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1)
街巷空间及案例专题研究精品

街巷空间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即物质 形态和行为形态。物质形态就是指街
巷的空间形态,二而行为形态自然与
行为主体人密不可分。 街巷空间研究
锦绣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街巷空间物质形态
街巷空间作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它的形态由简单的线性空间向空间网络形态发展。 节点—即不同辐射能力的吸引点,如巨型综合体、综合体密集区、活动广场以及街巷中的活动设施 、 甚至是各种活动的内容等。 形态构成要素—界面、领域、通道、标志、设施。
随着历史的进步,街巷具有路径的空 间形态越来越多样、节点的层级越来
越丰富的趋势。
街巷空间研究
锦绣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传统街巷空间之形态特色
空间布局——因地制宜,依照特定的自然山水条件,可以形成有“街—民居—河”、“民居—河—民居 ”、“河—街—民居”以及“民居—街—民居”等不同的空间布局形态,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各种生活场 景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的生活画面;
锦绣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街巷空间研究
2014.09
街巷空间研究
锦绣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街巷空间研究
研究内容
空间概念 构成要素 物质形态 形态特色 空间特征 行为主体 古镇案例 现代城市街道 西方传统街巷 研究总结
街巷空间研究
锦绣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街巷空间概念
街巷与街道— 街巷是我国传统对街道的一种称谓,是对“大街”和“小巷”的统称; “大街”和“小巷”只是由于尺度不同而产生的两种说法,它们都属于街道的范畴。 街巷空间概念—由两旁建筑与地面等物质要素组合成街道的基本空间框架,结合人的行为活动而形成的 具有综合功能的空间。
街巷空间的尺度受其行为主体的使用 功能和交通工具的限制,如商业功能 主体的街市,宅间联系的巷道等,其 尺度大小不一。
传统民居建筑审美的三个维度

应作如是观。民居建筑美来源于民居建筑的审 美属性,取决于人对民居建筑的审美需要,产 生于人对民居建筑的审美活动。 概括起来说,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 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诚 然,作为一种价值,建筑美并非实体性的存在 物,不等于可观可触、可居可用的具体的建筑 物;但是,建筑美的生成始终离不开建筑的某 种特定的物质构成形式,或造型风格、或空间 组合、或环境景观、或节奏韵律,等等。正是 着眼于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物质构成 形式及其审美属性对引发审美主体的情感反应 的不同,以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时空序列特征, 我们可以将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划分为建筑造型 美、建筑意境美和建筑环境美。 之所以说,造型审美、意境审美、环境审 美体现了民居建筑审美的历时性特征,是因 为,“建筑审美活动及其规律表明,首先作用 于人的审美感官以致激起审美观照的是建筑的 外观造型及其风格。”[1]在民居建筑审美活动 中,往往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民居建筑造型最 先激发人们的审美欲望和审美兴趣,而主体的 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在建筑意境审美和建筑 环境审美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也就是 说,在民居建筑审美活动中,人们对民居建筑 的物质形式的情感关注的重心总呈现出从造型 到意境再到环境的时空序列的。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说,造型审美是民居建筑审美的第一个维 度。 就传统民居建筑而言,造型审美主要集中 在单体建筑的造型风格上。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造型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世界其他各国无 与伦比的,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其他建筑类
传统民居村落或街巷的建筑造型虽然不及单体民居建筑造型那样灵活多样丰富但其通过独特的布局处理和巧妙的空间围合而创造的组合风格空间意象和建筑韵律总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无限的审美遐想从而标志着传统民居街村建筑审美的实质性开始
82 建筑论坛 Architectural Forum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09.6
简谈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

简谈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北宋的城市布局完成了由封闭式里坊制向开放式街巷制的转变,街巷在城市结构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街巷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空间。
