叙事伦理的定义和机制作出了详尽的讨 论。他立足于法国哲 学 家 伊 曼 努 尔 · 列 维 纳 斯 (EmmanuelLevinas)的 他 者 哲 学, 认为十九、二十世纪小说“在不少明显的方面与列维纳斯所形容的伦理遭遇相吻 合”(Newton,1995:13),并援引列维纳斯“所说 /言说”的二分论来说明小说叙事 过程中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等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所说”是指“被 固化的言谈内容”;“言说”指“动态的言语行为本身,它指向原初的意指性活动, 且不可被约化成能通过符号理解的概念”(林懿,2016)。“言说”相当于热拉尔· 热奈特(GérardGenette)叙事三分模型(故事、叙述话语、叙述行为)中的叙述行 为。据此模型纽顿也把叙事伦理三分为:讲述伦理(narrationalethics)、表达伦理 (representationalethics)、 阐 释 伦 理 (hermeneuticethics)。 他 认 为 “叙 事 即 伦 理 ”, 文本与读者、叙述者与受述者、作者与人物相互遭遇、相互影响、相互负有责 任,不仅读者在解读、评价、交流文本过程中得到自我改造,文本也不断通过他者 而完成自身意义的建构(Newton,1995:13,11)。

论_鲁宾逊漂流记_和_蝇王_中的女性缺席

论_鲁宾逊漂流记_和_蝇王_中的女性缺席

第19卷第2期2006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L I B ERAL ARTS E D I TI O N ) Vol .19No .2Mar . 2006论《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段汉武(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文章运用了文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女性缺席的现象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评析,认为作品中女性的缺席不仅体现着笛福和戈尔丁不同的女性观,而且体现了孤岛文学特征,深化了主题意义,使人物形象得到了更为生动的塑造,并构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叙述艺术。

关键词:《鲁宾逊漂流记》;《蝇王》;女性缺席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6)02-0034-05 收稿日期:2005-10-26 作者简介:段汉武(1966-),男,河南洛宁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为世界孤岛文学中的精品,《鲁宾逊漂流记》(Robins on Crus oe,1719)和《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象,学者们从人物形象、主题意义、叙事技巧、殖民主义、神话原型、心理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之进行阐释和评价。

国外学者雷莉(Patrick Reilly )和国内学者于海青等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蝇王》的研究,更使人们读来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雷莉只是关注到了《蝇王》中女性缺席这一现象,于海青也只是从男权主义角度进行了评说,两者并没有对这一现象进入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因此,笔者试图就这两部作品中女性缺席这一现象进行新的解读和评析,。

一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告诫我们:“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1]这里,让我们首先听从大师的忠告,简要回顾一下笛福(Daniel Def oe,1660?-1731)和《鲁宾逊漂流记》以及戈尔丁(W illia m Golding,1911-1993)和《蝇王》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He kindly stopped for me-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And Immortality.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被公认为其中最为出色的诗歌之一。艾伦·塔特(Allan Tate)等许多评 论家对这首诗都称赞有加,极为推崇,认为“诗歌写得完美无缺”
(一)语音偏离 在这首诗中,艾米莉·狄金森打破古典主义诗歌的格律的传统,创造了 独特的抑扬格四音步与抑扬格三音步相间,取得了强有力的音乐效果。 除了第四诗节,其他诗节的第一行与第三行都是八音节四音步,第 二行与第四行都是六音节三音步。抑扬格的运用使得诗节奏强弱明 显,有其独特的音乐美。
我们慢慢驱车他知道不急而我也挥去了我的工作和安逸缘他彬彬有礼我们经过学校值课间休息孩子们围成圆环打逗游戏我们经过农田凝望五谷我们经过落日ratherhepassedusdewsdrewquiveringonlygossamermygownmytippetonlytullewepausedbeforescarcelyvisiblegroundsincethentiscenturiesandyetfeelsshorterthanfirstsurmisedhorsesheadsweretowardeternity确切地说是他经过了我们那露水引来了冷颤寒气因我的女礼服仅为纤细的薄纱织物我的披肩不过是绢网而已我们暂停于一幢建筑物前它看上去好似一片地面隆起那屋顶几乎看不见宛如飞檐装饰着大地自那以后若干个世纪可还是感觉比那天短我第一次猜测到那马头是朝向永恒之地这首梦幻般的诗歌描写了一位女子坐上了停下来等待她的名叫死亡的绅士的马车随行的还有永生