街巷中的社会生活更为丰富,成为最能反映东京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很敏锐地把街巷置于非常醒目的位置,可以说是把握住了北宋东京城的精髓。
作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街巷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史学研究中方兴未艾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北宋东京街巷的结构形态做过细致的梳理。
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对于北宋东京街巷所呈现出的空间特性仍缺乏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从社会史的视野考察不同阶层和群体在街巷的各种活动,旨在探讨北宋东京的街巷空间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公共属性。
一、北宋街巷的时代特征( 一) 地标性开国之初,北宋朝廷原本是打算继续以坊名来作为开封的城市地标。
宋太宗至道元年( 995) ,“诏参知政事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
由是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云”。
但是,东京开封是由地方州城扩建改建而成,所以不像唐长安那样有一个统一整齐的规划布局。
而且,随着坊墙的倒塌,唐长安那种封闭式的界标明确的坊里结构已经淹没于纵横交错的街巷之中,时人对里坊的概念开始变得漠然,而更多的是以街巷的名称来标示地理位置。
据统计,《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共出现“街”字达139 次,“巷”字达69 次,而“坊”字则只有55次。
而这55 次“坊”字所搭配的词汇或者是“教坊”“茶坊”“内酒坊”“驼坊”,或者是“街坊”“坊巷”“坊市”,等等,竟然没有一次是至道元年所撰的八十余“坊名”。
相比之下,《东京梦华录》中有明确名称的街和巷,均分别多达30 多条。
这些街巷承载着城市地标定位的重要功能,街巷两侧分布着各种建筑和机构。
泉州古城旧馆驿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探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2)12-0096-04 收稿日期 2022-04-05摘 要 街巷空间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街巷空间的研究有助于古城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大街小巷不仅指出街巷作为道路的大小之别,还引申出其他的功能性差别。
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将街巷视为整体进行讨论,加之街巷空间演变是动态的,从而给空间的保护、改造带来迷惑性。
该文从街、巷的释义与演变入手,运用文献研读、概念辨析与样本比较等方法,对泉州旧馆驿的街巷属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旧馆驿的等级、功能与宽度三大属性的梳理,得出旧馆驿曾经为街的结论。
关键词 泉州 旧馆驿 历史街区 街巷空间 道路属性Abstract The streets and alley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alleys are helpful to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ancient city space. The big streets and small alley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difference in the size, but also extend other functional differences. In daily life, people tend to discuss streets and alleys as a whole, because the evolution of streets and alleys is dynamic, which brings confus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Starting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evolution of streets and alleys, we use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concept discrimination and sample comparison to discriminate the streets and alleys attributes by the Jiu Guanyi in Quanzhou.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three attributes of the Jiu Guanyi, the grade, function and width, a conclusion has been reached that the Jiu Guanyi was once a street.Keywords Ancient Quanzhou, Jiu Guanyi (Original post station and hotel), Historical block, Space of street or alley, Alley attributes泉州古城旧馆驿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探析Street or Alley Space of Jiu Guanyi in the Ancient Quanzhou陈 力 | Chen Li 林思达 | Lin Sida关瑞明 | Guan Ruiming如今我国建筑业逐渐步入存量时代,如何保护与活化既有空间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雨巷对古诗词的继承

雨巷对古诗词的继承雨巷,让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文学古典味道浓重的街区,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在这里可以一睹中国文化的原貌,也可以看到中国古老的文化与更加现代的文化结合的一面。
中国的古典文学虽然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当代雨巷里,却在流派、类型和旁系文学等方面继续发展和变化着。
其中,以古诗词为主要源泉的古典文学,在雨巷街区内也以不同形式继续存在和传承着。
从古老气息弥漫的廊廊开始,雨巷不断发掘和深入挖掘古老文化,用古典文学的形式表达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
其中,古诗词是雨巷文学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
走进雨巷,古诗词无处不在。
从民俗廊廊的挂毯,行人手持的咏叹调,到雨巷街头的唱楼,古诗词在传唱之中形成了一种“街调”。
在这里,古诗词不仅成为人们思想表达的标记,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雨巷里,古诗词与古人们的抒情咏叹凝聚着,以街头的形式将古老的文学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仿佛这里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生活中的情景和风景,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古诗词的传统魅力。
街头唱楼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传播古诗词,唱楼里面的歌手,演绎出古诗词的悠久文化,将古老文学的经典内容用古典的旋律和精妙的音色表达出来,让听众沉浸在历史文化中。
雨巷中,古诗词不仅可以体现古人的情怀和抒情,同样也可以以新的形式表达当今的困惑、愤怒和心情。
雨巷的歌手们将古诗词重新翻唱,以歌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让更多人能够很好的接受古诗词的传统文化,使之在时代变迁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唱楼、民俗廊廊,还是在街头,每一处都可以体会到古典文学的细腻感,从中可以感受到古诗词无处不在的历史渊源,这也是雨巷文学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千变万化的丰富性,通过古诗词的重新创作,在雨巷里更增添了文学的多样性,也让流派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这里,古诗词的发展也让新的文学种类在当代中得到良好的传承,而对古诗词的探索和挖掘,亦是当代文学不容忽视的部分。
古镇街巷空间与人类行为活动关系探究

古镇街巷空间与人类行为活动关系探究摘要:本文从街巷尺度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古镇街巷空间意象的营造进行一定的探究,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对古镇街巷空间的高宽比、灰空间以及空间的多样性对人类行为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归类与研究,为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街巷空间;空间尺度与人类活动1.古镇街巷空间与意象古镇街巷空间不仅作为供人停留的场所,同时作为人们穿行、感知、认知古镇等活动发生的载体。
在人们对古镇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其既是“道路”和“边界”的载体,也是“边界”与“边界”之间的空白。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而其对意象的营造中可通过典型的空间特点和特殊的立面特征等方式来强化【1】。
同时,古镇中街巷空间作为“边界”,承担着连接和区分2个区域的作用,对于古镇整体意象的营造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2.古镇街巷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古镇街巷空间根据不同的意向需求,其空间的尺度比例有所不同。
其并不一定遵循在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单体建筑立面观赏的需求,而往往更注重于建筑群体和整体空间的意向营造。
如在户外空间的设计中,供人穿行的原始古镇的街巷空间高宽比往往小于1:2,通常介于1:1至1:2之间甚至小于1:1,这是远远不同于城市空间围合尺度的1:2至1:3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其并没有带给人压迫感。
归其原因,主要在于古镇的街巷空间往往力求给人一种幽静隐蔽的感觉,其围合物本身其立面的划分尺度也和现代建筑有所不同,因此在古镇原始街巷空间尺度中相对缩小的街巷宽度正是适宜于古镇幽静的街巷空间整体意象的。
3.古镇街巷空间与人类行为活动3.1人流量与古镇街巷空间的关系古镇街巷空间在意象的营造中其尺度不仅仅取决于街巷尺度这一单一的维度,同时取决于在此空间中所发生的人类行为活动对空间的影响。
如,高宽比为1:1或小于1:1的街巷空间如果处于对驻足空间需求量较大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中,那么其功能需求于所营造的街巷空间将会发生矛盾,从而形成扭曲的意向。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原则与办法
3.