_蝇王_的女性主义解读

_蝇王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46卷 第3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46 No.32006年5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 (Socia l Science)M ay.20065蝇王6的女性主义解读王卫新(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长期以来,5蝇王6被国内学术界视作20世纪的男性经典,戈尔丁也被冠以男性中心主义的罪名。

然而,仔细阅读文本却有相反的发现:虽然5蝇王6以女性缺席为背景构建文本,但其整体结构却呈现女性写作的特征,是一部旨在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本。

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阈中,5蝇王6可以被阐释为/菲勒斯文化确立)))女性诱惑与挑战下男性的恐惧与分裂)))菲勒斯文化崩溃0之历史进程。

女性写作特征的挖掘可以消解将作家性别等同于文本性别的批评定势,给5蝇王6的人性恶主题以及叙事结构重释带来一线光明。

关键词:戈尔丁;5蝇王6;女性缺席;菲勒斯文化;女性写作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3-0102-05 收稿日期:2006-01-01作者简介:王卫新(1969-),男,河北丰润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

长期以来,5蝇王6被国内学术界视作一部20世纪的男性经典,视作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反女性主义的产物,戈尔丁的其他几部作品如5继承人6、5品彻#马丁6也被冠以男性中心主义的罪名。

然而,仔细阅读文本却有相反的发现:虽然5蝇王6以女性缺席为背景构建文本,但其整体结构却呈现女性写作的特征,是一部旨在颠覆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现代文本。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的写作理论,将5蝇王6中英国孩童的荒岛生活经历阐释为/菲勒斯文化的确立)))女性诱惑与挑战下男性的恐惧与分裂)))菲勒斯文化的崩溃0之历史进程,并据此纵深挖掘女性文本构建的深刻含义。

一、作家性别与文本性别国内学术界之所以将5蝇王6视作男性经典,是与戈尔丁小说中的女性缺席现象分不开的。

“无声”的呐喊

“无声”的呐喊

“无声”的呐喊作者:袁秋梅李忠霞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女性一直是多丽丝·莱辛作品中最为活跃的形象。

莱辛在她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从不同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无名的新时代女性,在面对三个极力想引起她注意的男性时,以别样的“呐喊”方式捍卫自己的女性权利的故事。

小说虽短小精悍,却蕴藏了莱辛的新女性主义独立意识,饱含了莱辛对两性关系、阶级关系以及女性话语权的审视和深思。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两性关系 ;女性话语权引言有着“英国文坛常青树”和“英国文学老祖母”之称的多丽丝·莱辛,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时,她也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获奖者,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她的成功是一种必然,早在1950年,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的出版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五个月内重版了7次。

[1]正如莫拉维亚所描述的那样:短篇小说表现的世界要比长篇小说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姿。

《屋顶丽人》发表于1963年,这篇小说文笔清快,描写细腻,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

通过对三个不同年龄的修房工以及一位不知名的屋顶丽人的描写,一系列心理活动和语言技巧的运用,阐述了莱辛独特的女性观、女性话语权以及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一、对两性关系的审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当时社会中的一名普通女性。

关于她的描述,大部分篇幅都是对其肢体语言的描写,但恰恰是这种表达方式产生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不管那三个男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想引起她的注意,她都不予理会,最多“沉着脸看了他们一眼”,或是“皱着眉头消失了”。

但即便是这样,从文中也可以看出长久以来女性处于“第二性”的地位普遍且持久。

年轻的汤姆在文中话很少,但是对他的一系列的心理描写、肢体语言描写,暗示了他对这个女人极大的幻想和强烈的占有欲。

当哈里笑着调侃斯坦利:也许他的妻子此时此刻也正在晒太阳呢,斯坦利回答“决不可能”,“我老婆要是像那样躺着给人看,我就立刻制止她”,这表明在男性的意识里,女性在社会的性别秩序中一直充当了一系列固定的角色,而当女性拒绝接受这些角色时,就必然遭到社会的歧视与排斥。

《蝇王》中被忽视的女性意象分析

《蝇王》中被忽视的女性意象分析
De c . 2 01 6
( 蝇壬 中被忽视的女性意象分析
李 萌 马笑清
咸阳 7 1 2 0 8 2 )
( 西藏 民族大 学 ,陕西

要 :文章运用 了文本分析和精神分 析的方法 ,对戈 尔丁的代表作 《 = 虫 黾 王》 进行 了解读 。认 为在
貌似缺乏女性角色的小说 中有一些不能被忽视 的女性意象 ,正是这些意象反映 了戈尔丁独特 的两性观。 关键词 : 缁自 王》 ;戈尔丁 ;女性意象 ;两性观
。 收 稿 日期 :2 0 1 6—0 9 —1 1
作者简 介 :1 . 李 萌( 1 9 8 2一 ) ,女 ,陕 西商洛 人 ,西藏 民族大 学讲师 ,主要从 事英 国文学研 究 :2 . 马笑 清
( 1 9 8 2一 ) ,女 。甘肃庆阳人。西藏 民族大学讲师 。主要从事西方文化研 究。
1 9 5 4 年 ,威廉 ・ 戈尔丁其最重要 、最具影 表面上对于女性角色设置上的排斥 ,实则反应 响力 的代表作 出版 了哪 ,此 书不仅成 了戈尔丁对两性关系之间的深刻理解 。本文通 为 了大学校 园里的畅销书 ,还被尊为 “ 英国当 过对这些隐藏小说 中的女性意象进行深层次的 代 文 学 的典 范 ” 。1 9 8 3年 ,戈 尔 丁 因此 书获 得 分析 ,来 揭示 戈尔 丁在 这 部小 说 中被 忽视 的两
第2 5 卷第 4期
2 0 1 6年 1 2 o u na r l o f Di a n x i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2 5 No . 4

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 了分析 。而由于二战后女 在荣格确定 的几种原 型中,母亲原型指 自然和 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到来 ,这部小说也时 本能的生命 。 “ 山川草木 ,禽兽花鸟 ,母亲的 常遭受女权主义者的猛烈抨击 ,甚至赋予戈尔 原 型 似乎是 无处 不在 的。 ”翻 在所 有 这些 自然 意 丁 “ 沙 文 主义者 ” 的头衔 ,因为整 部 小说 中女 象 中 , “ 水 ”是 普 遍被 认 为具 有 女 性 属 性 的 , 性的缺席 。但 正如英 国文 学批评家伊 文斯所 象征母亲和生命 。当这群被遗落的孩子们来到 说, 嘿王》 是一部关 于恶的本性和文 明的脆 荒 岛时 ,海 滩水 潭 以一种 平 静 的 、包容 的姿 态 弱性的哲学寓言式 的小说 。小说 中的人物 、情 拥抱了他们 。 “ 水比他的血还暖 ,拉尔夫就好 节和环境描写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某种象征性 。 像是 在 一个 巨大 的浴 缸里 游泳 。 ”m T . k 给 了他 们