2 根据《威尼斯宪章》旳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老式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旳目旳是古城街区旳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旳部分。
第14页
苏州古城老式街区保护与更新旳目旳旳结识 ——真实性
真实性旳量化,体现为多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旳划分拟定。下列是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行守则(草案)对真实性旳界定: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第6页
根据《苏州市都市总体规划》旳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老式街区 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保持路河平行旳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旳水系及小桥流水旳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解决手法和老式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旳地方文化艺术老式;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旳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2 系统。
街面以“动”为特性,为沿街店铺,同步又是车辆旳重要通道, 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旳居住环境。
第19页
——苏州古城街巷
街: 苏州古城旧有旳街道宽度一般为 10 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 300-400
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旳带店民居。 苏州旳街一般有“市”旳功能,称之为街市:
第24页
3.2 苏州古城老式街区意象旳构成及其分析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旳构成分析 3、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 即中间是河道,河旳两侧是与之平行旳街巷和沿街旳民居。尽管空间尺 度较大了某些,但是由于两岸树木,栏杆,踏步,码头旳烘托,却给人
2 以亲切舒服旳空间感。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可以在延续原有旳文化功能
成都太古里的最全设计解构,无处不在的美学原理

成都太古里的最全设计解构,无处不在的美学原理本文收集整理了太古里各方面的参考资料,对动线、尺度、节点、DH比做了详细的实地调研,完成了这部关于专业的《逛街指南》。
01成都远洋太古里设计详解成都远洋太古里2018年全年零售销售额大涨22%,连续三年高增长,冠绝西南。
成都远洋太古里不管是在地产界还是设计界,整个项目受关注程度非常高。
当然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远远不止商品。
▲成都太古里平面图•城市背景与地理位置▲成都历史文化背景成都被誉为最“安逸”的城市,保留着城市最显著的人文特征,同时又是一个潮流时尚之都,成都的商业消费又非常超前,所以这个项目注定是一个融合城市人文、创意时尚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综合体。
•建筑风格与建筑立面如果其他人走到这的第一眼看到的是大品牌的商家,那设计师看的第一项是看建筑风格了。
▲太古里建筑模型整体看来,太古里的建筑风格秉持“以现代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保留了通过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再融入2-3层的独栋建筑,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格栅配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古典穿插现代的手法营造出一片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
▲太古里水彩效果图再一个,设计师会比较关注建筑与地域之间的关系。
太古里的建筑设计就存在着基本意象的思考。
例如建筑的山墙部分亦通过格栅的组合,较为抽象地回应四川当地建筑的悬山意像。
•街区规划与道路动线▲太古里规划图整体规划:快里和慢里构成的开放式、低密度街区购物中心。
当然这两条道路动线的设置,让设计师会更加注重观察不同“里”的表现风格了。
快里是贯通整个街区的主要动线,连接时尚人潮广场的潮流脉向。
慢里是围绕大慈寺的慢生活流线,定制的是惬意休闲,美食街区的生活里巷。
▲太古里快里入口▲太古里业态流线基本上太古里的业态流线属于环路型,回字形的动线路径有较好的连续性,方向感也非常明确,可形成连续不断的商业氛围。
这样的动线非常适合成都人民浪漫休闲的生活习惯。
有事没事逛逛街、在太古里漫游都显得非常安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和肌理,从而保持原有的城市特色和 城门、城墙、寺庙等城市空间要素;星
风貌,是建筑师和规划师所要解决的问 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名胜[1]。
题。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为对象,以
首先,园林、古塔以及各境 迹名胜是古城的“图”,而街坊是古城的
设计,在整合城市空间形态方面起着重 单元细胞,它是古城的“底”,对于园林
水是苏州的灵魂,以往大量水巷的填埋, 使得苏州的水乡特色不断地削弱,令人抱憾, 所以,街坊改造的过程中应尽量保存原有的 水道,并充分利用它形成丰富多彩的水上空 间。对于水巷空间可以在分析了特定街坊的 特点后,适当沿用街巷与水巷、原有水巷与 民居的关系,赋予水巷新的活力。在很多街 坊中大量采用前街后河的布局,再现“人家 尽枕河”的特色(图 3)。在 9 号街坊的改造 中,设计者对街坊内的水系进行整体设计,从 街到房、由房到河、由河生桥等安排一系列
街巷空间的古城居民生活与社会生 活的物质载体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 构。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间 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 时也使古城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 当然,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对于街巷空 间的延续也是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 得以延续的保证。
2 苏州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色
2.1 空间结构 街巷空间是最能体现苏州古城风貌