探析_蝇王_中女性缺席的合理性

探析_蝇王_中女性缺席的合理性
相比之下, 赵婉清 ( 2004: 33 ) 对 5蝇 王 6中 女性缺 席 做了全面深刻的研 究。她把 5蝇王 6与 英国荒 岛文学 史 联系起来, 并用弗洛伊德的心理 分析法重新 审视分 析小 说文本, 指出女性缺席强化了人 们对小说结 尾男孩 获救 的疑问。孩子们在一个没有女性的世界中 / 获救 0, 他们 只可能存活一 时, 男 性自 身无法 生育, 人类 社会 迟早 会 因为女性的缺 失而 毁灭。 赵婉 清花费 了不 少心 血分 析 小说的结尾部分, 指出那位军官 本质上是个 虚假的 救世 主, 但她仍然遗 漏了 一个 问题, 即男孩 们是 否会 永远 生 活在一个没有 女性 的世 界里。 科幻小 说中 女性 甚至 全 人类都可能消失, 但是生存常识 使人们认为 这种情 况决 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2009年 9月 第 17卷 第 3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 rnal of X i. an In terna tional S tudies Un iversity
Sept. 2009 V o.l 17. N o. 3
探析 5蝇王 6中女性缺席的合理性
邵可进
( 西安外国语大学 高职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 70#
性罪恶, 处境危 险。我 相信 这些 宗教 说辞, 陈 词滥 调本 身就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更别说若有 人将其奉 为信仰狂 热追求, 那结果肯定出人意料 0, 但是鉴于战 争心态的影 响, 读者不应简单地将 5蝇王 6中男孩们堕落 的原因归为 人性恶, 而应在阅读该小说时谨记在故事场景 ( 荒岛 )之 外, 世界还处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跳 伞员的 尸体透漏 了一丝战争的痕迹, 小说结尾由乘 着巡洋舰、身着制服、 携带枪支的海军军 官解 救孩 子也 提示 读者 世界战 争的 现实存在, 而这样的背景设置很大程 度上源于 戈尔丁的 战争经历。因为二战期间戈尔丁曾在 海军服 役, 这段经 历对其人生 观 产生 了 深刻 的 影 响, 他 由 此变 得 消 极悲 观。 / 回想五年服役 期间结 识的 好人, 我突 然醒悟 人会 有多坏。那五年中我见识了很多事, 知道即便 / 好人 0也 会做恶, 他们当时的行径与纳粹分 子毫无区 别。他们也 是正常人, 只不过当时的宽松环境使 身上潜伏 的邪念释 放出来罢了。0 ( O lsen 2000: 18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v.2007Vol.9,No.6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9卷第6期收稿日期:2007-05-24作者简介:于开颜(1957-),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此处无声胜有声———为《蝇王》中女性缺席正名于开颜,朱利娟(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二战后世界文坛颇有份量的一部小说。

小说因女性角色缺席而历来颇受争议。

女性缺席实际上是英国荒岛文学的一大传统,《蝇王》并未冒天下之大不韪。

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人性之恶———也为女性缺席留取了可商榷的空间,而小说结尾则从另外一个侧面暗示了女性缺席只是表面现象:正是女性缺席突出了其在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关 键 词:《蝇王》;女性缺席;人性;脱衣求真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7)0620548204《蝇王》于1954年出版。

在费伯出版社接受出版之前,戈尔丁曾遭到多家出版社的拒绝,但小说一面世,立即在英国本土以及欧美文坛引起轰动。

该小说更是为威廉・戈尔丁在1983年捧回诺贝尔文学奖加上了最重的一块砝码。

威廉・戈尔丁和他的《蝇王》无疑为痛失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D.H.劳伦斯等文学巨匠的英国文坛挽回了些面子。

小说通过现代寓言形式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讲述了一群英国男孩在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社会的太平洋珊瑚岛上渐渐蜕化为野蛮人的故事。

小说自问世以来,特别是威廉・戈尔丁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起了国内外批评家的广泛关注。

他们从历史、宗教、心理、神话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诠释。

也有批评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作品中女性缺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女性缺席是男性作家对女性角色的压制。

本文通过对英国荒岛文学传统的考察和对小说表现主题———人性之恶———及结尾的剖析,解释女性缺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为其正名。

一、女性缺席英国荒岛文学传统女性缺席在英国荒岛文学中并不罕见,《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珊瑚岛》等经典荒岛作品中,很少有生动鲜活、光辉高大的女性角色,女性形象大多数都是干瘪和琐屑的,仅仅作为一个路人甲,附庸于男性角色。

这实质是一种“隐性”的女性缺席。

而女性缺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则归功始于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及其衍生物———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文坛产生了巨大的震颤,“摇撼了以男人为准绳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整个学术界”[1]。

女性文学以高昂的姿态迅猛发展,而很多男性作品遭到了女性主义批评猛烈的炮火攻击,女性缺席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针对男性作家对女性角色的压制的分析不无道理,但在女性解放运动之前,女性在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都是处于劣势地位,女性的生活基本附庸于家庭方面,即使是上流社会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也仅仅是男性社交生活中的点缀品。

所以女性自然就缺少了海上遭遇风暴而翻船和流落荒岛的机会,缺席于荒岛文学作品也就可以理解。

如果说女性缺席是男性作家对女性角色的压制,那么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如实地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地位。

荒岛文学的另一传统就是:重返人类文明社会。

冒险、奋斗、智慧、乐观是英国荒岛文学的主旋律,表现了人类挑战自然、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强势地位在文学作品中的代言人。

《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在小人国的“英勇”行为,树立起了人类光辉高大的形象。

《珊瑚岛》中杰克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和勇敢则是维多利亚式乐观的具体阐述。

他们通过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人类的大智大勇、奋力拼搏和努力向上的精神。

只是一场表演,大幕落下,他们又回到了其原有的社会生活。

或者说只是一次旅行,他们最终的目的地是人类社会。

既然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而非移民,“老婆”和“女儿”安置在家免受旅途劳顿也可以理解。

只是这样的体贴和妥善安排并没有征得女性的同意。

若干年后,觉醒的女性大声地喊出她们的感受和不满。

《蝇王》刚好赶上了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所以女性缺席这一荒岛文学传统招来了最强的批判声。

批评家莱利(Patric Reilly)在其专著《蝇王:父与子》中就曾尖锐地指出:“蝇王有父亲和儿子,却没有母亲和女儿。

”莱利认为女性缺席是戈尔丁“一个骇人的省略”,并质疑戈尔丁作为一个作家的资格,“一个作家省略了如此不可缺少的成分,怎么还能冠以作家的头衔”[2]。

国内学者于海青在其《“情有独钟”处———从〈蝇王〉的杀猪“幕间剧”说开去》中将《蝇王》的女性缺席诠释为男性作家对女性角色的人性压制,并将其定位为二战后男性文本的经典,认为其隶属于“一场排挤或压制女性的阴谋”的文学史之列[3]。

实际上《蝇王》是戈尔丁对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的经典之作《珊瑚岛》的一次“恶搞”。

所以《珊瑚岛》是解读《蝇王》不可缺少的一个注脚。

《珊瑚岛》出版于1885年,是一部广为流传的通俗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小说讲述了三个英国小孩杰克・马丁、彼得・金、拉尔夫在太平洋一个珊瑚岛上的冒险故事。

18岁的杰克带领彼得・金和拉尔夫利用自己的勇气、才识和领导才能在荒岛上搭窝棚、做工具、找食物、斗鲨鱼,救助受欺凌的土著人。

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等来了救援,重返人类文明社会。

小说轻松明快,充满了孩子们的童真、智慧和冒险刺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属于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

但是当戈尔丁准备写《蝇王》的时候,此时的大不列颠已非彼时日不落帝国,人事全非。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已成追忆,战火中坍塌毁坏的不仅仅是伦敦的高楼大厦、乡下的农场庄园,还有自维多利亚时期以来那种乐观的信念和整个价值体系。

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疤久久不能愈合,旧的价值体系崩溃以后剩下的是迷茫和怀疑,人们努力地反思战争的罪恶,探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性的善恶。

《蝇王》基本采用了《珊瑚岛》的故事框架,却构建了一个严肃沉重的故事。

主人公同样是杰克和拉尔夫,故事也发生在太平洋的一个珊瑚岛上,很多故事章节也是互相照应,如搭窝棚、勘察地形、猎野猪等。

在《珊瑚岛》中,巴兰坦并没有对女性角色进行明显的所谓“压制”,但小说中三个女性土著俘虏并非是一个立体的饱满形象,并不能充当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充其量不过是路人甲乙丙而已。

戈尔丁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将之极端化,《蝇王》中除了那头被猎杀的母猪之外,不存在女性甚或是雌性的生命体。

与其说女性缺席是戈尔丁对荒岛文学这一传统的不假思索的继承,不如说是他刻意为之。

荒岛这一特定的故事背景为《蝇王》中女性缺席加上了合理的注脚,而戈尔丁的另一番用心良苦在于“脱衣求真”(disrobing)[4]的写作策略。

这主要是服务于《蝇王》所要表现的主题———人性之恶。

二、女性缺席“脱衣求真”的写作策略脱衣求真是戈尔丁惯用的写作策略,通过将主人公隔离于一个封闭的空间,飘然于一切社会、文化、道德之外,展现出其本来面目,从而服务于主题表达。