的空间形式,街巷和水巷构成了独特的 水陆并行的城市空间结构,这是苏州的 特色所在,也是城市给人的总体意象。 街坊内的巷弄和水巷划分了街坊,限定 了住宅的用地,形成“街—民居—河”、 “民居—河—民居”、“河—街—民居”以 及“民居—街—民居”等的空间布局,水 巷与街巷的不同组成也形成了特色各异 的空间形态,通常有一街一河式,两街 一河式等等,这些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各 种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的生 活画面。
2.3 空间尺度和比例 传统的街巷空间尺度和比例可以用
巷的宽度与围合它的建筑的高度的比值 来描述。芦原义信认为,当街道的宽度 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 D/H=1.5~2 时 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 亲切。而在苏州的街巷和水巷空间中, D/H 通常在 1 左右,有时甚至小于 1(图 1),但是在这种空间中行走,人并不感 觉到压抑,反而感觉很舒服,分析其原 因主要是以下几点:①街巷空间并非是 一条简单的直线,它的空间收放、丰富 的层次会时常给人以不同的尺度感,使 空间丰富而不单调;②巧妙运用光线的 折射,由于传统民居是采用白色为主的 墙面,对光线的折射较强,所以即使在 高宽比小于 1 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开 阔明亮的空间;③传统的建筑符号如门、 花窗、檐口等,在高度统一中又有着多 样的变化,对于丰富空间也起到积极的 作用。
9 号街坊是极富江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民 居建筑,保存着完好的曲折有致、尺度宜人 的街巷和河道空间。在改造的过程中,街坊 的道路交通与绿化系统组织,充分注意保持 苏州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街坊内步行系 统则尽量保持古街坊内小街小巷的原有格局 和形态,及其幽静的风貌特征。16 号街坊的 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王洗马巷、乌龙巷、凤 凰弄和吉祥弄,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风貌 带,较好的延续了原有的街坊风貌。
传统的街巷空间(包括巷道和水巷) 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它是 苏州园林的背景和依托,也是古城风貌 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
进行,这种传统的街巷空间正在不断地 家”的水乡城市特色;精美无比、各具
消失。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延续这 特色的古典园林;淡雅朴素、粉墙黛瓦
些传统的街巷空间,保持原有的城市形 的特色民居以及幽深的街巷;古塔以及
1.1 街巷空间是苏州古城风貌的重 “底”,对于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正是实
要组成部分
现了对于“图”的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苏州古城风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其次,古城的肌理主要是由街坊形
方面: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成的,街坊中建筑体量的集聚方式及密
以水、桥、民居形成的“小桥、流水、人 度直接反映了城市的肌理。街巷空间及
水平线的运用较之垂直线更易使空间产 生连续感,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 形式母题、细部装饰等方面的重复亦可以表 现界面的连续。在定慧寺巷的改造就很好的 体现了界面的连续性的特点。它以双塔为构 图中心,两侧建筑平缓而有序,界面中新老 建筑和谐共存,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
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水巷空间 序列,实现了古城以河道为中心、街巷与之 平行、建筑临水而造的独特城市空间形态的 格局。
3.2 保持街巷空间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 性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书中提 到:“一个高度可意象性的城市,应该看起来 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 听觉的注意和参与……这种城市具有高度连 续的形态,由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 连接,能够逐渐被了解[ 3 ] 。”可见连续性是保 证街巷可意象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实现 街巷空间图形化的重要手段,不连续的界面 会导致街坊肌理的模糊。
不太可能,也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我 们可以通过保留主要巷道的名称、走向及位 置,合理保留次巷道的手法来达到历史延续 的目的。如在 37 号街坊改造的过程中,保留 原有的“定慧寺、官太尉、叶家弄”等名称, 而且还结合历史建筑的保护,保留了观音弄、 张家巷等弄堂,定慧寺巷还是沿用原来的空 间走向,使人们对改造后的街坊能保留原有 认知感,实现生活肌理的延续(图 2) 。12 号 街坊的改造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原有巷道,这 种做法一方面使得街坊的肌理得以存留,另 一方面也体现了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 胡 莹 1 ,张 霖 2
(1.苏州科技学院 建筑系,江苏 苏州 215011;2.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11)
[ 摘 要] 传统的街巷空间( 包括巷道和水巷) 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街坊改造过程中, 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街巷的空间结构、界面、节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加以控制和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对古城肌理的延续,也可以 对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缝合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 [ 关键词] 街巷空间;延续;城市设计;街坊改造 [文章编号] 1 0 0 6 - 0 0 2 2 ( 2 0 0 3 ) 0 6 - 0 0 3 6 - 0 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2.4 空间节点 窄窄的街巷与丰富的街市生活共同
构成了水乡独具特色的街巷环境整体。 传统的生活方式所自然形成的街巷空间
图 1 传统巷道空间
( 资料来源:苏简亚.江南古镇.古吴轩出版社, 2002.)
图 2 3 7 号街坊改造巷道系统分析图 有着丰富的节点,如桥、牌坊、井、码 头、水埠头等构成了街坊空间中进行公 共活动的积极空间,它们也是街巷、宅 第进行空间转换的重要标志,从而形成 丰富的空间组织。在这里人们可以休憩、 交往、进行信息的传达,生活的事件就 在这些空间中发生,同时这些事件也丰
2.2 空间界面 传统街巷空间的界面具有两大特
点:连续性和曲折性。连续的界面是使 街巷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重要因
素,街巷和水巷中连续的高低错落的建 筑所形成的界面使得空间得以完整的界 定,具有较强的图形特征,与街坊中的 建筑形成图底关系。
曲折性是传统街巷空间界面的又一 特点。通常街巷不是一根直线,而是斜 线、折线或曲线,空间不断地呈现出细 微的收缩、放大或转折,其间结合水井、 牌坊等小品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只有 在走完整条巷道时,才形成直线的整体 意象,这与现代建筑中所强调的“起始 —过渡—转折—高潮—结束” 空间序列截然不同。街巷空间更注重的 是均衡状态下的变化,无所谓高潮、起 点和终点,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连续建 筑立面,在建筑的尺度、细部处理上具 有某种相似性,但在统一之中又存在着 变化,以谦和的态度向人们娓娓道来一 个个动人的生活故事(图 1) 。
“在全球化和城市迅速转变的年代, 城市本身的特征应集中体现在历史地区 及其文化之中,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因 素是历史地区的保护和延续。”这是中、 欧各国市长在 1998 年“中国—欧洲历 史城市市长会议”上所达成的共识。苏 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 年 国务院在批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确 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建设 方针,并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 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 16 字原则。而 随着苏州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保 护、保留、改造和改善过程中,如何保 护古城风貌,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规 划 师 PLANNERS
院落空间是古城肌理的组织结构,对于 建筑的集聚起到组织和驾驭的作用,原 有的古城肌理依赖于街巷空间与院落而 存在,所以要保持古城的肌理,一个重 要的方面就是要延续街巷空间体系。
1.2 延续街巷空间是保持原有历史 文脉的物质保证
“历史是延续的,保护历史传统就是 要保护原有好的东西,包括原有的空间 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以及社会网 络结构等所谓的历史文脉”[2] 。保护古城 风貌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 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 延续,文化的缺失、社会网络的断层会 直接导致许多生活性“贫民窟”。
富了这些空间的文化内涵。节点是古城社会 网络和生活网络得以留存的凝结点,也是实 现空间多义性的重要手段。
3 延续街坊空间意象的城市设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些传统的 空间是整个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改造和更新的街坊,应注意分析这些传统街 巷空间特色并对其加以延续。
3.1 延续原有的街坊结构 更新部分的街坊,完全沿用其街巷结构
The Image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HU Ying, ZHANG Lin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urban spac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lies in 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including laneway and water laneway)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integrated part of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city. The control and design of the street space structure, interface, node and space dimension, etc., by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in urban design when renovating the street, can not only extend the tex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but als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weaving of the social network and living network of the ancient city, thus preserving the features and style of the ancient city. [Key words] Street space; Extension; Urban design; Street renovating