《蝇王》通过现代寓言的形式探讨了人性之恶的问题,小说的时间是未来某次核战争期间,故事发生在太平洋上一个美丽富饶的环珊瑚岛上。

一群英国孩子在一次疏散中因飞机失事而被困于海岛,远离大人的各种束缚和制度的约束,他们发现这个海岛是如此的美丽,“像在书里一样”,“这是我们自己的海岛,它太棒了,在大人来带我们回家之前我们要玩个痛快”[5]32。

但是聪明的猪仔让孩子们逐渐认清了他们的处境,在拉尔夫的带领下他们开始着手安定下来,等待救援。

现代文明社会的准则被复制到岛上。

幸运地得到海螺的拉尔夫被推选为首领,而桀骜不驯的唱诗班领头杰克则屈居第二。

他们召开会议,明确分945第6期 于开颜等:此处无声胜有声———为《蝇王》中女性缺席正名工,勘察地形,搭起窝棚,生起篝火,采摘野果充饥,制定规则———包括大小便的地方。

在这与外界隔离的小岛上,孩子们的生活似乎正向着好的方向前进:只要有船经过,看到他们的篝火信号,他们就能获救。

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的确有船经过,但却在他们的篝火熄灭的时候。

错过了获救的机会,必然得有人为篝火的熄灭承担责任。

杰克对于承担这个责任显得很为不满,因为他之所以离开火堆是因为他想打猎吃肉。

矛盾就此产生。

一群曾经共同努力寻求获救的孩子被分成了两个帮派。

拉尔夫、猪仔、西蒙和一些小孩继续他们构建文明制度的努力,生起篝火,期待获救。

而以杰克为首的唱诗班孩子和一些希望能吃上肉的孩子则跟随杰克身居洞穴,以打野猪为生,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在冲突中,西蒙、猪仔先后丧生,小的孩子陆续被拉到杰克的“野人”队列。

最后疯狂的杰克为了抓住躲在密林中的拉尔夫,一把火烧毁了整个小岛。

在熊熊大火中,拉尔夫的救星出现了,一个开着巡洋舰的军官及时的出现阻止了更大悲剧的发生。

孩子们获救了,但是拉尔夫却流下了悲伤的眼泪,因为他发现了人性的丑陋和肮脏。

对人性之恶的研究一直在《蝇王》的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蝇王”取名于《圣经》中的典故。

希伯莱原文为Baal2zebub,意即“苍蝇之王”或是“魔鬼”。

戈尔丁借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人性中的恶,在《蝇王》中,流落荒岛的孩子们出于对所谓的怪物的恐惧,将一根长矛立于地上,顶端挑着一颗野猪头,既充当偶像,又充当贡品。

由于猪头腐烂,上面爬满了苍蝇。

于是“蝇王”二字也就名副其实了。

“蝇王”是孩子们所惧怕的野兽的具体化,它是恶的化身,它存在于每个孩子的心中,是每个人的一部分。

“先知”西蒙曾经隐约地意识到“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5]91。

而在他与“蝇王”的对话中,“蝇王”自称为野兽,它向西蒙坦言,它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没有人会帮你的忙,只有我。

而我是野兽……。

别梦想野兽会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

”[5]151戈尔丁通过“蝇王”这个意象深刻挖掘了人本性中的恶。

为了充分表现这样的主题,戈尔丁可谓用心良苦。

戈尔丁精心设计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远离人类文明社会的荒岛。

他将《蝇王》中孩子的年龄进行了低龄化处理,在《珊瑚岛》中杰克18岁,拉尔夫和彼得・金分别为15岁和14岁,而《蝇王》中最大的杰克也不过12岁。

戈尔丁对年龄的处理显然另有用意。

孩子是最纯洁的,也是最危险的。

恩格斯曾经断言:“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6]而对于人性中兽性的压制则来自于内在的理智和外界的道德规范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